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MACD波浪特征

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Divergence),简称MACD,是最经典、最常用的技术指标之一,是一种极为实用的长短兼顾型实战指标。它由移动平均线发展而来,既保留了移动平均线可研判趋势这一特性,又具备在震荡市中指导短线操作的功能。

1.1.1 MACD的诞生

MACD指标由美国人杰拉尔德·阿佩尔(Gerald Appel)及弗雷德·希契勒(Fred Hitschler)所发明,这一指标见于两人所著的《股市交易系统》( Stock Market Trading Systems ),1986年经美国人托马斯·阿斯普雷(Thomas Aspray)加入柱状线(Histogram)简称柱线后,成为我们现在经常用到的MACD指标。

作为一名投资顾问、作家和演说家,阿佩尔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他还是西诺拉特公司(Signalert)的创始人,经营一家管理着数亿美元客户资产的投资咨询公司。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基于对投资市场的理解、经验总结,阿佩尔较为系统性地对投资市场进行了研究,著有十多本投资理财类图书,如《机会投资》( Opportunity Investing )、《懒人赚大钱:每三个月操作一次的简单投资方法》( Beating the Market, 3 Months at a Time )、《阿佩尔均线操盘术:活跃投资者的超级工具(》 Technical Analysis: Power Tools for Active Investors )等,其中的《阿佩尔均线操盘术:活跃投资者的超级工具》被美国股票交易权威传媒“股票交易者”(Stock Trader)评为当年最佳图书。

阿佩尔有着自己独到的投资理念,且有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措施,他的交易方法获得了很多投资者的认可。阿佩尔的投资理念,主要体现在它所概括的成功交易者的四个要素上。

1.自律观念,要始终遵守自己的交易体系。

2.限制损失,以事先计划的方式限制损失。

3.交易体系,计划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计划。

4.控制情绪,任何时候都要控制情绪以避免错误。

其中的1、2、4三点很好理解,我们主要来看看第3点,交易体系。

交易体系,简单来说,就是指导投资者展开交易的一套程序、规则。不同的投资者往往会基于不同的侧重点建立交易体系,例如,一些投资者以量价为基础建立交易体系,一些投资者以MACD为基础来建立交易体系,也有一些投资者综合多种盘面信息来建立交易体系。

交易体系与投资者的知识架构有关,既涉及技术面的分析方法,也涉及买卖策略。对于自律的交易者来说,建立一个有计划的、有组织的交易体系很重要,它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交易习惯,并可以避免盲目交易带来的风险和不可控危机。

能否认真、有效地把交易体系运用到每笔交易中,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但是,投资者在实际运用时,往往凭直觉,且常常感情用事,从而使得交易体系的作用无法发挥。最为常见的一种情况:大部分投资者经常对股票市场抱有自己的希望,也会因此改变原有的交易体系。这样,当体系显示可以买进时,投资者们却会因其他理由而断定市场不会有变化,于是最终依据自己的决定而不是交易体系行动。

每个投资者构建的交易体系都不可能完备,任何体系都会有暂时的运行不理想的时期,投资者在一笔交易不成功时就决定要放弃某一体系,是过早了。正确的做法是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并反过来完善自己的交易体系。例如:有些投资者正在积极使用MACD指标且效果不错,但MACD指标也不能保证每次交易都获利,若仅仅因为某次交易出现了亏损,投资者就否定了这一指标,从而转换目标、寻找其他交易体系,这显然不是明智的途径。只要这一交易体系能让我们的交易成功率有较大的提高,它就是值得肯定的,余下的内容则是资金调度、策略制定、风险管理的内容。

在应用交易体系时,投资者看似在使用它,但是,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投资者们尝试运用某一体系,但有时却不严格执行。交易体系的本质在于把情绪排除在外。投资者应多在盘后做研究,避免在盘中情绪化交易。

阿佩尔的交易体系和自律行为为他带来了成功,他对成功交易的四点建议对于我们广大投资者来说,有着很好的借鉴性。本书所讲解的MACD指标也正是阿佩尔交易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1.1.2 主图与副图指标

股票行情软件的窗口分为主图与副图。当走势图切换到K线图界面时,主图指代K线图窗口,下面的成交量等窗口则为副图;当走势图切换到分时图界面时,主图指代分时线运行的窗口,下方的分时量、量比曲线等窗口称为副图。在一个界面下,只有一个主图,但可以有多个副图。

当技术指标与K线图共用一个坐标系时,这类指标称为主图指标,例如移动平均线MA、瀑布线PBX、布林线BOLL等均是主图指标。

大多数技术指标都是以一个窗口的形式出现在主图下方,这些指标称为副图指标,如MACD、KDJ、MTM等均是副图指标。

图1-1为股票行情软件窗口布局示意图。这是日K线走势图的界面,有一个主图窗口和两个副图窗口,副图窗口数量可以自行设定。在主图窗口中叠加了移动平均线,这是一个主图指标;下面的两个副图指标分别为成交量VOL、指数平滑异同平均线MACD。

图1-1  股票行情软件窗口布局示意图

1.1.3 软件调用指标

常用的股票行情软件有大智慧365、同花顺等,虽然它们功能模块有所不同,但在行情的显示上大同小异。学习技术指标时,首先需要懂得如何从行情软件中调用相关指标。

我们先来看看在大智慧365软件中调用指标的方法。

1.设定副图窗口数量。

在日K线图界面的主图窗口空白处,单击鼠标右键可以显示快捷菜单,如图1-2所示。通过其中的“多图组合”“×图组合”就可以设定窗口的数量,其中的3图组合代表一个主图与两个副图,4图组合代表一个主图与三个副图,依此类推。一般来说,副图指标必配一个成交量窗口,如果再增加一个MACD副图指标,则可设定为“3图组合”。

图1-2  大智慧鼠标右键快捷菜单

2.调用指标。

大智慧365行情软件中,主要通过两种方法调用指标。第一种方法是直接输入指标的英文简称,例如:打开日K线走势界面后,先要选中相应的副图窗口,点击副图窗口左侧的矩形框以选中它,随后在键盘上输入MACD指标的英文简称“MACD”,此时可以调出一个与之相对应的键盘精灵窗口,如图1-3所示,用上、下方向键在这一窗口中选中对应条目,单击回车Enter键就可以调用指标了。

图1-3  键盘精灵窗口

有一些指标我们无法确定它的英文简称,这时可以通过选择的方式来调用它。首先要打开个股走势图,然后点击“菜单”“工具”“系统指示”,此时可打开系统指示对话框,如图1-4所示。这其中列出了大智慧365所包括的全部指标,找到我们所需的指标并选中它,随后单击“确定”即可。

同花顺软件的指标调用方法也是类似的,先用鼠标左键选中相应的主图或副图窗口,再通过鼠标右键调出快捷菜单,如图1-5所示。“叠加指标”项,主要用于在主图窗口中叠加主图指标;“常用指标”项,主要用于调用相应的副图指标;“多指标组合”项,主要用于设定副图窗口的数量。

图1-4  大智慧365“系统指示”窗口

图1-5  同花顺鼠标右键快捷菜单

还应注意的是,同花顺软件中个别指标的快捷键与大智慧365有所不同,例如,同花顺中的移动平均线快捷键不是“MA”,在主图窗口中叠加均线指标时,主要通过图1-5中所示的“常用指标”选项来调用。

在同花顺软件中,在至少是“3图组合”的情况下,可以看到副图的左下角有一个“设置”按钮,它可以设定“成交量VOL”下方的各个副图指标,在选中相关的副图区域后,点击最下方一行的相应指标,就可以实现副图指标的快速切换。

点击图1-6所示的“设置”后,打开图1-7所示窗口,可以将左侧指标系统中的某些指标加入到常用指标中,也可以删除一些常用指标。

图1-6  同花顺副图下方“常用指标”示意图

图1-7  设置指标标签示意图

1.1.4 峰与谷的波浪特征

波动,是股市运行的基本原理,也是MACD指标的基本特征之一,在MACD指标窗口中,随着股价走势的波动,我们可以看到指标在上下波动过程中会形成相应的“峰”与“谷”。

在图1-8所示的MACD指标“峰”与“谷”示意图中,指标窗口有两条指标线,一条为DIFF线,另一条为它的移动平均曲线,即对DIFF线进行的一种平滑处理。DIFF线表示收盘价短期、长期指数平滑移动平均线间的差,是将每个交易日的指标值进行连接所得,它的形态就呈现为峰、谷交替的特征。图中标示了DIFF线的峰与谷。在具体学习MACD指标原理时,对于它的峰与谷,我们可以简单理解。

图1-8  MACD指标“峰”与“谷”示意图

“峰”出现在多方力量转弱、空方力量转强时,表明此前为多方力量占优,股价多处于上涨状态,峰的形态越鲜明、所处的位置点越高,表明多空力量对比格局转变的概率越大,个股走势出现转折的可能性越大。

“谷”的含义正好相反,它出现在空方力量转弱、多方力量转强时,表明此前为空方力量占优,股价多处于下跌状态,谷的形态越鲜明,所处的位置点越低,表明多空力量对比格局转变的概率越大,个股走势出现转折的可能性越大。

除了“峰”与“谷”的基本特征之外,还有“零轴”对指标窗口的分割,两条指标线的交叉关系、位置关系,柱线的变化,以及MACD与移动均线、KDJ等指标互补运用的方法等,这些内容既补充了MACD指标的用法,也为我们实战交易提高了成功率。在随后的章节中,我们将由浅入深逐一讲解。 kFHIrQbP9FuResBOd7PX59xP+gj2hFyRjzsRS99hI6YBxboP9CitOD/S9qmOkPf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