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中华民族历史上,流传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女娲造人补天就是其一。相传女娲是伏羲的妹妹,人首蛇身,据《太平御览》记载,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猪,初四创造羊,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泥,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醮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地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为了让人类永远地繁衍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
“女娲补天”的记录最早见于战国时期魏国史书《竹书纪年》:“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后来,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也有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今天看来,所谓补天,不过是上古时的神话,并无实事。但若把女娲看作一个上古时期的历史人物,其补天的传说该如何解释?王充《论衡·谈天篇》对此提出疑问,他说,天非玉石之类,岂石所能补?女娲虽高,岂能及天?不能及天,又哪有阶梯可上?而且,断鳌足作为四极的支天柱,也甚为荒唐。王充说,鳌足既能支天,其体必更大,天地间如何能容?如此大鳌,其皮肤必如钢铁之坚,女娲如何将它杀死?当然,对于神话传说,王充进行如此认真而机械的驳斥,似无必要。那么,《淮南子》中女娲补天的这些传说是怎样来的呢?有没有现实中的原型?
唐代司马贞的《三皇本纪》说,女娲本风姓,取代宓牺即位,号为女希氏,是上古时代帝王中之圣贤者,因当时无文字,只以音呼,后人因音成字,写作女娲。以至于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有意思的是,在我国的侗语中,有如下语词:女希——指花季少女;娲——如花一样漂亮;女娲——年轻漂亮的姑娘(有的地方发音为女画);娲——指未婚姑娘;耶娲——耶,指女性,耶娲,即漂亮的姑娘;娲——指有情人的姑娘,即漂亮的情人。根据以上侗语语词分析,女娲当属“年轻漂亮的姑娘”。
“女娲”二字已用侗语做了解释。那么,“补天”二字又是什么意思呢?侗语称补为“噗”,噗补谐音,称厅堂为“天堂”,又称房顶为“务天”(也称务曼),可见,补天就是补天顶。那么这个天顶是什么样的?是木房的天顶还是砖房的天顶?显然都不是。伏羲女娲所处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的初期,距今数千年,人们还是以穴为居,当时还没有建木房的工具和技术,木房是后世炎帝创造的,故事写的也是“炼石补天”,而不是“拣木补天”,这就清楚地说明了她补的是洞穴的顶。
从《淮南子·览冥篇》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先是一场森林大火灾,接踵而至的是一场大水灾,在如此“四极废,九州裂”的大灾大难之中,人们居住的洞穴出现漏洞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女娲补天,其实是填补洞穴顶上的漏洞。这样的解释就使得女娲补天的故事由神话传说走向了历史事实,我们可以设想:森林大火过后,暴露在地面上的石灰岩被烧成了白粉末。石灰岩本身是杂色的,加上掺杂其他一些岩石,故曰五彩石。那些在大火中煅烧而成的石灰,淋上雨水就成了泥浆,晒干后又结成硬板硬块。聪明的女娲从中得到启发,将石灰与芦苇草灰拌和用来填补漏洞,从此后便学会了烧石灰补漏洞的技术,为人类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人们正是由于误解了“天”字的原意,才使女娲补天的故事在各个民族传说时不断被神化,在《竹书纪年》和《淮南子》中,女娲也成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神话人物,而后来的《太平御览》中又演变为女娲能够用泥创造人类了。历史因这一字之差而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