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如果写过记叙文,老师一定会说:“记叙文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
是的,这三个词的意思其实是说,任何故事,都要发生在一个时空环境中: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发生在什么空间?主体是谁?
小朋友写记叙文是写小故事,大作家写大部头小说是写大故事,然而两者其实没有任何区别。任何作家写故事之前,明确“三要素”是必做的第一步功课,古今中外,都不能例外:他必须对自己故事中的时空环境进行设定,给自己的故事搭建起一个舞台来。这种设定,在现代的作家那里,借用了一个哲学术语,叫“世界观”。
时间+空间+主体=一个完整的世界。
《西游记》作为世界上最好看的故事之一,当然不能例外。
这个世界,也许是完全现实的世界,比如《水浒传》,将故事设定在真实的宋朝,真实的中国大地上,“水泊梁山”这个地方也真的有——就在今天的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你放假时可以去旅游。
当然,也许是完全虚拟的,比如著名的《冰与火之歌》,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这样一块“维斯特洛大陆”,也没有什么“北境王国”“山谷王国”……不得不佩服,这些都是作者凭空编出来的。
而还有一种故事,设定在一个半真实、半虚拟的世界中。这种故事的典型,在西方,就是《哈利·波特》;在东方,就是《西游记》。
《哈利·波特》在真实的“麻瓜”世界之外又造出了一个魔法世界,英国伦敦是真实的,而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是编出来的。《西游记》的故事也如此:主要部分设定发生在唐代,地点是真实的中国大陆、佛法所在的印度以及连接中国和印度的道路,大致就相当于中亚一带。
因为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玄奘法师去印度求学的真实事件,这件事是《西游记》最早的原型。
然而如果只是这样的设定,讲历史故事够用了,但讲神奇故事还不够好玩。于是,作者在这个真实世界的基础上,又扩展出一个立体的虚拟世界。
之所以说是立体的,是因为这个世界包括天上、人间和地下三层,这是一个极庞大复杂的结构,也是《西游记》最吸引我们的地方。
首先,我们从人间讲起。
作者觉得,真实的中国大陆并不足以写一个神奇故事。于是,他想把设定搞得“魔幻”些。
其实很简单,他借用了佛教“四大洲”的概念,管中国大陆叫“南赡部洲”;管中国西边的地区(相当于今天的中亚、印度),叫“西牛贺洲”。此外,他还在“南赡部洲”的东边,设计了一个虚拟的大陆,叫“东胜神洲”,这就是孙悟空的出生地。当然,按照佛教的说法,还应该有一个“北俱芦洲”,但是这个洲没发生什么故事,所以《西游记》只提了一下名字。
看,这样就显得魔幻了吧!
其实佛教的“四大洲”原本不是这样的。佛教认为,世界的中心是一座通天彻地的大山,叫须弥山。山的周围,环绕着大海。而四块大陆,就漂浮在须弥山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四个大洲的长宽都约有十万公里,而且都有人类生活,然而属于不同的种族。
“东胜身洲”(佛经的翻译用字和《西游记》有些不同)的人类,身高约3米,寿命约250岁(所以说孙悟空寿命三百多岁也不稀罕么,只能算此洲正常的高寿者)。
“南赡部洲”的人类,就是我们地球上的人类,身高1.5到1.8米,寿命约100岁。
“西牛货洲”的人类,人身高约7米,寿命约500岁!
“北俱卢洲”的人类,人身高约15米,寿命约1000岁!
理论上说,《西游记》里什么南赡部洲啦,西牛贺洲啦,在佛经里,都算“南赡部洲”的地盘。因为我们看《西游记》里所有人类的身高,不管在哪个洲,都是差不多的。
然而如果照佛经说的这么写,实在是给自己制造麻烦!比如说,让唐僧师徒跑到西牛贺洲去,随随便便一个人都身高7米。他们怎么住店?怎么问路?怎么吃饭?一只大锅估计都能把唐僧师徒装下,一个包子兴许都有生日蛋糕那么大!
如果作者时时刻刻要照顾这些问题,就会给书里留下很多bug。
所以说,《西游记》大致还是用真实世界的地理环境背景的,不过是借用了佛教的概念,作了自己的改造。
其次,就是天上的世界。
光有人间还不够,要写神仙,必须上天,于是,作者就根据佛教和道教的传说,设计了天界。
佛教和道教都有天界的说法,但还是那句话:都太复杂了。比如佛教的天有33层,分布在须弥山不同的方位。道教的天有36层,而且有许许多多的天宫……
真的照这样写,读者会看得很累的!光这些“天”的名字就记不住,比如我列一个表在这里,是道教的36天:
欲界六天:
太皇黄曾天、太明玉完天、清明何重天、玄胎平育天、元明文举天、七曜摩夷天
色界十八天:
虚无越衡天、八极蒙翳天、赤明和阳天、玄明恭华天、耀明宗飘天、竺落皇笳天……
晕了吧?所以是不能照搬照抄的。
《西游记》干脆简化处理,天上就一个“天宫”,“天宫”的最高领袖是玉皇大帝——相当于地上的皇帝。“天宫”是方形的,有四个大门,分别叫南天门、西天门、北天门、东天门。南天门是最重要的门,众神出入天宫,基本都经过这个门。
你看,这和地上的皇宫也很相似。你去北京的故宫看一看,也是有东西南北四个大门,而南面的午门是最重要的门。而且,一个午门还嫌不够,前面又修了一座端门,一座天安门。
这样的话,读者只要见过皇宫(或者王爷府、城池),就可以照着自己的经验想象出天上的世界,而不需要去记那些稀奇古怪的天名,那是留给专业人士研究用的。
“天宫”里的机构,也是比照着皇宫写的:故宫有上朝用的太和殿,“天宫”有灵霄宝殿;故宫有御花园,“天宫”有蟠桃园;故宫北面有一座大高玄殿,是皇帝修道炼丹的地方,“天宫”也有个兜率宫,是太上老君给玉帝炼丹的地方……
所以说,“天宫”就是人间皇宫的翻版!
第三,地下的阴间。
光有天界和人间还不够,地下也要有世界,这就是阴间世界:阴曹地府。
天界、人间、地府,正好构成了一个以人间为核心的对称结构。
天界是一片祥和快乐,地府是一片鬼哭狼嚎。
按照民间传说,阴间世界就在我们的地下。但是不一定真有一个空洞洞的地下室,因为就像神仙可以随意在天上飞,鬼也是可以随意出入土地的,就像鱼能在水里游一样。
准确地说,阴间世界由三大部分构成:“地府”“地狱”“枉死城”。
“地府”,顾名思义,和政府、官府一样,是处理阴间世界具体事务的。人死了之后,灵魂离开尸体,成为“鬼”。“鬼”或者自己走,或由地府工作人员“勾司人”押送,朝“地府”走去。“地府”其实是一座城,也有一座大门,叫“幽冥地府鬼门关”,这是阴间世界的入口。
城里住着“地府”的主管者——十殿阎王。十位阎王各自有主管的事务,鬼魂一殿挨一殿地报到,关于他的不同事情,由不同的阎王处理,到最后一殿转轮王,决定他是转世为人,还是打入地狱受罪。
你如果办过入学手续就知道:报到、交费、领校服、办饭卡、分班级……一关一关地走下来。好吧,虽然这个比喻不太恰当。
整座“地府”,坐落在一座大山的脚下,这座山叫“阴山”。山前是地府,山后是十八层地狱。
如果生前是个好人,就直接送过“阴山”,到“六道轮回”投胎转世。如果生前作恶太多,就会被发配到地狱,那就大大地不妙了。地狱里的大鬼小鬼会给他用刑:火烧冰冻下油锅,大锯会把人锯开,铜蛇铁狗会来吃他的肉……
其实这和“天宫”是皇宫的翻版一样,“地狱”就是人间监狱的翻版。人间想得到的折磨人的方法,这里都有。
阴间世界和“天宫”、人间不同的地方在于:“天宫”、人间都可以随意走动,“天门”和皇宫门当然都是既可以进又可以出的。然而阴间世界的路线是单行线,是不可逆的。在《西游记》里唐太宗的灵魂来到“地府”,并没有按原路返回,按照阴间鬼使的话,叫“有去路,无来路”。
“幽冥地府鬼门关”,就是阴间世界的唯一入口。进入“鬼门关”,就像进入了一个只能单向开的地铁闸机,进去之后,就无法再从这个闸机出来,只能另行寻找出口。
我们平常说“人死不能复生”,就是这个意思。单向开门的“鬼门关”,象征着死亡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出口呢,却有六个,不过六个闸机集中在一个地方,这就是另一头的“六道轮回”。
“轮回”,和刚才说的“四大洲”一样,都是佛教的概念,然而被《西游记》简化改造了。“轮回”本来是指众生生而又死,死而转生,不停地处于各种生命形态中,像轮子一样转来转去。根据佛教说法,生命形态有六种:
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鬼道、地狱道
然而这还是太复杂了,而且带有印度文化的特征。比如中国人并不清楚“阿修罗”(印度传说中好战的神)是个什么东西,也不觉得“鬼道”和“地狱道”居然是两回事!(印度佛教中的“鬼”和“地狱”里的生命是两种不同的形态)
不合适怎么办?改造!
于是,在《西游记》里,阴间世界的出口被设计成“六道轮回”,就是一个大轮子!有点儿像抽奖转盘似的东西。人死后都要进入轮子,接受筛选,轮子有六个出口,根据生前的所作所为,或者投胎到富贵人家,或者投胎到贫贱人家,有的则直接成为神仙。
到底会从哪个门出来呢?有时候“地府”工作人员会预先告诉你(比如唐太宗就被送到“超生贵道门”);但大多数人的筛选结果,要等出了某个门才真相大白!
那么,那些关在“地狱”里的鬼魂怎么办呢?这和人间监狱一样,刑满释放了,自然也送到“六道轮回”接受筛选,很像犯人出狱后的再就业。
阴间世界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叫“枉死城”。
根据《西游记》的设定,“枉死城”也是一座城,似乎离阳间世界的出口“六道轮回”比较近。“枉死城”顾名思义,就是无辜而死的人。比如战乱中被杀的人民,政变中的牺牲品等。
这些人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罪过,只是倒霉丢了性命,他们的怨气当然是极大的。这就像人间受了不公正待遇的人,他们一定会到处奔走呼号,不能安于正常的生活工作。
总之一句话,就是不甘心!
所以,即便是具有筛选功能的“六道轮回”,也没法安排这些人的出路。阎王虽然权力很大,但因为他们不是罪人,没法把他们关入“地狱”,只好把这些人安置到“枉死城”中。这些人很痛苦,既无法逆行回到阳间,又不愿就此转世投胎。
事实上,用神力超度“枉死城”中的鬼魂,使他们安安心心地转世投胎,正是《西游记》这部书中唐僧取经的初衷:东土大唐的经书不够高明,要到灵山取来高深的佛法,消解他们的怨气。
所以《西游记》说:“大唐有个取经僧,对天发下弘誓愿。枉死城中度鬼魂,灵山会上求经卷。”
阎王只能负责按照法律奖惩,但是,法律的功能是有限的,消解人心中的痛苦,更需要一种同情人类痛苦的慈悲胸怀。
《西游记》的设定是:获得超凡入圣的神奇能力有两个条件,而条件之一,就是需要这种慈悲、博爱的胸怀。
这就是《西游记》第一个伟大之处。
第二个条件,我们下几章再讲。
第四,其余的空间。
《西游记》的空间,大概就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个部分,但这只是粗略的分法。其实还有一些灵异空间,它们虽然都在人间,但普通人类无法和它们沟通,很像所谓的异次元空间。
首先当然就是水里的“龙宫”,按照《西游记》的设定,每个水体江河湖海,甚至一口井,都有龙王管理,也都有龙宫。但普通人类是无法到达龙宫的,必须有一定的法力才行。
其次,就是“仙山洞府”,例如观音菩萨的落伽山,东华帝君的方丈岛,其实如来佛祖的灵山也是这样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人很难到达;即使到了,也会因为法力不够而无法进入。比如如来佛祖的灵山上,就有一条大河,叫凌云渡,把雷音寺和凡间世界隔开。要过凌云渡,除非腾云驾雾,或者脱胎换骨。
甚至妖精也会占据各种洞府,比如比丘国国师有座清华庄,在一棵大杨树里,必须正转三圈,倒转三圈,然后敲敲杨树,连喊三声“开门”,才能进去。
按照书里的描写,清华庄里的空间,远远大于杨树树干的体积,所以,这就是一个异次元空间,或者是一个游戏里的“传送门”,而不是像大狗熊冬眠的树洞一样。
这样的设计,其实来自中国传统“洞天福地”的说法。古人认为,名山都有“洞天”,这些“洞天”平时是不打开的,只有机缘巧合,才会向特定的人开放。
“洞天”内部有日月,有天空,是另外一个世界,有的方圆几百里,还和别的山的“洞天”连通,而不是山体里面的洞窟。
《西游记》之所以成为世界公认的伟大著作,原因之一,就是它拥有一个宏大的世界。这个世界又不是完全虚拟的,而是从真实的人类世界逐级扩充出来,并且从高深的宗教理论中作了简化。所以,读者既熟悉,又好奇。熟悉的地方,会心一笑;陌生的地方,也不觉得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