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几个班主任在群里交流,讲起工作的体会,大家都表示做老师是一件既开心又费心的事情:经常和学生交流,自己的心态也年轻了很多;看到学生的不断成长进步,觉得教书育人是世界上最有意义的工作;当面对学生抛来的一些简单的问题时,也常常会感到些许困惑和忧虑。
比如:教务处在哪?户政科在哪?户籍证明怎么开?图书馆借书过期了怎么办?
学生询问的这些问题,有些是班主任很清楚并可以立马告知的,有些是班主任自己也搞不清楚而需要查阅资料的。很多时候,班主任们都是自己查询好之后再告诉询问的同学。
有位班主任纠结道:“一方面为了他们的成长,想让学生自己学着去查阅资料,但是另一方面又想让他们体会到学院、学校的温暖而不忍推辞。我该怎么做呢?”
上周,去石家庄参加辅导员培训,和各地的辅导员们交流,更加确定了这是全国学生的“通病”。有一位老师在交流时说:“学生寝室的空调坏了,其实学生可以直接找宿管阿姨报修或者找空调维修处解决,但是学生往往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辅导员求助。”我在平时工作中也遇到过很多类似的案例。
对于这些询问,是直接告知还是“残忍”地拒绝呢?
说实话,刚做辅导员那会,我会选择直接告知,告诉他们我知道的一切。但是现在,我宁愿选择做一个不那么“温柔”的辅导员,让他们自己去查找,因为我不希望同学们成为“伸手党”。
为什么呢?
在回答为什么拒绝回答学生这些简单的问题之前,我想我们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大多数学生会养成“伸手”的习惯?换言之就是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问题不全在学生。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独立能力较差,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的单一教育导向和家庭的过分保护造成的。
上大学之前,我们学习的唯一目标就是考大学,老师用分数衡量学生,成绩几乎代表着学生的一切;社会用升学率衡量学校的教学水平,升学率也几乎代表着学校的一切。而我们又在学习能力之外花了多少心思呢?
就是这样的成长经历滋养了我们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让孩子成了“随意伸手党”“依赖党”。如果说上大学之前,我们由老师、家长一路过度呵护长大,那到了大学就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
大学是一个独立、自主、自由的平台,如果还是诸事依赖别人的话,虽然只是一些小事,但是开口多了你也会慢慢形成习惯,懒得去独立思考,习惯从别人那里要答案,然而从别人那里获得的“帮助”却很难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
那要如何改掉这种“依赖党”习惯呢?
如果能意识到自己的这种“依赖”行为,想要改变也不是很困难。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有一种“自己先努力尝试去解决问题”的态度。在这里,希望同学们能够培养自己两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独立思考的能力。遇到问题时,先尝试着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不是直接提问。学着自己去思考,然后做判断,这样得到的经验才能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能力。
二是信息检索的能力。试着把问题输入搜索引擎的搜索框里,而不是聊天工具的对话框里。以现在网络的发达程度,很多问题的答案都能够从网上获取。作为现代人,拥有从网上获取正确有用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
以“教务处在哪儿”为例。最简单的方法是在学校官网查询教务处的网址,里面详细写明了教务处的地址和相关咨询电话;也可以查看学校印发的《新生手册》,里面有关于学校生活的百事通;还可以拨打学校的主机电话,一般学校都是主机转0,转人工咨询服务台。
思考,然后行动,这就是告别依赖、养成独立习惯的开始。所以,从今天开始,不要在不经思考前提问,“凡是‘度娘’可以告诉你的都不要麻烦别人”。渐渐地你会发现,很多事情,没有那么困难,没有必要麻烦别人;渐渐地你会觉得,解决问题本身也是一种乐趣,而那时,或许你早已拥有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