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政篇第二

共二十四则

(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

◎译文

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般,在恒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注释

①北辰,由于地球自转轴正对天球北极,在地球自转和公转所反映出来的恒星周日和周年视运动中,天球北极是不动的,其他恒星则绕之旋转。孔子所说的北辰,不是指北极,而是指北极星。孔子认为,北极星自身不动,其他星辰都环绕着它动。而实际上北极星也是动的,而且转动速度非常快,只是因为它距离地球约七百八十二光年,人们肉眼无法察觉到罢了。

②共,同“拱”,环抱、环绕之意。

2·2 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注释

①《诗》三百,《诗经》实际有三百零五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②思无邪,此语本出自《诗经·鲁颂·駉篇》,孔子借用它来评论所有诗篇。思字在《駉篇》本是无义的语首词,孔子引用它却当思想解,是断章取义。

2·3 子曰:“道 之以政,齐 之以刑,民免 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译文

孔子说:“用政法来引导他们,用刑罚来治理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治理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注释

①道,引导。有人认为有治理的意思,如“道千乘之国”的“道”一般。

②齐,整治、约束。

②免,即免罪、免刑或免祸之意。

③格,归服、亲近、向往。《礼记·缁衣篇》中有云:“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这话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释。此处“格心”和“遁心”相对成文,“遁”是逃避的意思。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此处译为“人心归服”。

2·4 子曰:“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度;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听别人的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却不破规矩。”

◎注释

①有,同“又”。古人在整数和小一位的数字之间多用“有”字。

②立,站得住。《泰伯篇》说:“立于礼。”《季氏篇》又说:“不学礼,无以立。”因之译文添了“懂得礼仪”几个字。同时为求上下文流畅,意译为遇事“都有把握”。

③不惑,不迷惑。《子罕篇》和《宪问篇》都有“知者不惑”的话,所以译文用“掌握了知识”来说明“不惑”。

④天命,即命运。孔子不是宿命论者,但也讲天命,认为凡事不可强求。

⑤耳顺,即明辨是非,判清真假。

⑥从心所欲,不逾矩,即为遵从自己内心,不破规矩。皇侃《义疏》中写为“纵”,意为放纵。柳宗元《与杨晦之书》说“孔子七十而纵心,所欲不逾矩”,但“纵”字古人多用于贬义,如《左传》昭公十年“我实纵欲”。此意太过,故此处还是解释为破坏规矩。

2·5 孟懿子 问孝。子曰:“无违 。”

樊迟 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

不久,樊迟替孔子赶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道:“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道:“父母活着,依照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照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注释

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是孟僖子仲孙攫。《左传》昭公七年说,孟僖子将死,遗言要孟懿子向孔子学礼。

②无违,不违背礼节。黄式三《论语后案》中说:“《左传》桓公二年云,‘昭德塞违’,‘灭德立违’,……古人凡背礼者谓之违。”

③樊迟,孔子的学生,名须,字子迟。

④生,事之以礼。“生”和下句“死”都是表示某种状态,所以自成一句。

⑤古代的礼仪有等级之差,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等各不相同。从后文中可以看出,鲁国的三家是大夫,不但僭越用诸侯之礼,有时甚至用天子之礼。这种行为属于逾制,是孔子最痛心的。孔子这几句答语,或许是针对这一现象说的。

2·6 孟武伯 问孝。子曰:“父母唯其 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道:“做父母的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

◎注释

①孟武伯,即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武”是谥号。

②其,他的,他们的。此处意为儿女的。

③此句乍一看来,孔子的回答有些偏离。人家问什么是孝,他却回答说父母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但稍加体会,就会发现他的回答实际上是微言大义,十分精妙。“你要问什么是孝吗,想一想你生病时父母为你担忧的那种心情吧!这样你就会知道怎样尽孝道了。”所谓孝,并不在于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生病时父母是如何焦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此即为孝。

2·7 子游 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 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谓孝,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可以了。而诸如犬马等,都能得到奉养;若不存心严肃恭敬地孝顺父母,和这两者又有什么分别?”

◎注释

①子游,孔子的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

②养,yàng,扶养,孝敬。

③至于,张相的《诗词曲语词汇释》把“至于”解作“即使”、“就是”。虽能讲通,可是此种用法,在先秦古书中仅此一例。此应和《孟子·告子上》的“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的“至于”用法相似,可用“谈到”、“讲到”来译它。不译也可。

④至于犬马,皆能有养。狗替人看门,马替人拉车,所以用此两类动物作代表,表示狗跟马是可以照顾人,帮助人的。如果子女只是对父母奉养而不尊敬的话,那跟狗、马照顾人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我们在奉养父母时,更重要的是还要尊敬父母。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 服其劳;有酒食 ,先生馔 ,曾 是以为孝乎?”

◎译文

子夏问孝道。孔子道:“儿子在父母面前保持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美酒佳肴,年长的人享用,难道这样就是孝么?”

◎注释

①色难,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儿子侍奉父母时的容色。《礼记·祭义篇》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另一说是侍奉父母的容色,后汉的经学家包成、马融都如此说。但若是如此,不应简单地说为“色难”,而说“侍色为难”更为恰当,因而第一种解释更为恰当。

②弟子,年轻人。与后文的先生相对。先生,指年长的人。刘台拱的《论语骈枝》中云:“《论语》言‘弟子’者七,其二皆年幼者,其五谓门人。言‘先生’者二,皆谓年长者。”马融说:“先生谓父兄也。”也能说通。

③食,sì,食物。

④馔,zhuàn,吃喝。《鲁论》作“馂”。馂,食余也。有注家如此句读:“有酒,食先生馂。”可译作:“有酒,幼辈吃其剩余。”亦能解。

⑤曾,副词,竟也。

2·9 子曰:“吾与回 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 ,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反对意见或疑问,像个蠢人。待他回去自己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却也能发挥我所讲授的知识和经验,可见颜回并不愚蠢。”

◎注释

①回,即颜回(公元前511—前480),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鲁国人,字子渊。

②退而省其私,朱熹的《集注》认为是孔子退而省颜回之私,“则见其日用动静语默之间皆足以发明夫子之道”。用颜回的实践来证明他能发挥孔子之道,这种说法也能解释清楚。

2·10 子曰:“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译文

孔子说:“注意看他的所作所为,观察他的过往经历,考察他的秉性习惯。那么,一个人怎么隐藏得了呢?必然会无所遁形。”

◎注释

①所以,即所作所为。“以”字可以当“用”讲,也可以当“与”讲。如果解释为“用”,便和下句“所由”的意思重复,此处为意译。

②所由,所经由的道路。“由”,“由此行”的意思。《学而篇第一》的“小大由之”,《雍也篇第六》的“行不由径”的“由”都如此解。

③所安,可安心。“安”即为《阳货篇第十七》孔子对宰予说的“女安,则为之”的“安”之意。一个人未尝不会做错一两件事,如果因此而心不安,仍不失为好人。

④焉,何处。廋,sōu,隐藏,藏匿。人焉廋哉,意为:这个人能隐藏在何处呢。《史记·魏世家》中李克的观人方法是“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可用来辅助理解该句。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注释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皇侃《义疏》中说,“温故”就是“月无忘其所能”,“知新”就是“日知其所亡”,也能讲通。

2·12 子曰:“君子不器 。”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某方面的单一用途)。”

◎注释

①古代知识范围狭窄,孔子认为儒士应该无所不通,即为通才。后人还曾说,一事之不知,儒者之耻。虽然有人批评孔子“博学而无所依凭”,但孔子仍说“君子不器”。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注释

①周,以当时所谓的道义来团结他人。比,b ì,因短期共同利害关系而互相勾结。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译文

孔子说:“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并合理利用,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水中捞月,一无所得。”

◎注释

①罔,诬罔。“学而不思”反倒会举步维艰,似乎是导致《孟子·尽心下》“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后果。

②殆,dài,疑惑,危险。下文第十八则“多见阙殆”的“殆”当“疑惑”解,《微子篇》“今之从政者殆而”的“殆”当危险解。这里两个意义都讲得通,但作“疑惑”解更为恰当。

2·16 子曰:“攻 乎异端 ,斯 害也已 。”

◎译文

孔子说:“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就可以消灭祸端了。”

◎注释

①攻,攻击批判。

②异端,孔子所在时期,还没有诸子百家,但和孔子相异的主张和言论不少,所以译为“不正确的议论”。

③斯,连词,“这就”的意思。

④已,动词,意为停止。

2·17 子曰:“由 !诲 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译文

孔子说:“由!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注释

①由,即仲由(公元前542—前480),字子路,孔子的学生,卞(故城在今山东平邑县东北仲村)人。

②诲,教诲。

③是知也,这就是聪明智慧。《荀子·子道篇》也载了这一段话,但更详细些,包括如下两句:“言要则知,行至则仁。”知,同“智”。

2·18 子张 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 ,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 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功名利禄就在其中了。”

◎注释

①子张(公元前503—?),孔子的学生颛孙师,字子张,陈人。

②干,求也,即获取。禄,旧时官吏的俸禄,犹如现在的薪金。

③阙殆,同“阙疑”。“疑”和“殆”是同义词,互文见义。

④行,xìng,名词,做事。

2·19 哀公 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 ,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

鲁哀公问道:“如何做,老百姓才会拥护我?”孔子回答说:“推举任用正直的人,弃用邪僻罔曲之人,那么老百姓就会服从管理;如果推举任用邪曲之人,弃用正直的人,那么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管理。”

◎注释

①哀公(公元前494—前466),鲁国君主,姓姬,名蒋,定公之子,在位二十七年。“哀”是其谥号。

②错诸枉,废置邪恶的人。错,通“措”,放置、废置之意。一般人把它解为废置,即弃用那些邪恶的人。也有一说理解为“放置”。因为古文中的“众”、“诸”等数量形容词,一般只放在真正的实体词前,而非“枉”、“直”这种以虚代实的词。王应麟《困学纪闻》曾引南宋孙季和之语:“若诸家解,何用二‘诸’字?”“诸”即“之于”,“错”当“放置”解。

2·20 季康子 问:“使民敬、忠以 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者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注释

①季康子,即季孙肥,鲁哀公时正卿,当时最有权力的政治人物。“康”是其谥号。

②以,连词,作用同“和”。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 不为政?”子曰:“《书》 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 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

有人问孔子道:“你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道:“《尚书》中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注释

①奚,疑问词,为什么。

②《书》云,以下三句是《尚书》的逸文。

③施,延及。

④施于有政,影响到政治。“有”字无实际意义,加在名词前,是古代构词法的一种形态。杨遇夫先生说:“政谓卿相大臣,以职言,不以事言。”那么,这句话便译为“让这种风气影响到卿相大臣等”。

2·22 子曰:“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

◎注释

①人而无信,一个人不讲信用。“而”字无实际意义,不作“如果”讲。加此字,是多作一读,古书多有这种句法。

②輗,ní,古代大车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活销。如《说文》中:“輗,大车辕端持衡者,从车,儿者。”軏,yuè,车辕与衡轭联结处插上的销子。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二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大车上的横木叫作鬲,小车上的横木叫作衡。鬲、衡两头都有活销,车子没有它,自然无法套住牲口,更别提走了。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

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有所损益,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有所损益,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如果有继承周朝而当政的人,就算之后延续一百代,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注释

①十世可知也,从下文孔子的答语看,可断定子张是问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也,同“耶”,表疑问。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十世相当于三百年,此处也并非就专指三百年,而是选取一段时间以研究问题。“世”,还包含“事”,即包含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其中最关键的莫过于政治更替,即改朝换代。子张所问,就可能含有质疑周王朝统治能够持续多久之意。

2·24 子曰:“非其鬼 而祭 之,谄 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

孔子说:“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他,这是献媚。看见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这是怯懦。”

◎注释

①鬼,古代人死之后都叫“鬼”。一般指已死的祖先,偶尔也有泛指的。

②祭,吉祭。和凶祭的奠不同(奠指人初死,陈设饮食以安其灵魂),祭鬼的目的一般是祈福。

③谄,chǎn,谄媚,阿谀。 MWJdwz1kXH6km7lG7S8M1L1Jo6AIzTu4XK7eghezmiS3tO0bxtJeAGz7VVShRFu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