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特定穴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包括在四肢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这些腧穴在十四经中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在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五输穴

(1)定义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像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井穴多位于手足末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2)内容(表1-2、表1-3)

表1-2 阴经五输穴表

img

表1-3 阳经五输穴表

img

(3)临床应用 主要是按五输主病应用:五输穴各有所主病证。《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节重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井穴:尽管说“井主心下满”,但“心下满”是指胃脘胀满,很少用井穴来治疗。临床多用于昏迷、厥证的急救。

荥穴:主要用于治疗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证及循经远道病证;阴经输穴即各经原穴,主治所属脏器病证。

经穴:主要用于循经远道作为配穴,治疗寒热、喘咳等。

合穴:阴经合穴用于治疗胸部及腹部病证;足阳经合穴主要用于腑病;手阳经合穴多用于外经病证。

2.原穴

(1)定义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称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2)内容(表1-4)

表1-4 十二原穴表

img

(3)临床应用 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

治疗:“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在临床上,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取用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临床主要用来治疗五脏的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

3.络穴

(1)定义 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2)内容(表1-5)

表1-5 十五络穴表

img

(3)临床应用 主治本络病候:①十五络脉各有所主病证,凡络脉脉气发生异常的证候表现,一般均可选本经络穴治疗。②治疗表里两经的病证:由于十二经的络脉分别走向与之相表里的经脉,故络穴又可治疗表里两经的病证。少数络脉还深入到内脏,如足太阴络“入络肠胃”,手少阴络“入于心中”。这种联系不仅表明该络脉与内脏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而且还直接表明了该络穴的主治所及。

4.郄穴

(1)定义 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处的穴位。郄穴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郄穴,阴、阳 脉及阴、阳维脉在下肢部也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

(2)内容(表1-6)

表1-6 十六郄穴表

img

(3)临床应用 郄穴具有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双重作用。


诊断:许多急性或慢性病会在郄穴出现不同反应,为诊断疾病提供依据。例如急性胃痛会在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出现压痛。

治疗:郄穴主要用于治疗本经脉、本脏腑的急性、发作性、疼痛性病证,其中阴经郄穴还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证。例如胃经郄穴梁丘主治急性胃病;小肠经郄穴养老治疗急性肩背疼痛、落枕;脾经郄穴地机用于治疗痛经、崩漏、便血;肺经郄穴孔最用于治疗哮喘急性发作、咯血、痔疮下血等。

5.背俞穴

(1)定义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为“俞穴”。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穴,共12个。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2)内容(表1-7)

表1-7 六腑背俞穴与募穴表

img

(3)临床应用

诊断:背俞穴往往是内脏疾患的病理反应点。其表现可有压痛、敏感、迟钝、麻木、皮下组织变异等,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治疗:背俞穴的治疗特点主要是扶正补虚、调节脏腑机能,偏于治疗相应脏腑的慢性虚弱性病证。同时,“五脏俞”还可用于治疗所开窍的五官病、所主持的五体病。如肝俞治肝,肾俞治肾,心俞、肺俞调理心肺,脾俞、胃俞调理脾胃。肝主筋,开窍于目,肝俞即可治疗筋病和目疾。脾俞主治腹胀、腹泻,属于脏腑病;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四肢肌肉,故脾俞又分别治疗口唇和四肢病变。湿痹久治不愈,致四肢关节、肌肉肿胀疼痛,也可以根据“脾主湿”之理,取脾俞进行治疗。

6.募穴

(1)定义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2)内容(表1-7)

(3)临床应用

诊断:如果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常常会以多种不同形式的阳性反应从所属募穴上表现出来。例如肺结核患者可在中府穴出现压痛,膀胱结石患者可在中极穴触及结节或条索状反应物等。

治疗:募穴的治疗特点是驱邪泻实,有通调脏腑、行气止痛之功,偏于治疗相应脏腑的急性实证。如中脘通调腑气,治脘腹疼痛;期门疏肝理气,止胁肋疼痛。

7.八会穴

(1)定义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八会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2)内容 ①脏会章门:章门为脾之募穴,五脏皆禀于脾,故为脏会。②腑会中脘:中脘为胃之募穴,六腑皆禀于胃,故为腑会。③气会膻中:膻中位于两乳之间,内为肺,诸气皆属于肺,故为气会。④血会膈俞: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居心俞之下,肝俞之上,故为血会。⑤筋会阳陵泉:阳陵泉位于膝下,膝为筋之府;又为胆经合穴、胆之下合穴,胆合肝,肝主筋,故为筋会。⑥脉会太渊:太渊属肺,位于寸口,肺朝百脉,寸口为脉之大会,故为脉会。⑦骨会大杼:大杼位于项后第1胸椎棘突旁,第1胸椎又名杼骨,诸骨自此擎架,连接头身四肢,故为骨会。⑧髓会绝骨(悬钟):绝骨属胆经,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为髓会。

(3)临床应用 治疗相应组织的病证,如“血会膈俞”,凡咯血、吐血、血崩等血证均可取膈俞治疗;“腑会中脘”,六腑病证如胃痛、吐泻等均可取中脘。

8.八脉交会穴

(1)定义 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八脉交会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2)内容(表1-8)

表1-8 八脉交会穴及配伍主治表

img

(3)临床应用 八脉交会穴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伍应用。

单独使用:可主治所通奇经的病证。如后溪主治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的督脉病变;公孙主治胸腹气逆的拘急、气上冲心的冲脉病变。

配伍应用:为增强疗效,针灸临床常将八穴分为四组,配成四对简易处方。组合的方法是内关配公孙、列缺配照海、后溪配申脉、外关配足临泣。一个上肢穴配一个下肢穴,为上下配穴的典型代表。

9.下合穴

(1)定义 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

《灵枢·本输》指出:“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说明六腑之气都通向下肢,在足三阳经上各有合穴,而手足三阳经又有上下相合的关系。

(2)内容(表1-9)

表1-9 六腑下合穴表

img

(3)临床应用 下合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应的六腑病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出了“合治内腑”的理论,说明六腑病应取用其下合穴。如足三里治胃脘痛,下巨虚治泄泻,上巨虚治肠痈、痢疾,阳陵泉治胆绞痛,委阳、委中治三焦气化失常而引起的癃闭、遗尿等。

10.交会穴

(1)定义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交会穴的分布以头身部为主,四肢部较少,反映了经络根于四肢、结于头身的规律特点。奇经八脉中,除督、任有本经穴外,其余六脉皆通过交会穴交会于十四经。

(2)内容 人体全身的交会穴约有九十多个(略)。

(3)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交会经脉所属脏腑、组织的病变。例如大椎为诸阳经之交会穴,能通一身之阳;头维是足阳明、足少阳两经的交会穴,可同时治疗阳明、少阳两经头痛(即偏正头痛);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调理脾、肝、肾有独到之处;关元、中极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故能广泛用于治疗属于任脉、足三阴经的病变。 Dw3i6UMtTsL6F3F9AN2LTDCS8gB0/8eGp3VH1SwzkNUyYgtY4G9L8+hsUgOXm+g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