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诗经”爱情诗七首

第一讲,我们讲《诗经》里的七首爱情诗,有的详细讲,有的略讲,总之,都是我喜欢的篇目。

一、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我上高中的时候,买过一本《诗经选注》,里面一部分是爱情诗,凡是这些爱情诗,我都背下来了。这是年轻人的天性,吃饱了,就会对异性胡思乱想。当然,现在也有对同性胡思乱想的,都很好。情欲勃发,这是好的东西,是生命力的一种体现。如果世界没有这种对爱情的想慕,人生该是多么单调,又是多么困苦啊!

《汉广》这首诗,出自《周南》,从其他国风都用地名冠之的情况来看,周南也是一个地名。按照传统注释,周南具体指代什么地方,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古代的周南,就是现在的洛阳。司马迁在写《太史公自序》时就说:“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杨雄的《方言》里讲:“窕,美也。陈楚周南之间曰窕。”按照《太史公自序》的说法,周南就差不多在河、洛之间,而《方言》把“陈”“楚”“周南”放在一起,说明它们靠得也比较近。陈,在今天的河南东南部,淮阳县一带。楚的地域比较广,除去发源地湖北,河南、山东,都有它的地盘。有人概括过周南的具体方位:东北和召南之地相接,西与周都相接,东南和陈地相接,东与楚地相接。总之,周南的范围,大概是陕县,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颍州以东,洛阳以南的湖北、河南之地。其他的说法,我们就不介绍了,太烦琐。我们是来欣赏文学的,不是搞历史地理。

前面说过,《汉广》一诗我高中时候背过,很喜欢,就是因为它描写爱情。这首诗没有一个难字,也很好背。很多重复的句子,一唱三叹,符合歌词的特点,音乐属性很强,可能当时就曾经是民歌。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首句说南边有乔木,不可以在它下面休息。这两句看似普通,细究却没有什么道理。为什么有乔木,却不可以在它下面休息呢?我们知道,乔木,是指高大的树木;灌木,是指矮小的树木。“乔”的繁体字,下面就是“高”字,“乔”和“高”古音很近,应该是同源词,也就是说,它们的词义有同一个来源,非常接近。在汉字里,有很多以“乔”字为声符的字,也有“高”,或者隐含有“高”的意思,比如骄傲的“骄”。一个人如果很骄傲,就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很高大,比别人高大。再比如桥梁的“桥”,在古人眼里,“桥”都是架得比较高的。古代桥又叫“梁”,跨越水的梁,有的用木制,有的用石头制造,还有的就是在水中直接建一道堤坝,都可以叫“梁”,都比平地要高。建造屋子时,架得最高的那根大木,也叫梁。再比如矫健的“矫”,一般我们熟悉的是它“矫正”的意思,但在古代,它经常被作为“高”的意思,比如“矫健”,就是指很高大挺拔。在古人看来,“高大”和“健硕”,意思是相关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轿子”的“轿”,是人坐在里面,给抬起来走的,也很高。总之,以“乔”为声符的字,大都和“高”有关。

既然有高大的树木,为什么不可以在下面休息呢?汉代的郑玄说,是因为树木既然高大,枝叶高耸,所以不好在下面休息。他到底是什么意思,深究也有问题。为什么枝叶高耸就不好在下面休息?依照我们的生活经验,树荫多不多,跟枝叶的繁茂度有关,和高不高没有什么关系。树太高就不好在下面休息?没什么道理。但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必深究,郑玄自己也未必多清楚,要知道,古人的大脑没有我们现代人精密,他们很多时候,都是强作解人。郑玄的年代,距离《诗经》时代也有上千年,在很多方面,他不一定比我们多懂多少。

我们有一句俗语,叫“大树底下好乘凉”,乔木就是大树,没有在乔木底下反而不好休息的道理。金文的“休”字,就是画一个人在树下休息,对于古人来说,大树底下是非常重要的休憩之地。《管子》里面曾经讲了一个小故事,说齐桓公很忧心忡忡,忧心忡忡什么呢?忧心老百姓太懒,生产劳动不积极,税收太少。管子给他出了主意,说把路旁边的大树树枝全部砍掉,砍得光秃秃的,大家就没地方休息了,就没法偷懒了,就只好为国家卖力干活了。齐桓公高兴得不行,夸奖管子治理国家真有一套。所以在古代,大树是很重要的。我想,《汉广》里的这句,也未必有什么深意,就是纯粹起兴,相当于现代诗说:“南方有好多好多的大树啊,可是我没法在下面休息。”你要是问他为什么不在下面休息,那纯属无聊。人家是写诗啊,写诗是不要太逻辑严密的,要靠解诗者去寻找其中的逻辑。当然,我们自己也可以这么解:好多好多的大树,我没法在下面休息,因为我恋爱了,恋爱得要死要活,怎么有心情休息嘛。

有必要提一下,这个“休思”的“思”,有个版本的异文是“息”。我认为“思”是对的,“思”就是一个语气词。我们看“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里面是“休”和“求”押韵。《诗经》的语气词,一般是不入韵的。如果原文是“休息”,那么“息”就是个实词,韵脚是“息”字,和“求”就不押韵了。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这两句直接进入正题。原来写的是在汉水的附近,有个小伙子,望着面前浩瀚的江水,水的对岸,有他的意中人。他心头火热,像一头发情的毛驴,对那女孩日思夜想,但是很麻烦,两人隔着一条汉水。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这两句是说,汉水好广阔啊,我游不过去。其实我们也可以抬杠,你游不过去,不会锻炼身体啊?把胸大肌和六块腹肌练出来,再每天长跑,练出足够的体力,游过去不行啊?即使不行,你弄张羊皮,缝好吹足气,载着你去不行?就算羊皮蛮贵,你买不起,那么木罂你有没有?木罂,古代人也常用来渡河的。楚汉战争的时候,刘邦派韩信为左丞相,带兵去打魏国,从临晋渡河。魏王魏豹发兵抵拒,两军在蒲坂对峙。蒲坂在黄河的东边,今天属于山西;临晋在黄河的西边,今天属于陕西。魏军只要守住蒲坂,韩信渡不了黄河,就无所作为。但韩信却下令一部分军队假装渡河,迷惑魏军;另派主力沿黄河上溯,从夏阳(今陕西韩城南)偷偷渡河。

没有渡船怎么办?每个人腰间缚着一个木质的大腹缶,这就叫罂,可以浮在水面上。韩城一带的黄河不宽,我曾经亲自考察过,渡过去一点不难。当时又是夏历八月,天气暖和,也不用怕冷,就当在黄河里集体洗了个澡。这支队伍湿淋淋地爬上岸,衣服贴在身上,曲线分明,解下身上的大木缶,撒开脚板南下袭击魏国重镇安邑。魏王豹正全神贯注防备对岸临晋的汉军,哪料到此,立刻回兵救援安邑,两军交战,魏军大败,魏豹也成了俘虏。

我们大可以责备男主人公,你身体弱,游不远,腰间绑个大腹缶,再游过去总不难吧?你没这么做,说明你不是真爱女主人公。但诗要是这么解,就没意思了。而且,如果男主人公真的那么做了,然后两人一起生儿育女,吃糠咽菜,因为生活的艰辛,成天鬼一样互相叫骂,那还有什么诗味?谁还会读,是吧?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方”,现在我们一般写作“舫”,指并排绑着的两只船。这种船一般比较简易,又叫“泭”(fú),也就是筏子,我们南昌人叫竹排。全句的意思是:江水很长,扎个木排都浮不过去。上面那句写江水很宽,游不过去;这句写江水很长,木筏渡不过去。看似自相矛盾,因为你要去对岸,主要在乎江水宽不宽,至于长不长,其实是无关紧要的。但诗歌嘛,不要深究,理由如上。

另外我们要注意到,泳、永、方,在古代都是押韵的,韵母很近,现在已经不押韵了。

上面是第一章。古代配乐的歌曲,一段称为一章。《说文》里说:“乐竟为一章。”就是歌曲唱完一段,称为一章。所以《关雎》那篇,古人指出共有五章,每章四句;《汉广》则是三章,每章八句。一章,也叫一终,“终”,就是终结的意思。也可以称为“遂”,因为“遂”也有终结的意思。还可以称为“竟”“成”,因为都有终结、完成的意思。这里我们采用最普及的称呼,一章。接下来,解释这个小伙子的心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翘翘,本来是长的意思,翘起来,就是长嘛。但在古人的意识里,“长”和“茂盛”意思有相通之处,所以,“翘翘”在古代又有“众多”的意思。

楚,就是荆棘。楚国又叫荆国,因为“楚”和“荆”意思一样,都是指荆棘。这两句诗是说:那茂盛交错的,都是柴薪,我帮你砍伐,砍伐其中的荆棘。言,就是我的意思,“言”和“我”的古音很近,有可能是通假。但也有学者认为,“言”不能解释为“我”,这些都是很深奥的学术问题,目前还没争出个什么结果,我们不管它。“之子于归,言秣其马”两句,是说如果她嫁给我,我就给她喂马。那女孩并不一定真有马,也许只有一头牛,一窝猪。但说马,可以跟楚字押韵。“马”和“楚”,现在读音相差很大,但在当时,他们都是古音学家归纳的鱼部字,是可以押韵的。

男孩很努力了,他许诺,为了那女孩,他什么都肯干,他愿意使出浑身解数,倾情为那女孩服务。这里透露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这小伙子是个普通人,他没什么钱。其实从前文我们早可以猜到,倘若他有钱,大可以雇人去河对岸提亲,敲锣打鼓,用豪华游轮,把女孩迎娶来,但他只是慨叹江水又宽又长,无所作为,显然是比较穷的。只是我们还不敢那么肯定,还以为他只是抒发诗意。

但这几句就很明显了,他没有说:“女孩啊,你嫁给我吧,我给你工资卡,银行卡;我有几套房,都写你的名字;我给你买游艇,顺长江而下,出海遨游。”统统没有。他只是说:“我会给你喂马,我会帮你砍柴。”非常朴实,跟几十年前中国农村男女的情况一样,想追求谁,就去帮谁干农活,割稻子、掰玉米什么的。还都能成功,因为大家都没见过什么世面,要求都很低。但是现在,就不行了。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接下来这几章,就是旋律和歌词的不断回环重复了。蒌,指一种草,又叫蒌蒿,生长在水边,江南人常用来蒸鱼。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晓景》是我们读过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用蒌蒿来炖河豚,味道鲜美。元代的乔吉《满庭芳·渔父词》曲说:“蒌蒿香脆芦芽嫩,烂煮河豚。”这两句的意思是,那茂盛交错的,都是上好的柴薪啊,我帮你砍伐其中的蒌蒿;如果你肯嫁给我,我还会帮你喂马驹。

这个男子应该是位好丈夫,但也不一定,因为男人大多是这样:追到之前瞎许诺,到手之后全忘光。而且他是个空想主义者,每当发完一个誓,依旧只看着茫茫的江水发呆:汉水啊,你为什么这么宽,我游不过去啊;江水啊,你为什么这么长,我用竹排也划不过去啊。当然,说是这么说,你要真的游过去了,划过去了,你就不会这么刻骨相思了,我们这些怀春男女就不会有同感了,就不愿意听你抱怨了!

只有得不到的,才是最让人断肠的,才是永世难忘的。这就是《汉广》一诗的动人之处。

二、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jūn),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sù),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shuì)兮,无使尨(máng)也吠。

这首诗出自《召(shào)南》。召南这个区域,据古注说,跟召公的德化有关,一般认为在周南的南边,所谓南郡南阳之间,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北部一带。这个问题争议很大,我们不理会,只讲诗本身。

按照古人的注释,说这首诗是讥讽礼崩乐坏,男女不再讲究礼仪,见面就乱搞的。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不是这样。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麕,就是獐,是一种鹿科动物,体长一米左右,不长角,毛粗长,黄褐色,善游泳,雄性的有犬牙,会露在外面。古代有个笑话,说唐朝的宰相李林甫,不学无术,经常写错字。有一次他舅子姜度的老婆生孩子,李林甫亲自写了一张贺帖,说:“闻有弄獐之庆。”搞得旁边的人掩口而笑。因为李林甫本来应该写作“弄璋之庆”,这个词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说男孩子生下来,就要给他玩“璋”这种玉,因为这是贵族用的礼器,贵族必须懂得玩璋,而不是玩獐子。李林甫这事一传出,大家都称他为“弄獐宰相”。

回到诗本身来。很好懂,说是野地里有一头死了的獐子,要用白茅草包裹它。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白茅包裹着一头死鹿,和吉士诱惑怀春的女孩,两者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觉得没什么联系。就像《汉广》的“南有乔木,不可休息”,和“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一样,两者也没什么关系。要记住,这是写诗,这是文学。写小说的人,经常来一段景物描写,景物可能只是发生事情的环境,也可能根本就是作家本人的一点情绪,和故事本身没有必然联系。

但我们可以由此设想,在一个小树林内,一对情人正要幽会。突然,面前横亘的一头死獐子吓坏了女孩:“哎呀,这有头獐子,怎么办啊?它还活着吗?”男的用手探探獐子的鼻息,说:“死了,哇嗷,今晚有肉吃了。”女的说:“那,亲爱的,咱们现在就把它抬回家烹了。”她很着急,那时候人穷,普遍缺乏蛋白质摄入,突然碰到一头獐子,谁会不欢欣鼓舞?但男的可不这么想,他想吃肉吗?当然也想。但我们要记住,他很年轻,除了想吃肉,他还有肉欲。

我们可以预见他会这么说:“亲爱的,别忙,咱们先欢乐欢乐,欢乐完了,再把獐子弄回去不迟。”女的说:“那被人捡走怎么办?”男的说:“咱们先弄些白茅草,把獐子包起来,这样,别人就看不见啦。”他们兴冲冲把獐子盖好,男的继续挑逗女的:“亲爱的,现在,该轮到我们了,你别跑,来吧。”这就是“吉士诱之”。

这里要稍微讲解一下“吉士”,以往的注本都不注重挖掘词源,而在比较早的时代,挖掘一个词的词源,对理解古诗有重要的作用。吉士,指高大健壮的肌肉男。在出土的金文里,经常说“择其吉金”,来铸造鼎啊盘啊什么的,这个“吉金”的“吉”,就是“坚硬刚猛”的意思。甲骨文的“吉”字,下面写成“口”,上面或者写成竖立的戈状,比如 ;或者上面写成士状,比如 。戈是一种兵器,先秦常用;士是斧头的形状,也是兵器,两者都是很坚硬的东西。所以,古代很多以“吉”为声符的字,都和“坚硬刚猛”有关。比如有个人叫顾颉刚,其中的颉,《说文》训为“直项也”,意思是脖子很坚硬,就像得了强直性脊柱炎。东汉有个县令,叫董宣的,得罪了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光武帝要他跪下给公主道歉,董宣硬是梗着脖子,不肯道歉,光武帝感叹:“你真是一个强项令啊。”所谓强项,也就是硬脖子,也就是“颉刚”。再比如结束的“结”,《说文》说:“缔也。”就是打结。《说文》:“缔,结不解也。”大家都知道,打好的结,也是很硬邦邦的。我们结婚,就是要把男女关系坚硬化、固定化,等闲不能松开。又比如宋徽宗赵佶的“佶”,意思也是壮健的样子,当然,宋徽宗是亡国之君,他本人辜负了这个名字。总之,今天我们说“吉祥”“吉利”,都和“坚硬”相关,因为古人认为坚硬的东西是好的,是壮健的,是挺拔的。所以“吉士”,就是壮健的肌肉男,女孩一般都喜欢的,要不现在怎么这么多男的去健身啊。有两块胸大肌、六块腹肌的男子去挑逗女的,我不说全部,至少有三分之二怀春少女扛不住,你们说呢?

上面我讲的,大概就是这首诗的秘密;而不是郑玄所说的:獐子死在林子里,大家仍很懂礼节,想着用白茅草去包裹它;而男的却横暴无礼,想在树林里勾引良家妇女。这哪对哪啊?古代的腐儒,真的让人好笑。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第二章仍是复述这个场景。朴樕,是个联绵词,两个字都是音韵学家所说的古屋部字,这类字有很多变体,或者写成“仆仆”,或者写成“龌龊”,或者写成“觳(hú)觫(sù)”,总之词源义都与“蜷缩”有关。林有朴樕,古书解释为“小木”,所谓“小木”,就是蜷缩在一起的小木丛。诗句是说:林子里有小木丛,野地里躺着一头死鹿,男女两个用白茅细致地将死鹿捆扎起来。

白茅纯束, “纯”,就是聚合。纯,也可以写成三里屯的“屯”,甲骨文里,“屯”表示一双,“奇”表示单个。所以,“屯”会引申为聚集的意思。“屯”和“全”的古音相近,“全”的意思也是表示聚集、全部。我们今天依旧说“屯集”物品,情况是一样的。总之,这对男女把死鹿四蹄攒尖,捆扎了起来,然后互相击掌,叫了一声“耶”。男的看着女的,眼睛里射出幸福的光芒,在有鹿肉吃的兴奋预期下,他眼睛里的女孩越发漂亮了,水灵灵的,像美玉一样。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第三章可就不客气了。为什么不再来复述一下场景?比如说林子里很深邃,地下躺着一头麋什么的,一唱三叹。或许可以,但恐怕太拖沓了,该来真格的了,于是就出现很香艳的场景。所谓的脱,又写成“娧(tuì)”,意思是动作美好,舒迟优雅,不急躁。古代凡是从“兑”为声符的字,多有松缓、分开的意思,比如“脱”“悦”“说”“敚”“㙂”等等,一个人太急躁了,就不可能显得优雅,所以松缓和优雅的意思相关。“感”,有的版本又写成撼动的“撼”,意思是“摇动”。“无感我帨兮”的“帨”,有的本子写成“帅”,指佩戴的手巾,用来擦拭汗液的,相当于后世的手帕,大概比手帕要大一点。在那个时代,声符“兑”和“帅”的读音很近,可以通假。身上佩戴一块手巾,是当时有点身份人的标配,估计这个女的出来的时候,还是经过一番修饰的。女孩很爱干净,诗句描写的场景很香艳,她叫道:“死人,庄重点,轻一点。不要把我的手帕弄掉了,不要让我的长毛狗叫起来。”尨,就是指多毛狗。尨的意思还有庞杂,在古人看来,“多”和“庞杂”,意思是相通的。

原来他们幽会,还带着一条长毛狗,真有爱心。

这是很简单的一首爱情诗,东汉的郑玄却解释说:贞洁的女子想要心上人派媒人带着聘礼上门求婚,她的动作舒迟,但时代却礼崩乐坏,肌肉男武力劫色,奔走失节,搞乱了女性佩戴的手巾。这是哪对哪啊?

三、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这首诗出自《邶风》。我们知道,《诗经》有《卫风》《邶风》《鄘风》,地域都在河南商朝的故地,主要是黄河北部。古代把黄河以北称为河内,商朝的主要疆域就在河内。后来周灭商,把商地分为三个国家,就是卫、邶、鄘,如果分得不细,也可以统称卫。《史记》里讲吴国公子季札访问鲁国,听鲁国音乐家演奏乐曲,不管演奏的是《邶风》《鄘风》还是《卫风》,季札的总括评价都是:“真美好啊,真朴实啊,我听说卫国的先祖就是这种品德,这肯定是《卫风》吧。”邶,顾名思义,指商都朝歌以北的地方,大约在今天河南淇县以北、汤阴县东南的区域。南边则叫鄘,以新乡县为中心。东边叫卫。但如果要分得细一点,《静女》就属于《邶风》。

此诗古代腐儒们照样有政治方向的解释。郑玄就说,是因为卫君和夫人无道德,国人于是作诗讽刺他们。有的人还说,这是君夫人迎接媵女的诗。古代诸侯国君娶老婆,都讲究门当户对,非别国诸侯的女儿不娶。每次娶老婆,和女方的祖国同姓的另两个国家也要出人作为陪嫁,称为媵。这个静女,就是其中的一个媵,也就是陪嫁妾,而诗中的我,则是嫡夫人,也就是大老婆。她出城门去,把远方来的小老婆从城墙一角接回家。小老婆送了大老婆一根彤管,勉励她好好辅助国君,做德才兼备的女人。两人互相勉励,一点也没有宫斗的架势,和现在影视剧里演的,完全不同。

当然,这是很牵强的。宋代士大夫承认,都是瞎扯。欧阳修直截了当地说:“此乃是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尔。”朱熹也很痛心地下批语:“此淫奔期会之诗。”应该确实就是青年男女的约会恋爱诗,“淫奔”两个字,带有强烈的卫道士语气,很让人讨厌。但古代人普遍迂腐,可以原谅。

“静女”的“静”,是什么意思呢?古人训为“贞”。古代“贞”和“静”常常连用,静,就是安静、娴静。文史学者吴小如说,所谓静女,就是今天广东人所谓的靓女。这对不对呢?“静”和“靓”,好像读音也蛮近的样子。但这恐怕是不行的,因为“靓”是现代方言词,不能这样比附。它在汉代的时候,虽然有化妆美丽的意思,但距离《诗经》时代,还是过于遥远。

更重要的原因是,古代人以“娴静”为美好的象征,《关雎》里说“窈窕淑女”,“窈窕”,就解释为“幽娴”;“淑女”的“淑”,也和“幽静”一类的意思有关。按照古人的审美系统,“静女”的“静”,还是解释为“幽娴贞静”比较好。除此之外,“静女其姝”的“姝”,则可以确切无疑训为“美丽”,如果“静”也训为“美丽”,就等于床上叠床了。因为,我们不能说:美丽的女孩很美丽。这样的话不通。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这个安静贤淑的美女,竟然在城墙脚下等我。但又躲藏着不见我,急得我抓耳挠腮。

“爱而不见”,我小时候一见,以为诗句意思是:爱我,但是又不见我,搞得我抓耳挠腮。好像这么理解很合适,后来才知道,“爱”应该训为“隐蔽”“躲藏”。为什么呢?

在古人眼里,“爱惜”和“隐蔽”意思是相通的,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比如“隐”字,在古代也有“爱”的意思,我们说的“恻隐”之心,这个“恻”和“隐”,其实都和“隐藏”的意思相关,也和“爱怜”的意思相关。大概在古人看来,爱怜某人,和保护某人,以及将某人隐藏起来,意思是有相通之处的。我们爱一个人,就想照顾她,把她保护起来嘛,是不是?当然,引申途径是不是这样,还可以讨论,但语言事实无可否认。

我曾经在小说《楚墓》里,也发挥过这个“爱”字,我说:“‘爱’为什么训为‘隐’呢?是因为爱是一种非常朦胧、不可捉摸的心理状态,像夏天的夜晚,天际只留一抹晚霞,蝙蝠在空中捉蚊子,恋人们在树下呢喃,只有趁着这若有若无的霞光,心中的委曲才敢向恋人吐露。而且有趣的是,古汉语里面‘隐’字本身也有‘爱’的意思,《诗经》里说‘爱而不见’,又是隐蔽而不见的意思。这说明,古代人精确地把握了爱这种情感的特点:爱,就是一种隐约朦胧的心思。为什么人们把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用暧昧这个词形容呢?也是因为此。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反而是真正的爱情,那种夫妻之间,坦荡透明的,也许反而不算爱了。”当然,我这种阐发,就小说而言没有问题;但如果讲学术,则是过度阐发,也许“爱”和“遮蔽”的意思相关,仅仅因为词义中蕴含“保护”的因素。

第二章“静女其娈”,娈,也是美的意思。不过在《说文》这部书里,“娈”训为“慕也”,其实就是现在“恋爱”的“恋”,“娈”和“恋”古音很近,可以通假。不过这个“娈”有另外一个义项是美好。诗句是说,这个美貌的女孩,送给了我一根彤管。彤管是什么?按照古注,儒生们的解释是“红色的笔管”,还说在古代宫廷里,有些女官被分配的任务是用红色的笔管写字,凡是君主召见妃嫔,都要记下妃嫔的名字和召见时间。这种女官,也被称为女史。秦汉时代,所有的秘书都被称为“史”,丞相府有丞相长史,就是首席秘书;县政府有令史,就是县令的秘书。彤管有炜,就是说彤管光灿灿的;“说怿女美”,就是欢喜你的美貌。说怿,就是“说释”,解释、疏通,古代表示“解释”“疏通”的意思,一般和“高兴”的意思相通。

但现在的学者们,一般把彤管训为一种植物,说下文的“荑”,是一种香茅草的嫩芽,白白嫩嫩的;“彤管”,则是红色的管状草。对不对呢?不好说。不过从下文说“自牧归荑”来看,茅草嫩芽说有一定道理,符合逻辑。归,就是馈,归的本义是嫁女,这里是假借为“馈赠”的“馈”用,但也可能是同源词,因为女子嫁人,跟把东西馈赠给人也差不多,是很悲哀的事。诗的意思是说:你将从牧田采摘来的荑草馈赠给我,荑草又美丽,又奇异。

最后两句是名句:“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意思是:并不是你这个破荑草有什么美的,只是因为这是美人送的,就比什么都让我开心。这种感情,我想经过青春期的男女都有,尤其是内向型的,就不需要我专门解释了吧。

四、将仲子兮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是《郑风》里面的诗,儒生们说,这是讥讽郑庄公的。中文系出身的人,都学过《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因为母亲的原因,放任弟弟公子段胡作非为,最后却不得不杀了公子段。因此,大家觉得郑庄公不像个国君,也不像个哥哥,所以大家都讽刺他。但套到这首诗上,显然很牵强。所以,我们不如单纯把它当成一首爱情诗来看待。

将,一般训为请。按照古代的反切,这个字应该读送气音,也就是qiāng,但我不主张这么迂腐,这么墨守成规。因为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我见过许许多多的人,提到这首诗,都念jiāng,几乎没有一个念“qiāng”的。你要是念“qiāng”,没人听得懂你说什么,这就失去了交流的意义,丧失了语言的功能。所以,为了让大家都能听懂,我建议就直接念“江”。有些顽固的人喜欢扯着脖子叫:“要念古音。”但这么叫的人,多半是不懂古音的人。真要念古音,所有的字都应该念古音,为何独独这个字念古音呢?何况在《诗经》时代,“将”不一定是多音字。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请仲子你啊,不要攀越我的里居,不要折断我的杞树。我不是吝惜里居和树,你确实让我日夜思念,但是父母的责备,也是很让我害怕的。很明显嘛,这是一首爱情诗。就是村里一个愣头青,他常常攀上杞树,越过里居,去和心爱的女孩幽会。女孩也喜欢他,但又怕父母知道。这大概有几个原因:首先,女孩的父母可能并不排斥男孩,但没有结婚就乱来,毕竟不大好;其次,这个男孩家里很穷,女孩父母确实不接受。总之,恋爱中的女孩那种踌躇矛盾焦虑的感觉,写得非常到位。

但是儒生们说,诗里的仲子,指的是郑国的大臣祭仲,他曾经向郑庄公进谏,应该早点对公子段采取行动,控制住他,不要让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要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但是郑庄公对祭仲的进谏悍然拒绝:“不行,你别攀越我的院墙,别折断我的杞树。”意思是,你别干预我的家事,离间我的兄弟。但后面又解释说,我不是吝惜兄弟之情,而是因为我母亲偏心,更加爱公子段。仲子你的话,我心里喜欢,但父母的话,我也害怕。

这明显逻辑不大通。既然前面悍然拒绝,说你别离间我们兄弟,后面又说我父母确实偏心,那说明他自己心里本来就有怨恨,怎么怪人家离间?更重要的是,“仲可怀也”,本义是说仲这个人值得思念,但儒生为了讲通微言大义,又增字为训,把“仲”解释为“祭仲的话”,说他的话也值得怀念。然而诗说的是“仲可怀也”,并没有说“仲之言可怀也”。总之,儒生的解释,不一定行得通。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第二章意思差不多,只是换了树木的名称。仲子啊,你不要攀越我的墙,不要折断我的桑树,我不是吝惜院墙和桑树,而是怕我的几个兄长。你确实值得爱慕,但是我那些兄长的话,也很可怕。把杞树换成了桑树,把父母换成了诸兄,“桑”和“兄”在那时是押韵的,都是阳部字。一直到汉代都是这样。汉代有句谚语:“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诸兄,安知其不为狼。”也是把“兄”和“狼”押韵,可以证明“兄”读音,那时和现在不一样。父母换成诸兄,感觉武力值不一样,父母不能打,诸兄能打。我总是想,女主人公的诸兄还蛮文明,换了别的人家,如果发现未嫁的妹妹和人幽会,恐怕就不是说两句责备话的问题了,应该会动手了。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第三章换了地方。请仲子啊,你不要攀越我的菜园,不要折断我的檀树。我不是吝惜菜园和檀树,而是人言可畏。你确实很值得思念,但是人家的嘴巴,也是很可怕的呢。檀树是一种非常强劲的树木,一般用来制造兵车,按说不能轻易就折断。但我们知道,人家诗人只是为了押韵,女孩家并不真的有那么一株檀树。

五、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这首诗也是《郑风》的,我比较喜欢《郑风》,就是因为儒生们讨厌它,说什么“郑声淫”。但这是诗歌啊,不是大会报告,不淫谁爱看?淫,在古代有“邪”的意思。做人要正派,但文学不一样,文学如果太正了,就味同嚼蜡了。所以越邪的诗,越有文学性,越伟大。那种很“正派”的诗,只好进课堂,谈不上文学。

这明显也是爱情诗,但儒生们说,这是写郑国的太子忽的,说太子忽眼里的美人,其实是丑八怪,言下之意,太子忽任用的人,都是蠢货,没有一个像样的。好好的一首爱情诗,被儒生们那副时刻不忘讲政治的眼光解构成这样子,真是让人啼笑皆非。所以说,中国不是没有好的文学,但好的讲文学的老师永远缺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扶苏,指一种小树木。也有的人说,是大树木。隰,指低湿的土地,大概和“湿”是同源词。低湿的地上,长着荷花。子都,是古代美人的名字。古代美人,既可以指男的,也可以指女的。从诗的上下文来看,是男的。都,是大的意思。古代的人都以大而丰满为美。所以《郑风》的“硕人”,硕大的人,就是美人。这段诗是说:山上有扶苏木,地里有艳丽的荷花。在这美好的环境里,我去约会,但是没有见到美男子,只见到一个狂人。且,是语气词,没有意义的,同时可以当韵脚押韵,因为上古音的苏、华、都、且,都是鱼部字,可以押韵。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第二章是回环往复的感叹:山中有高大的松树,桥、乔意思相通,我们以前说过的,都是高大的意思。游龙,指一种草。诗句是说:我兴冲冲跑来,却没有见到子充,只见到一个狡童。上面我们说了,古人以大为美,“都”有大的意思,“充”其实也有大的意思。《说文》里就说:“充,长也,高也。”特别要注意的是,狡童,本义不是狡猾的童子。古代的“狡”字,因为和“高”“乔”等读音相近,往往意思也相近。所以古代的狡,一般也有身材挺拔、动作刚猛的意思。《吕氏春秋》上说:“养壮狡。”高诱注:“狡,多力之士。”郑玄也说:“狡童有貌而无实。”《孙膑兵法》:“爱之若狡童。”总之啊,狡童也是美男子,但不是女孩的意中人。由此我想,前面的“狂且”的“狂”,是不是也有此类意思,值得考虑。古代“狂狡”两字经常连用,大概意思也相近。《广韵》:“狡,狂也。”可以为证。当然,这里也可以是它们的引申义,表示狡狯。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讲一个女孩去约会,却满怀失望,所看到的,自己没有感觉。但也可能是打情骂俏:“我没见到帅哥,却只见到你个狡狯的家伙。”其实心里美得不行。两种解释,都说得通,都表现了爱情美好的一面。这回没相中,下回还有机会,反正青春勃发,来日方长。如果理解为相中了,但故意说反话,就更好理解了,这叫情趣。

六、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这首诗同样是《郑风》里的,儒生们仍有微言大义,说是“刺不好德而好色也”,这些说法,我们不须理会,直接读原文。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在一个清晨,两口子躺在床上,女的说:“起来啦,你听鸡都叫了。”男的一般要懒一点,贪睡一点。众所周知,家里一旦有婴儿,总是女的受罪,半夜爬起来喂奶;男的一般装睡,无动于衷。在吃苦耐劳方面,女性真的比男性要强多了。这诗里男的说:“天还黑着呢。”昧,就是黑。古代很多以m为声母的字,都有黑或者看不见的意思,比如昧、墨、蒙、盲。旦,就是早晨。昧旦,指早晨天将亮未亮之时。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一般认为,这是女的对男的说话:“你起来看看,启明星都发出灿烂光辉了。”我这么译,显得女的是个文艺女。但如果不文艺,诗就不好看了。接下来女的继续对男的提要求:“请你起床,出去遨游,顺便带上你的弓箭,去射几只凫和雁回来。”凫,就是野鸭;雁,就是野鹅。两者都是高蛋白的食物,在古代很稀罕。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这几句仍是女人的话:“你射来了凫雁,我们一起享用。我们边吃它们边饮酒,就这样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我们弹弹琴,奏奏瑟,过着安静美好的生活。”张爱玲和胡兰成结婚的时候,就祈愿过“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惜她后半生颠沛流离,谈不上静好,谈不上安稳。其实对于古代普通人来说,想过上岁月静好的日子,本是一种奢望。和平时期,有官府欺压,徭役兵役不断;战争时期,要不当炮灰,要不死于兵燹。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接下来继续,女的说:“知道你很勤苦,我赠送给你各种佩玉;知道你很勤慎,所以拿各种佩玉来问候你;知道你和我有相同的爱好,所以我拿各种佩玉来报答你。”其中的“来”字,清代有个大学者王引之说,它不能训为“来去”的“来”,而是“劳来”的“来”。什么是“劳来”的“来”?劳,就是勤苦,在古人看来,参加劳动,是一种很勤苦的事,一点都不享受。我们今天有人说享受劳动,那是瞎扯,没有什么劳动是不苦的。“痨病”的“痨”,其实也是从“劳动”的“劳”引申出来的,在古人看来,就是一种勤苦病。

来,和“劳”的意思一样,都是表示勤苦。表示这个意思的时候,我们一般读lài,但是如果大家觉得读成阳平更好相互理解和交流,我觉得也不必读去声。至于“顺”,我认为不是“顺从”的“顺”,而应该读为“慎”,因为那时“顺”和“慎”音近,可以通假。慎,就是谨慎,还有忧虑的意思,和“勤劳”的意思相近,但略有区别。我知道你很谨慎整饬,所以赠送你佩玉。用佩玉问候,很尊重,如果解释为“顺从”,就好像对一只狗说话了,不尊重对方。至于“好”字,应该指对我好,知道你对我好,所以我用佩玉报答。就像《诗经》的另外一篇:“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也是用“好”和“报”对文。

这首诗虽然写得温情款款,但是男人可能会万分委屈:凭什么不让我睡懒觉?凭什么一大早把我从床上赶起来?凭什么天还没亮就逼着我去打猎?最重要的是,你为什么这么唠叨?

我读这诗的时候,脑中经常会出现一段连续的画面:女人从床上爬起来,进了厨房,点着火,一边给男的下面条,一边絮絮叨叨说着上面那些话。温馨是温馨,但确实贫了点。

七、隰桑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隰桑》是《小雅》的一篇。《小雅》中有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一般认为,主要出现在西周末年。按照古代儒生的说法,《大雅》是歌颂王公大人的,《小雅》是抒发个人得失的,想通过个人得失的一些感受,去感化统治阶层。上海博物馆收藏了一篇战国楚简,有一卷叫《孔子诗论》,其中“小雅”的“雅”,一般写作“夏天”的“夏”,因为“雅”和“夏”古音相近。所以有学者认为,当时正规的写法是“夏”,而不是“雅”。古代中原称为华夏,夏,就是正统的,好的。诗歌称为《小夏》《大夏》,就是指正统的诗歌,而不是邪门歪道。正因为上面说的这个原因,《隰桑》这首诗,古代儒生的解释是:小人在位,君子在野。作者希望看见君子在位,则自己可以出仕,去辅佐他。这些讨论很枯燥,我们不管它,我们只欣赏艺术。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就是说低湿的地上,种着桑树。阿,是美好的样子。我们后来有联绵词,婀娜,也是形容美好的。“阿”的本义是大土山,还有个意思是“曲阜”,也就是山的曲折处(今天的曲阜市,就是因为旁边有曲折的山而得名),引申也可以指任何曲折的地方。所以,“阿”可以引申出任何和“邪曲”有关的词义,比如水边可以称为“水阿”,因为在旁边的,就不是正的。“阿谀奉承”的“阿”,也是表示曲意奉承领导,都不是正道。偏爱某个人也可以称为阿,比如“阿私”,因为偏爱,就不是正的。倚靠某个人也可以称为阿,比如古代君主身边的辅弼大臣,称为“阿衡”。因为是旁边供倚靠的,也是非正的。

从“阿”声的字,有时也有邪曲的意思。比如“奇”,《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正”和“奇”对文,这个“奇”不是奇怪的意思,而是“邪曲”的意思。全句话是说,治国要用正道,打仗要用歪门邪道,也就是诡计,不能循规蹈矩。邪曲的东西,一般看上去是有美感的。比如一个人身体有曲线,当然比上下一样粗好看。所以,隰桑有阿,就是说桑树枝叶婀娜,非常漂亮。

“其叶有难”的“难”,读“婀娜”的“娜”,古音相近通假。诗通过桑树起兴,说在这美好的时刻,看见君子,我是多么高兴啊。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第二章,大部分字是相同的,我们只讲解不同的字。这个沃,是指桑叶和柔驯顺。上下文的意思是:在这美好的时刻,能看见君子,我是多么快乐啊。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

这个幽,古代的注释书解释为黑色。桑树的叶子,确实颜色比较深,我小时候养过蚕,摘过,知道它的颜色。不过清朝的学者马瑞辰说,这个“幽”应该读为“葽”,“葽”是草茂盛的意思。但从古音来看,“葽”和后面的“胶”不押韵。所以,我们不同意马瑞辰的说法。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第四章就是名句了。突然从前面缠绵反复的咏叹中跳出来,升华全诗。我心里爱慕这个男子,为什么不对他表白呢?如今我将他藏在心里,何曾有一天将他忘记?可谓感情至深。遐,和“胡”“何”的读音皆相近,也是疑问代词。这一章大概是音乐上也很特别,一定是非常好听的一段,才能和诗句的优美和至情至性相得益彰。

而且,这一章也最符合青春男女的心思,写到他们心坎里去了。我们每个人大概都经历过,心里喜欢某个人,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不敢表白,或者不好意思表白。尤其对女性来说,喜欢一个男孩,要说出口,是要有一定勇气的。

所以,“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这样美好的诗句,才会打动几千年来的青年男女。 GpqoEy3va8KmD/CoqBcg9k8Eo1ekO9LF97avMfQIcal+IznMVgv/cuGnxPDN2s4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