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艺术是在罗马城,并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世纪初在罗马帝国发展起来的。从公元前4世纪末开始,罗马已成为独立自主的共和国,因此是花了三个多世纪才从希腊和埃特鲁斯坎艺术中解脱出来。它根据自己的天才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和结构,在好几个世纪之中,在帝国全境,放射着奇光异彩。从地理上讲,罗马帝国于公元2世纪哈德良皇帝在位时达到最大版图,它占据了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北非海岸和叙利亚、高卢、希腊和马其顿)以及西欧和中欧的一部分。
罗马艺术以这个唯一的叫法在庞大帝国的全境得到仿效。它汇集了如此众多的艺术,以至于我们事实上可以使用该词的复数形式。在这里,由于不可能忆及该艺术的所有变化,所以,我们便把内容集中在罗马城的艺术创造上,它不言而喻地成为整个帝国尊崇的楷模。
罗马艺术在建筑、雕塑、装饰艺术领域均符合于一些基本原则,它们在其风格化的发展过程中,技术方面没有明显的演变。因此,在艺术创造的各个领域的源头上都是对于宣传的深切关注,对于宏伟气魄的酷爱。后者总是一贯、执着地显现出来。如果说它受希腊艺术启示的广泛程度使我们有时甚至可以讲希腊—罗马艺术的话,那么罗马艺术所追求的首先是实用和气魄。
埃特鲁斯坎艺术
公元前5世纪。母狼给罗慕路斯
人们惊奇地发现在罗马发掘出来的最古老的居住遗迹与传说中建立罗马的年代不谋而合。这不过是用砍下的树枝搭的一些窝棚,它们组成了村庄。事实上要等到埃特鲁斯坎人于公元前7世纪末来到罗马地区时才使得7个丘陵变成一座真正的由城垣围绕的城市。埃特鲁斯坎人与希腊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把自己的文字、宗教和使用拱的技术传给了罗马。
埃特鲁斯坎拱门。
沃尔泰拉门(公元前3
公元前509年,埃特鲁斯坎国王塔尔昆被逐出罗马。人们宣布了共和国的成立。它建立于权力分散的原则上, 公民大会 选出拥有执行权的 执政官 。由执政官任命的元老院负责对外政策和财务。尽管如此,罗马社会是极不平等的。事实上是 贵族 掌握政权,平民遭到排挤。直到公元前4世纪时,才由于一系列的改革使平民有成为执政官的可能。
公元前4世纪标志着 罗马扩张政策的开始 ,它在公元前3世纪末已经征服了整个意大利半岛。到了公元前2世纪,日益大胆的罗马扩张主义开始征服地中海周边地区,特别是希腊。这样,在公元前1世纪时,罗马帝国的版图已从西班牙伸展到叙利亚海岸,把地中海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内海。这一扩张导致了文化的混合,它也从此变化为罗马文明。这时,东方的神秘征服了罗马人的精神,不过,令罗马人赞赏的主要还是希腊的精粹知识。于是,宗教信仰起了变化。它接受了某些东方的神力令罗的严肃祇庄马重人,截例心然如旷不对神同。他们于是组成了自己的万神庙,米特拉神的崇拜。希腊神话的想象怡,它们与自己的埃特鲁斯坎诸神在庙中重复塑造了希腊人的神灵。
今日英格兰与
然而,在这段时间内,政治生活并不适应罗马急剧的扩张,因此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公元前1世纪,内战终于爆发。好几位将军,包括 庞培和恺撒 ,先后执掌政权。最终,还是恺撒的侄子兼养子 屋大维 重新建立起了秩序,并且登基称帝。
披甲的奥
来自罗马普利
公元前31年, 屋大维——奥古斯都 * 消灭了意欲夺权的安东尼,从此,开始奔向等级的顶峰。他逐渐地从公民大会攫取了绝对权力,在军事方面,他被任命为“ 最高统帅 ”;在政治上,他是“ 祖国之父 ”;在宗教方面,他被称为“ 奥古斯都 ”(至尊至圣)。
在朱里亚—克洛迪王朝之后而来的弗拉维王朝是出自资产阶级的。不过,要等到公元2世纪安东尼王朝和塞维鲁王朝时,方才迎来了罗马的黄金时代。它的结构已经固定,各种代表大会消失了,帝国的权力在各行省由省长代表,而他们则被置于皇帝的直接权威之下。行政管理得到强大官僚阶层支持,因此极其发达。在公元117年图拉真死后,帝国的扩张已达尽头,它的疆土在某些地区以一道墙壁作为边界: 界墙 * 。一些卫戍部队保护着这道墙,它们把最边远的地区也罗马化了。这时,帝国国泰民安。由于公路网络四通八达,产品自由流通,因此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另外,皇权对于地方统治者比较宽容。只不过,皇帝要在整个帝国中建立起对于他个人的崇拜。
公元2世纪末,这一平衡终于倾倒。对于罗马财富垂涎三尺的日耳曼人越过了界墙,于是重新开始了争端。皇权让位给得到军队拥戴的首领。从3世纪中叶开始,这些将领们在天下大乱中先后更迭,呈现出一种军事无政府状态。人民实在受不了这些首领的专制。另外,战争也使帝国的财富枯竭。在公元2世纪的奢华之后,国家被经济危机的阴影所笼罩。最后,在3世纪末, 戴克里先 皇帝(284~305年)恢复了帝制的权威。为了更好地管理政权,帝国一分为二: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他的继承人 君士坦丁 因这一结构调整而加强了实力。他把帝国重新统一,并把新国都定于东方的拜占庭,它后来更名为君士坦丁堡。由于帝国的中心东移,罗马最终失去了它最前列的作用。
特里夫斯
德国的罗马帝国遗迹
根据313年的“米兰敕令”,皇帝承认了直至这时还一直遭到禁止和摧残的天主教,这一承认标志着帝国基督教化时代的到来。这样,随着异教时代的结束,罗马很大一部分文化、艺术个性熄灭了,这同时也标志着罗马艺术的消亡。
在公元前7世纪初出现的埃特鲁斯坎艺术到了公元前6世纪和5世纪时达到鼎盛时期。它接受了一些东方的影响,特别是古代希腊的影响。不过,在艺术创造的诸领域中,这些影响都被根据埃特鲁斯坎特有的天分,广泛地融会贯通。它对自发的、轻快的、与现实主义联系极为密切的装饰风格给予了先于一切的考虑。
埃特鲁斯坎
公元前520年,出自塞沃特里。
神庙则从希腊的对应物上获得了启发,比例更加短壮,墙壁筑有壁礅。它们一般由连贯的三个厅室组成,加上一个带柱廊的门厅。这种砖木结构的神庙今日已荡然无存。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对它们有所了解。办法是通过在埃特鲁斯坎世界占有重要地位的墓葬建筑。这些非凡的、粗糙的陵墓墓室事实上再现了宗教建筑和民用房屋。
埃特鲁斯坎的雕塑主要使用陶土和青铜。
埃特鲁斯坎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
在墓葬艺术领域中同样广泛地使用陶土,特别是用它烧制巨大的棺椁。它呈拉长的仰卧遗体形状 * ,这乃是埃特鲁斯坎风格的特点。另外,埃特鲁斯坎巨大的坟墓还给予我们大量的墓葬家具,其中包括精美的金银器,它们的细丝加工技术和成粒技术尤为高超。
除了这些物品之外,广阔的墓室墙壁还使我们的眼睛享受到色彩丰富的壁画,它们令人想起希腊远古时期的审美趣味,但体现出一种生动的、富于想象力的风格。
埃特鲁斯坎艺术随着塔尔昆家族的垮台而倒退,不过,它仍在近3个世纪之中,与希腊艺术一道,统治了罗马的艺术生产。当罗马艺术开始从公元前2世纪起找到自己的个性之时,埃特鲁斯坎艺术仍然处于延续之中,特别是在石制骨灰瓮制作上。埃特鲁斯坎艺术一点点地被罗马艺术同化,但在后者的现实主义激流当中,它始终保持着自己明显的印记。
哈德良别墅的浴池
蒂沃里,可以清楚地看到
罗马建筑从公元前2世纪起表现出自己特有的个性。它试验成功了 填料 技术 * :在灰浆内混杂石块。这种可塑的材料成为所有罗马建筑的结构。慢慢地,建筑家们研究了它的一切技术特点,于是,砂浆被用来确定和普及愈来愈复杂的形状:拱、穹,并且最终做出了穹窿顶。这三种成分为罗马建筑的特点。不过,砂浆看上去并不美观,因此,它被打磨过的石块掩盖起来,这就是砌面。最为壮观的建筑和最为丰美的内部,都要求使用大理石砌面。帝国建立之后,也经常用砖来作 砌面 。外墙从一切结构作用中解放出来,赢得了一种极为重要的装饰作用,它促进了逼真性装饰的发展。此时,壁柱和更适宜于装饰的科林斯样式得到广泛传播。另一方面,砂浆的巨大技术能力也使人设计出愈来愈宏伟的建筑,它是与罗马对超量的热爱相一致的。
庞贝的斯塔比伊镇。
城市建设按照希腊文明的方式,城市位于罗马世界的心脏地区。从公元2世纪起,罗马依靠自己锐利的组织性,开展了极为严格的城建工程。它从希腊凹凸方格式的平面图和战场得到借鉴。城市都建成四边形的,有一个相互成直角的街道的网络,将空间分割为许多小岛一般的区域。这种四边形预见到了日后城区会按照同样严格的序列向外扩展。在市中心,有两条主轴线: 南北和东西 ,成直角相交。在交点上建造 广场 * :城市生活 最主要的地点 。广场呈长方形,周围有大门,在门的周围根据一个严格的轴,分布着 神庙 (宗教中心)、 会堂 (商业和司法中心)和 元老院 (政治中心)。各行省的城市也都全部小心地照搬这一平面图。这就促进了政权的统一化和罗马化。反常的倒是罗马城作为首都后来却变成了一个例外。事实上,带着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偶然,它的城建发展是颇为无政府主义的。它的各种广场(共和派的和帝王的)都并排叠放,无任何章法可言。罗马的城市都被置于密布帝国的巨大的公路网和运河网之中。引水渠的建造工程 * 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发展起来,显示出完全、彻底地驾驭了拱的使用。
罗马民用建筑要符合两大要求:一方面是实用性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把宏伟气势与纪念性混在一起予以体现。
罗马广场全景。
罗马建筑的4种主要形式是:会堂、公共浴池、剧院和竞技场。
会堂轮流地充当市场和法庭。它呈长方形,一般被分为三个厅堂,主厅要比两旁的偏厅高些,并在顶部开窗。主厅的后面是一个半圆形后厅,它便是 元老院 所在地。
加尔桥
罗马水道桥。公元前
公共浴池 则是一种典型的罗马发明。作为沐浴和会面的场所,它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先于一切的地位。
剧院 出自希腊在丘陵上建造阶梯这一概念。在罗马,则成为独立的完整的房屋。所有的装饰都置于作为舞台的那个立面上。
竞技场 是纯罗马发明,它在公元前便被设计出来,用于演出杂技和角斗的目的。
庞贝农神庙中庭
装饰豪华的家居建筑证明生活条件极其优越。在城市里,富裕家庭的府邸大致上都是按希腊化住宅来建造的,围绕着一个中庭或一个内柱廊式院子进行布局安排。在乡村,别墅既是奢侈的住所,又是农场。不过,这种阔绰是与城市普通街区的贫穷住宅形成鲜明对比的。
赫尔古拉诺《海神与
尼姆的方形
在罗马帝国,宗教建筑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上帝的威力,而且还有以奥古斯都作为开端的皇帝。另外,神庙 * 也经常用于对神化的皇帝的崇拜,因此它取用了埃特鲁斯坎和意大利的外貌。它建在一个高高的墩座墙上,保证了它至高无上的地位。正面的大门经常带有柱廊,它沿神庙的两侧,以神殿上的壁柱形式延伸到四面墙上。因此,罗马神庙都是四周假柱廊式的。它的装饰在外表上看黯淡无光,在内部却极尽豪华之能事。这的圆形小神庙。公元2世纪,在民用建筑领域实现的革新发展到宗教建筑上,使后者采取了一些更为独特的形式。人们看到带穹顶的圆形神庙,其中,哈德良 万神庙 便是最精彩不过的例子。
凯旋门是帝王建筑在宣传方面的最佳范例。这是一座纯粹用来美化皇帝光荣的建筑。它的形式十分简单:一个或三个拱门托起一块屋顶,上面立着一尊得胜的皇帝像。它那纪念碑式的外表因在城市中所据有的战略地位而愈加雄伟。
马克·奥勒利安
公元2世纪。罗马卡
肖像性是罗马艺术最为独特之处。事实上,它的确与希腊精神背道而驰。罗马精神不是注重表现一个具有共性的人,而是要突出个人和个性。在雕塑方面,对个人和个性是如此重视,以至于把对人体的研究视为无关紧要。人们经常先制作出成批的雕像身体部分,然后往上面添加雕好的具有个性的头。这样,肖像便被置于雕刻创造的核心。它是说明雕像社会性的手段。其主要源头有两个:一个是希腊化雕像,另一个是埃特 鲁斯坎墓葬传统 。这一传统要人们在死者脸上用蜡套模,然后把面容忠实地复制下来。
在罗马帝国,肖像艺术担负着极为重要的宣传任务。它把皇帝的形象带往帝国的四面八方。它从来不曾是完全彻底的真实,因为它反映的心理价值是君主希望与其形象联系在一起的。为此,奥古斯都皇帝又重新考虑到采用希腊古典时期所钟爱的秩序与平衡概念,使一种极其古典主义的风格享有特殊地位。朱里亚——克洛迪家族的各位皇帝都争相使自己的容貌类似于他,以便象征性地标志出自己与他的血统关系。在公元2世纪,哈德良皇帝在位时,流行着这种古典主义思潮,但却带上了不同的含义。它以更加深刻的表情赋予皇帝以博学多才,浸透了希腊伟大文化的模样。另一方面,皇帝的肖像有时也呈现为希腊思潮继承人的样子。在尼禄·卡利古拉在位时,这种风格表现的是皇帝浪漫而悲怆的形象。
罗马和平祭坛
罗马的浮雕雕刻是希腊的继承者。不过,它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背景之中,并且因此表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新风格。它始终被作成高浮雕,处于几个面上,并且表现出极为热闹的特点。历史性浮雕把宣传和个人主义混在一起,其目的在于强调和突出那些将公民联系于天神,特别是联系于国家的关系。于是,它始终描写着一些在具体时刻发生的具体场面。
托米齐乌斯——阿诺巴布斯(公元前1世纪)的浮雕让我们看到的场面便是如此。这是目前找到的最早的历史性浮雕。在皇帝的统治下,历史性浮雕肯定被用于宣传目的,特别是要放在凯旋门或纪念柱上。于是,敌对各方人物的特征、个性的表现便成为先于一切的。以皇帝为题的浮雕,其风格演变比较近似于肖像雕刻,我们可以通过它最重要的阶段代表作去研究它。它们是奥古斯都 和平祭坛 * (首块以皇帝为题的浮雕)、 提图斯凯旋门 浮雕(约公元71年)、 图拉真巨柱 * 浮雕(公元前113年)以及 君士坦丁凯旋门 ——罗马最后一座凯旋门的浮雕(约312年)。
图拉真圆柱局部。
三块浮雕与底部
除了历史题材浮雕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适应了此时文化需求的神话题材浮雕。另一方面,从公元2世纪起,葬礼仪式已经普及开来,它逐渐取代了火化。大理石棺的制作如爆炸性增加,葬仪浮雕也获得巨大进展。它在老一套的表现之中,将出自希腊化巴洛克的繁荣结合于东方的巨大影响(花叶的穿插装饰,对建筑物的描写)。这些东方影响后来得到普及,在公元4世纪帝国皈依基督教时,它们在雕塑领域已占有绝对优势。
庞贝维蒂家族厅室壁画。
由于有公元前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毁灭的庞贝城市遗迹,罗马壁画 * 已为人们所熟知。这使我们可以把握住从公元前2世纪起罗马绘画的演变过程。墙壁被分割成一些板块。周围被极其精美的装饰成分(立柱、烛架)框起。在这些板块中心有一些小幅画,表现神话场面或风景。
镶嵌画 是建筑装饰的主要成分之一,它覆盖起地面来与覆盖壁面同样适宜。在镶嵌画的制作中,有大量因地区不同而产生的变化。最富于创造的一派无疑是非洲派。
(约公元70~80年)罗马
弗拉维安的三位皇帝介入了宏伟建筑, 威斯也西安 于公元70年开始动工,其子提图斯于公元80年为主体揭幕, 托米齐安 从公元81年起使建筑最终竣工。弗拉维安竞技场坐落在托雷宫花园中为尼禄消遣而挖掘的人工湖原址上。这乃是规模空前绝后的竞技场,在公元8世纪左右取名《科洛塞》。名称的由来是暗示耸立于它旁边的尼禄的“巨像”。
这座竞技场是皇帝用来供他大量的随从观看节目的,节目内容从角斗士的拼死搏斗到有巨大布景效果的戏剧演出。
“竞技场”一词的“半圆形”含义已经说明了建筑式样,它本是连接在一起的两座剧场,它们组成了一个圆形的场地。为了增加科洛塞的容量,人们使它呈椭圆形。它的外尺寸是188米×54米,最大高度为48.5米。正面为三层拱廊,上面的第四层是开了一些窗洞的顶楼。这些拱廊使大面积的平坦墙面避免了单调呆板,并引导了巨大石块建筑的冲力,以避免产生裂缝的危险。
科洛塞竞技场内景。
在科洛塞周边上共有80座拱门,将它们相互隔开的立柱是用石灰华建造的,宽2.4米,深2.1米,每一立柱处都饰有凸起一半的壁柱。一层壁柱为多利亚式,二层则为伊奥尼亚式,三层又为科林斯式。
凌驾于这三列拱廊之上的平坦的顶楼亦被同样多的壁柱赋予了节奏感。
平面图。
在椭圆形两个轴的每端都有一个大门,这四个主要入口都直抵竞技场地。为了给科洛塞可以容纳的5万人提供交通便利,一组同心圆形的走廊布置在每层阶梯下面。一些内部楼梯以轴心辐射的方式把各层连接在一起。
在上层的中心有一系列托座,支撑起10米高的竿子,通过檐口突出部,拉起一面遮蓬,使看台免受太阳的烘烤。这面大蓬如何操纵,至今仍很难想象。
看台的大部分都带有砂浆的防水层面。剩余部分则铺有可拆卸的木板,以便在上面安排装饰成分。在剧场底下还有一些走廊和活动所必需的“工作间”。
剖面标高图。
位于拱洞之间,靠在墙壁之上,上下重叠的三种样式的壁柱没有任何实用意义,它们只不过是罗马建筑所特有的装饰要求。
与希腊剧场永远背靠丘陵的建筑相反,科洛塞竞技场建在平坦的场地上,这便是典型的罗马革新。建筑家使用了各种材料:他为基础部分而使用熔岩砂浆,为要求不那么严格的部分使用凝灰岩,为在重量要求上尽可能轻的拱顶而使用浮石,表现出非凡的技艺。
在湖底沼泽上打6米多的地基,为排水而探索出来的办法同样证明了罗马工程师伟大的技术成就。《科洛塞》这一尽善尽美的建筑奇迹永远成了伟大罗马令人肃然起敬的名胜。所有建筑师都必须学习和参考它。从文艺复兴起,建筑家们无不从它的三种样式(多利亚、伊奥尼亚、科林斯)中汲取灵感。
从一开始,该庙宇便供奉好几位天神,这便已经为人们很快给它起的这个名字做了说明。在公元118~128年间,哈德良皇帝开始重建这座原由安格利巴建造耸立,后来毁于一场火灾的名胜。
万神庙是一座带有穹窿的大厅,它的直径为150罗马古尺(43.3米)。
万神庙穹窿内景。
为建造穹窿使用了极为简单的传统手法。在一个木壳模子上面,一层层地仔细铺上鹅卵石和砂浆,经过一段干燥的时间后脱模。穹窿安放在极为牢固的墙上,垂直推力被支撑拱系统转移,这些拱藏在立柱后面圆柱形墙面之中。每个支撑点之间都安排了壁龛,每个壁龛的空间中又有两根立柱使其层次丰富。穹窿从内部空间的半截处开始升起。在外部这个高度上则建有环绕建筑物一圈的檐口。穹窿中分五行排列着145个小藻井,它们的大小按照数学上的计算规律递减,把人们的目光向上吸去,吸向位于穹窿顶端的巨型眼洞窗(直径8.92米)。
19世纪时,修复了彩色大理石地面的图案,它与穹窿顶的圆形、正方形完全一致,并且同样使用了藻井的消失线。
灰幔和大理石镶嵌的细工使大殿带上一种无与伦比的华美之感。
希腊设计的建筑是为了从外部观看的,事实上,人们也是聚集在神庙前面的祭坛周围,观看献祭仪式的。罗马人则相反,用他们的万神庙创造了一个内部环境,信徒们在殿内聚会,通过与外部世界的隔绝来和上界天神心灵相通。后来,基督教的建筑也采用了这种内部空间的新概念。
万神庙建筑各部分的连接贯通符合于在象征性方面的考虑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建筑是用于祭神的,因此,通过在过去曾用繁星作为装饰的穹窿来表达这种象征意义。屋顶中心的大洞是唯一的光源,它是与太阳相应的。阳光从此处射入,随着地球的转动,照在圆柱状建筑周边的每一处上。
在大殿周围,按照方位,把神龛和小殿安排在轴上,表现神的雕像都被安放在经占卜而确定的具有象征性的地点。这样,全部宇宙便与这一可感受到宇宙形象的内部空间产生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