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平定了公孙渊的叛乱之后,领兵返回,中途接到皇帝曹睿的诏书,要他将军队带到长安镇守,等候皇上的命令。可是没过几天,又传来曹睿的诏书,要他火速领兵到首都洛阳来。几天之内,接到两种不同的诏书,司马懿知道朝中发生了什么新情况,顾不上休息,加紧往洛阳前进。
原来,曹睿这时已经病重,便把朝廷大事委托自己的宗族弟兄燕王曹宇主管,曹宇听说司马懿得胜回朝,便命令他到长安驻守。
曹宇得到曹睿的重用,使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二人大为难受,他俩想掌管朝政大权,便在曹睿面前说曹宇的坏话,又说曹宇已经是燕王了,用王爷来主持国家大事,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他们又推荐曹真的儿子曹爽,说曹爽很能干。曹睿这时候已经病得很重了,便决定由刘放和孙资两人代自己拟定一份诏书,任曹爽为大将军,辅佐自己的儿子曹芳,又令司马懿为太尉,掌军权,和曹爽共同辅佐曹芳。
曹睿死后,司马懿和曹爽共同扶佐曹芳当了皇帝。这时候的曹芳才八岁,根本不懂事,国家的所有事情都由曹爽和司马懿两人决定,而曹爽因为自己太年轻,没有经验,大小事情都要问过司马懿后才敢办理,把司马懿当成长辈看待。这时候的司马懿,真正掌握了国家大权。
曹爽当了大将军以后,手下聚集了一批很有学问的人,其中有五个人最受曹爽的信任,这五个人是毕轨、何晏、邓扬、李胜、丁谧(mì),他们对曹爽把大权交给司马懿很不服气。何晏说:“国家大权,应该由曹氏宗族内的人来掌握,怎么能让司马懿说了算!假如司马懿有心造反,你怎么能控制得住他?”曹爽觉得有道理,问何晏应该怎么办才好,何晏说:“可以封司马懿为太傅,让他官做到最高等级,可是没有实权,把兵权夺过来归你自己掌握,这样才能确保安全。”
曹爽便对太后说司马懿功劳大,声望高,应该当太傅,而管理军队这样的事情应该由年轻人来办,皇帝和太后都同意,于是司马懿被封为太傅,交出了兵权。曹爽乘机将自己的弟弟曹羲、曹训、曹彦安排做管理军队的将军。从此以后,朝廷中的军政大权一起落到曹爽弟兄几人的身上,司马懿也不加阻止,冷冷地等待时机。
几年以后,曹爽兄弟权势越来越重。司马懿长年推说有病,也不来参与国家事务,曹爽便更加放心地过着放荡的生活,一面私自建筑宫殿,一面四处游玩,各地方送给皇帝的东西,都经过曹爽挑选以后才给皇帝送去。曹爽特别喜欢出外打猎,经常许多天不回城。司农桓范不放心,劝曹爽不要经常外出,要留在京城中,防止京城中发生变化,曹爽不听。
曹爽虽然不听别人的劝告,但他总还有点儿不放心司马懿,想派人去看看司马懿到底是真病还是假病。恰好他的心腹谋士李胜被封为荆州刺史,即将离开京城去荆州上任,曹爽就让李胜去向司马懿告别,顺便看看司马懿的病情。
李胜来到司马懿家中,见司马懿靠在床上,头发散乱,脸色苍白,眼睛都睁不开,看到李胜,不知是谁,大声地问李胜叫什么名字。李胜告诉司马懿:“我叫李胜,被任命为荆州刺史,现在来向您告别的!”司马懿听不见,直到李胜用笔写出来自己是到哪里去,司马懿这才搞清楚了。一会儿,司马懿指着自己的嘴,旁边两个女仆端来茶汤,司马懿就着茶碗喝茶,弄得茶水泼了一身,水没喝完,便累得倒在枕头上喘不过气来。李胜再也不好说话,告别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来到曹爽的大将军府上,把司马懿的情况一一向曹爽报告,曹爽更加放心了。
其实,司马懿根本没有病,所有的答话和病相都是装出来的,目的就是骗曹爽放心,不防备自己,好乘乱下手。
公元248年正月,曹爽兄弟随同皇帝曹芳一齐去祭扫高平陵(曹睿的坟墓),扫完墓,曹爽带着自己的一班亲信就在外面打猎游玩。司马懿立即动手,派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发兵守住洛阳四面城门,夺过了曹爽弟兄在京城中的军营,派自己的亲信管理了军队。司马懿又打开武器库,将自己的军队武装起来,守住洛水桥。然后,司马懿进入皇宫,向郭太后上了一份表章,说大将军曹爽任用小人,不理国事,应该夺去曹爽弟兄的兵权,免得将来出漏子。郭太后本来就不喜欢曹爽,马上同意了司马懿的请求,并且还以太后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
司马懿又派出侍中许允、尚书陈泰,让他俩告诉曹爽,只要曹爽交出兵权,保证不伤他弟兄的生命。许允、陈泰走后,司马懿又将殿中校尉尹大目召来,让尹大目再去劝曹爽,保证不伤曹爽兄弟和家属的生命,并且指着洛水河赌咒发誓。同时,又给皇帝曹芳献上一份表章,说曹爽任命一大批小人,把持了朝廷的军权,上上下下都很不满,万一发生了变乱,后果不堪设想,自己不得已才起兵,目的只是罢免曹爽弟兄的大权,而且太后已经同意了我的做法,等等。
曹爽正在打猎,一连串听到几起报告,说太傅司马懿在城中发动了兵变,要夺自己弟兄几个的兵权,当时就吓得像木头人似的。从城中逃出来的桓范劝曹爽当机立断,发诏书,起兵和司马懿对抗,但曹爽贪生怕死,最后交出了兵权,和皇帝一道回城,向司马懿投降。
曹爽一回城,司马懿便将他弟兄四个看管起来,给他们安了个图谋造反的大罪名,将曹爽弟兄四人和亲属连同亲信们一起逮捕起来,判了斩刑。这就是魏国末年发生的著名的“高平陵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