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不入虎穴

[0的东进]

哪里有无限,哪里就有乐趣。

有限毫无乐趣可言。

——《唱赞奥义书》

西方世界对0畏惧颇深,东方世界却欣然欢迎它的到来;0在欧洲受尽冷眼,却在古印度以及后来的阿拉伯土地上绽放光彩。

上次回顾0时,它还只是一个占位符号,在古巴比伦记数系统中,它表示一个空位。它大有用处,但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因为它不具有数值。它的意义是其左侧的数字赋予它的,如果单看0本身,它不具备任何象征意义。但在古印度,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带领波斯军队从巴比伦出发,远征印度,就是在这场入侵中,印度数学家第一次接触到古巴比伦记数系统,也第一次和0碰了面。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逝世,在他死后,经过一系列混战,军中几位将领瓜分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公元前2世纪,罗马崛起,横扫希腊,不过,罗马向东扩张的成果不如亚历山大辉煌,帝国的触角远未伸及印度,因此,基督教的兴起,公元4、5世纪罗马帝国的衰亡,这些历史的风暴均未波及孤悬遥远东方的印度。

印度极少受到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尽管亚历山大大帝曾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毫无疑问,他也尝试过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引入印度,但古希腊哲学却从未在印度落地生根,更别提开花结果了。与古希腊不同,印度人不仅从来没有惧怕过无限和虚无,而且正相反,对它们甚是欢迎。

虚无在印度教中占有重要地位。起初,印度教信奉多位神灵,即为多神教,教中流传着一系列有关神明战争的神话传说,在许多方面都近似于古希腊神话。不过,几个世纪之后——那时亚历山大大帝的铁骑尚未踏足印度——神祇们的形象开始合并,一些当时盛行的宗教仪式以及对万神殿的供奉则得以保留,但此时的印度教已由“多神信仰”逐渐转向“主神信仰”的模式,其他所有神祇都只是梵天这位包罗万有的主神的部分化身,其核心教义也开始倾向于内省的客观唯心论。大约在同一时期,古希腊开始在西方世界崛起,印度教也与西方神话渐行渐远,教中神明身上的个体烙印渐渐褪去,整个宗教变得愈发神秘,这种神秘主义带有明显的东方特质。

与其他东方宗教类似,印度教教义中处处充盈着“二元论”的思想。(当然了,这种观念间或也会在西方世界出现,但方才显露端倪,便立刻被人抨击为异端。其中摩尼教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个教派秉持二元论的思想,认为世界是由善与恶这两种平等而对立的力量统治的。)印度教学说中,创造与毁灭相互交融,与远东的阴阳对立观念和近东琐罗亚斯德 的善恶双重性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印度教中的湿婆神既是创造之神,也是毁灭之神,据文献所载,其右手持鼓,象征生命,左掌托着火焰,象征毁灭(见图表13)。同时,湿婆还是虚无的象征。湿婆(Shiva)的其中一个名号,Nishkala Shiava,其字面意思就是“没有部分”(without parts)的湿婆。他是终极的虚空与至高的虚无——所谓的湿婆神形象,只不过是这“非存在”的人格化身,并非生命体。宇宙万物恰是生于虚空,无限亦是。和西方观点不同的是,印度教描绘的宇宙是广袤而虚无的,而且,他们认为,在我们生存的这个宇宙之外,仍有无数其他宇宙。

图表13:湿婆的舞蹈

创世之前,宇宙是一片虚无;创世之后,虚无依旧存在。世间万物始于虚无,人类的终极目标也是要归于虚无。有这样一个故事:死神向一个门徒讲述他关于灵魂的看法:“灵魂(Atman)、精神与自我都潜藏在人心深处。”他说道:“比最小的原子还要微细,又比广袤的空间还要浩瀚。”灵魂无处不在,是宇宙的组成部分,不生不灭,亘古永存。人死后,灵魂脱离肉体,进入下一具躯壳,这就是所谓的灵魂转世,生死轮回。印度教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灵魂摆脱从生到死又由死回生的世世轮回之苦,达到超脱。为了实现这种终极自由与解脱,人不能过多地关注现实世界的种种幻象,得摒弃物质世界的虚幻不实。“身体是灵魂的寄居之所,既能享受愉悦,又得承受苦痛,”神谕如此解释道,“一个人倘若完全受其身体支配,那么他永远都不可能摆脱轮回,进入超脱的自由之境。”但是,如果能将自身从肉体的虚妄中抽离出来,倾心感受与领悟灵魂的平静与虚无,那么,人就得以解脱,灵魂将挣脱人欲的尘网,汇入群体意识的洪流。这里所讲的群体意识指的是充斥弥漫于宇宙间的无穷灵魂,它无处不在,又无处可寻。这就是无限,这就是虚无。

可见,印度社会总在积极地探讨有关无限与虚无的论题,因此,它对0的欣然接受也就不足为奇了。 zHi/jVW/xGfw8xn16NR5Patvt//pV5c2eUGG9XhGtlOSXumKUU1C0BHxffRYGoC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