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诗经”讽喻诗、送别诗各二首

一、柏舟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我们讲的这首是《邶风》的《柏舟》。《诗经》里有两首《柏舟》,另外一首是《鄘风》的《柏舟》,那是一首爱情诗: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dàn)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前面我们说过,邶国和鄘国靠得很近,风俗也近似,大概在那个地方,用柏木做舟是一个习俗。诗讲的是一个少女,爱上了一个少年,写得很直白,但又很懂得修辞。它不直接说那个少年,而是用“髧彼两髦”来代替,也就是说,在少女的心中,一想起那个少年,脑海里就浮现出那个少年两缕下垂的头发。髧,就是垂下,跟这个读音相近的字,大多有这类意思,比如“耽搁”的“耽”。耽的本义是耳朵垂下来,垂到了肩膀上。(有个音乐家叫聂耳,原名聂守信,聂耳这个名字,其实是取自古书,意思也是垂下耳朵,因为“聂”和“耽”古音很近,《山海经》等古书上常说,南方的野蛮人,耳朵很大,垂到肩膀上。聂守信是云南昆明人,在古代的分类,属于标准的南方蛮夷之地,他给自己改名聂耳,或许有自嘲的因素。)再比如“下沉”的“沉”,本来也是和髧、耽的声符一样的。这个耽,还有个异体写作“紞”,指古代冠冕两边下垂的带子,反正都是下垂。

据礼书说,头发下垂本来是儿童的发型,长大了仍象征性保留两缕,以示自己犹是弱小。若父母双亡,则必须除去。我们看古装剧里,有些帅哥总是垂下两缕头发的,确实显得要帅一些,难怪少女动心了。

这是饭前点心,现在我们讲《邶风》的《柏舟》。儒生们对这个也有解释,说是卫顷公的时候,朝中没有正直的人,都是奸臣当道。因此,诗的本义是抒发到处都遇不到仁义之人。这个解释好像说得过去,因为从诗的内容来看,确实就像写一个失意的人,在抒发怨气。

古代儒生还有一个更复杂的、故事性更强的说法,说是卫宣公的夫人,是齐国国君的女儿,她嫁到卫国,但才走到卫国城门,就听说新郎死了。保姆劝她:“咱回家,还没正式婚礼,不算寡妇,现在回去不晚。”女儿说:“不行,我已经接受了聘礼,而且都入了人家的国境,就是人家的人了,怎么能反悔?”执意去祖庙朝拜,当了没有老公的新娘,服了三年的丧礼。老公的弟弟被立为国君,跟嫂子说:“我们卫国是小国,税收很少,宫内负担不起两个厨房;要不,咱俩搭伙做饭吧。”其实就是要求娶她的委婉说法。女的说:“你简直是个禽兽,连嫂子都想欺负。”那弟弟不甘心,派人去齐国,跟嫂子的兄弟说,希望他们劝劝妹妹。兄弟们疼爱妹妹,不忍见她守一辈子活寡,纷纷派人来劝,她不但不听,还诗兴大发,写了这首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诗人,是可以逼出来的。

要注意,这首诗虽然是《邶风》,但按儒生们的说法,写的是卫国国君的事,可见邶和卫,是不分彼此的。现在,我们来详细欣赏。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泛舟很好理解,我们现在去公园,租条船,荡起双桨,在湖里遨游,依旧叫泛舟。彼字和现在的语法差距有点大。这个彼,是指示代词,指“那个”舟。古代这种句式非常多,《诗经》里就很不少,比如“称彼兕觥”(《豳风·七月》),“取彼谮人”(《小雅·巷伯》),“截彼淮浦”(《大雅·常武》),“挞彼殷武”(《商颂·殷武》)。柏木是一种很坚固的木头,用来做船是极好的。

亦泛其流,是指小船随着流水泛泛漂浮。这两句说的是:这个人百无聊赖,驾着舟,任其漂泊,无所归止。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这家伙肯定心情不好。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漫无目的地乱走,而她是漫无目的地泛舟而漂,意思是一样的。但我读这首诗的时候,却没这么想过,我想的是:这家伙真浪漫,真有钱,真有闲。我们平常泛个舟,哪那么容易?还得在周末,还得去公园,还得买票排队。反正我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浪漫。小时候看见电影里,情侣一边用吸管喝着汽水(我倒是喝过汽水,但那时从来不提供吸管),一边泛舟波上,说些淡话,就觉得太浪漫,太奢侈,太小资产阶级情调。

总之,这个人漫无目标地泛舟,肯定是心情不好,因为诗中没有写她在谈恋爱。两个人泛舟,可能很快乐;一个人泛舟,如果也很快乐,多半精神有点问题。如果她没有问题,则是心情不好。

诗的下面说了,“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原来她是失眠症患者,睡不着觉,起来划船玩。“耿耿”,古代“耿”有两个意思,一个就是明亮,因为“耿”这个字,右边是“火”,跟“火”有关的字,肯定明亮。所以这个字,有一种《诗经》的版本就写作“炯”,“炯”和“耿”的古音很近,是同源词。除此之外,“耿”还有“正直”的意思,我们平常说的“耿介”,就是这个意思。但这个意思,大概是从“光明”的意思引申出来的。因为“耿介”又写成“耿洁”,“洁”就是干净、明亮。一个人正直,其实就是指他干净、明亮;一个人心灵很脏,多半不可能正直。那么,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意思则是:脑袋透亮,睡不着,好像有忧愁。

古代儒生对“耿耿”有另一种解释:犹儆儆也。儆,现在一般写成“警”,“儆”和“耿”古音也很近,那么,在儒生眼里,这里的“耿耿”,是当成“儆儆”的通假字来用的,耿耿不寐,就是说整个晚上像狗一样警觉,这还怎么睡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如有隐忧”,很多人望文生义,第一时间会认为“隐忧”就是“隐藏的忧患”。其实不是的,“隐”也有“忧伤”“痛苦”的意思。我们上次课说过,隐藏的意思,常常和忧虑的意思相关。比如我们说恻隐之心,“恻”和“隐”都有隐藏的意思,但组成词,却表示怜惜、忧虑。

接下来说“微我无酒,以敖以游”,微,就是非,表示否定的意思。在古代汉语里面,所有表示否定意思的副词,声母都是双唇音,你们想想,是不是这样?念过高中的,都回头想想,有哪些否定副词?最常用的是不,然后是非、无、没、未、靡。这个“微”,我们中学的《岳阳楼记》里就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意思是说,如果不是这个人,我和谁归为一类呢?《诗经》这两句连起来,是说,我驾舟泛游,心中忧愁,并不是我没有酒喝,也不是没有钱旅游。这句话透露了一个信息:这人蛮有钱的。

“敖”,我们现在写成“遨”,以前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李家浩先生讲《说文解字》课,我听过三次,每次他都要讲,鲁迅有一个笔名叫“宴之敖”,根据《说文》的解释来拆解,就是“被日本女人赶出来的人”,为什么是这个意思?因为按照《说文》的说法,“敖”是由“出”“放”两个字组成的;当然,从古文字字形来看,《说文》对“敖”字形结构和意义的分析是不对的。“敖”的甲骨文字形像一个人头上顶着一棵草,金文字形在旁边加了个手持木棒殴打的样子,大概表示驱逐的意思。总之,并不是由“出”“放”两个字组成的。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接下来是这个主人公的表白和控诉:我的心不是镜子,能容得下很多东西。茹,就是吞。“吞吃”和“容纳”意思相通,有多大胃口容纳,才能吞吃。镜子可以容纳无数影像,铜镜如果一直磨,估计几千年也能用的。我有很多兄弟,但都靠不住。我去找他诉苦吧,他竟然为此发怒。薄,是语气虚词,没有意义。愬,是“诉”的异体字。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第三节依旧是表白和控诉: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以转动。估计她心目中的石头,都是圆的。又说:我的心不是席子,不可以卷起来。小时候看过一个戏曲片,叫《卷席筒》,故事很悲惨,不忍回忆,就是用席子把人卷起来埋掉。上面几句都很容易,小学生都看得懂。但是“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是什么意思?我想很多人都会被卡住。就像你开着一辆疾驶的汽车,突然前面出现了障碍物,你一个急刹车,颠得前仰后合。怎么回事?读《诗经》,很容易碰到这种字词障碍。不像唐诗宋词,晓畅如话。

什么叫“威仪棣棣”,古注说:“棣棣,富而闲习也。”就是威仪美而盛大,动作悠闲,仪态万方。古代贵族上朝堂,穿着、动作、容止,都有一定规矩,要学习好久,练习好久,才敢抛头露面。吐个痰,都有一百零八种方式。这样,泥腿子们看到了,才会慨叹:“真牛啊,怪不得人家吃香喝辣。”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楚简中,有一篇《民之父母》简,引用了这句诗,但写作“威仪迟迟,不可选也”,恐怕“迟迟”才是本字,因为“迟”正好是宽松悠闲的意思。迟到,说明缓慢,这和贵族的所谓富而闲习,意思是一致的。选,就是算。“选”和“算”的古音,是很相近的,古代常通用。这句话说:贵族们的礼仪万方,难以尽数。大概是自夸,说自己威仪舒迟,不可以数得清。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这一节写她的心情。她心里很忧虑,悄悄,也是忧虑的意思,古代“悄”和“忧”读音也不远,大概是同源词。她很忧虑,因为被很多小人憎恨。愠,就是郁闷,愤懑,被小人愤懑,相当于被小人憎恨。觏,遇到。遇到很多痛苦,受到了很多侮辱,每当静下心来想这事,一觉醒来,就免不了想捶胸顿足。辟,一般认为通擗(pǐ),表示击打。不过“摽(piāo)”也是击打,这个词不常用,但漂洗衣服的“漂”,跟它是同源词,漂洗,就是击打衣服。韩信碰到的漂母,就是在河边用砧棰击打衣服的妇人。那么,“擗”和“摽”是同义词。有,读为“又”比较好。古书上“有”经常当“又”字用,表示连词。但是这个“寤”,解释为睡醒了,在意思上不大顺。

静下来思考这件事,睡醒了就捶胸,跳跃有点快,所以有人把“寤”解释为“交替”,比如周振甫先生就这么解释。但是“寤”在古书上并没有“交替”的意思。周先生估计是把它当成“午”字来看待的,因为“午”有交互的意思,但是它又没有副词用法,所以不可信。我猜“静”和“寤”是对文,都表示状态。静下来思考,睡醒之后捶胸,意思说得过去。而且“思”在古代也有“悲伤”的意思,当然用法不普遍,估计也是从思念的意思引申过去的,思考多了,总是会给人带来痛苦。思考得越多,对世事越清楚,就越痛苦。所以古人会说:“难得糊涂。”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意思是太阳啊,月亮啊,为什么有更迭亏损?我心中的忧虑啊,太浓太浓了,像没有洗衣服一样。这两句暴露了主人公的性别,原来是个女人。古代的男人是不会洗衣服的,除非实在娶不起老婆,没有办法。古代在河边抡起砧棰洗衣服的,都是一色的女性。男人也没有几个爱干净的,至少我从来没见过,因为他们对干净与否不敏感。我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叫作《两个邋遢朋友》,收在我的散文集《旧时天气旧时衣》里,写到其中一个朋友的家里,地上扔了一本杂志。我捡起杂志,才看见地砖的真实颜色。另一个更绝,专门空了一个房间来装垃圾。我另外有个男性朋友,他倒是显得蛮干净的,屋子也打扫,地上没有垃圾,甚至座机电话也用一块手帕盖着。但我有一天仔细看去,那块手帕脏得不得了。这朋友真是一朵奇葩,他貌似爱干净,其实比那些不加掩饰的脏男人还要可怕。

诗歌里面这位女主人公显然有着洁癖,换到现在,她肯定会去学医。后世的文人写忧愁和痛苦,是“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肠一日而九回”“魂营营而至曙”“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没有人会写心里很难受,好像没洗衣服一样的。这种比喻太奇特,我以前读到这里,总是想笑。

我想这首诗没有什么微言大义,大概就是写一个贵族妇女,因为比较清高自负,得罪人太多,遭到中伤,生活很苦闷,但又无处可逃。古代社会层次不丰富,交通也不发达,不像现在,我买张机票走人,自己玩自己的。有人说,这是一首大老婆不得丈夫欢心,控诉众多小老婆的事,也说得通。诗歌的本事不显豁,谁都可以尽情想象。

但我认为,这首诗最重要的,是写到了人的局限。“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苦思冥想,也无处可逃。人是一种可悲的社会动物,离开了群体很难生存。但群体生活的代价,就是必须处理人际关系。一旦处理不好,轻则被驱逐,重则被杀头。所以武侠小说家想象,那些大侠比如黄药师独自一人住在桃花岛上,谁也不搭理,也可以过,而且过得更好,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人类现在过得比较舒服,是因为有社会分工,很多事不必亲力亲为。如果黄药师一人住在桃花岛,他难道一日三餐都自己做?米呢?好吧,米可以买很多来囤积。菜怎么办?那时可没有冰箱,难道都自己种?海岛上湿气重,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自然灾害,比如海啸、水灾、旱灾之类,都不可能一个人解决。其实黄药师很残忍,他弄了很多人来,把他们搞成哑巴,一一安排工作,专门侍候自己。但其实这是不切实际的,黄药师也不是三头六臂,不可能躲在海岛上,独自控制那么多哑仆。所以,武侠小说我小时候很爱看,长大后就懒得翻。不管怎样,还是现代社会好,开放、文明,被这个群体不待见,大不了换个地方、换个群体融入。当然,并非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很多人依旧不得不屈服于社会,不能奋飞,这是没办法的。

二、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燕燕》这首诗,古代儒生们也有说解。说是卫国的庄姜,嫁给了卫庄公,但是没有生子。一听庄姜这个名字,我们就知道她很大可能是齐国人,因为齐国的领导阶层姓姜嘛。卫庄公有个小妾,叫戴妫的,生了个儿子,叫完。庄姜没有儿子,就把完视同己出。但是完即位不久,就被谋杀了,估计名字取得不好。当然也不一定,比如陈国的公室子弟叫陈完的,因为国内政治不稳定,举家移民到齐国。不但没有完,而且后嗣日渐壮大,最后夺了齐国的君位,硬生生把姜姓齐国颠覆成了陈姓齐国(古书上一般叫田姓齐国)。戴妫很悲伤,准备回国。庄姜去送她,写了这首诗。这是最流行的说法。还有别的说法,我们不管它,还是欣赏诗歌本身重要。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这首诗以燕子飞翔起兴,为什么呢?因为诗人看到了燕子飞翔和离别之间的关系。燕子飞的时候,它的羽毛是差池的,也就是错开的。差池的意思是错开,分开。有个读音相似的词,叫“蹉跎”,实际就是“差池”的另外一种写法,也是指离开,引申为失去。岁月蹉跎,就是岁月离开,失去,再也不会回来。我们现在说差错,差,本义就是分开。《说文》说:“差,贰也,差不相值也。”如切如磋,磋就是摩擦,也是不断错开、分开的动作。

主人公在这里送别,分离,相互失去,再也不能相见。我们现代人,对自然界草木动物的熟悉,远不如古人。我收养一只流浪猫之后,才理解《庄子》里说的,狸猫和黄鼠狼捕捉猎物前的动作:“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说狸猫和黄鼠狼,把身子拉长,伏下来,等待猎物。我有时候看见我那只取名为咖喱的小猫,也是这样卑身而伏,看着我,虎视眈眈。我想这是它的天性,如果我是只老鼠,它真的会把我吞了。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第二章也写到燕子, 颉之颃之。 从字面上看,是指飞翔的动作一上一下,直来直去。古注上说:“颉”是向下飞,“颃”是向上飞,这个我是不大信的。上次我们提到,从“吉”为声符的字,多有挺直、挺拔、健壮的意思,所以吉士就是挺拔的肌肉男。所以,“颉”的意思和梗直、挺拔肯定有关。“颃”从“亢”声,“亢”这个为声符的字,也很巧,和“吉”一样,也有类似的意思。比如说“亢直”,就是不会弯曲的、挺拔的。高亢,就是指挺拔的、高直的。“亢”还解释为喉咙,实际上就是指脖子,脖子都是直的。甲亢,就是高亢过头了,挺拔过头了,需要吃药,缓下来。所以“颉”“颃”两个字放在一起,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指挺直。燕子飞的时候,或许是这种风格。我倒是见过蜻蜓,飞起来特别灵活,突然就直坠下去,突然又直冲而上。这大概就是“颉之颃之”。古人解释“颉之颃之”,说是鸟大飞而前,则脖子很直,而颈下脉络历历可见,我想太迂曲了,不可信。另外,燕子那种有时大起大落的飞翔方式,大概也让人想起离别吧。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这章写燕子飞的时候,上上下下,发出鸣叫;而我要送人去南方,远远看见她离去的背影,不由得心中悲苦。劳心,就是心很劳累,很痛苦。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第四章有些怪,突然说到仲氏去了,“仲氏任只”是什么呢?周振甫先生解释说,是说仲氏姓任。这有点莫名其妙,如果说庄姜送别的是戴妫,那她姓妫,而不是姓任。程俊英先生则说,这是国君送他二妹出嫁的诗,所以仲氏是他叫妹妹为老二,似乎也有些牵强。因为古代男子和女子不放在一起排行,二妹不该称呼为老二。程俊英先生又把“任”解释为“信任”,说这句的意思是:老二,你值得信任。都是不懂训诂的说法。其实“任”和“信”的意思是一样的,古音也有关,都是表示心地“温厚”的意思。只,则是语气助词,在楚国简牍中,“只”和“也”的写法很像,有人说“只”就是“也”,当然也不可信。但“只”和“也”一样,可以当句尾的语气助词用,则是确实的。

所以后面说她“其心塞渊”,古注《毛传》(是秦末鲁国人毛亨给《诗经》做的注释,后来他把学问传给自己的侄子毛苌,世称大毛公、小毛公)解释说:“塞,瘗;渊,深也。”不够精确。《说文》有个“㥶”字,解释为:“㥶,实也。《虞书》曰:‘刚而㥶。’”清代的大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说:“《邶风》:‘其心塞渊。’毛传:‘塞,瘗也。’《诗》:‘秉心塞渊,王猷允塞。’皆同。郑笺云:塞,充实也。今文《尚书》:‘塞晏晏。’郑注《考灵耀》云:道德纯备谓之塞,道德纯备,充实之意也。”都是说,“㥶”和“塞”是同源词,“塞”的意思是“满”,“㥶”的意思是“内心塞满”,也就是内心充实。内心充实,一般认为是厚道。

那么“渊”呢?也一样,古文字“渊”的字形像一个封闭的水池,激荡的回水被限制在一个范围内,和“塞”的意思很相近,表示水池很“充实”,所以“渊”也有深的意思,因为“深”和“厚”意思是相通的。总之,“渊”和“塞”同义连用,一起用来形容人很厚道,非常合适。

后面讲到温、惠、淑、慎,都是形容她温厚品质的。终温且惠,就是既温且惠。“终”是终结,“既”也是结束,所以“终”和“既”的意思相同。最后两句说:你因为思念先君,因此鼓励寡人,要积极面对生活,不抛弃,不放弃。寡人是庄姜自称。古代国君称为君,自称寡人,国君的夫人称为小君,地位很高的,大概也可以自称寡人。

不过也有人说,最后这一章是错简,混入这首诗的,因为和前面三章意思不相关。这是一种看法,可以作为参考。

这首诗打动人心的,就在于把送别的痛苦,描写得很到位。场景发生在春天燕子纷飞的时节,时节很美,但更增加人的悲伤。如果换了后代的诗人,肯定要重重描绘周边景色,什么柳丝长啊,绿树听啼啊,长亭更短亭啊,劝君更尽一杯酒啊……总之,会写得哀婉动人。《诗经》这首呢,简单了点,但要原谅,毕竟是早期诗歌嘛,简陋一点,很正常。但它在中国送别诗歌史上很有地位,辛弃疾的《贺新郎》,专门描写人世间各种离别的惨状,其中就有一句“看燕燕,送归妾”,就是用这个典故。如果我们切身代入庄姜的心态,确实很悲伤的。她死了老公,死了养子,现在连唯一谈得来的闺密姐妹也要回国,情何以堪。在古代,发不了短信,看不了朋友圈,从此相当于阴阳两隔,今生今世,再也无法见面。想起来,是很让人断肠的。

我们必须清楚,在当代社会,送别远没有如此悲伤。有飞机这种交通工具,再远的距离,也飞不过二十小时就可以抵达;在国内,再远的距离,四小时就可以相见。今人和古人一样,离别的情感浓度是一样的,但感觉为什么不一样?因为古人更不自由,而现代科技给了我们自由。我曾经评价过宋代王禹偁的一首《点绛唇》,词是这么写的: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宋词里一旦写到“飞鸿”,一般都是抒发思乡之情。其实故乡不是真的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乃是人类意识到自己本身能力受限的无力之感。有了飞机,我们不一定经常回乡,但我们不会有相思病,因为我们有随时能够回去的自由。

而古人没有,他们因此会羡慕一切能高飞的东西。因此,《燕燕》这首诗以燕子起兴,我们也可以视为作者羡慕燕子能够飞翔,生命因此自由自在。

三、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jiǒng)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fén)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gū)濊濊,鳣(zhān)鲔(wěi)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qiè)。

《硕人》这首诗,按照儒生的解释,和上首诗的主人公有关,是歌颂卫庄公的妻子庄姜的。和其他诗歌不一样,这首诗的所指很明确,明确提到主人公是“齐侯之子,卫侯之妻”。后面则罗列她的一圈阔亲戚:原来这个身材颀长、穿着锦衣和麻布罩衫的美女,是齐国太子的妹妹,邢国国君的小姨子,谭国国君是她姐妹的老公。也就是说,她的姐妹们,嫁的都是诸侯,连一个嫁总理的都没有。

我之所以喜欢这首诗,完全是少年时候的爱好,爱好对美女的描写。我想很多男孩,都有这种爱好。我还想,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对美女的描写了。一般古代文学中,凡是有这种描写,我少年时代读几遍就能背诵,比如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里描写美女: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当时真的为宋玉跌足,这么美的美人,扒着围墙偷看他三年,他竟无动于衷,这家伙心中该有多骄傲啊。“惑阳城,迷下蔡”,写到两个楚国的城市,阳城,下蔡,也让我对楚国文化产生了亲切之感。后来研究楚简,看到《包山楚简》中有个案例,说有个家伙偷了一匹马,从阳城运到下蔡去卖,不由会心一笑,这两个城市肯定靠得很近啊。肯定也是宋玉,那个大文学家去过的地方,至少是很熟悉的地方。

宋玉是宜城人,宜城在楚国的时候,叫作鄢郢,曾经是楚国的都城。鄢郢发生了很多故事,如果他写一本《故都》,肯定不亚于川端康成,得个诺贝尔文学奖估计不成问题。东汉的时候,刘表被任命为荆州牧,就是单骑去宜城上任,从此和邻县襄阳的蔡瑁张允搞在一起,稳定了荆州。想想宜城这个地名,都让人神往。当然,我也因此记住了宋玉写丑女的句子:“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也知道了宋玉的狡辩术:爱美女不叫好色,爱丑女才叫好色。因为在这篇名文中,他辩称自己不好色,因为东邻的美女爬围墙偷看他三年,他都没有动心;而登徒子才好色,因为登徒子有个那么丑的老婆,两人还一起生了五个孩子。看来在宋玉的心目中,“色”的意思不一定指美色,而是指交配。

这诗的容貌描写,主要是第二章。说她的手指像刚生出荑草的嫩芽一样白嫩,皮肤像凝固的动物油一样细腻,脖子像一种叫蝤蛴的昆虫,据说是雪白修长的,大概脖子露出来的部分,就是月牙一样修长洁白。牙齿像瓠瓜的籽一样白而细。额头像一种叫螓的昆虫,什么样,实在想象不出来。她开颜巧笑的样子,她美目一瞥眼波流动的样子,简直会迷死人。

第三章写庄姜刚来到卫国的时候,所乘的怒马高车,多么漂亮。敖,就是高大。它的同源词“傲”,就是这类意思,高大得自以为是。这漂亮的马车,停在国都的近郊。农,就是“近”。“农”为什么有“近”的意思?大概应该读为“浓”,“浓”和“厚”意思相近,“厚”有密集的意思,密集就相当于相互之间距离很近。“四牡有骄,朱幩镳镳”,是说,驾车的是四匹高大的雄马,古代贵族驾车不能选雌马,否则让人取笑。幩是指系在马嚼子两边的丝布条,这样马跑动的时候,就会像扇子一样给马扇汗。镳镳,也是很繁盛的样子。

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翟茀”的“翟”,是指野鸡;“茀”,是指遮蔽车门的帘子,这种帘子常常用野鸡的尾巴来装饰。庄姜乘坐着这种华丽的车来上朝,大夫们也心领神会,早早退朝,让君王有精力欢度新婚之夜。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黄河洋洋广阔,向北哗啦哗啦流去;有渔夫在撒网捕鱼,鲤鱼鲟鱼一个劲往网里跳;河边的芦苇高高的,给庄姜陪嫁的女孩个个高大,营养充足;护卫送行的武士也个个高大威猛,都是吉士一样的人。活活,本义就是水流的声音,现在一般写成“哗哗”,是因为“哗哗”现在的读音和“活活”的古音相近。罛,是渔网。濊濊,撒网入水的声音。发发,鱼尾巴甩动的声音。至于揭揭、孽孽、朅,古音都很近,意思也相近,都是指高大。我们现在用词文雅一点,用“揭橥”这个词,就是“高举贴标签”。揭开,就是往上提。朅,另外一种版本写作“桀”,桀是夏朝最后一代君王名,古文字字形,则像人的两只脚站在树木上,表示高高的,不同凡俗的。现在这个意思,我们一般用“杰”来表达。所谓杰出,就是比别人高大的。要记住,凡是从“吉”、从“曷”、从“桀”等声符的字,大多有“高大挺拔”一类的意思,因为它们古音很相近。

我们更要知道,文字只是语言的附庸,它归根结底是用来记录语言的。离开了语言,它什么都不是。远古时代,没有文字,人们通过语音表达想法,人们互相能理解对方的意图,都是靠捕捉对方嘴里蹦出的音节。后来有了文字来记录语音,从此可以远途传递说话内容。同音字很可能有相同的意思,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当然,随着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原本的同音字不断独立发展,所代表的词义开始有了微妙区别;还有很多不同音的字,后来变得同音,就更不可能是一个意思。但在《诗经》时代,词义分化不剧烈,同音字所代表的词义相近,还是比较普遍的情况。

《硕人》这首诗,因为写美女的原因,很多人喜欢。比如汉代有一种“硕人镜”,就是把这首诗铸上去。它的描写,我想会打动无数使用这面镜子的女人,她们也许美,也许不美,但她们肯定都向往美,读着“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照着精美的铜镜,她们的心里一定会略微快乐起来。

最后说一下,男人以高大雄壮为美,其实女人也是。“硕人”的“硕”,就是大的意思。身材高大,胸大,臀大,都是很美的。硕士,就是很大的士;当然,博士的博,就更大了。硕士、博士的称呼,隐含古代贵族文化传统。我觉得如果有更高的学位,不妨叫吉士。

四、山有枢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这首诗也是我很喜欢的。喜欢的原因,在于它满篇的伤感气息,它来自《唐风》,唐,是晋国的前身,在现在的山西省。

山有枢,隰有榆。

诗首先描写景物,山上有刺榆树,低洼的地上有榆树。好像是纯粹起兴,有点像我们上次讲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起兴后,再以第二人称规劝的语气写,这种写作方式在《诗经》中也有一些,比如《将仲子兮》。

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诗的意思是说:你有衣裳,不肯拖曳着走路。娄,也是拖曳。按照古注,“娄”和“搂”相通,是“聚集”的意思,所以这个“娄”,不是一般的拖曳,而是聚集在一起拖曳。古代贵族的衣服很长,可以拖在地上,平民百姓都是短衣。如果贵族衣不曳地,那是非常节俭的象征。《汉书》里说,汉文帝的宠妾慎夫人衣不曳地,就专门当成一个伟大事迹。《山有枢》里这个被规劝的人,有条件衣服曳地,肯定是个富人。

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他还有车马,估计还是个贵族。不过他这个人很节俭,所以朋友劝他:哥们儿,别这么苦自己!将来死了,家产留给别人享用,就划不来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要替别人打工。

宛,古书上一般写成“苑”,意思是枯萎而死,实际上就是“鬱闷”的“鬱”的同源词(后来简化为“郁”),因为两者古音很近。“鬱”的古文字字形是 ,像蜷伏的人躺在密密麻麻的树林中间,意思是被包围、郁积起来了。这个意思,可以向两个方向引申:一是表示很茂密,很茂盛。很茂盛的东西,总是很密集、郁积的。但从另外一个方向引申,就是堵塞,怨愤。很多气抒泄不出去,就会产生怨愤,就会死。我们看古书,说古代很多帝王的嫔妃,被打入冷宫后,就“以幽死”,比如汉景帝的宠妃栗姬,就是不听老公的话,被老公打入冷宫幽死的。估计姓栗姓坏了,栗子多刺,栗姬也多刺,本来景帝很喜欢她,要立她为皇后,她却恨景帝乱玩女人,对景帝出言不逊。皇帝玩女人,你也敢管,这不找死吗?所以被景帝废了。“幽”也有忧愁的意思。或者写成“以忧死”,意思是一样的。上古音“忧”和“幽”声母韵母都相同,是同源词。有些学者专门考证“幽死”和“忧死”有什么不同,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

另外就是“他人是愉”的“愉”字,古注训为“乐也”。今天我们说愉快,就是快乐,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古代的“愉”,意思没有今天这么正能量,一般都是指苟且快乐,很轻薄。因为“愉”,或者写成“媮”,要知道,古代从“女”的字,有很多都不怀好意。“媮”的本义,是巧黠、苟且。“偷东西”的“偷”,常常和“懒惰”的意思搭配,“偷惰”在古代是常用词,一般来说,那些奸巧的人,都知道怎么偷懒,但又不会扣奖金。

山有栲,隰有杻。

是说山上有栲树,低洼有杻树。

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

你有庭院和房间,内,就是房间、内室。皇帝的内室叫大内,也是指他的内部房间。你有庭院和房间,不肯洒扫;你有钟鼓,不肯敲击。古代有钟鼓的人,一定是贵族。考,就是敲击。和“叩”是同源词,叩头,就是把头往地下敲击。

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等你枯萎而死,你的财产旋即被别人保有。

山有漆,隰有栗。

山上有漆树,低洼有栗树。

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

你有酒食,为什么不一边吃一边喝,同时弹弹琴唱唱歌?

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我劝你啊,应该整天都快快乐乐;不要等到枯萎而死,被他人霸占了你的一切。

这首诗好在哪里呢?就好在悲凉气息。虽然通篇没有一句提到已经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但对人生苦短的慨叹,已经尽在其中了。曹操的《短歌行》里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意思也不脱这些。应该说,就感叹人生的悲凉和无意义而言,这诗是最早的之一了。

五、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最后一首是《秦风》的。秦国在我心目中总是五大三粗、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模样,其实它的诗歌真不错,很多我都喜欢,这首是其中之一。因为字句简单,我们不一个字一个字疏通字义。这首诗好就好在意境,一读,面前就会出现一幅婉约的水墨画面:深秋季节,北雁南飞,在空中发出嘹唳的声音;地上铺满了白色的冰霜,像碎银镶嵌一样。在这种梦幻般的气氛中,突然出现一个人,在河水的另一边移动。伊人,听到这个词,我们就感觉是说美女。在鲁迅的小说中,“伊”通常是当成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来用。但实际上没那么复杂,有学者指出,它就相当于南方常用的第三人称代词“渠”,因为读音很相近。不过在这首诗里,是作为指示代词,指那个人。

看到那个人后,这个人就逆着水流跟随,要是现在,对方肯定吓得要死,这是不折不扣的盯梢啊。鲁迅曾经举过一首晚唐的盯梢词:“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其实最早的盯梢诗,是这首。

溯游从之, 游,大概可以读为流。在古代,“流”和“游”经常通用。古注上说:溯流而上叫溯洄,顺流而下叫溯流。我认为不可信。因为“溯”本身就是“逆行”的意思,怎么能解释为“顺”呢?而如果把“溯游”读为“溯流”的话,则可以讲通。流水是往下的,逆着流水盯梢,是可以理解的。

整首诗三个章节,最后都是写盯梢没有结果,那个美女怎么追也追不上,道路好像很长很长,还很多阻碍,但美女总也不消失,总是让人看在眼里,急上心头。宛如天边之月,不离不弃,却永远可望而不可即,她不是在水中央,就是像在水中的沙丘上。

我总怀疑,这个家伙是碰到了女鬼,但他是个诗人,于是把自己的遭遇写了出来,意境铺陈得特别美好,迎合了人内心深处杳渺、若有若无的理想,于是流传千古。它像谁的诗呢?意境有点像李贺,但整个气氛又像李商隐。他写的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情绪。

而情绪正是文学的真谛,情感不是。 cFVfDee0eglmjxvwj4hbKcRvUYo3L07x9V3PHJrmWijrUODUYR+zG79LcP14zZu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