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强化皇权削弱藩镇

此君临此池,枝低水相近。

碧色绿波中,日日流不尽。

——张文姬《池上竹》

宋代通判

统一大业初战告捷之后,赵匡胤趁势继续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落实赵普针对强藩提出的政策:“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在唐代中后期,藩镇节度使集军、政、财权于一身,统辖多个州郡,其驻地之外的州郡称为“支郡”。赵匡胤平定荆南、湖南之后,下令藩镇节度使不再统辖多个州郡,驻地之外的州县由中央直接管理。另外,朝廷还选派文官担任州县长官,称为知州、知县,以三年为一任期。乾德二年七月,赵匡胤又在知州之外另设“通判”一职,派遣朝廷文官担任。通判实际上是朝廷派到地方的监察官,临管知州工作。知州在签署文书时,需要与通判共同签署才有效,二者相互牵制。

此后,赵匡胤利用各地节度使死亡、迁徙、退休等机会,委派文官取代原来由武官担任的节度使职位,称为“知州事”。如此一来,节度使的权力被彻底架空。

在削夺藩镇军政大权之后,赵匡胤开始“制其钱谷”。在此之前,藩镇的财政权都由节度使掌控,每年只向朝廷上缴很小一部分的奉贡。964年,赵匡胤下令,各州财税收入,除了少部分用来应付官吏俸禄、军队给养等日常经费,其余的都要上缴朝廷,由中央统一管理。次年,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掌控,朝廷开始在淮南设置转运使,行使监管地方财政的权力。从此之后,全国各地陆续设置转运使,全面控制了藩镇的财权。

鉴于茶税一直是历朝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宋廷还开始推广茶叶专卖制度,加强政府对茶叶买卖的专控权。964年,赵匡胤下令在蕲(今湖北蕲春南)、黄(今湖北黄冈)、舒(今安徽安庆)、庐(今安徽合肥)、寿(今安徽寿县)和光(今河南潢川)六州相继设立13处买卖茶场,并在茶场设专管官吏,掌管全国茶叶专卖和茶税征收。经过改革,茶税的收入大幅增长,扩大了政府财政来源。

接着,赵匡胤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对藩镇“收其精兵”。乾德三年(965年)八月,赵匡胤下令,各地选送骁勇精兵到京师,加强禁军力量,削弱藩镇军力。为了防止地方以次充好,朝廷还制定了征兵标准,如最初往各地送出“样兵”,后来以木棒来衡量身高,称为“木梃”。各地的精兵集中到京师后,赵匡胤亲自检阅军队,并在军中厉行节俭,防止官兵在军营中喝酒吃肉等腐败生活。对于地方留下的相对较弱的兵,宋廷下令将其编为厢军,负责看仓、守护、清洁等杂役,守卫边疆及军事重镇的任务由禁军担任。

对于守卫京师的禁军,还推行“更戍法”,即每隔两三年甚至半年就要轮流外出戍边。在轮换的过程中,将领则不随兵同行,形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这种方式既避免了禁兵日久骄堕,又提高了他们对南北各地气候、水土的适应能力。对于城中驻扎的军队,赵匡胤则以各种方式加强训练,如驻扎在城东的军队要到城西仓库取军粮,驻扎在城西的军队需要到城东仓库取军粮。兵士们挑着军粮往返奔走几十里路程,如同进行了日常的体能训练。

赵匡胤在位期间,宋廷的禁军总数约22万人,其中10万人警卫京师,10万人布防各道。当时,宋朝承袭唐朝制度,将全国分为十三道。京师的兵力足以控制各道,防止外道发生兵变;而各道的兵力总数又同京师相等,以防止京师驻军发生兵变。这种内外相互牵制的兵力部署原则,有力地防止了军事将领祸乱中央的现象,保证了宋朝军队的长期稳定。

经过政治、财政和军事改革,藩镇的势力逐渐弱化,基本上全面处理了唐末五代时期遗留下来的藩镇问题,抑制了藩镇势力,达到了中央集权的目的。这些政策措施即所谓的“强干弱枝之策”,成为宋朝历代帝王遵循的基本国策。

【知识链接】

藩镇割据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朝廷因苦于长期用兵,为了尽快结束战争,采取了息事宁人的办法,对叛军降将妥协退让。只要他们名义上服从朝廷,朝廷就任命他们为节度使。这样他们就由原来的安、史部将摇身一变,成了唐朝地方藩镇的将领。有一些节度使乘机扩充实力,在叛乱平定后保持了半独立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唐后期藩镇林立,割据一方的严重局面,史称“藩镇割据”。

【知识点思考】

何为“强干弱枝之策”?

所谓“强干弱枝之策”,即赵普提出的“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之策。赵匡胤采纳了赵普的建议,首先,在各州郡设置“通判”监管知州,形成知州与通判相互牵制的制度,并逐渐以文官代替武官担任节度使职责,将节度使权力架空;其次,在财政方面,加强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掌控,将地方多数税收收归中央财政,并建立榷茶制度,加强政府对茶叶买卖的专控;最后,在军事上,将各地精兵集中到京师,只留弱兵在地方,并加强对京师驻兵的训练,形成京内与京外相互牵制的兵力部署制度。 ePlFuH9jcTCPgwUFpfVPlWFqtGoMh8G2ydcYwLcgWmINXxcqOR05XcBEYiOB62n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