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腧穴的定义、分类和命名

1.腧穴的定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疗方法的刺激点。腧,又作“俞”,通“输”,有输注、转输的意思;穴,原义为“土室”,引申为孔隙、空窍、凹陷处。腧穴在《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中又有“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名称;《针灸甲乙经》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腧穴与经络有密切关系。腧穴归于经络,经络联系脏腑,故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素问·调经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明确指出脏腑、经络、腧穴之间的关系。《千金翼方》进一步指出:“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说明如果在体表的穴位上施以针或灸,就能够“引气远入”而治疗疾病。脏腑病变又可从经络反映到相应的腧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2.腧穴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1)经穴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

经穴均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内经》多处提到“三百六十五穴”之数,但实际其载有穴名者约有160穴;明代《针灸大成》载有359穴;至清代《针灸逢源》,经穴总数才达361。在200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中,印堂穴由经外奇穴归至督脉,使得经穴总数成为362个。穴位有单穴和双穴之分,任、督脉位于正中,是一名一穴;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是一名双穴。

(2)奇穴 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因而未归入十四经系统,故又称“经外奇穴”。历代文献有关奇穴的记载很多,如《备急千金要方》载有奇穴187个之多,均散见于各类病证的治疗中。当时没有“奇穴”这一称法,只因其取穴法不同于经穴,近人都把它算成奇穴。奇穴的分布较为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的虽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但却与经络系统有着密切联系;有的奇穴并不是指一个穴位,而是多个穴位的组合,如十宣、八邪、八风、华佗夹脊等。

(3)阿是穴 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阿是穴多在病变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处。因其没有固定的部位,故《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称“不定穴”,《医学纲目》称“天应穴”。其名虽异,意义则同。这种取穴法,出自《内经》所说“以痛为输”。

临床上对于压痛取穴,凡符合经穴或奇穴位置者,应称之为经穴或奇穴名,都不符合者才可称“阿是穴”,用此名以补充经穴、奇穴的不足。

3.腧穴的命名 腧穴的名称都有一定的意义。故孙思邈《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取义十分广泛,可谓上察天文,下观地理,中通人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结合腧穴的分布特点、作用、主治等内容赋予一定的名称。了解腧穴命名的含义,有助于熟悉、记忆腧穴的部位和治疗作用。兹将腧穴命名规律择要分类说明如下:

(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即根据腧穴所在的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如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面部颧骨下的颧髎等。

(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即根据腧穴对某种病证的特殊治疗作用命名,如治目疾的睛明、光明,治水肿的水分、水道,治口眼歪斜的牵正等。

(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即根据自然界的天体名称如日、月、星、辰等和地貌名称如山、陵、丘、墟、溪、谷、沟、泽、池、泉、海、渎等,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气血流注的状况而命名,如日月、上星、太乙、承山、大陵、商丘、丘墟、太溪、合谷、水沟、曲泽、涌泉、小海、四渎等。

(4)参照动植物命名 即根据动植物的名称,以形容腧穴所在部位的形象而命名,如伏兔、鱼际、犊鼻、鹤顶、攒竹等。

(5)借助建筑物命名 即根据建筑物名称来形容某些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而命名,如天井、印堂、巨阙、脑户、屋翳、膺窗、库房、地仓、梁门等。

(6)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即根据腧穴部位或治疗作用,结合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中医学理论命名,如阴陵泉、阳陵泉、心俞、三阴交、三阳络、百会、气海、血海、神堂、魄户等。 +SRjBn3k95ORyhwB4BpZueQAr/OEX1YqeIVaodVgqkpOzLye7RQL77xk7Z5T2xs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