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不过,上述一切都是顺便提一下罢了。

我很年轻时便写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机缘巧合,这本书得到了关注,于是有各种各样的人找上门来,想和我认识。

那时候,我虽然羞怯,但积极活跃,后来经人引荐,初次踏入了伦敦文坛。这些往事现在回想起来不免有些伤感。我已经很久没出入伦敦了,如果现在描写伦敦的小说都是写实性的,那么伦敦的诸多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变。首先,活动场所变得大不一样了。切尔西 和布卢姆斯伯里 已经取代了汉普斯特德 、诺廷希尔门和肯辛顿的高街。其次,在过去那个年代,有才华而不到四十岁的人往往引人注目;而现在,超过二十五岁便荒谬可笑。我想,在我那个年代,大家应该有点儿羞于表露自己的情感,人人都担心成为笑柄,于是越发明显地装腔作势。我可不信那时候的老派波西米亚族们 有什么强烈的贞洁观,但我也真不记得旧日的风流韵事像今天这样不堪。但如今,大家都用体面的沉默来掩饰自己的异常,没有谁觉得这是虚伪。人们现在喜欢拐弯抹角,铁锹不叫铁锹。女人们也还没独立。

那时候,我住在维多利亚车站附近,每次得坐很长时间的巴士,才能到殷勤好客的文学界人士家里拜访。我胆子小,常在门外那条街上来来回回地徘徊,等走了好几趟,才鼓起勇气按响门铃。然后,我便被人领着,一路忐忑不安地来到了一间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拥挤房间。经人引荐,我认识了一个个名人,他们纷纷称赞我的作品,但那些恭维话听得我直起鸡皮疙瘩。我觉得他们大概都想听我说些漂亮的话吧,但直到派对结束我也没能想出半句来。我给大家递过去一杯杯茶水和切得奇形怪状的黄油与面包,以此掩饰自己的困窘尴尬。我希望没人注意我,那样我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观察这些名人,听听他们的高谈阔论。

我还记得那些个子高挑、脾气执拗的女人们,她们鼻子硕大,眼神贪婪,把那身衣服穿得像盔甲;我也记得那些个子小巧、胆小羞怯的老姑娘们,她们声音柔弱而又目光警觉。我总是津津有味地看她们坚持戴手套吃黄油吐司的样子,我还常常带着几分景仰,看她们若无其事地在椅背上擦擦手指,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这肯定是在糟蹋家具,但我估计,下次女主人去拜访她们时,也一定会如法炮制,以泄心头之恨吧。有些女人打扮入时,她们说,她们活上一辈子也不懂,你为什么写了小说就要这样古板;如果你有匀称的身段,为什么不尽量把它显示出来呢?俊俏的小脚上就算穿上时髦的鞋子,也绝不会妨碍编辑采用你的稿件。然而,另一些女人认为这样不够庄重,她们穿着艺术性的纺织品,戴着颇具原始异域风情的珠宝装饰。男人们在外表上则很少显得古怪。他们尽量让自己看上去不像作家,他们希望被当成上流社会的人,也许还真在什么地方被人认为是某个商行的管理层。这些男人似乎总是一副疲倦的样子。我以前也没结交过很多作家,所以觉得他们都很奇怪。但这一切对我而言,似乎并不真实。

我记得那时候觉得他们的谈话很精彩,我经常目瞪口呆地听到他们说些打趣儿的刻薄话,他们会在某位同行作家刚一转身时就把那人批评得体无完肤。艺术家相对其他人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所以他的朋友们不仅嘲讽他的外表与个性,还会嘲讽他的作品。但我向来无法如此敏锐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我那个年代,谈话仍像艺术一样要悉心造就;一句巧妙的应对比荆棘在锅底烧得噼里啪啦响 更有价值;而格言警句还没有被那些无趣的人生搬硬套,只为让自己的言谈像个智者,或让温文尔雅的闲聊变得更生动一些。很可惜,当时所有灵光乍现的交谈我一句也没记住。但我想,只要话锋一转,提起这笔买卖的各项细节,也就是我们文字艺术实践的另一面,大家的交谈就会让人舒服许多了。每当我们讨论完一本新书的品质,自然而然会想到这本书卖了多少册,作者预支了多少稿费,总共能拿到多少钱。然后,大家再谈谈这家出版商,说说那家出版社,评一评这家如何慷慨大方,那家如何吝啬小气;大家会争论是去一家版税丰厚的出版社更好,还是去一家能挖掘卖点来推销图书的出版社更好。有些出版社的宣传做得很差,但有些做得很好。有些出版社与时俱进,但有些传统守旧。大家还会谈谈版权代理人和他们争取到的价格;再谈谈编辑和他们喜欢的那类稿件,他们为每千字支付多少钱,付款是否及时等等。我觉得这些都很浪漫,像加入了某个神秘的兄弟会,忽然有了一种亲密感。 jIn+9D/HzscdLLESzLzTQAhlnV9k9qpRIlZJUHyozPbZ1XfJrayz89gGdOmLOzI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