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佾篇第三

共二十六则

(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3·1 孔子谓季氏 ,“八佾 舞于庭,是可忍 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八八行列的乐队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

◎注释

①季氏,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记载和《汉书·刘向传》,应是指季平子,即季孙意如。

②八佾,即八行。佾,yì,行列。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这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四佾才是季氏应该用的。

③忍,容忍、忍耐。恢复周礼,是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目标。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礼制的僭越,向来是统治衰微的象征。季氏仅是鲁国大夫,竟敢僭用周天子的规格,可见当时“礼崩乐坏”到何等地步!

3·2 三家 者以《雍》 彻。子曰:“‘相 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译文

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当他们祭祀祖先的时候,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此乃天子仪礼)。孔子说:“(《雍》诗上有这样的话:)‘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担任主祭。’这两句话,哪一点可用在三家祭祖的大堂上呢?”

◎注释

①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卿,即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春秋末年,鲁国的政权掌握在这三家大夫之手。

②雍,也写作“雝”,《诗经·周颂》的一篇。

③相,xiàng,助祭者。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 何?”

◎译文

孔子说:“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懂得音乐又有什么用?”

◎注释

①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中间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为“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②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礼、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此处,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3·4 林放 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 也,宁戚。”

◎译文

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呀!就一般礼仪来说,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朴素简约;就丧礼说,与其仪礼周到,不如发自内心的悲痛哀泣。”

◎注释

①林放,字子丘(邱),春秋末鲁国人,故里在今山东新泰市放城镇。其生卒年无考,约与孔子同时代。以知礼著称。

②易,仪礼周到。《礼记·檀弓上》中云:“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可以看做“与其易也,宁戚”最初的解释。“易”有把事情办妥的意思,如《孟子·尽心上》“易其田畴”。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 诸夏之亡 也。”

◎译文

孔子说:“夷狄之国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呢。”

◎注释

①夷狄有君,杨遇夫先生在《论语疏证》说,夷狄有君指楚庄王、吴王阖庐等。君指贤明之君。句意是夷狄还有贤明之君,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如,解释为“像”。此种解释亦可说通。

②亡,同“无”。在《论语》中,“亡”后不用宾语,“无”后必有宾语。

3·6 季氏旅 于泰山。子谓冉有 曰:“女弗能救与 ?”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

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道:“你不能阻止吗?”冉有答道:“不能。”孔子道:“哎呀!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泰山之神,是不会接受非礼之祭的。)

◎注释

①旅,祭山。在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季氏只是鲁国大夫,竟然去祭祀泰山,孔子认为该行为“僭礼”。

②冉有(公元前522—?),即冉求,字子有,孔子的学生。冉有当时正辅佐季氏,所以孔子责备他。

③女,同“汝”,你。弗,不。救,补救,挽回,此处可译为劝阻。与,同“欤”,表疑问。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竞争,一定是比赛射箭吧!(射箭时)相互作揖然后登堂;(射箭完毕)走下堂来,然后(作揖)喝酒。这种竞赛很有君子之风。”

◎注释

①其争也君子,这是讲古代射礼,也是礼的一部分。登堂而射,射后计算谁中靶多,中靶少的被罚饮酒。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 兮,美目盼 兮,素以为绚 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 乎?”子曰:“起 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

子夏问道:“‘俏脸酒窝微动,笑容美丽;眼睛黑白分明,流转如意;洁白纸上,花卉灿烂。’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道:“先有白色为底,然后再在上面绘画。”

子夏道:“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是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道:“卜商呀,你是能启发我的人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

◎注释

①倩,qiàn,貌美。

②盼,形容眼睛黑白分明。

③绚,xuàn,有文采。这三句诗,第一、二句见于《诗经·卫风·硕人》。第三句可能是逸句,王先谦的《三家诗义集疏》认为《鲁诗》有此一句。

④礼后,原文略去了“礼”在什么之后。根据诸多儒家文献,译文补充了“仁义”二字。

⑤起,同“启”,启发。孙子书先生云:“凡人病困而愈谓之起,义有滞碍隐蔽,通达之,亦谓之起。”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 不足征 也;殷礼,吾能言之,宋 不足征也。文献 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译文

孔子说:“夏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殷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这是因为他们的历史文件和贤者不够的缘故。若有足够的文件和贤者,我就可以引来作证了。”

◎注释

①杞,国名,夏禹的后代。周武王时的故城即今日河南的杞县。之后因为国家弱小,只得依附其他国家,国都屡经迁移。

②征,同“证”,即作证,证明。

③宋,国名,商汤的后代,故城在今日河南商丘县南。国土最大时,囊括现今河南商丘以东,江苏徐州以西之地。战国时为齐、魏、楚三国所共灭。

④文献,《论语》的“文献”包括历代的历史文件和当时的贤者两项(朱《注》云:“文,典籍也;献,贤也。”)与现今所用的“文献”一词概念不同,今日“文献”一词只指历史文献而言。

3·10 子曰:“褅 自既灌 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

孔子说:“褅祭的礼,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了。”

◎注释

①褅,tì,古代一种极为隆重的大祭之礼,只有天子才能举行。《宋史·礼志十》中云:“古者新君践阼之三年,先君之丧二十七月为禫祭,然后新主付庙,特行禘祭,谓之始禘。”周成王因周公旦对周朝有过莫大功勋,曾特许他举行褅祭。而之后鲁国君主都沿此惯例,僭用此褅礼,因此孔子认为其违礼,不想看。

②灌,本作“裸”,祭祀中的一个节目。古代祭祀,用活人以代受祭者,这活人便叫“尸”。《仪礼·特牲礼》中云:“尸,所祭者之孙也。祖之尸则主人乃宗子。祢之尸则主人乃父道。”尸一般用幼小的男女。第一次献酒给尸,让他(她)闻到“郁鬯”(用鬯酒调和郁金之汁而成)的香气,叫作裸。

3·11 或问褅之说。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 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

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褅祭的理论。孔子说:“我不知道;如果有懂得的人,他对于治理天下就好像把东西放在手掌上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手掌。

◎注释

①不知也,此处是指,鲁国举行褅祭,在孔子看来是完全不应该的。但孔子又不想明白指出,只得说“不欲观”,“不知也”。

②示,同“置”,摆、放的意思。有人说意同“视”,犹言“了如指掌”。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

◎译文

孔子祭祀祖先的时候,就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神的时候,就好像神真在那里。孔子又说:“我若是不能亲自参加祭祀,(由别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

◎注释

①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是一般的句读法。“与”,yù,参与。有人主张“与”字仍读上声,意为赞同,而且句读改变为“吾不与,祭如不祭”,译文便为:“若是我所不同意的祭礼,祭了同没祭一般。”但孔丘素来不赞成不合礼制的祭祀,是以此种解释不通。

3·13 王孙贾 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译文

王孙贾问道:“与其巴结房屋里西南角的神,不如巴结灶君司命。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道:“不对。若是得罪了上天,祈祷也没用。”

◎注释

①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贾,gǔ。

②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这两句疑是当时俗语。屋内西南角叫奥,做饭烧火的炉具叫灶,奥神尊贵,灶神实用。古代都认为灶君司命等皆为神,因而常祭它们。

③王孙贾和孔子的问答都用比喻。有人认为,奥喻指卫君;又在室内,也可以比喻卫灵公的宠姬南子;灶则是王孙贾自比。这是王孙贾暗示孔子,你与其巴结卫公或南子,不如巴结我。也有人认为,这是王孙贾请教孔子的话。奥指卫君;灶指南子、弥子瑕,职位虽低,却有权有势。意思是说,“有人告诉我,与其巴结国君,不如巴结有势力的人,像南子、弥子瑕。你以为怎样?”孔子却告诉他:“得罪了上天,那无所用其祈祷,巴结谁都不行。”后一种说法相较而言,更近情理。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多么丰富而完备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注释

①二代,指夏、商两朝。

②遵从周礼,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并不绝对。前文中,孔子就提出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应有所损益。

3·15 子入太庙 ,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 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

孔子到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发问。有人便说:“谁说叔梁纥的这个儿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听到了这话,便道:“这正是礼呀。”

◎注释

①太庙,即周公庙。古代开国之君叫太祖,太祖之庙便叫做太庙。周公旦是鲁国最初受封之君,因此就是周公的庙。

②鄹,zōu,又作郰,地名。《史记·孔子世家》中云:“孔子生鲁昌平乡郰邑。”有人说,就是现今的山东省曲阜县东南十里的西邹集。“鄹人”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纥曾经做过鄹大夫,古代经常把某地的大夫称为某人,因而把鄹大夫叔梁纥称为“鄹人”。

③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可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3·16 子曰:“射不主皮 ,为 力不同科 ,古之道也。”

◎译文

孔子说:“比箭,不一定要穿破箭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一样,这是古时的规矩。”

◎注释

①皮,指箭靶子。古代箭靶子叫“侯”,有用布做的,也有用皮做的,中间画着各种猛兽或者其他饰物。孔子这里所说的射应该是演习礼乐的射,而不是军中的武射,因此以中不中为主,不以是否穿破皮侯为主。《仪礼·乡射礼》中“礼射不主皮”,亦是此意。

②为,wèi,因为。

③同科,同等。

3·17 子贡欲去 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 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

子贡想要去掉鲁国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那只活羊。孔子道:“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注释

①去,去掉。

②告,gù。期,每月的第一天,初一。饩,xì。“告朔饩羊”,古代的一种制度,即告朔之礼,古者天子常以季冬颁来岁十二月之朔於诸侯,诸侯受而藏之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只活羊祭于庙,请而行之。这祭庙叫做“告朔”,听政叫做“视朔”或“听朔”。到子贡的时候,每月初一,鲁君不但不亲临祖庙,而且也不听政,只是杀一只活羊敷衍了事罢了。所以子贡认为不必留此形式,不如干脆连羊也不杀。孔子却认为即便只是残存的形式,也比什么也不做好。

③爱,可惜的意思。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侍奉君主,一切依照做臣子的礼节去做,别人却认为他在献媚呢。”

3·19 定公 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

鲁定公问:“君王差使臣子,臣子侍奉君王,应该怎么样?”孔子答道:“君王差使臣下要依礼相待,臣下侍奉君王以真心无欺为准。”

◎注释

①定公(公元前509—前495),鲁君,名宋,昭公之弟,继昭公而立,在位十五年。“定”是其谥号。

3·20 子曰:“《关雎》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痛苦。”

◎注释

①《关雎》,《诗经》的第一篇。这篇诗并没有悲哀的情调,因此刘台拱的《论语骈枝》说:“《诗》有《关雎》,《乐》亦有《关雎》,此章据《乐》言之。古之乐章皆三篇为一。……乐而不淫者,《关雎》、《葛覃》也;哀而不伤者,《卷耳》也。”

②淫,古人凡过分以至于到失当的地步都叫淫。《诗·关雎序》中:“淫者,过也,过其度量谓之为淫。”如现今的“淫雨霏霏”,亦为此意。

3·21 哀公问社 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作社主牌应该用什么木。宰我答道:“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夏商植松柏以示基业长青;周伐殷以得天下,故植栗树,盖以诫天下之民,方使得民知敬畏恐惧。)”孔子听到了这话,(责备宰我)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注释

①社,原意为土神。不过从宰我的答话中,可以推知此处指社主。古代祭祀土神,要立一个木质牌位,即为神主,是神灵依凭之处。详见俞正燮《癸巳类稿》。

②宰我,名予,字子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贡前面。

当其时,鲁君失政,三家专权,由来已久,但哀公并不甘心大权旁落,常怀铲除三家之心。但真要与三家翻脸,还有所犹豫,于是以“问社”之隐喻问宰我。宰我暗示哀公,为国君者当有铁腕,应对三家权臣实行有力打击,以夺回权柄。夫子责备宰我,乃是因三家把持朝政已久,势力遍布朝野,哀公稍有不慎,便有杀身之祸。是以夫子认为夺权之举固不可轻举妄动,心思亦要隐藏。而后不久,哀公与三家矛盾激化,终为三家逼迫外逃,客死他乡。

3·22 子曰:“管仲 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 ,官事不摄 ,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 ,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 ,有反坫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 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狭小得很呀!”

有人便问:“他是不是很节俭呢?”孔子道:“他收取了民众的大量市租,手下的人从不兼差,如何能说是节俭呢?”

那人又问:“那么,他懂得礼节么?”孔子又道:“国君宫殿门前,立了一个塞门,管氏也立了个塞门;国君设宴招待外国君主,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设备,管氏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他懂得礼节,那谁不懂得礼节呢?”

◎注释

①管仲,春秋时齐国人,名夷吾,齐桓公的宰相,辅佐其称霸诸侯。

②三归,有多种解释:第一,管仲娶了三国之女(见皇侃《义疏》);第二,三处家庭(见俞樾《群经平议》);第三,地名,管仲的采邑(见梁玉绳《瞥记》);第四,藏泉币的府库(见武亿《群经义证》)。这些解释都有些牵强。郭嵩焘《养知书屋文集》卷一《释三归》云:“此盖《管子》九府轻重之法,当就《管子》书求之。《山至数篇》曰,‘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三归之名,实本于此。是所谓三归者,市租之常例之归之公者也。桓公既霸,遂以赏管仲。”意指管仲不是清廉之士,三归应为市租。此种释义最佳。

③摄,兼职。

④树,立也。塞门,用以间隔内外视线的一种东西,作用与今天的照壁、隔断相类似。

⑤好,友好。

⑥坫,diàn,用以放置器物的土质设备,形似土堆,筑于厅堂前部东西向两柱之间。

⑦而,连词,假如,假若。

3·23 子语 鲁大师 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 如也;从 之,纯如也,皦 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

孔子告诉鲁国乐官关于音乐的理论,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时,和谐协调;乐曲展开以后,声音美好,节奏分明,余音袅袅不绝,直至演奏结束。

◎注释

①语,yù,告诉。

②大师,乐官长,乐官的首领。

③翕,xī,和顺协调。

④从,zòng,放纵,展开。

⑤皦,jiǎo,明亮,这里指节奏分明。

3·24 仪封人 请见 ,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 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 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

◎译文

仪的地方长官请求孔子接见,说道:“只要有才德的人到这里,我没有不去拜见的。”孔子的随行学生请求孔子接见了他。他告辞出去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为什么要担心社会礼坏乐崩呢?天下不在正道已经很久了,(圣人到了该出头的时候了)上天会让他老人家做人民的导师的。”

◎注释

①仪,地名。有人说在今日的开封市内,没有佐证。封人,官名,大概是镇守边疆的官。《左传》中有颍谷封人、祭封人等。

②见,xiàn。“请见”意为请求接见;“见之”意为使之见。何焯《义门读书记》中云:“古者相见必由绍介,逆旅之中无可因缘,故称平日未尝见绝于贤者,见气类之同,致词以代绍介,故从者因而通之。”

③从,zòng,跟从。

④丧,sàng,失掉官位。

⑤木铎,铜质木舌的铃子。中国古代用以警众的响器,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铎约起源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即铜质的铃铛。《左传·襄公十四年》:“故《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孔子为木铎,人循木铎之声而闻“道”,这样,恐怕不是“得位设教”,而是归位(归于阐发天道、教化者的角色)而行其教。

3·25 子谓《韶》 ,“尽美 矣,又尽善 也”。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

孔子谈到《韶》,说:“美极了,而且好极了。”谈到《武》,说:“美极了,却还不够好。”

◎注释

①《韶》,舜时的乐曲名。

②“美”指声音而言,“善”指内容而言。舜的天子之位是由尧禅让而来,故孔子认为“尽善”。周武王的天子之位是由讨伐商纣而来,虽是正义战,但孔子却认为“未尽善”。

③《武》,周武王时乐曲名。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说:“处于上位却不宽容,行礼时不严肃认真,参加丧礼时毫不悲伤,这种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 UIy8i1XU1b7+voUXY8DaK73BdpwBPwDeXQvafjnTZ/3OkpkHzTLLNFsNaDjarAJ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