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雍也篇第六

共三十则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

◎译文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做一部门或一地方的长官。”

◎注释

①南面,古人觉得坐北朝南的方向最为尊贵,因此无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当他在场面上位分最高时,总是面南而坐。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 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译文

仲弓问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个人还可以,办事简约而不烦琐。”

仲弓说:“若本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以这种方式来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但是若本心简单,又以简单行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你这话说得对。”

◎注释

①子桑伯子,此人已无从考证。有人认为是《庄子》的子桑户,又有人认为是秦穆公时的子桑(公孙枝),都未必可信。既然称“伯子”,且仲弓说“以临其民”,很有可能是卿大夫。

②简,简单。《说苑》有子桑伯子的一段故事,说他“不衣冠而处”,孔子却认为他“质美而无文”。朱熹以为“简”之所以“可”,在于“事不烦而民不扰”,颇有道理,故译文加了两句。

③无乃,相当于“不是”,但只用于反问句。

④大,同“太”。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 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答道:“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好学,不迁怒别人,同样的错误也不会再犯。可惜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说有这么好学的人了。”

◎注释

①短命,《公羊传》记载颜渊的死在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其时孔子年七十一;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颜渊小孔子三十岁,则死时年四十一。但据《孔子家语》等书,颜回卒时年仅三十一,因此毛奇龄(《论语稽求篇》)谓《史记》“少孔子三十岁,原是四十之误”。颜渊三十一岁而亡更切合当时实际。

6·4 子华 使 于齐,冉子 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

请益。曰:“与之庾 。”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 ,衣 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j急不继富。”

◎译文

公西华被派到齐国去作使者,冉有替他母亲向孔子请求小米。孔子道:“给他六斗四升。”

冉有请求再加一些。孔子道:“再给他二斗四升。”

冉有却给了他八十石。

孔子道:“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由肥马驾的车辆,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我听说:君子只是雪里送炭,而不去锦上添花。”

◎注释

①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人。东周时期鲁国学者,孔子的学生。唐玄宗尊之为“邵伯”,宋真宗加封为“巨野侯”。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公西子”。

②使,出使。

③冉子,即冉有。《论语》中,孔子弟子称“子”的不过曾参、有若、闵子骞和冉有几个人。

④粟,小米。一般粟是指未去壳的谷粒,去了壳则为米。

⑤釜,fǔ,中国春秋战国时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标准不一。

⑥庾,yǔ,古代容量单位,一庾等于十六斗。

⑦秉,bǐng,古代量名,十六斛。五秉则是八十斛。古代以十斗为斛,所以译为八十石。

⑧乘肥马,不能解释为“骑肥马”,因为时人穿着大袖子宽腰身的衣裳,不便于骑马,一般是坐马车。直到战国时的赵武灵王才改穿少数民族服装,学习少数民族的骑着马射箭,以便利于作战。

⑨衣,动词,穿衣。

⑩周,同“赒”,救济。

6·5 原思 为之 宰,与之粟九百 ,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 乎!”

◎译文

原思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他推辞不肯接受。孔子道:“别推辞了!有多的,给你周遭的穷人吧!”

◎注释

①原思,即原宪(公元前515年—?),字子思,春秋末年宋国商丘人。孔子的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原宪为“原伯”。

②之,用法同“其”,他的,指孔子。

③九百,下无量名,不知是斛是斗,应是当时最通用的度量衡单位。

④邻里乡党,均是古代地方单位的名称,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6·6 子谓仲弓 ,曰:“犁牛 之子骍 且角 ,虽欲勿用 ,山川其 舍诸?”

◎译文

孔子谈到冉雍,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不想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注释

①仲弓,即冉雍,华夏族,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

②犁牛,耕牛。古人的名和字,意义一定互相照应。从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的现象看来,可知牛犁田的方法当时已普遍实行。

③骍,xīng,赤色。周朝以赤色为正色,高贵,所以祭祀的时候也用赤色的牲畜。《书·洛诰》中云:“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

④角,略语,意思是两角长得周正。

⑤用,杀之以祭也。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仲弓的父亲地位卑贱;仲弓却是“可使南面”的人才,因此孔子说了这番话。古代供祭祀的牺牲不用耕牛,且认为耕牛之子也不配做牺牲。孔子认为,耕牛所产之子如果够得上作牺牲的条件,山川之神一定会接受这种祭享。那么仲弓这样的人才,为什么会因他父亲的身份而舍弃不用呢?

⑥其,同“岂”。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 不违仁,其余则日月 至焉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别的学生么,只是偶然想起罢了。”

◎注释

①“三月”译作“长久地”,“日月”可译作“短时期”“偶然”。均为意译,不为字义所拘。

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人,可以任用他来治理政事么?”孔子道:“仲由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又问:“端木赐可以任用他来治理政事么?”孔子道:“端木赐通达明理,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又问:“冉求可以任用他来治理政事么?”孔子道:“冉求多才多艺,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6·9 季氏使闵子骞 为费 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 矣。”

◎译文

季氏叫闵子骞出任费地的邑宰。闵子骞对来人说道:“请妥善地帮我想办法推辞掉,要是再有第二个使者来让我做官,我只能离开家乡到汶水之上的齐国去了。”

◎注释

①闵子骞(公元前536—?),即闵损,字子骞,孔子的学生。

②费,故城在今山东平邑东南七十里。

③汶,wèn,水名,就是山东的大汶河。汶上,暗指齐国之地。

6·10 伯牛 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译文

伯牛生了病,孔子去探问他,从窗户里握着他的手,道:“不行了,这就是命呀!这样的好人怎么会得这种病呢?这样的好人怎么会得这种病呢?”

◎注释

①伯牛,孔子的学生冉耕,字伯牛。其小孔子七岁,七十二贤之一,与上文闵子骞、下文颜回并称“仁德三杰”,是孔门弟子中仁德修养最好的三个人。留有“伯牛之疾”的成语,意思是不治之症。

②亡之,这“之”字不是代词,不是“亡”的宾语,只是凑成一个音节罢了,无实际或指代之意。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会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注释

①箪,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圆形。

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 ,中道而废。今女画 。”

◎译文

冉求道:“不是我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力量不够。”孔子道:“如果真是力量不够,会走到半道力截而止。现在你却没有开步走。”

◎注释

①者,表示停顿的语气词,有时兼用作表假设语气,详《文言语法》。

②画,停止。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

孔子对子夏道:“你要做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那小人式的儒者!”

6·14 子游为武城 宰。子曰:“女得人焉耳 乎?”曰:“有澹台灭明者 ,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译文

子游做武城县县长。孔子道:“你想得到什么人才没有?”他道:“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不插小道,不是公事,从不到我屋里来。”

◎注释

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②耳,通行本作“尔”,本书按唐《石经》、宋《石经》、皇侃《义疏》本作“耳”。

③澹台灭明,字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将他列为弟子。但从这里子游的答话语气来看,当是时还没有向孔子受业。因为“有……者”的提法,是表示这人是听者以前所不知道的。

6·15 子曰:“孟之反 不伐 ,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译文

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在抵御齐国的战役中)右翼的军队溃退了,他走在最后,掩护全军,将进城门,便鞭打着马匹,说道:‘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匹不肯快走的缘故。’”

◎注释

①孟之反,鲁国大夫,《左传》中又称其为“孟之侧”。

②伐,夸耀的意思。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每一令出,平伐功”的“伐”,意同。按《朱子集注》中解释,“伐,夸功也”。这是自己夸自己的功劳,叫作伐。

6·16 子曰:“不有 祝鮀 之佞,而有宋朝 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译文

孔子说:“若是没有祝鮀的口才,而只有宋朝的美丽,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

◎注释

①不有,表假设语气,意为“假若没有”。

②祝鮀,卫国大夫,字子鱼,有口才,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左传》定公四年曾记载着他的外交辞令。鮀,tuó。

③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左传》定公十四年曾记载着他因美丽而惹出乱子的事情。朱子《集注》云:“鮀,徒河反。祝,宗庙之官。鮀,卫大夫,字子鱼,有口才。朝,宋公子,有美色。言衰世好谀悦色,非此难免,盖伤之也。”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

孔子说:“谁能够走出屋外而不从房门经过?为什么没有人从我这条路行走呢?”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才是个君子。”

◎注释

①文质彬彬,此处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多用来指人文雅有礼貌。

②此句亦可引申为: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

6·19 子曰:“人之生也 直,罔 之生也幸而免。”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因为正直,所以在世上能够生存,不正直的人有时也能在世上生存,那只是因为他侥幸地避过灾难罢了。”

◎注释

①也,语气词。“人之生”是其主语。下文“直”是谓语。

②罔,诬罔、不直的人。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 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

樊迟问怎么样才算是聪明。孔子说:务必使百姓趋向于义,敬奉鬼神而远离他们,也就可以说是聪明了。”

又问怎么样才叫做有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艰苦努力在前,获取在后,做到这些,也可以说是仁德了。”

◎注释

①远,yuàn,疏远,不去接近的意思。譬如祈祷、祭祀,在孔子看来都不应“远之”。

②先难,《颜渊篇》也有一段答樊迟的话,“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和此处是一个意思,所以将“难”字译为“付出一定的力量”。孔子对樊迟两次说这样的话,是不是樊迟有坐享其成的想法,那就不得而知了。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好动,仁德的人恬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

孔子说:“齐国(的政治和教育)一有改革,便达到鲁国的样子;鲁国(的政治和教育)一有改革,便近于大道了。”

6·25 子曰:“觚 不觚,觚哉!觚哉!”

◎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这是觚吗!这是觚吗!”

◎注释

①觚,gū,古代盛酒的器皿,腹部作四条棱角,足部也作四条棱角。每器容当时容量二升(或曰三升)。孔子之所以说这话,后人有两种猜想:第一,觚有棱角,才能叫做觚。可是做出棱角比做圆的难,孔子所见的觚可能只是一个圆形的酒器,而不是上圆下方的,所以孔子感叹名不副实,如“君不君,臣不臣”等。第二,觚同“孤”,寡少之意。这是叫人少饮,不要沉湎的意思。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 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 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 也。”

◎译文

宰我问道:“有仁德的人,就是告诉他:‘井里掉下一位仁人啊。’他是不是会跟着下去呢?”孔子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去井边救人,但不能自己也陷进去。人可以被欺骗,但不能被无理愚弄啊。”

◎注释

①仁,即仁人。

②逝,往而不复返。俞樾《群经平议》中读“逝”为“折”,古二字通用。“君子杀身成仁则有之矣,故可得而摧折,然不可以非理陷害之,故可折而不可陷。”也能讲通。

③欺、罔,《孟子·万章上》有这样一段话,和这一段结合,正好说明“欺”和“罔”的区别。“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知?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那么,校人欺骗子产,是“欺以其方”,而宰我的假设便是“罔以非其道”了。

④宰我给的是一个两难判断的问话,两个“仁者”,井外仁者去救井内仁者,必然自身难保。孔子一惯主张“明哲保身”,即为“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不能保存自已的人,不是真正的仁者;不去救助,亦非仁者所为。孔子也主张仁者“杀身以成仁”,“舍身以取义”,对另一仁者临难而不救,于仁义不合,任意取一个角度去回答,均会陷入宰我问话的两难而不能自圆其说,于是“执两用中”,选一条两可之路,仁君既要前去救助,又要保存自己,不让自己身处险境,也就是“仁者”既要有仁爱之心,又要有仁义之举,两全其美,而不偏执。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 矣夫 !”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注释

①畔,同“叛”。

②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6·28 子见南子 ,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 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译文

孔子去和南子相见,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道:“我假若不对的话,天厌弃我罢!天厌弃我罢!”

◎注释

①南子,卫灵公夫人,把持着当时卫国朝政,行为不当,名声不好。《史记·孔子世家》对当时情况有具体描述。

②所,如果,假若。假设连词,但仅用于誓词中。

6·29 子曰:“中庸 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 鲜久矣。”

◎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注释

①中庸,这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标准。“中”,折中,无过,也无不及,调和;“庸”,平常。

②民,此处并非完全指老百姓,因以“人们”译之。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 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夫 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道:“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道:“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注释

①施,shì,施加,给予。

②尧舜,传说中的上古两任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典范。

③夫,fú,文言中的提挈词。 Dg29vU3N40NP+gIvFHTjFHP02iICdJ5QAetAy3sSp/gAMG1VfmFXSZD5weEQ4AA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