婴儿4个月大时,他的眼睛会一直盯着一个正在讲话的成人的嘴。从婴儿嚅动的嘴唇和头部的固定姿态上能够发现,他的注意力已经被那个成人的声音吸引住。6个月大时,婴儿已经能够掌握一些单独的音节。但是在他能发出这些音节之前,他一直在注意地听,刺激着发音器官。这表明这个婴儿心理活动已经具有一种“刺激—行动”的规律了。这种敏感性的存在,也许无法从实验中发现,而只能从观察中获得。
从儿童学习说话的过程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当各种声音以杂乱无章的方式传入儿童的耳朵时,他们仿佛在顷刻间就能清晰地抓住某种有趣的、有吸引力的声音。这个还没有思维能力的小家伙就像听音乐一样用心地听这个声音。这个声音充满了他的整个世界,触动了他的神经纤维——事实上,这些神经纤维之前还处于蛰伏期,没有大声的召唤是不会被触动的。儿童的神经纤维受到了激发,开始有规律地振动,并会在某种特殊力量的引导下改变振动方式。
慢慢地,儿童的耳朵能辨别出不同的声音,舌头的运动也更加灵活。而在这之前,他们的舌头还只能用来吸吮。现在,似乎有某种不可抵抗的力量在驱使着儿童使用舌头,与脸颊、喉咙、嘴唇一起,进行一项特殊的运动。然而这种运动除了使儿童得到某种不可言喻的心理满足外,并没有任何目的。当他们能蜷起四肢、握紧拳头、将头转向说话的人,并紧紧盯着说话人的嘴唇时,他就会感到非常满足、愉悦。
只要儿童所处的环境能够充分满足他们内心的需要,这种心理变化就会秘密地进行,丝毫不需要他人的特别注意。比如,说话是儿童所有需要掌握的技能中最难的一种技能。也许成人对于儿童说话的敏感性并没有加以注意,但是由于儿童生活在成人的环境中,成人之间的对话为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满足了他们说话敏感性的需要,儿童此时早已开始悄悄学习着说话。事实上,唯一能使我们捕捉到儿童进入了语言敏感期的是他们的微笑。当成人用简洁、清楚的语言对儿童说话时,他们都会愉快地回以微笑。
之后,儿童能够区分各种声音,比如,教堂钟鸣的声音、临睡前的催眠曲等。儿童听催眠曲入睡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夜晚,当父母温柔地唱着催眠曲,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相同的曲调、歌词时,儿童的情绪就会平静下来,从兴奋变得安恬,渐渐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