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 02

与人相处的秘诀

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可使任何一个人去做任何一件事。你是否曾静心想过这件事呢?没错,仅此一种方法,那就是使任何一个人愿意去做那一件事。

记住,这个方法绝无仅有。

当然,你可以拿一支左轮手枪顶住一个人的肋部,让他乖乖地把手表摘下来给你。你可以拿解雇做要挟让你的员工配合你的工作——那只是在你转身之前。你可以拿鞭笞或威吓让一个孩子去做你想要他做的事。可是这些拙劣的方法会带来极端不利的影响。

我能让你去做任何事情的唯一方法就是把你想要的东西拿给你。

你要些什么呢?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说过,你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起源于两种动机:性的冲动和成为伟人的欲望。

就这一点而言,美国最为资深的哲学家之一约翰·杜威的用词稍有不同。杜威博士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冲动是“成为要人之欲”。记注,“成为要人之欲”这一措辞很重要。你将在本书中多次看到这一措辞。

你想要什么呢?你想要的东西虽不多,但有几件却是你真正想要的,梦寐以求都想得到的。多数人都想得到的那些东西包括:

1.健康和生命的维持。

2.食物。

3.睡眠。

4.金钱和金钱所能买到的东西。

5.未来的生活。

6.性生活的满足。

7.儿女的健康。

8.自重感。

所有这些欲望差不多都能得到满足,其中一种除外,即同食物、睡眠一样既深切又难以满足的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成为伟人之欲”,也就是杜威所说的“成为要人之欲”。

林肯曾在一封信的开头写道:“每个人都喜欢受到恭维。”威利·詹姆士曾说过:“人性至深的本质就是渴求他人的赏识。”请留意,他用的字眼不是“希望”“欲望”“渴望”,而是“渴求”。

这是一种令人痛苦且无法克服的人性“饥饿”。能真诚地满足他人这种内心饥饿的人,就一定能将对方握在自己的股掌之中,“掌控者就连在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刻都舍不得松手”。

寻求自重感的欲望是人类和动物之间最为重要的差别之一。现举例以证之:当我还是密苏里州的一个农家孩童时,我父亲饲养了一些杜洛克良种猪和纯种白脸牛。那时整个中西部地区有乡村集市和牲口展览会,我们经常在那些地方展出我家饲养的那些猪和白脸牛,还获得了不下二十次头彩。我父亲把那些蓝缎带奖章用针别在一条白布上,每当有亲朋好友们来我家串门时,父亲就会拿出这块白布来,让我和他各拎着一端让来客们观赏个够。

那些猪并不在乎自己赢得的蓝缎带奖章,可我的父亲却十二分地在乎,因为这一个个奖品给他带来了一种至高无上的感觉。

假如我们的祖先没有这种炽烈而冲动的“自重感”,文明就无从说起。没有这文明,那我们跟其他动物就没有什么分别。

正是这种寻求自重感的欲望,才激起了一位贫困、未受教育的杂货店员翻遍大木桶,找出自己花了五十美分买来的法律书籍,还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你或许听说过这位杂货店员。他就是林肯。

正是这种寻求自重感的欲望,才激发了狄更斯写出了诸多不朽的名著。正是这一寻求自重感的欲望,克里斯托夫·雷恩爵士才作出了他的石头交响曲。正是由于这寻求自重感的欲望,洛克菲勒才赚下了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也正是由于这一欲望,你所在城市中的巨富才建起了他根本用不了的一栋大房子。

这一欲望使你想得到最新颖的服饰、驾驶最时尚的轿车、谈论你那聪明伶俐的孩子。

正是这一欲望,才使许多少男少女加入盗匪,并干起了犯罪的勾当。据前纽约警察署长E·P·穆尔罗尼披露,一般的年轻罪犯的内心都弥漫着自负,他们被捕后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想看一看那些把他们当作英雄来描绘的报纸。见到自己的照片在各大报端中跟体坛人物、影视明星以及政治家等所占篇幅相当之时,压根儿就不会去想自己即将面对的遥遥无期的服刑。

如果你告诉我你是如何得到你的自重感,我就可以断定你的为人,因为自重感能确定你的性格。就你而言,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比如说,为了关爱自己从没见过,甚至不可能见到的数百万贫民,约翰·D·洛克菲勒捐款在中国的北平建造了一座现代化医院,以此获得了自己的自重感。反过来说,约翰·狄林杰通过做土匪、抢银行、杀人来满足自重感。当遭到联邦调查人员搜捕时,狄林杰蹿进了明尼苏达州的一户农舍,还声称:“我就是狄林杰!”他以自己是第一号公敌为荣,所以他说道,“我不会杀害你,可我就是狄林杰!”

是的,狄林杰和洛克菲勒唯一的差别就在于他们获得各自的自重感的方法。

历史长河中,处处都闪烁着为自重感而拼搏的名人轶事。就连乔治·华盛顿也乐意让人们称他为“美国总统陛下”。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向皇家请求获得“海洋大将及印度总督”的头衔。女皇凯瑟琳拒绝拆阅没有称她为“女皇陛下”的信件。白宫的林肯夫人朝着格兰特夫人发出母老虎般的吼叫:“未经我的邀请,你竟敢坐在我的面前!”

国内一些百万富翁在一九二八年资助过海军少将伯德去南极探险,他们明白那里有许多冰山区域可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维克多·雨果满心期望用他的名字来重新命名巴黎。为了增添自己的荣耀,就连大文豪莎士比亚也试图为他家获取一枚纹章。

为了引得同情和注意,进而获取一种自重感,一些人故意装病。以麦金利夫人为例。她为获得其自重感,竟迫使时任美国总统的丈夫放下国家的重要事务,依偎在她的床边,搂抱着她,抚慰她入睡,每每这样一次就得浪费掉数小时的时间。麦金利夫人在镶牙的时候坚持要丈夫陪在身旁,借此满足她那令人痛心的欲望。有一次麦金利因和国务卿约翰·海 有约而不得不把她单独留在牙医那里,她还因此大闹了一场。

作家玛丽·罗伯滋·莱因哈特夫人有一次告诉我,说有个聪明精干的少妇为了博得自重感,竟装成一个病人。莱因哈特夫人说道:“或许是年龄越来越大的缘故,这位妇人不得不面对一种现实,孤独的晚年即将在她的面前展开,而她觉得自己没有多少指望了。”

莱因哈特夫人继续讲道:“她竟然躺在床上长达十年之久,她那年迈的母亲每天得上下三楼,捧着碟盘去侍候她。有一天,这位年迈的母亲由于过度疲惫,终于倒床而去,床上的这个病人,在懒散了几个星期后,便自己起床穿衣,又开始了正常生活。”

一些权威人士声称,人们可能发疯,实际上是想在疯狂的幻境中寻找到冷酷的现实世界所不能给予的自重感。难怪美国患精神病的人数要比患其他病的总和还要多。

精神错乱的原因是什么?

如此笼统的问题,没人能够予以回答,不过我们知道有若干疾病,如梅毒会损伤脑细胞,导致癫狂。实际上,约有一半以上的精神病可归咎于脑损伤、酗酒、毒素、受伤等生理疾病,而另外一半发疯的人——这是最令人惊恐的——从机能上看,与他们的脑细胞没有任何关系。在尸体解剖检验中,用最高性能的显微镜研究他们的脑细胞组织,结果发现跟你我的脑细胞一样健全。

这些人为什么会出现精神错乱?

就这一问题,我曾讨教过国内最著名的精神病医院的一位主任医师。这位医生获得过最高的荣誉以及该领域最令人渴望的奖项。他如实告诉我,说他也不知道人们为什么会出现精神错乱。没人确切地知道其中的原因。可他的确这样说过,许多精神错乱患者觉得自己在精神错乱中找到了真实世界中所无法获得的自重感。这位医生接着还给我讲了如下这个故事:

“我现在就有一名患者。她的婚姻就是一出悲剧。她需要爱情、性的满足、孩子和社会声望,可是现实生活却摧毁了她的所有希望。她丈夫不爱她,甚至于拒绝跟她一起用餐,还强迫她侍候自己在楼上房间吃饭。她没有孩子,也没有社会地位。她终于精神错乱了。在她的想象中,她已跟自己的丈夫离了婚,恢复了自己婚前的姓名。她现在还相信自己已嫁入了英国贵族家庭,并且坚持要人家称呼她为史密斯夫人。

“至于孩子,她现在每个晚上都产下一个新生儿。我每次探视她时,她都说:‘医生,我昨夜生了一个宝宝。’”

生活曾经让她的梦想之舟撞在现实的沙滩上。不过,在精神错乱状态下一座座充满阳光的幻想小岛上,她所有的三桅船不停地驶入港口,帆布随风鼓起,唱着歌儿的风穿过桅杆。

这故事悲惨吗?我不知道。那位医生对我说:“如果我能伸出我的手,让她恢复理智,我也不愿意那样做。她现在这样比真实的她快乐得多。”

如果有些人对得到自重感如饥似渴,以至于用发疯的方式去求得,请想象一下,你我通过给予人们癫疯状态表现出真实的欣赏又能创造出怎样的奇迹来呢!

在美国商界中,最早获一百万美元(当时不存在所得税,每周能挣五十美元者算得上是小康人家)以上的年薪者之一是查尔斯·施瓦布。此人于一九二一年被安德鲁·卡耐基选中担任刚成立的美国钢铁公司的第一任董事长,他当时年仅三十八岁。(施瓦布后来离开美国钢铁公司,接任当时债务累累的伯利恒钢铁公司,并把该公司改造成为了美国最赚钱的公司之一。)

安德鲁·卡耐基为什么要付给查尔斯·施瓦布年薪一百万美元,或者说平均每天三百多美元呢?为什么呢?仅因为施瓦布是个天才?绝对不是。是因为他比别人更了解钢铁制造?无稽之谈。查尔斯·施瓦布曾告诉过我,说他手下有许多人都比他更了解钢铁制造。

施瓦布说他能拿这样高的薪金,主要是因为他拥有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我问他是怎么做的。如下记录的秘诀就是他的原话——这些话应该刻在永不消逝的铜牌上,悬挂在每个家庭、学校、商店、办公室里——这些话应该让孩子们背诵下来,而不是去强记拉丁语中的动词变格,或者巴西的年均降雨量——如果你我愿意去践行的话,这些话一定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认为我有能力激发手下人的热忱,”施瓦布说道,“这就是我所拥有的最大财富。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最大潜能的方法就是赞赏和鼓励。”

他还说道:“世界上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容易摧毁一个人的志向。我从来不批评任何人,我信奉激励一个人去工作。因此我急于称赞,而迟于谴责。如果问我喜欢什么的话,那就是衷心的嘉许以及慷慨的表扬。”

施瓦布就是这样做的。可是普通人又是怎样做的呢?恰好相反。如果不喜欢某件事,一般人就会朝着下属吼叫。如果他们喜欢某件事,结果却什么话也不说一句。诚如一句老话所讲:“做错一次,人记一世;做对两次,人当无事。”

施瓦布宣称:“以我一生广泛接触以及跟世界各地名人的交往来看,我还没见到过批评比赞许更能让人成大事的人,无论此人有多伟大,地位有多崇高。”

诚如他所说,安德鲁·卡耐基成功的一个显著理由也就在此。安德鲁·卡耐基不仅在私下,在公开场合也会称赞自己的同仁。

卡耐基甚至在自己的墓碑上都称赞他的每位助手。他为自己所撰写的碑文是:“长眠此地者知道如何团结更高明的人。”

诚恳的赞赏是约翰·D·洛克菲勒一世待人成功的秘诀之一。例如,当他的一位生意伙伴爱德华·T·贝德福德在南美洲做错了一宗买卖而使公司亏损了一百万美元时,约翰·D·洛克菲勒本可以对他大加批评,不过他知道贝德福德已尽了最大努力,打算就此了结这件事,于是找出了些许可以称赞的事:他为贝德福德保全了他百分之六十的投资额而向他道喜。洛克菲勒说道:“那已经不错了,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得那样好。”

在我的剪报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虽然不过是一则笑话,但却说明了一个道理,因而愿意在此分享一下。

据这个听起来有点无聊的故事所讲,在一天繁重的工作结束时,一位农妇将一大堆干草放在自家的几个男人面前。他们愤然问她是不是疯了,她却回答道:“哦,现在你们倒知道抱怨了?我给你们这些男人做了二十年的饭,可从来就没有听到你们有半点回应,我还以为吃饭和吃草对你们来说一样呢。”

几年前,有人研究过妻子为什么出逃的问题,你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原来是“缺乏欣赏”。我想对出逃丈夫的研究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我们通常想当然地看待自己的配偶,因此从未想到要让他们知道我们非常欣赏他们的工作。

我们班上一名男学员谈到自己妻子提出的一项要求。这位妻子连同其所属教会的女性参加了一项自我改进计划。她要丈夫帮她列出他认为能使她成为一位更合格妻子的六件事。他跟班上同学说道:“这个要求着实让我吃惊不小。说实在的,对我来说,要列出让她改变自己的六件事本来是件十分容易的事——我的天啊,她恐怕能列出一千件想让我改变自己的事——可我没有。我对她说道:‘让我想一想,明天早上给你答复。’

“第二天早上,我起了个大早,给花店打了个电话,让他们给我的妻子送六朵玫瑰,并附上便条,上面写道:‘我想不出我想让你改变自己的六件事。我爱的就是你现在这样。’

“那天晚上我回到家里,你认为谁在门口迎接我?说对啦。我的妻子!她差不多满眼挂着泪花。不用说,我非常庆幸自己没有像她要求的那样去批评她。

“在接下来做礼拜的星期天,当她汇报了自己作业的结果后,跟她一起学习的几位女性走到我的面前,对我说道:‘这可是我听到过的最体贴人心的话。’正是从那时起,我才体会到了欣赏的巨大力量。”

佛罗伦斯·齐格菲尔德是一位让百老汇大放异彩、拥有非凡成就的歌舞剧家。他因“盛赞美国女子”的微妙技巧而获得极高的声誉。他一次又一次地把人们不愿意多看一眼、很不起眼的女子变成了舞台上神秘而光彩照人的尤物。齐格菲尔德深知欣赏和信心的价值,他不过是利用了他的骑士风度和关怀备至让女性觉得自己非常美丽。他的方法很实在:他把合唱女演员的薪金从每星期三十美元增加到一百七十五美元。他也很重义气,还在富利斯歌舞剧开幕之夜给剧中演员发去贺电,并给每位合唱女演员送了一束红玫瑰。

我曾迷恋过流行一时的绝食之风,竟然六天六夜没有吃东西。那种情形并不困难,到第六天时,我的饥饿感似乎没有第二天那样强烈。可是你我都知道,如果有人让自己的家人或者雇员六天内没有东西可吃,那就是犯罪呀。可是他们却会六天、六星期甚至六十年不给自己的家人或者雇员渴望得像食物一样的赞美。

与齐格菲尔德同时代的著名演员,即《重逢维也纳》中的主角阿尔弗雷德·朗特曾经说过:“我最需要的滋养品莫过于我的自尊了。”

我们滋养了孩子、朋友和雇员们的身体,可他们的自尊所需要的滋养,我们所给的却少得可怜。我们给了他们牛排、马铃薯等食物以增进他们的体力,可是我们却忽略了给予他们一些赞赏的话语,而这些赞赏的话语会像晨星的音乐一样在他们的心田里唱响多年。

保罗·哈维在他的一次广播中——故事的后半部分——讲述了真诚的欣赏能如何改变某个人的一生。据他报道,几年前,底特律的一位女教师让斯特维·莫里斯帮她寻找教室里一只消失的老鼠。你瞧,她把班上其他同学没得到的欣赏给予了斯特维。上苍使斯特维有一双非同寻常的耳朵以弥补其失明的双目。不过这的确让斯特维那双富有天赋的耳朵第一次受到了赏识。他在多年后说道,这一受人赏识之举成了新生活的开始。你瞧,从那时起,他便开发自己的听力,继而成了七十年代伟大的流行歌手和曲作家,他的艺名就叫“斯特维奇迹”。

有些读者一读完这几行字就在抱怨:“噢,呸!谄媚!阿谀!我都尝试过那玩意儿,根本就不管用——这对明白人来说是没有用的。”

对明白人来说,谄媚当然是没有用的。谄媚是浅薄、自私、不真诚的。它不应该发挥作用,况且很少能发挥作用。千真万确,有些人急于得到赞赏,他们会像饥饿的人吞噬草根和蚯蚓一样去吞食任何话语。

即使是维多利亚女王也倾向于接受奉承。本杰明·迪斯累里首相承认自己在跟女王打交道时曾大肆使用过这一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说自己“竭力恭维过”。不过,迪斯累里可是疆域辽阔的大英帝国统治者中最有修养、八面玲珑的人之一。他算得上是天才。对他奏效的方法未必对你我一样奏效。从长远的角度看,谄媚对人是有害无益的。拍马溜须很虚假,就像伪币一样,你如果把它灌输给他人,那终将使你陷入麻烦。

欣赏和溜须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这个问题较为简单。前者真诚,后者虚伪;前者发自内心,后者随口而出;前者无私,后者自私;前者普天同赞,后者人人共谴。

我前不久去过墨西哥城,目睹了墨西哥英雄阿尔瓦罗·奥夫雷贡将军的半身像。在半身像的下面刻着这位将军的名言:“不怕敌人攻击你,就怕朋友谄媚你。”

不!不!不!我指的可不是谄媚!远不是那样。我是在讲一种新的生活方法。请允许我重复一遍:我是在讲一种新的生活方法。

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在其白金汉宫书房的墙上挂着一套共计六条的格言。其中一条如是说:“别叫我奉承或采纳廉价的赞美。”廉价的赞美就是对谄媚的解释。我曾经看到对谄媚所下的一则定义,兴许值得一提:“谄媚,即准确告诉别人自己之所欲。”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说过:“无论用什么语言,你的话只能说明你的为人。”

如果我们能做的就只有谄媚了,那任何人都能学得会,也都能成为人际关系学专家。

我们若不是在思考某一特定问题,通常会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时间在想自己的心思。假如我们暂且撇开自己的心思,转而去琢磨一下他人的优点,那么我们就不会去说那种未出口就被识破的廉价的虚伪之言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一个美德就是欣赏。不知怎么回事,当孩子们把优秀的成绩单带回家时,我们却忽略了对他们的赞扬,当他们第一次烤出一块蛋糕或者做成一个鸟笼,我们却忘了鼓励他们。

让孩子们高兴的莫过于父母的兴趣和称赞。

当你下次在俱乐部品尝小牛排时,别忘了捎话给那位主厨,告诉他那道菜做得好极了。当疲惫的销售员向你表示非同寻常的礼仪时,也请说一声谢谢。

每位牧师、授课人以及演讲家竭力演说一番,却得不到听众一丝欣慰的褒扬,那泄气的滋味是可想而知的。适用于专业人士的话语,对办公室人员、商场职员、工厂里的工人、自己的家庭成员以及朋友来说,可是双倍适用。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切不可忘记:我们的同事是人,他们渴望得到欣赏。这可是所有人都乐于接受的“法定货币”。

试着在你每天的旅途中留下友好的感恩火花,你会非常惊讶地发现,这些火花会点燃友谊的火焰,成为照亮你下次造访的灯塔。

康涅狄格州一家商场的帕米拉·顿汉姆肩负着几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监管一位工作非常糟糕的看门人。其他雇员都讥笑这位看门人,故意在过道上乱扔纸屑,表示对他的不满。他的工作确实差劲,总是白白浪费时间。

帕米拉尝试了不同的方法,想让看门人把工作干得更好一些,结果失败了。她偶尔也见他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好,她有意在众人面前表扬他。他每天把工作做得更好,没过多久,他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现在他工作干得非常出色,并得到了他人的褒扬和认同。但凡批评和嘲笑失效的事情,诚恳的褒奖必将结出硕果。

伤害他人不仅不能改变他们,而且大可不必。我每天照镜子时,禁不住要看一看自己剪下并张贴上去的一则古谚语:

我只经过这儿一次,因此凡能为任何人做的任何好事或表示的好意,我趁现在就做。我不能推迟,也不能忽略,因为我不会再从这儿经过。

爱默生说过:“凡我遇到之人都有比我高明之处,我跟他学的就是那些。”

连爱默生都是如此,难道你我不是更该如此吗?让我们别老想着自己那些成就和需要,而是去琢磨琢磨别人的优点,然后把谄媚忘掉,给予他人由衷而诚恳的赞赏。如果你给予“衷心的嘉许,慷慨的表扬”,哪怕你早就忘了自己说过的话,人们还依然铭记在心,终生珍惜、传诵。

「原则二」给予他人由衷而诚恳的赞赏。 KZBBNexgX3b8IyiqNprFh1sEkCHWL7C23cmzi8+jgFaLWWcFYA79SzNZ0XCtb21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