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盐的启示

本期文章多言盐,而且言之有物。

结晶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盐融化在水中,看不见了,无色无嗅,却无处不在于水中。蒸发掉水,结晶盐又出现了。

这个可以往复的物理循环,可以譬之于人文之于生活。人文就像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又像盐,融于人类生活,不知道的,以为没有什么人文,以为没有人文,人类也可以生活。上个世纪下半纪,就有人认为中国人脱离人文也可以有模有样地生活,理想境界是所谓“五七”。“五七”是个日期,五月七日。这个日期实在有记住的必要,因为这一天发表了一个指示,提出了一种无人文的境界(没有办法,只好亵渎一下境界,请王国维先生原谅),一种听起来有盐,盐融于水无色无嗅,其实没盐(淡水不是海水)的生活方式。杨绛先生写过《干校六记》;干校,全称是“五七干校”。

俱往矣,过去了。以为过去了,其实没有。中国这样一个到处有盐分的国度,仍然有不少人要将海水变淡水。我所处的北京,就有渐渐变淡的可见的物理过程。印象里,最先淡去的是西单牌楼、东单牌楼、西四牌楼、东四牌楼;之后是城楼城墙,之后是,之后是终于没有了之后,因为没有了。

我们会生活在什么样的淡水里?现代化的“五七干校”里。

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就是对前现代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遗存,取文明的态度和手段,所谓物质文明遗产。还有非物质文明遗产,是不要海水变淡水的意思。“申遗”和保护遗产,是领取进入现代的入门证。

本期的盐的专题的文章,对我启示如上所言。

《华夏人文地理》2004年第8期 2Be6t5a7o4vdk5JB7sTEwW0FAYrLuqztqgfaEFL2WYh/oa10GXkdYMdm6YzXgQD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