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里仁篇第四

共二十六则

(主要讲仁德)

4·1 子曰:“里 仁为美。择不处 仁,焉得知 ?”

◎译文

孔子说:“内在的仁德是善美的人性。如果不以仁德的准则而选择,怎么会获得智慧呢?”

◎注释

①里,动词,居住也。此处为意译。

②处,chǔ,居住也。此处为意译。

③知,同“智”。《孟子·公孙丑上》云:“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可知,此处并非指简单地选择居住地。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的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的生活。一个天生有仁德的人,以仁德为生活中最大的快乐(实行仁德便心安,不行仁德心便不安);一个聪明的人,把仁德当作最有利的生活规范(认为仁德对他有长远利益,便行仁德)。”

◎注释

①约,约束。此处意译为穷困的生活。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注释

①好,hào,喜爱。恶,wù,憎恶、讨厌。《后汉书·孝明八王传注》引《东观汉记》有云:和帝赐彭城王恭诏曰:“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也。”儒家在说“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还有“恨人”,二者是相对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坚定志向要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 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 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荣华富贵,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抛掉它,君子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能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便在最紧迫仓促、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

◎注释

①“富与贵”可以说“得之”,“贫与贱”却不是人人想“得之”的,其实是“去之”的意思。

②恶,wū,何处。“恶乎”即“于何处”,意译为“怎样”。

③违,离开。

④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研究中,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君子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 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 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道修养和厌恶不仁品行的人。真正爱好仁道修养的人不会有意标榜所谓的‘仁道’;厌恶不仁品行的人,他所谓的‘仁德’,也只是不让不符合所谓‘仁德’的行为影响到自己。有能用一天的时间来致力于实践仁德的人么?我没见到能力不足以实践仁的精神的人。大概这样的人还是有的,只是我不曾见到罢了。”

◎注释

①尚,动词,超过。

②矣,同“也”,表示停顿。

③盖,副词,大概、或许。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 矣。”

◎译文

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犯的错误也各不相同。)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仔细观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注释

①仁,同“人”。《后汉书·吴祐传》引此文正作“人”(武英殿本却又改作“仁”,不可为据)。如前文所述,二字经常混用。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这种人,不值得同他谈论。”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 也,义之与比 。”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做,也没规定怎样不能做,只要做得恰当合理就行。”

◎注释

①适、莫,这两字讲法很多,有的解释为“亲疏厚薄”,有的解释为“敌对与羡慕”,译文更倾向于后者。

②比,bì,挨着,靠拢,为邻。从孟子和之后的一些儒家学说看来,孔子“无必无固”,通权达变,“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以义作为依据,或可做这章的解释。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 ,小人怀惠。”

◎译文

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注释

①土,可解为田土,意译为利益。

②刑,古代法律制度的“刑”作“刑”,刑罚的“刑”作“ ”,后来都写作“刑”。此处“刑”字应解释为法度。

4·12 子曰:“放 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

孔子说:“依据个人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

◎注释

①放,fǎng,依据。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样来对待礼仪呢?”

◎注释

①何有,春秋时代常用语,意为“有何困难”。

②如礼何,依孔子的意见,国家的礼仪必有其“以礼让为国”的本质,其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如果舍弃内容,拘泥那些仪节上的形式,孔子认为毫无用处。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没有职位,只担心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寻求足以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

◎注释

①立、位,古时通用。“立”便是“不患无位”的“位”字。《春秋》桓公二年“公即位”,《石经》作“公即立”可为佐证。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 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 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说:“是的。”

孔子出去后,别的学生问曾子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道:“他老人家的学说,‘忠’、‘恕’二字便足以概括了。”

◎注释

①贯,贯穿、统贯。

②恕,孔子定义之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则是“恕”的积极一面,即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16 子曰:“君子 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义,小人看重的是利。”

◎注释

①君子、小人,这里的“君子”是指在位者,还是指有德者,还是两者兼指,孔子原意不得而知。《汉书·杨恽传》“报孙会宗书”曾引董仲舒的话:“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只是其中一说。

②喻,了解、明白、看重。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便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自己反省(有没有和他类似的毛病)。”

4·18 子曰:“事父母几 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 ,劳 而不怨。”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违逆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注释

①几,jī,轻微,婉转。

②违,触忤,冒犯。

③劳,忧愁。见王引之《经义述闻》。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注释

①方,此处是指方向,地方,处所。

②这句话要辩证地理解,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无法做到这点),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且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①见《学而篇》。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畏惧(担心不能长久尽孝)。”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 躬之不逮 也。”

◎译文

孔子说:“古时候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

◎注释

①耻,意动用法,以之为耻的意思。

②逮,dài,及,赶上。

4·23 子曰:“以约 失之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因为对自己节制、约束而犯过失的,这类事情很少。”

◎注释

①约,约束。《论语》的“约”字主要有两种意思,穷困或约束。此处应为后者。

4·24 子曰:“君子欲讷 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迟钝,做事要勤劳敏捷。”

◎注释

①讷,nè,言语迟钝。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注释

①《乾·文言》中云:“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可辅助理解前文“德不孤”,言其有志同道合之辈。

4·26 子游曰:“事君数 ,斯辱矣;朋友数 ,斯疏矣。”

◎译文

子游说:“对君主劝谏过多,就会遭致侮辱;对朋友规劝过多,就会被疏远。”

◎注释

①数,shuò,密,屡屡。《颜渊篇第十二》中云:“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也正是这个意思,凡事要掌握度。 +hH8sGf8jdv2P0xBcNqiNK2eBETMjHTTyCFpUgNuLnjnRFmBZGg/hveKTLNpkzS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