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而篇第一

共十六则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1·1 曰:“学而时 之,不亦说 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 ,不亦君子 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时常应用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正是君子吗?”

◎注释

①子,即孔子。《论语》中“子曰”中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时,时常,经常。王肃《论语注》中认为,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朱熹在《论语集注》把它释为“时常”。此处以后者为佳。

③习,通常理解为“温习”,但在古书中还有“实习”、“演习”的意思,如《礼记·射义》中的“习射”。《史记·孔子世家》中云:“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即为演习、演练之意。孔子所说的学习内容,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相关,如礼、乐、射、御等,都需时常演习。所以这理解为实习应用较好。

④说,同“悦”,高兴、愉快。

⑤有朋,古本有作“友朋”。古云: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就是同一师门,即为同学之意。宋翔凤在《朴学斋札记》中说,“朋”字即指“弟子”。译文此处释为“志同道合之人”。

⑥人不知,即人家不了解我。原句没有宾语。有注家理解为是接上句,意为“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种说法略牵强,若释为“人家不了解我”更恰当。可参见《卫灵公篇》的“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意相同。

⑦愠,yùn,怨恨。

⑧君子,《论语》中的“君子”,可理解为“有德者”或“有位者”,这里是指“有德者”,即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1·2 有子 曰:“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 上者,鲜 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 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

◎译文

有子说:“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很少;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未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吧!”

◎注释

①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学生。《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一般称字,仅曾参和有若称“子”(另,冉有和闵子骞偶尔称“子”,又当别论),因此很多人疑心《论语》是由他们两人的学生所纂述的。而有若称子,可能是因为他在孔子死后曾一度为孔门弟子所尊重的缘故。

②孝,孝顺父母,奴隶社会时期认为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同“悌”,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旧云: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封建时代也把“孝弟”作为维持社会制度的基本道德力量。

③犯,抵触,违反,冒犯。

④鲜,xiǎn,少。

⑤未之有也,倒装句式,即为“未有之也”。古代的否定句中,宾语若是指示代词,一般放在动词前。

⑥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⑦“仁”,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也有人认为,“仁”就是“人”字(宋人陈善《扪虱新语》始作此语),古书“仁”“人”二字多有混用。这里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勉强也能说通。

⑧与,同“欤”,表示疑问语气。

1·3 子曰:“巧言令色 ,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满口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样的人实际上很少有仁德。”

◎注释

①巧言令色,即花言巧语,面貌伪善。巧、令,均为美好之意。朱熹注云:“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1·4 曾子 曰:“吾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 不习 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注释

①曾子(公元前505—前435),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南武城(在今山东平邑县附近)人。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②省,xǐng,自我检查,反省,内省。“三”表示多次的意思。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上加数字,表示动作频率,而非实指。而“三”“九”等字,一般表示次数多。

③忠,即尽心竭力。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④信,诚也。即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⑤传,老师的传授。

⑥习,复习。

1·5 子曰:“道 千乘之国 ,敬事 而信,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

◎译文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爱护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时节。”

◎注释

①道,动词,治理的意思。一本作“导”。

②千乘之国,指强国。乘,shèng,古代用四匹马拉着的兵车。每乘车上甲士三人,车下步卒七十二人,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共计一百人。春秋时代,打仗多用兵车,所以国家实力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春秋初期,大国都没有千辆兵车,譬如城濮之战时,晋文公只有七百乘兵车。后因战争频繁,各国都致力扩充军备;而侵略者兼并弱国,发展速度极快,晋国在平丘之会时,据说已有四千乘兵车。千乘之国,在孔子之时已不算是大国。

③敬,一般用于表示工作态度,常和“事”字连用。如《卫灵公篇》中“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④人,此处指各级官吏。古代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狭义的“人”指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此处“人”与下文的“民”相对,用的是狭义。

⑤使民以时,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时节。古代以农业为主,“使民以时”与《孟子·梁惠王上》的“不违农时”意同。

1·6 子曰:“弟子 ,入则孝,出则悌 ,谨 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译文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家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话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注释

①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指年纪幼小的人,二指学生。这里用的是第一种意思。

②“入”是“入父宫”,“出”是“出己宫”。古代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中说:“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这里的“弟子”是指“命士”以上的人物而言。

③谨,即寡言少语。

④仁,即“仁人”。古代常用某一具体人和事物的性质、特征甚至原料,来代表该类具体的人和事物。

⑤文,即古代文献,包括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1·7 子夏 曰:“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 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看重贤德,而不以容色为重;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侍奉君主,能够贡献出自己的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样的人,尽管他说自己没有文化,我也一定会说他已经学过了。”

◎注释

①子夏(公元前507—?),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②贤贤易色,用敬重优秀品德的心来改变爱好美色的心。陈祖范的《经咫》、宋翔凤的《朴学斋札记》等书中说,事父母、事君、交朋友各指一定的人事关系;那么“贤贤易色”也应该是指某种人事关系,而非一般的泛指。“易”原意为交换、改变,也有轻视、简慢之意。《汉书·李寻传》颜师古注中,把“易色”解为“不重容貌”。

③致,有委弃、献纳之意。

1·8 子曰:“君子不重 ,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 友不如己 者。过,则勿惮 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注释

①重,庄重。

②学则不固,此句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意思相连,即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为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思想畅达。

③主忠信,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颜渊篇》中也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④无,通“毋”,不要。

⑤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为“类似”,即“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后一种解释更符合孔子的原意。

⑥惮,dàn,害怕、畏惧。

1·9 曾子曰:“慎终 ,追远 ,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对待父母的去世尽致其哀,追念远代祖先,民众自然会日趋忠厚啊。”

◎注释

①慎终,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尽致哀悼。郑玄的《注》中有云:“老死曰终。”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意指对父母的身后事,包括附身(装殓)、附棺(埋葬)等事必诚必信,免得日后悔恨。

②追远,追念远代祖先,具体是指“祭祀尽其敬”。

③南怀瑾对此有不同的解释,更形似引申意译:凡事追本溯源,找到事情的原始起因,才能把事情做好。

1·10 子禽 问于子贡 曰:“夫子 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道:“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得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国君主动给予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注释

①子禽,即陈亢,字子禽。郑玄注《论语》和《檀弓》都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并无此人。从《子张篇》中所载来看,恐怕并非是孔子的学生。

②子贡(公元前520—?),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人。

③夫子,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用这一称呼。孔子曾为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沿袭以称呼老师。在一定场合下,也特指孔子。

④其诸,语气词,意为大概、或许。如洪颐煊《读书丛录》中云:“《公羊》桓六年《传》,‘其诸以病桓与?’亦是表不肯定的语气。

1·11 子曰:“父在,观其 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 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还活着时(其时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他之后很久依然能保持其父良善的为人之道,可以说他尽到孝道了。”

◎注释

①其,指儿子。

②行,xìng,指行为举止等。

③三年,虚指,用于表示一个很长的时间段。同前文注释。

④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此处为后者。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 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贵。过去圣明君王治理国家,可贵处就在这里;无论小事大事,都做得恰如其分。若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以恰当为上,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注释

①和,恰到好处之意。《礼记·中庸》中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的《论语疏证》中云:“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说文》云:‘龢,调也。’‘盉,调味也。’乐调谓之龢,味调谓之盉,事之调适者谓之和,其义一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

②有所不行,若有行不通的地方。皇侃《义疏》中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把“和”解为音乐,而且认为“小大由之”的“之”是指“礼”,有些牵强。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 也。恭近于礼,远 耻辱也。因 不失其亲,亦可宗 也。”

◎译文

有子说:“遵守的约定符合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兑现。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就不致遭受侮辱。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这个人也就可靠了。”

◎注释

①复,即兑现。《左传》僖公九年荀息说:“吾与先君言矣,不可以贰,能欲复言而爱身乎?”“复言”意为实践诺言之义。《论语》同此义。

②远,yuàn,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处可意译为避免。

③因,依靠,凭借。

④宗,可靠。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 有道 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注释

①就,靠近。

②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③正,匡正、端正,此处做动词用。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 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然贫穷却乐于道,富有却谦虚好礼啊。”

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雕琢美玉一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是这个意思吗?”孔子道:“子贡啊,我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事,你能据此发挥,举一反三了。”

◎注释

①何如,怎么样。《论语》中的“何如”,都可作此译。

②贫而乐,皇侃本“乐”下有“道”字,应为之后衍没。郑玄《注》云:“乐谓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苦。”所以译文增加“于道”二字。

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为雕琢美玉。语见《诗经·卫风·淇奥篇》。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用在此处,两种说法均可说通,侧重点有些许区别。

④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名。

⑤告诸往而知来者,可知其一,而知其他,即会举一反三。“诸”,同“之”。“往”,过去的事,可指已知的事;“来者”,未来的事,意指未知的事。译文用意译法。孔子称赞子贡能运用《诗经》打比方,有所长进。

1·16 子曰:“不患 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担忧;我担忧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注释

①患,担忧。

②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普通百姓。 vykHvTHlgt3API9PWsFrbCLALX9iKrnIY9o1BDhPZwSwPTE4pQpyQNPTNEn5ioa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