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长安入仕,旗亭画壁

长安郊区的蓝田县有一个叫石门谷的地方,那里终年溪水泠泠,满山的松柏苍苍翠翠,白云飘浮在山岭上,是隐居佳境,清净宜人,别有洞天。晴好的天气里,还能看到几个僧人在松树下乘凉打坐。夜晚,月光皎洁,透过密密匝匝的松针,为行人照路,花影投射在茅屋墙壁上,影影绰绰,四野寂静无声。从西北归来的王昌龄就隐居在此,读书作诗,同时与长安众多名士交游往来,凡来过这里的朋友都无比羡慕他的这种生活,如常建说“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宿王昌龄隐居》),王维说“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蓝田山石门精舍》)。

七二七年,王昌龄再次应试,终于进士及第,任长安秘书省校书郎,一边做官一边继续与长安名士诗酒交游,联唱迭和,名动一时。这一时期与王昌龄密切交往的除了王维和常建,还有高适、王之涣、王缙(王维之弟)、李白、郑胪、崔国辅、裴迪、储光羲等。这其中最被传为美谈的是唐人薛用弱《集异记》中记载的“旗亭画壁”的故事。

冬季的一天,天空飘着小雪,王昌龄、王之涣、高适三人酒兴大起,就相携来到一家小酒馆,沽酒小饮。这时,一位梨园官员带着十几位女弟子登楼宴饮。三位诗人换到了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围着小火炉,边饮酒边看她们表演。一会儿,又有四位美貌的梨园女子走进门来,开始伴着乐曲演唱当时的名曲。三位诗人悄悄约定:“我们三人在诗坛算是有些名气了,今天看看这些歌女们唱谁的诗更多一些。”这虽然是个玩笑,但每个人其实都很看重。

一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伸手在墙壁上画了一道,随口说:“我的绝句。”随后一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伸手画壁,随口说:“我的。”又一歌女出场,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伸手画了一下,说道:“又是我的绝句。”王之涣要年长于王昌龄和高适,并且出名很早,可是歌女竟然没唱他的诗,心里有点不太痛快,就对其他二位说:“这几个都是不出名的小丫头,所唱不过是巴人下里之词,那阳春白雪之曲岂是她们唱得了的!”他指着几位歌女中最美貌娴静的一个说:“这位美人如果还不唱我的诗,我就甘拜下风。如果她唱了我的诗,那二位就尊我为师好了。”

轮到那个最美貌的姑娘唱了,她一开口就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王之涣的《凉州词》。王之涣自然得意至极,揶揄王昌龄和高适:“怎么样,我没有妄言吧?”三人开怀大笑。歌女们听到他们的笑声,不知何故,走上前来询问:“请问几位大人,何事这样开怀?”王昌龄把比诗一事告诉她们,歌女们纷纷施礼下拜:“请原谅我们俗眼不识神仙,恭请诸位大人一同就宴。”三人也不推辞,欢饮了一整天。

王之涣、高适都是王昌龄的好朋友,也是诗歌史上跳不过去的重要边塞诗人。他们的故事是不能不说的。先说年长于王昌龄的王之涣,那个“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王之涣,那个“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的王之涣。

王之涣出生于六八八年,北方人,年轻时就一身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在诗坛上颇负盛名。王之涣出众的才华受到了许多人的赏识与钦羡,由于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在担任衡水县主簿时,还因此缔结了一段良缘。他的妻子李氏是衡水县令李涤的千金,当时正值十八岁妙龄,可她愿委身下嫁给父亲的部下,一个比自己大将近二十岁的男人。许多人对此窃窃议论,但这桩婚姻恰恰是王之涣的出众才华和人格魅力的体现。不过,这样一个大才子,仕途却不太得意。在衡水主簿任上,王之涣曾遭人诬谤,才高气盛的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干脆拂袖弃官而去,此后一直闲居在家。直到十六年后,在朋友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五十岁的王之涣才复出为官,在文安县当了个小小的县尉,但不到一年就因病去世在官任上。

当然,作为一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不仅仅只有《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他还另有两首送别诗,也是唐诗中的名作,一首题为《送别》:

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一首题为《九月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

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

明朝应作断蓬飞。

再说高适,那个“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的高适。高适是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出身名门,祖父高偘为一代名将,曾屡破外敌,立下过赫赫战功,但到他父亲时家道中落,显赫不再。高适继承了祖父身上的将军气概,豪爽开朗,积极进取,有着强烈的功名心,所以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他就只身进长安,寻找入仕机会。可是蹉跎数年并没有结果,非但如此,当他失意落寞地回到家中,才知道父亲已经过世,这使得他的处境更加艰难,因为他不仅要继续寻求出仕的机会,还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来。无奈之下,他只好客居梁宋之地(梁是如今的河南开封一带,宋为商丘一带),在宋城乡间以耕种、渔樵为生,“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别韦参军》),一时间穷困潦倒。

七三一年前后,高适听说幽燕边境爆发了战争,认为这是个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便独自仗剑北去,经过一番长途跋涉,来到了燕赵边塞之地。和同时代的优秀边塞诗人一样,面对壮阔无比的塞外风光,初到此地的高适豪情澎湃,而唐王朝将士们与胡人纠缠的血腥杀戮更是令他难忘而悲叹。高适许多著名的边塞诗正是缘起于他的这次边塞之行,如写营州少年的《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

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

胡儿十岁能骑马。

再如写幽州民风尚武的《蓟门行五首》:

其四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呜。

其五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又如他反思征战的名作《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此次出塞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投边从军,谋取入仕的机会,在那里他写了不少诗歌投赠给恒州刺史韦济、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祎,可惜都没有回音。无奈的高适带着无限的惆怅与失落,重回家乡。当他回到梁宋之地时,恰巧碰上李白和杜甫也在这里,于是意气相投的三人,一同登台远眺,一同饮酒赋诗,过了一段惬意的日子。到了七三五年,对功名念念不忘的高适又一次西进长安应举,但等待他的是又一次失败。接下来的几年他都留在长安等待入仕的机会,可是直到他再一次离开,也没等到出头之日。他又一次回到宋州,继续与文人士子保持联系,等待时机,这一等就是十几年。

虽然七四九年、七五二年,高适曾分别出任封丘县尉和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书记官,但都不算特别得志,直到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哥舒翰受命镇守潼关,素受哥舒翰器重的高适才因此先官拜左拾遗,后转监察御史,官衔与政治地位陡然上升。不久,因杨国忠屡次催促哥舒翰出兵潼关,打乱了哥舒翰严防死守的战略,致使潼关失守,长安不保,玄宗仓皇出逃。高适毫不犹豫地追随玄宗向西南而去,他忠心的举动赢得了玄宗的信任与好感,因此官拜谏议大夫,成为朝中的重要谏官。后来,他又在反对玄宗“诸王分镇”和讨伐永王李璘等大事上立了功,受到了刚即位的肃宗的破格提拔,骤登高位,官居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后来又迁剑南节度使、刑部侍郎等。《旧唐书》中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VKObA0TQ00A+OYxJvpL+w49fISv7MyUd+URgTJGMjQIy9+kpxVSGSb4fn2rMuSE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