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天地日月
——中国自然神话

田兆元
2016年10月5日

我们每一个民族都拥有原创神话,神话是文化的源头,是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是文化之本。神话也是思想的历史,虽然早期文明史并不都在神话里,但神话却可以勾勒出这样一个大致的历史轮廓。中国的自然神话可以算得上是人文之父,许多哲学思想都是从自然神话中生发出来的。我们讲的这个创世神话题目是上海市政府文化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的课题。在此之前,有几位大学教授为少年儿童出版社写了《中国创世神话》一书,大家觉得给少儿写这本书,动用了几个大学的博导,真是牛刀杀鸡,但是写得好,确实值得一做。后来,相关部门召集画家来创作中国的上古创世神话。复旦大学几位教授一同编写了通俗文本,而我们这里的讲座,是由几位专门从事神话学研究的学者,来和大家交流相关知识。虽然也是通俗的,但是视角会不一样。

一个民族,如果对自己的文化没有自信,发展是会受到制约的,所以我们应该建立对自己文化的自信。过去的中国文化,有一个习惯就是言必称希腊,中国什么都是跟在后面的。希腊文化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神话,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希腊神话。为什么大家觉得我们中国神话和西方一比就黯然失色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大家讲到《荷马史诗》觉得很厉害,但它一开始也没有这么长,是慢慢发展扩大到现在的样子。希腊神话读本是一百多年前德国作家施瓦布整理的,是加工过的。这样看起来,我们的神话实际上比它更加丰富,把先秦秦汉以后的神话算起来,那是更加具有文化深度的。更为关键的是:我们的神话,到现在还是活态的,还在发展,这是中国神话最富有魅力的地方。探寻神话源头,我们一定要当作振兴中国文化、提高民族自信的工程来做。建立文化自信,首先要对中国神话有自信。

这次我们一共有三位专业神话学研究学者来做讲座,一共六讲讲座。

天地日月,属于中国自然神话。我们通常说,你这个人不知道天地日月,主要是讲这个人不知道相关的社会规则、礼仪,不懂得起码为人的道理,这是民间的俗语。同时我们说一个人滔滔不绝,什么都懂的样子,大家就会讽刺他是“懂天神”,这就是说,天地日月的知识你不可能全部都懂,我们永远在探索之中,你怎么能够搞出一副懂天的样子呢?如果一个人侃侃而谈,说天地日月,一般认为这个人是有毛病的。想到这里,我感到十分为难,我要是说自己不懂天地日月也不行,凭什么在这里讲啊?我要是说很了解,那么我也太自以为是了,太傲慢了,不就是“懂天神”吗?今天,我和大家交流,也是带着敬畏之心的。天地日月是中国崇高的文化,我尝试和大家做一些交流。上海这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有很多高人,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并且得到大家的批评。

我是做民俗学研究的。民俗学研究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参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神话是民俗的一种形式,也是建构民俗认同的资源。

古代中国人很少使用神话这个概念。据说明代的时候中国人就使用了这个概念。大约一百多年前,日本人用汉字解读西方神话学的时候,用了“神话”这个词。我们觉得挺好,就使用了,其时间大约是20世纪初期前后。据现有材料看,梁启超是最早使用现代神话学的“神话”概念的人。1913年,蒋观云发表了《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一文,“神话”一词做了文章的标题,然后现代的神话概念在中国传播开了。有人说,我们现在这样重视神话传说,为什么不重视真的历史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是不重视真实的历史,而是在重视历史的同时也重视神话,神话与历史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我们现在非常重视文化传统,历史上的想象的神话和真实的历史是价值相等的。神话具有的精神性和理想性,这两者是高于现实的,是引导现实往前走的。

神话是一个国际通用的很重要的话语。我们和动物的区别,过去认为是劳动,现在发现,动物也会劳动。论使用工具,我们渐渐发现别的动物也会使用工具,这是仅仅从获取物质的层面来说的。如果说劳动是物质获得的行为,那么神话就是精神上的东西。人类有了成长,有了飞跃,我们看到现有的世界,会有联想,会产生思维飞跃。看到一个东西会想到另一个东西,这是思维巨大的飞跃。神话想象很丰富,这也是非同凡响的思维产物。

神话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和精神家园,与人类始终伴随。过去有个观念,认为神话是原始社会科学水平低造成的,科学水平提高了,神话就消失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发明了电报、飞机,有了雷达、互联网,就实现了所谓的千里眼、顺风耳,大家就不相信神话了。科学不断进步这是事实,但是神话产生并不完全是科学的问题,科学也解决不了神话上的问题。上海有一个现代的神话,多数人都清楚,就是南北高架在延安路交汇与延安路柱子上的龙柱。从二十世纪后期开始,到了二十一世纪,大家还在津津有味地讲,讲得神乎其神,说是当时搞工程打桩,在这里打不下去了,最后来了一个法师帮忙才克服打不下去的困难。现在有的工程队,遇到问题,确实会请和尚来做法。搞几千万几个亿的房地产项目,为了顺利不出事,请法师做法,员工看到了会觉得有安全感,这很正常。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南北高架延安路桩基工程可能是打到石板上打不动了,想了很多办法。但是后来,演绎成许多故事。有的人说是玉佛寺的(有人说是龙华寺的)方丈来了,人们把事情告诉了他,他念了几句咒就走了,可是没过几天,法师圆寂了,为什么呢?因为他犯了天规,泄露了天机。这个在今天看来根本不符合事实,但是大家为什么喜欢讲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们有时相信神秘的力量,神秘的力量引发联想。

世界失去神话,人类将会怎样?离开神话人类将会寸步难行,就不会前进了。神话是理想性的,引导我们前进的。神话是中国梦的载体,中国梦从神话开始。前两天放一部关于周总理的电视剧,电视剧里,基辛格来了,要和中国换一些马王堆墓里面的土和液体,他们拿美国到月亮上取回了来的东西换。基辛格认为,中国马王堆时代距今两千年前去世的人,尸体都还保存完好,是了不起的高科技,他要来换这些东西。但是周总理不答应,说两千年前我们就有理想去月球,嫦娥姑娘就去过了。大家知道,如今我们的嫦娥一号真正上天去了,月球车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还是不如我们的想象那么好。我们要真正了解月亮,要像嫦娥一样自由,科技还是要迈开大步伐。所以,神话永远走在科学与现实的前面,引导人类一步一步去实现理想。失去了神话,就失去了想象力,失去了民族的理想,民族很难有所创造。

神话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更是社会生活本身,是社会的有机构成。南北高架的事情,反映了我们的科技水平还不够,打不进去。这项工程既包括工程本身,还包括我们对工程的评价,成为南北高架工程的组成部分。这个工程,不仅仅是工程队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物质系统和文化系统,包括神话在内。这个传说的意义在哪里?就是到现在还在引导我们不要忘记当年的建设者,神话其实还在传播这些英雄的故事。神话是历史的翅膀,是长翅膀的民族精神。没有成为神话的历史,是僵硬的东西。比《三国志》写得好的历史书有很多,但是都不如它让人们这么津津乐道。《三国演义》把历史加入民间文化与神话传说,所以才如此吸引人。比如西南地区原本要用人头进行祭祀,诸葛亮觉得这样不好,就用馒头来代替,所以诸葛亮是馒头的发明者。诸葛亮非常人道,《三国演义》就反映了他的人道精神。大西南是稳定的,多民族的社会是和谐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好多民族都说诸葛孔明是自己的祖先,十分崇拜。如果缺少这样的故事,那么民族整合就会有难度。神话是社会的构成部分,夹杂着事实与传言,既反映了社会生活,又构建了社会生活。神话是一种信仰,是净化社会风习、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资源。

神话是一种神圣叙事及其结构,是以叙事为核心的神圣话语体系。神话故事一般比较神奇,是人们很难达到的境界。因为很难达到,所以我们会产生一种敬仰和崇拜。这并不是把自己变小了,而是给了人类提升自我的更高的目标。我们的生活比神话的生活要差一些,因此就一直想要达到那种境界。

神话有三种叙事形式,第一是口头讲的,后来写到书上的语言的叙事形式。第二是行为与表演的叙事,如人们去普陀山敬香,这本身就是在说普陀山的灵验故事。做这件事情,就是行为演绎,行为叙事。第三是景观的叙事,就是图像与物象的神圣表达,如庙宇与神像等。国庆节大家去西湖,有一些景观,例如断桥,立马会想到白娘子和许仙。这就是景观在讲述神话。现在有了数字的神话叙事,也就是网络神话,是新神话与传统神话的网络化。端午节、清明节回不了家,就会有人网上祭祖,这是神话发展到网络时代的一种新的叙事方式。谢六逸先生说,神话学就是民俗学,民俗学就是神话学,很多民俗都是一种神话的叙事呈现,例如端午节屈原托梦,说贡品收不到被鱼吃了,是一种语言的神话形式。大家扔粽子到江里,就是行为叙事了,用行为叙事神话。端午的龙舟比赛,会有屈原的像,还有抛粽子入江,有一系列的活动。语言、行为和景观构建了神话的完整形式。

有的民族说,天安排各类动物和人的寿命,当时人去领寿命的时候去晚了,狗去早了,狗领回来六十岁的寿命,人只领到了七岁的寿命,结果两个都不满意。狗不想活那么长,人也不想活那么短,于是两者商量交换一下。狗提出一个前提,狗说我要在你家里住,你要养我。人同意了,从此人可以活六十岁以上,狗只能活七岁左右。狗和人是很和谐的关系。神话是对生活的解释,也是生活的建构。

下面我们讲天地日月神话的谱系。

天地日月的神话,中国过去从儿童开始,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天地日月神话是一个整体谱系,是以天为核心的构建。同时,它是中国文化的中心问题。《千字文》说: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仄,辰宿列张。

前不久游泳运动员傅园慧说了句话“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了”,“洪荒之力”一时成了网络流行语。其实在流传了一两千年的《千字文》中,开头就是描述天地日月状态。《幼学琼林》也一开始就说: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

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

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

我们看到天地日月是很基础的知识,这个基础知识,是过去儿童都要了解的。

但是这个知识来自先秦以来的国家祭祀体系。我们如何祭天?《礼记》说,“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犊。”把柴火在坛上面焚烧,焚烧马、牛之类的祭品,就是祭天;把祭品埋下,给大地享用,这就是祭地。放动物焚烧,烧了之后,有香味出来了,通过香烟与上天交流,上天闻到了,就会感到人们在祭祀他,他便会赐福给人类。人们想象天神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嗅觉交流。过去祭祀,有的是一碗血放在那里,新鲜的,有腥气,人们在茹毛饮血的时候,觉得这是最新鲜的东西。大家还觉得触觉可以传递信息,比如人们向乌龟祈福,就摸摸龟的头,认为一辈子不用愁;摸摸神的腚,认为一辈子不生病。所以有一些地方的乌龟头被摸得光滑得不得了。嗅觉和触觉都可以交流。还有视觉交流,人们有的时候,给神献舞,认为神可以看得见。还有听觉交流,你要在神面前颂诗,神就知道了。重要的是物质的交流,这就是祭品供奉,牛羊等肉食,也有素食,鲜花,甚至宝玉等等,总之是很好的东西,要献给神,虔诚的信徒甚至要把自己的孩子杀了给神,这当然很极端。更重要的是,人与神要心灵交流,要诚心。因此,嗅觉交流、触觉交流、视觉交流、听觉交流,物质交流,再加心灵交流。人对神的祭祀,是全方位的交流。

所以,祭地一般用好的祭品埋在那里,这是给大地收获的感觉。

上古时期,王宫祭日,这是一个祭坛上的祭祀;夜明祭月。这是帝王天子的祭祀活动。《礼记·经解》说:“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这意思本身不是说要你在天地那儿得到好处,而是要你配得上天地的德行才行。过去我们批评天命论,一方面这里面确实存在着问题,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忽略天地日月信仰,就是帝王、王族都要学习天地之德。天地自然,风雨雷电,让大地万物生长,很有德性。天子也要这样,要政治清明,要公平,要像太阳月亮一样,普照所有人。不仅仅是为了权贵集团,而是为了所有大众,一切生灵。《礼记》是上古的经典,说天地日月,连顺序都没有差错。天地日月四个对象,是四个学习的榜样。

天到底是什么?我们吃不准,很长时间,就是抽象的。基督教、佛教都有神像,伊斯兰教是没有像的,我们传统的天神有没有像呢?起初天是迷茫的难以把握的,但是觉得日月可以代表形象。“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祭祀日月之配来表示祭祀上天。“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这是在建立秩序,建构时空。

帝王学习天地精神、天地之德,接着是要通过日月理解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从天地日月秩序学习来的,从天地日月规则中,寻找人类社会的规则。“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和谐社会,怎么和谐?天地秩序十分和谐,我们可以从中寻找规律。《礼记》非常重要,是社会规则之书,更是神话之书。天地日月是一个完整的谱系,是帝王用以向天地学习,构建社会秩序的谱系。这份中国神话资源,过去存在着要不要和老百姓分享的问题,怎么样从帝王垄断,变成全民信仰的问题。历史上,天的祭祀很难与民众分享。地的祭祀组建地方化,甚至家庭化。太阳起初应该存在着全民信仰,但是后来主要为帝王独占,民众难以参与。月亮是帝王的信仰,并且是皇后的象征。但是月亮神话,在民间比较发达。所以天地日月分为两类,天日一类,帝王为主;地月一类,民间可以分享。

天地日月神话导致了社会秩序的建构。“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过去我们要批判等级主义,但是理论上我们精神上是平等的,权利上是平等的,但是能力大小不一,条件不一,事实上就存在着等级。比如经济上的等级,权力上的等级,等等。社会没有等级,很难有动力。关键是这种等级通过一定条件和努力是不是可以改变的。中国历史不间断发展,其实很重要的东西就是阶层等级制度。高岸为谷,深谷为陵,阶层常常发生变化。这有制度上的政治上的原因,也存在着自我努力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

《礼记》讲“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天地高低就像音乐,这很有道理。“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自然秩序强调不同德性,这也是很重要的智慧。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就是从这里学习来的。“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音乐遵从天的秩序,大地差异性是要制定礼仪,礼乐在这里产生了区别。“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礼乐区分出了人的位置。“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后面还有男尊女卑,尊是高的意思,卑是低的意思,原本是没有区别的,只是位置的不同。“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这个秩序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发展与秩序感有关,秩序感就是差异的自然性呈现。

天在哪里?天是一个抽象的存在,抽象的存在实际上是有优越性的,其发展空间不会受到限制。中国的天作为最高的主宰,定位无所不在,就在身边。“人在做,天在看”,如果真的有这回事,会让我们的行为受到限制。虽然无所不在,人们感觉圆形比较符合天的形象,于是便有了天的可感的符号:圆。

五千年前祭天的地方,山高处烧火焚牲用以祭天(见图1)。我们就知道,天是圆的。这个观念长期传承,一直到明清,一直到今天。

图1 红山文化祭坛

明清的天坛,体现天的信仰的与远古文化一脉相承:天坛的形状那样的圆。圆是天的标准符号。可惜由于民间不能祭祀上天,对这个圆的符号不是那么有信仰。圆天观念主要流行在帝王圈(见图2)。

天除了整体一个圆形,就是一个平面吗?不是的,天有九重,是一个立体的存在,高低错落的存在。屈原说,天有九重,谁创造出来的?这是屈原之问,说明在战国的时候,这个天有九重的神话已经流传了。

神话传说中,天是八根柱子撑着的,柱子在哪里?屈原搞不清楚,要问。但是这是神话,理论上是不存在的。当时行走条件有限,不可能到处去考察。可是在中国真有很多的叫天柱山的地方,如安徽天柱山,湖北长阳天柱山,山西有天柱山,福建有天柱山,山东有天柱山,甘肃有天柱山,真的差不多天有八柱啊!这些天柱山,很多都与古代天柱神话观念,也与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柱折断神话有关,更与女娲断鳌足重新树立天柱有关。

那么地是怎么安放的呢?中国古代神话说,是用绳子系在天上某处的。这个说法强调了天地的依存关系。天被地上的柱子撑着,所以掉不下来,地在天上吊着,所以稳固了。从理性的角度看那是经不起推敲的,可是天地一体的观念,在这种神话中就体现得十分充分。天在上地在下,成为一种等级社会秩序的依据,天命论也因此长期统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可是这样的秩序被一个叫共工的神破坏了。古神话说,共工是要与颛顼争夺帝位,输掉了发脾气,把头往不周山一撞,天柱折断了,天就倾斜到西北了,这是不是西北离天更近一些呢?所以日月星辰都往西北去。这一撞击,还有一个后果,就是那系着地的绳子也断了,主要是东边的绳子断了,东边的地就下陷,水就流到东南去了。作为一种解释性的神话,这个天地神话解释了中原中心可以观察到的地理自然现象,水往东流。日月星辰东起西落则是普遍的自然规律。当然这也是潜在的地理政治的神话,古代中国社会,西北地区存在一种政治上的地缘优势。

图2 北京天坛

天的神话非常丰富。天地日月有一个完整的叙事话语,是可以整理的。现在,我们对宇宙的解释,还认为当年确实有一个大爆炸,炸成现在这个样子,这是不是科学的?谁知道呢?科学迄今为止,还是处于假设当中。现在的物理学也在讨论这个问题。但是请不要忽视神话对于天地的观念。

东南地区。上海地区是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参与了天地神话的叙事,“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良渚文化天神的形象有了具体的符号,不再仅仅是一个圆圈。六千年前,天神可能是这个样子的,戴一副眼镜一样的(见图3)。上海福泉山山顶发现了焚烧的痕迹,有些人认为是祭天的。良渚文化祭天的玉琮玉璧,在上海的考古文化中都有发现,说明我们这块地区对于天地文化有着共同的神话叙事。

图3 良渚天神像

中国的天还有什么样的称呼呢?这就是“上帝”。中国的上帝与天是一体的。《礼记·王制》说,“天子将出,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祭祀上帝,天就是上帝。这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最凝重的问题,影响中国五千年的上帝哪里去了?

《礼记·月令》:“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元日祭祀上帝,就是新年第一天祭祀上帝,或者说元旦祭祀上帝。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天,夏商周各有不同。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合称三正。夏历就是现在的正月初一,殷历是十二月初一,周历是十一月初一。总之是各朝的新年初一元旦祭祀上帝。

帝王祭祀的时候,服装象征上天,《礼记·郊特牲》:“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旗十有二旒,龙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天的符号象征来祭祀上帝,二者就是一体化的,所以也称昊天上帝。后来《通典·礼典》说:“所谓昊天上帝者,盖元气广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即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讬之于天,故称上帝。”这里将上帝与天的关系阐述得再明白不过。

“万物本乎天”,这是一个根本的创世神话命题,即所有一切是上天创造的,是上帝创造的。所以祭天就是报本。我们过去对于创世神话的研究,忽视这一问题,是应该纠正的。天和祖先相配来祭祀上帝。祭祀天,就是祭祀上帝。中国上帝是明明白白的存在,如《诗经》中有“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文王去世了,到上帝那里去了,天最高的就是上帝。

从先秦到清代,就是“大祀十有三:正月上辛祈谷,孟夏常雩,冬至圜丘,皆祭昊天上帝;夏至方泽祭皇地祇;中祀十有二: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基督教传过来的时候,起初翻译其主宰为“天主”,利玛窦最后拿“上帝”翻译了它的God一词。清王朝推翻之后,上帝也被推翻了,我们变成了一个没有上帝的国家,五千年的上帝,一下子扫地而尽。

元旦是中国最好的日子,我们送给了西历;上帝之名送给了另外一个宗教。中国自己的上帝没有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翻翻二十四史,没有一个王朝中断过祭祀上天上帝的。历朝历代帝王登基有一个前提,就是向上帝致敬。中国的上天神话和上帝神话与祭祀礼仪和元旦节庆密切相关,与自然与宇宙知识密切相关。所以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传承保护。

我们再讲地的神话。

《礼记》说:“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这和天一样,通过社神崇拜,报答大地的养育之恩,尊天亲地,对于大地的创世育民恩德予以报偿。地载万物,没有地,天的创造无所附丽。所以叫天生地养,缺一不可。因此,地神即社神是重要的创世神。

天是阳,地是阴,大家觉得阴气重不好,但是只有阳气,没有阴气也不好。所以“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也。”社坛一定是在外面,不能有盖盖住的。“是故丧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也。”这是要把人家的社神盖住得不到天地之气。敌人的社也是有灵气的,大家不敢乱动。原来人们是认为,地上只有一个社,就是夏代的社。商代就是在夏代的社坛上面举行登基仪式的。有人要迁掉夏社,搞个新的。但是成汤不答应,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夏社》,意思是讲夏社不能迁掉,殷社和夏社是一个社。武王伐纣后举行了一个仪式,《史记》记载非常清楚,就是在打扫商代的社坛,向上天报告,取代了商人,替天行道了。其实还是夏社。夏商是传承,周其实是革命,它登基的时候,用的是商代的社,过了一段时间,就搞了一个自己的社。商代的社,他们不敢动的,但是他们在上面造了一个棚子,盖住了上面,地要有阳气,才能是活的,盖住了就不受阳了,只是象征性的存在。

国家重视土地占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重视社祀。国家有大社。“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这和土地占有是有关系的。后来土地开始私有化,土地神便遍地开花(见图4)。

图4 民间土地神位

社神是谁?是共工的一个儿子,叫后土,也就是勾龙。经过很多人的研究,认为他是大禹(见图5)。大禹就是第一代社神,地位非常崇高。但是社神存在着从国家向民间渗透的一面。土地爷土地奶奶后来由更多的乡贤和地方神灵担任了,比如蒋子文。福德正神在南部、西部可以找到,但是在上海很难找到了,为什么?上海土地国有制,你也许有房产证,但是你也感觉不到你的土地在哪里。住在高楼上,院里土地,土地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土地神的信仰和土地占有权有直接关系,澳门那边每家门口都有这样的祭祀。有一次去澳门,到处都是门前土地财神,我就想看看他们六楼有没有,便进了一幢楼,发现不管几楼,他们门前都有土地财神,还有电子灯,晚上是亮的。其他神庙前面要先有一个土地神,神在土地上要立庙,先要敬奉土地神。所以土地神有超越的意义。我觉得应该对土地有信仰,享受土地的财富,现在房价这么高,这样的钱财,都是从土地来的。

图5 社神大禹

下面讲日的神话。太阳神话在中国影响很大。太阳神是一只鸟。七千年前河姆渡的双凤朝阳,表达了这样的意蕴。三千多年前的成都金沙遗址的太阳神,我们选择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时候,选择了它。这个是金箔,而且有四只鸟,代表着四季。现在没有一个标志设计可以超过它。这里有十二个圈,也就是十二个月,日月季节对自然的崇尚,这是最有代表性的太阳崇拜(见图6)。

图6 四鸟绕日图案

中国神话的太阳里有一只三足鸟,这是汉画中的三足鸟。三只脚是怎么产生的?可能主要是稳定性。如果要放一些水来温酒,两只脚就会垮掉。物品往后传,很多容器都是三个脚的,如青铜器和陶器,两只脚是放不稳的,这是最简单的解释(见图7)。有人说,还有一只脚是男性的生殖器,这样也有点道理。神圣的叙事和日常的关联,现在我们说粗话,最粗俗的表达性行为也就是这个词:日!很难听,但是也很神圣。如果放在人类繁衍,这其实是没什么问题。这其实是关于人类繁衍的神圣东西,有一项民俗是祈子,但是后来计划生育祈子习俗衰弱了。现在生育成了很严重的问题,老龄化到来,很多地方都在恢复祈子风俗。日的叙事关乎生育,所以太阳神话也是关于创世生人的重要神话。

图7 三足鸟

“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这是周代的话语,与天神崇拜意义,日神崇拜也一直延续到清代到现代。清代的日坛,现在人们还在日坛中举行仪式,所以对太阳的崇拜,还在延续(见图8)。

图8 清代日坛

我觉得,过去崇拜太阳,其目的明明白白,就是希望能被阳光照耀,得到温暖。《礼记·经解》说:“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要以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为目的。天地般的德行,要求可谓很高,兼利万物,不是兼善天下吗?明照四海,不就是政治清明公平吗?不遗微小不就是关心弱者吗?所以古代的太阳崇拜与太阳神话是一种取法日月之德的执政理想,毫无疑问是我们需要继承的优秀传统。

太阳具有神圣感,月亮也有。人们尊崇月亮,因为它是美的象征。月亮的神话很有意思,月亮里面首先有蟾蜍。最近有人讲,这个蟾蜍是嫦娥,人身蛇尾。蟾蜍,龙蛇,月亮,三者是一体化的(见图9)。

图9 汉画像石嫦娥奔月

日月神话是不能分开叙事的,二者是一个整体。日是金乌,月是蟾蜍。过去蛙和鸟是一对联盟的各自的图腾,如影随形一起运动的。如果后来不是龙的发展,我们就是蛙的传人,鸟的传人。大禹以来,龙的形象逐渐为中国人广泛认同,成了核心的创世神话。四灵之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是很多元的,但是龙的信仰提升了。月亮本来与蛙崇拜相关,但身上长出了龙的形状了。龙,日月,蛙鸟,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一个是太阳崇拜,一个是月亮崇拜,与伏羲和女娲的崇拜结合了。伏羲关联太阳,女娲关联月亮,他们的结合,一个拿着太阳,一个拿着月亮,尾巴龙形交织在一起,变成了龙的传人,这是巨大的文化整合。周秦汉完成了这个过程,这是有意义的大事。汉代图像,唐代图像生动呈现,伏羲和女娲非常亲密,一个拿着太阳,一个拿着月亮,下面是蛇(见图10)。

图10 汉代画像石,唐代绘画 伏羲女娲

怎么变成三个呢?这是文化的整合与认同问题。各族人民认同日月神话,认同龙的传人,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整体性、自觉性,选择伏羲女娲,日月鸟蛙作为共同的文化符号,这种认同还在持续进行中,但是其发生古老,时间久远,辐射面广。统一共同的符号是中华民族的荣耀。唐代新疆地区的图画,伏羲长着胡人的胡子,多民族区域对龙的认同度很高,这不是一般的图像,而是文化认同的问题,认同多元的文化。

月亮的神话在民间以中秋祭月的形式传承。如我们华东师范大学的同学现在参加中秋祭月,还有外国朋友一起参与(见图11)。祭月的活动,男同学没有参加,在旁边做后勤服务,因为过去规定:男不祭月。当然现在也有男人向月亮烧香的。我们希望来年,要么是秋分,要么是中秋,用月饼、西瓜、花生来祭月,祈求家庭幸福,祈求和平发展。

图11 华东师范大学中秋祭月

下面我要讲讲嫦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她把丈夫好不容易弄来的不死药偷走了。故事里面还传说,她和师傅的徒弟有点问题。总之是有问题的女性。中国人心胸开阔,选择原谅。她偷了药,奔月,还诗情画意,给她画了很美的画像(见图12)。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胸怀。月亮的神话提倡忠诚,又提倡包容。通过包容构建社会和谐。中秋节,提供了宽容的机会,提供给大家心胸开阔,正确认识人际关系的机会。在上博,我讲过几次中秋节是女性的节日,七夕节也是,是把男性排除在外的,男不祭月,体现出传统社会当中,有时候女性地位实际比较高,垄断了一种文化资源。在上海,很多人家庭都是女性管家的,事实上反映出女性的主导力量。

图12 嫦娥奔月

天地日月神话是创世与生人的神话的升华,我们将其置于中国创世神话之首,一是这些神话在创世神话中的地位极其重要,也体现了中国创世神话的独特属性。天地日月都是世界与人的创生者,关于天地日月的神话应该逐渐为广大民众分享。

天地日月神话存在官方与民间的博弈。天神一直是帝王的,民间不太能祭天。但是人们在困难的时候会说:“我的天啊!”这其实是在求上天。如同国外说:“我的上帝呀!”是在呼唤他的救世主。一直到天的化身玉皇大帝出现,原来是两股势力,宋代皇帝将它们合二为一了。但是后来又拆开,一直延续到了清代,官方民间有分有合地发展。现在玉皇大帝、玄天上帝还在民间延续。这也是中国上帝的民间传承。我们提倡应该复兴天地祭祀和上帝信仰,这样上帝信仰才会传承。大地的博弈,是从汉代开始一直到当下。对土地神的信仰,是最有感恩意义的,也是非常伟大的文化遗产。

天地日月是一宗巨大的文化遗产,亟待保护传承。敬畏自然,尊崇自然的秩序,和谐、美丽、宽容、认同。我们对月亮的崇拜,实际上是对美的信赖。天地日月这样的遗产十分厚重,具有全民性认同,具备世界文化交流的基本前提。任何一个人,任何一民族,都会面对天地日月。天地日月,这四者具有全世界交流的可能性。应当将天地日月神话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加以保护,希望每个人都是天地日月神话精神的承载者和传承者! erLtW5YfRhA1CdpcPr0pE/pC8Y8dget0oXfFKE7uMNOatO/9uLmc7M5hruSWoZx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