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发的人文源泉

二〇〇四年一开始,就有一个好专题:大排档。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台北市开始了一个都市化的进程。我记得最初的标志性建筑是新光大厦,很高。后来又有凯悦之类的酒店,总之,说法是建成国际大都市。国际大都市,纽约是一个例子,楼很多而且很高。但如果你知道曼哈顿那个石头岛有多小,你就明白那个岛上为什么楼都很高了。香港也是这个道理。

面对当时的台北,我听詹宏志(这个人名前面很难再加什么,只这三个字就够了)说,如果哪天台北街上的小摊没有了,这个城市就完了。

小摊——是个总类:小食摊,小书摊,固定一点的叫小铺或小店,山货铺,裁缝铺,旧书铺,小花店,等等等等。而大排档虽然有个大字,其实是由无数的小聚集成的。

中国大陆的城市终于也走到高层建筑这一步了。

我不是高层建筑的反对者,问题是,大排档这类社会空间是怎么在城市规划中被否定的。

有诸多否定大排档这类社会空间的理由,例如治安,例如卫生,例如管理。但是,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大排档这类社会空间,这个城市就是一个死的城市,就是一个不文明的城市,或者简单说,是一个落后的城市。

落后的理由是,这个城市的管理者,是没有人文感觉的,是见物不见人的,是忽视由社会最底层至整个社会的自发创造力、生命力的。

这样的现代城市,是现代之死。

当重新判断什么是人才之际,大排档问题的同质性,也就同时显现了。大排档,是自发的创造力、生命力的人文源泉之一。

《华夏人文地理》2004年第1期 5JKWSkw224uWV4k6Ea949HsLZdcjsg3YjDODsKNLounwBqHCD4fFRxU/ziYFaWK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