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化的共生

以人文地理为视角的专题,或特写,或专访以及等等文字,如果找到时尚的话题(其实常常不需要找,社会会自动提供),应该是很好写的。趋同或有意逆反,都会有不错的反应。

不过如果深看一层,则上面所说的趋同或逆反,完全不在焦点上。

近十多年来,对生物演化(演化和进化,都是evolution的中文对译,但“进化”暗中导致我们对人类自身认识和对文化的认识产生不少误区)的研究成果,除了DNA大名鼎鼎,“共生”的重要却被大多数国内的人忽略甚至不知道,于是在这里稍加介绍。

其实阅读本刊的读者或许都能够想起来,我们在初中的生物课中学过共生,最普通和能直接观察到(对不起,在杀虫剂大量使用的今天的城市中,我不敢保证)的例子是蚂蚁和蚜虫的共生关系。蚂蚁保护蚜虫,为的是蚜虫分泌的蜜,而蚜虫因此而免遭天敌瓢虫的的捕食,这是著名的双利共生。单利共生则有小鱼靠吸盘附在鲸的身上旅行寻食,而鲸无所谓受损害,还有犀与犀鸟的关系等等。我们现在不将麻雀视为四害之一,因为发现它们与我们有共生的关系。

但是深入到生物演化这一层次,我们发现从细胞到复杂生物产生,共生关系是关键之一,只不过其中的痕迹不容易发现。其中对线粒体(关心DNA知识的人应该知道线粒体,不知道没关系,我现在转告你)的研究,是比较著名的例子。

线粒体在生物细胞中负责转化氧为能量,但它独立于细胞核之外,有自己的独立基因,分裂周期和细胞也不一样,这说明它古早之前可能是一种亲氧菌,钻到寄主体内掠食,初期可能导致寄主灭亡而自己也不能存活,后来大概是“达成协议”吧,形成共生,得到双赢,直至演化到与寄主合为一体。说来有意思,生物由共生而演化了几亿年,而今天人类才有后现代的意识,也就是诸种文化因素的共生。

癌,原因之一是线粒体出现异常,细胞“退化”到非共生,不断掠夺养分,回到寄生状态,导致寄主死亡,自己也亡掉了,双输。

当我们再来观察文化的时候,就会意识到文化也有共生演化的本质,除了没有文字记载之前,能够记载下来的小区域的文化之间,凡是取共生关系的,都发展成大区域的文化。大区域的文化里,深入去辨识,无不能发现线粒体式的痕迹。就像线粒体能保留自己的DNA一样,我们讲文化的包容,太勉强了,是共生啊。

大到所谓中外文化,小到民俗风情,更不要说对城市的改造,没有共生的认识,恐怕结果是双输吧?

对于本刊的编者与读者,如果都能对本刊的专题,或特写,或专访等等人文内容,有共生的概念,应该能跳出时尚的话题,找到更丰富的角度、细节与兴趣吧。

《华夏人文地理》2003年第8期 RhwbDmfwC0CuLE+/7fu/FvD3OEQr/igC68ZANZypGtLpa4NM2QIjQ6FYdnIo+9x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