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唐玄奘“西天取经”

从《西游记》问世以来,“西天取经”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西游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虚构的,只有唐僧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就是唐代的著名翻译家、探险家和佛学大师玄奘(zàng)。玄奘是长安大慈恩寺的和尚,原名叫陈祎(yī),洛州缑(gōu)氏人。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号。

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玄奘出生在一个信仰佛教的家庭。当时佛教盛行,玄奘的二哥在洛阳净土寺出家。由于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使玄奘从少年时就爱好佛学,在十三岁那年也当了和尚。他先在净土寺跟着哥哥学习佛学经典。后来,他游历了四川、湖北、河南、河北等地的著名寺院,拜访、求教了很多佛学大师,获得了精深而广博的学问,被人誉为佛门的“千里马”而名震长安。由于他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因此人们尊称他为“三藏法师”。

玄奘的学问已经十分渊博,但他并不满足。在苦心钻研的过程中,他发现原来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在许多问题上说法又不一样。当他听说天竺(古印度别称)有很多佛经,就立下决心要去天竺取经。

可是,唐朝刚刚建立不久,国家内部矛盾重重,与突厥的关系也很紧张,因此,玄奘要求出境的申请,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驳回。可玄奘并不灰心,他一面申请,一面抓紧时间学习梵文,了解西域、天竺等地的风俗习惯,细心做好到天竺取经的一切准备。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在朝廷总不批准他出境的情况下,决定以冒险来实现自己的决心。他想:“我是去拜师求学,有什么可害怕的呢?”于是,他悄悄地跟随一些商人离开了长安,向西进发。

玄奘先到了凉州,在那里讲了一个多月的佛经。由于他的讲学影响很大,在离开凉州时被边境士兵发现,要求他回长安。玄奘只好回头,走了不远,便躲藏起来,然后乘着黑夜,逃过边卡,来到玉门关附近的瓜州。

这时,玄奘骑的马已经累死了。凉州都督得知玄奘已逃离凉州,就向瓜州方面发来了追访、通缉他的公文,公文上写着:“有个和尚叫玄奘,想过境去西域。各州县要严密防范,将他捉拿回国。”瓜州的州史李昌,早就听说过玄奘的大名,他带着缉拿玄奘的公文来找玄奘。在交谈之中,李昌被玄奘那种立志求经、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感动,便当面将公文撕掉,还催促玄奘赶快出关西行。

正当玄奘准备出发的时候,他遇上了当地一个名叫石槃(pán)陀的胡族人,愿意替他带路。又遇到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十分敬佩玄奘不辞辛苦的坚定意志,就把一匹曾经往返伊吾国十五次的老马,送给了玄奘。

玄奘有人带路,又有识途的老马,真是高兴万分,就变卖了衣服,连夜跟石槃陀一起出发,混出了玉门关。出关之后,两个人在草丛里睡了一觉,准备继续前进。没想到一夜的辛苦,就使石槃陀改变了主意。他拔出腰刀,在玄奘的面前晃来晃去,想杀玄奘又不忍心下手。玄奘知道不可能再指望石槃陀带路,就好意打发他回去了。从那以后,玄奘便孤身一人在茫茫沙漠中摸索前进。

一望无际的沙漠,根本没有道路可走,他只好随着一堆堆死人的骨头和驼马的粪便的踪迹朝前走。这样走了八十多里路,才来到第一座烽火台。他担心被守兵发现,白天只好躲在沙沟里,等天黑时才靠近烽火台去找水喝。他凑近泉水边,低下头去,急切地喝起来。忍受了一整天煎熬的玄奘,那时是多么痛快啊!他饱饮一顿,又把皮袋装满水。

突然,一支利箭远远射来,差一点儿射中玄奘的膝盖。

聪明的玄奘知道躲不过去,就索性大喊起来:“我是长安来的和尚,要去西天取经,请你们别射箭!”

烽火台上的士兵跑了出来,把玄奘带进台内。他们弄清玄奘的来历之后,都非常敬佩。不仅不为难他,反而热情地款待他。临走时,他们还帮玄奘盛水,送他干粮,并且送出十多里,给他指明通向第四烽火台的近道。

玄奘顺利到达了第四烽火台,也受到了热情款待。临行时,台内的官兵告诉玄奘,说第五烽火台的校尉脾气暴躁,不能容人。为了防止意外,最好绕道走,到野马泉取水,再往西走。

玄奘离开第四烽火台,在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的戈壁滩上,整整走了一百多里路,迷失了方向,根本找不到野马泉。他口渴难忍,就拿起随身带的水袋,哪知才喝了几口,一不小心把一皮袋水都泼在沙土上了。没有水,怎么能越过沙漠呢?他便掉转马头,想回到第四座烽火台去取水。走了一会儿,他忽然想起出发前所立下的誓言:不取得真经,决不后退一步。现在怎么能遇到困难就后退呢?

想到这里,玄奘又转过马来,毅然朝着西面继续前进。他以惊人的毅力,在茫茫沙漠中接连走了四夜五天,一滴水也没得喝。起初只感到唇干舌燥,后来浑身发虚,咽喉疼痛,呼吸也急促起来,眼睛也睁不开了,最后再也支持不住,昏倒在沙漠中。到了半夜,冰凉的风把玄奘吹醒过来。他挣扎着站起来,牵着那匹老马,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这样走了十几里,终于发现了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和一池清澈的泉水。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有了水草,玄奘才从绝境中摆脱出来。又走了两天,玄奘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方圆八百里的大沙漠,经过伊吾国来到高昌国。

从这以后,西行的玄奘又克服了不少困难,朝着目的地一步一步地迈进。最后通过西域各国,在贞观二年的夏末,到达了北印度。这时,距玄奘离开长安的日子已将近一年了。

玄奘先在北印度一些国家游学,参观了各地的佛教圣迹,向各种学有专长的学者虚心请教。后来,他又去了中印度,那是当时佛教学术的中心。玄奘在驰名世界的那烂陀寺,恭恭敬敬地拜寺中也是印度的佛学权威戒贤为师,向他虚心求教学习了五个年头。戒贤法师当时已一百多岁,已多年不讲经授学。但他为玄奘的精神所感动,破例为玄奘讲了十五个月的学。

在那烂陀寺刻苦钻研了五年之后,玄奘已成为一名根基深厚的第一流佛教学者。但是,他仍不满足,又用了六年时间,到印度各地去游学,足迹遍布整个印度,饱览了印度大小一百余国的全部藏书。六年之后,他又回到那烂陀寺,以留学生身份,主持该寺的讲席,为全体僧众讲经,深受戒贤法师及僧众的赞扬。

又过了几年,玄奘在印度的名声越来越大了。有个对佛教十分虔诚的国王,便邀请玄奘去参加由他主持召开的学术辩论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有十八个国家的国王和三千多名僧侣,另有婆罗门和其他宗教教徒两千多人。玄奘以主持的身份,阐述佛教经典的精义。他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引来了一片啧啧称赞。参加大会的数千名擅长雄辩的学者,都认为玄奘的见解正确深刻,没有人能提出不同意见。因此,当整整召开了十八天的大会结束时,按照印度的习惯,让玄奘坐在大象背上,由高贵的大臣做护卫,在城内巡游庆贺。成千上万的观众对着玄奘欢呼致礼,烧香散花。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玄奘回到了长安。这时,在外游历了十七年的玄奘,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努力,走了五万里路程,周游了大小一百一十个国家,带回了六百七十五部佛经。唐太宗听到玄奘回国,特地派了文武官员去迎接,场面十分隆重。长安人民被玄奘的不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当玄奘到达长安时,成千上万的百姓都争着去看一看这位传奇人物的风采,把长安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回国以后,玄奘就开始翻译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整整用了十九年时间,在其他一些高僧、学者的协助下,译出了一千三百多万字的佛经。他还和他的弟子一道,编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把他亲自到过的和听到过的将近一百四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情况、风俗习惯记载下来,成为重要的历史和地理著作。

公元664年,玄奘由于长期的勤奋工作,积劳成疾,不幸离开了人世,享年不到七十岁。得到他逝世的消息,长安附近五百里的百姓,纷纷为他送葬,据说有一百多万人。人们失声痛哭,深深悼念这位伟大的佛学大师和著名的翻译家。 GigwsAF0cs2rdu+H5VhItpd0L78O5ESgdGZT5R4EnuB0fCj4U3wQ4Qs1tYkdq4m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