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出西北,居辋川

是官是隐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面临的难题,做官时对于官场的钩心斗角、龌龊肮脏痛心疾首,恨不能永久远离政治,而一旦退隐又开始心心念念功业未就、寂寞聊赖。王维也是如此,自七二八年辞官退隐以来,转眼五六年过去了,不禁觉得岁月蹉跎、青春易逝,趁早建功立业、扬名立万的想法又渐渐强烈起来。所以在七三四年隐居嵩山之前,他给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写了一封信,说张九龄“致君光帝典,荐士满公车”(《上张令公》),希望张可以找机会引荐他,“学易思求我,言诗或起予。当从大夫后,何惜隶人余”(《上张令公》),说如果朝廷需要做学问或写文章的人,或许我可以试一试,我定能尽忠竭力,官职再小也没关系。

七三五年,王维还在嵩山温古上人的寺庙里隐居,过着“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好依磐石饭,屡对瀑泉渴”(《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的悠闲生活,有一天忽然收到了朝廷的诏命,命他出山,出任右拾遗,即谏言之官。张九龄的举荐起了作用。王维自此告别嵩山友人,奔赴洛阳,开始了第二次仕宦生涯。但是官场动荡几乎没有一日安宁,回长安不久,曾被张九龄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了玄宗,玄宗怪张九龄“举非其人”,将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张九龄为人节操高尚,正直大度,德高望重,尚且不能自保,这使得王维再一次看到官场凶险,遂隐约产生退意,这从他寄给张九龄的《寄荆州张丞相》中就能感受一二: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七三六年夏天,王维受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河西(今甘肃酒泉、张掖、武威一带)。虽然此时王维已经三十七岁,但还未曾去过西北,西北大漠荒凉、苍茫无边、人烟稀少的景象非常打动这位久居中原的诗人,所以出使河西后他并没有着急回京,而是留在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做凉州节度使崔希逸的幕府节度判官。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西北边塞壮丽的自然风光及彪悍的民风,如“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凉州郊外游望》)。王维的边塞诗几乎均为这一时期所作,并且其中不乏名篇名句,如《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第二年,王维回到长安,依然出任监察御史。七四〇年受命南选,以监察御史身份前往岭南一带为当地政府选任地方贤才,次年回到长安后又一次辞官归隐,隐居在终南山,自此开始了他十余年半官半隐的生涯,其间只是挂职左补阙(负责谏言)、侍御史(负责举荐、弹劾)、库部员外郎(协助掌管武器军库)等无关紧要的官职。王维此时已经对政治功业没有多少兴趣,所以对于官职高低、所做事务并不在乎,对于官场之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看重的是如何在终南山的隐居之所修持作诗,谈佛论道,偶尔也作音乐绘画,真可谓天人合一,潇洒自在。王维的隐居之地就是著名的辋川别墅,“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环境十分恬静优美,王维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或与朋友们“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七五五年王维母丧结束后。这一年,他任给事中,“掌驳正政令之事”。在这十五六年间,王维找到了文人士大夫最理想的生存状态——半官半隐,生活优渥,同时又无多少官场俗事来叨扰。此时的王维一心于山水田园之间,感悟天地自然之道,写下了大量的经典诗作,从而奠定了他作为“诗佛”在中国诗歌史上不可动摇的位置。例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山中送别》),“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等等。

而《山居秋暝》更是其中的神作,境界清雅,含义隽永: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8RIiIJkru7P84f9ECjJmNRNSy1ngoffoZp2ckmCkx/tB8APCHD8iw4BL/c1d6un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