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上古时代

盘古开天辟地——东方创世说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创世之说历来众说纷纭。每个古老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也自不例外。当其他神祇为自己的民族开凿山河的时候,盘古也在为中华民族做着同样的贡献。

相传亿万年前,天地一片混沌,万籁俱寂,人类始祖盘古从沉睡中醒来。他想伸个懒腰,却无法伸展四肢,于是一怒之下拔下一颗牙齿,将其化作神斧四处劈砍。一阵巨响过后,混沌飞散,浑浊之物缓慢下沉变为大地,而轻盈之气缓慢升高变为天空。混沌一片的宇宙因此有了天与地。然而天地之间的空间有限,盘古担心天地会再次相合,于是便头顶天,脚踏地,开始了与天俱高、与地俱厚的苦撑。一万八千年后,盘古的气力耗尽,而天地已相去甚远,再无相合的可能,盘古也扑卧在苍茫的原野上平静地死去。

而盘古的死又给这片天地带来一连串的改变。他的一只眼变成太阳,另一只眼变成月亮,血液变成江河海洋,毛发变成树木花草,肌肉变成千里沃野,四肢化作四极五岳,汗水化作甘露,欢喜时的笑容变成晴天,烦恼时的愁容变成阴天。他临死前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变成了风,倒下时的最后一声叹息变成了雷。至此,世界形成了。

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故事听来有些荒诞,但却反映了先人对世界起源的浪漫想象与探索,更展现了远古人类与大自然斗争,征服天地、不畏艰难的生存信念,而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文明数千年传承不衰的精神基石。

趣味链接

西方创世说

太古之初,宇宙一片混沌,上帝寂寞地穿行于混沌之间。由于对黑暗混沌大为不满,于是他决心创造世界。

第一天,他创造了光。第二天,他创造了空气。第三天,他创造了大地、海洋以及各种植物。第四天,他创造了日月。第五天,他创造了鱼类和飞鸟。第六天,他创造了其他动物。同时,他创造了一位模样跟自己相同的男人,并为他取名亚当。至此,天地万物形成。疲倦的上帝在第七天休息,但他觉得亚当一个人太孤独,于是就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一个女人,取名夏娃。亚当和夏娃就是后来犹太人的祖先。

女娲造人——东方人类起源说

盘古死去若干年后,天神女娲诞生了。她独自一人来到凡界游玩,见大地之上虽有山川草木,天空之中亦有日月星辰,但却唯独缺少生灵,于是她便照着自己的模样,用黄土捏人。后来她嫌捏小人费时费力,便用树枝沾满黄泥乱甩,顿时,世间贵贱人等应运而生。狂喜至极的女娲继续挥动沾满黄泥的树枝,一群群小人就这样开始奔赴各处生存了。

一天,女娲感觉疲累,遂停止捏泥、挥枝造人。她休息一下后奔走四处,决定看看人类是如何生活的。令她感到惊讶的是,广袤大地,要么人烟稀少,要么尸横遍野,她见此情景,悲从中来。

女娲造人

若要使凡间人丁不断,生机勃勃,岂不要永远不停地捏人、挥枝?有没有更省时、更省力的方法呢?女娲冥思苦想良久,最后决定遵照自然之法,将人类分为男女,使其繁衍生息。因为人是仿神生物,不能与禽兽同等,所以她又为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其有别于禽兽乱交。人类世界从此世代繁衍,直至今日。

女娲造人虽为神话,但也绝非纯粹杜撰。因为在上古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母系社会给人类带来的极大影响,也反映了上古时代的社会关系。

趣味链接

女娲补天

在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中,女娲除了创造人类之外,另一伟大的功绩是补天。

远古之时,因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突然坍塌,大地开裂,遂导致天空不能覆盖万物,大地不能承载万物,火势蔓延而不能熄灭,水势浩大而不能停止。凶猛的野兽趁机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趁机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

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柱子,杀死黑龙来拯救中原,用芦灰来堵塞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被竖立起来,洪水退去,大地恢复了平静,善良的百姓存活了下来。

燧人钻木取火——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在远古蛮荒时期,人们还不知有火,也不懂怎样取火,更不懂得用火,所以一到夜里,当山林四处陷入一片漆黑,野兽的吼叫声开始此起彼伏,人们只能恐惧地蜷缩在一起,熬过漫漫的长夜。

天上有位大神看到人间生活如此疾苦,不禁悲从中来。他想让人们知道火的用处,于是一挥衣袖,在山林中降下一道雷电。随着“咔”的一声,雷电劈在树木上,树木随即燃烧起来,很快就变成了熊熊大火。人们皆恐于此,四处奔逃。但相较雷电,密林中的野兽更为可怕,所以,四处奔逃的人们不得不重新聚拢在一起。

他们惊恐地看着燃烧的树木,手足无措。这时有个年轻人突然发现,经常在周围出现的野兽的嚎叫声没有了。他想:“难道野兽怕这个发亮的东西吗?”于是,他勇敢地走到火边,一阵暖流顿时将他的恐惧全部驱走,他兴奋地招呼其他战战兢兢的人一齐来感受火。

不仅如此,人们还闻见了不远处飘来的阵阵香味。走近一看,原来是从大火烧死的野兽身上散发出来的。于是人们把野兽抬到火边,分吃烧过的兽肉,觉得那是从未吃到过的美味。

从此以后,人们认识到了火的可贵。他们捡来燃烧的树枝,将火种保留。每天都有人轮流守着火种,不让它熄灭。可是有一天,值守的人睡着了,火燃尽了树枝,熄灭了。于是野兽又来侵扰,人们再次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痛苦至极。

悲悯人间的大神将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于是他托梦给最先发现火的用处的那位年轻人,告诉他:“在遥远的西方有个燧明国,那里有火种。”年轻人醒来就即刻动身。他翻山越岭,好不容易来到燧明国,可是发现这里没有阳光,不分昼夜,四处一片黑暗,根本没有火的影子。年轻人十分失望,就坐在一棵叫“燧木”的大树下休息。突然,年轻人眼前闪过一道火光,把周围照得格外明亮。年轻人立刻站起来,四处寻找光源。这时候,他发现在燧木树上,有几只大鸟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树上的虫子,只要它们一啄,树上就闪出明亮的火花。年轻人看到这种情景,脑子里灵光一闪。他立刻折了一些燧木的树枝,用小树枝去钻大树枝,树枝上果然闪出火光,不过却着不起火来。年轻人不灰心,他找来各种树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树枝进行摩擦。终于,树枝上冒烟了,也出火了。年轻人高兴地流下了眼泪。

后来年轻人回到了自己居住的密林,为同伴们带去了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种,即钻木取火的方法。年轻人把这种方法教给了人们,使他们学会了怎样取火,如何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炼等,人类文明从此走向了新纪元。

后来人们推举这位年轻人做首领,并称他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更新的阶段,后人又称这位圣人为燧人氏,或是“燧皇”。

趣味链接

火对于远古先民有何意义?

1.火是远古先民驱逐生猛野兽的最有力工具。

2.远古先民利用火加工食物、烧开水,使他们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营养,同时远离了疾病。

3.火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业产量。铜的使用、铁的使用、陶器的发明都离不开火。

伏羲演八卦——中国古文字的发端

历史的车轮一直没有停下行进的步伐。当人类历史迈入新石器时代时,中原大地已出现原始种植业、畜牧业和手工业。远古先民在适应自然的漫漫路途中,积累了大量生活、生产经验。他们懂得了怎样取火、用火;懂得了怎样磨制石器、制作陶器……

伏羲

总之,人类文明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在人们不断探索与实践的征途中,不乏杰出人物的涌现。“三皇”之一的伏羲氏,便是此历史阶段中最典型的一位。

伏羲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观察大自然。他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发明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秘密符号——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意深刻的符号来概括自然界中天地、水火、山川、雷电等万事万物的变化。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还是中国古文字的发端。

八卦蕴含的道理非常丰富,通过八卦,人们可以推演出万事之变化,从而预卜事情的发展。不仅国人对其着迷,连外国的一些科学家、学者也对其兴趣十足。17世纪时,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茨就曾研究八卦,并受其启示发明了二进位计数和当时欧洲先进的计算器。一位欧洲科学家在谈到八卦的“易理”被现代广泛应用时,不禁叹其为“至为可惊”。后来,八卦被各国的专业人士推崇为“可解读宇宙秘密的钥匙”。可以说,八卦不仅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也是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个高级“信息库”。

趣味链接

人文始祖——伏羲

伏羲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之一,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除发明创造八卦外,他还模仿蜘蛛结网制成网罟,用于捕鱼、打猎,并将方法传授于更多的人。另外,相传伏羲还发明了一种名叫“瑟”的乐器,并创作了《驾辨》……

后人为纪念伏羲作出的巨大贡献,将其奉为“三皇”之一,与神农、黄帝并称为人文始祖。

神农氏尝百草——传统医学的肇始

远古先民经过不断繁衍生息,人口数量日渐增多。至神农氏时期时,单纯依靠打猎为生的生活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加之医药知识的匮乏,导致大量的人因饥荒或疾病纷纷死去。此情此景令氏族首领神农氏十分心痛。

神农氏

一次,神农氏看到族中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因饥饿难耐猛吃野草,他想上前劝阻,可为时晚矣,那人已将野草全部吃尽。但此次情况不同,那人吃完野草后非但无任何异样,反倒变得神清气爽,病痛感荡然无存。神农氏顿时醒悟:原来山中花草并非都是夺命之草,其中一些还有医治病痛之功效。于是,神农氏决定亲尝百草以益民。

在此过程中,神农氏发现有些植物味甜气香,食后会有饱腹之感;有些植物虽味苦气淡,但食后也会有神清气爽之感;有些植物食后则会令人头昏脑涨,且伴有上吐下泻的症状……神农氏将尝过的每种植物的滋味、性状一一记录下来,并详细分类。

按照神农氏的指引与教导,人们再也不用单纯依靠打猎为生了。可是神农氏并未因此而满足,因为在人们身上出现的病症还不能全部得到治愈。于是神农氏又开始了他的“试药”之旅。他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亲尝百种药材,最后中毒而亡。

神农氏的“试药”笔记后来被人们编撰成《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中医药学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趣味链接

炎帝神农氏

人们常把华夏儿女称为炎黄子孙,黄即黄帝——轩辕氏;炎即炎帝——神农氏。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因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开垦土地,播种五谷,功绩显赫而得王。神农氏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奉为“三皇”之一,人们亦尊称其为“农神”。

涿鹿之战——中国历史上的早期战争

据古史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上古时代中晚期,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就散居着许多氏族和部落。这些氏族、部落通过长期战争、交往、迁徙和联盟,逐渐形成了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部族。

华夏族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以黄帝、炎帝两大部族为核心。经融合后,华夏族沿着黄河南北岸,向华北平原西部发展。与此同时,兴起于黄河下游的东夷部落,也在其著名领袖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由东向西发展,进入华北平原。这样华夏部落与东夷部落之间的一场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中国历史上的早期战争——涿鹿之战,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战争伊始,东夷部族首领蚩尤联合巨人部族夸父和三苗一部首先进入华北地区,并一举击败炎帝部族,继而占据了炎帝部族的领地——“九州”。炎帝神农氏遂向黄帝轩辕氏求援。

轩辕氏接到求援即刻调兵遣将,命应龙带领三路军队堵截蚩尤;又命常先、大鸿做好正面进攻准备;命风后、王亥二人准备百匹火畜组成骑兵,还准备了百面夔牛大鼓。蚩尤的军队亦不甘示弱,他们利用气候变化,偷袭轩辕氏。而轩辕氏军队则把蚩尤的军队围得水泄不通,不给其留下半点逃窜的机会。双方军队战战停停,整整对峙了七七四十九天,难解难分。

一天中午,天气骤变,瞬间狂风大作,天昏地暗。蚩尤认为再次交战时机已到,即刻命夸父传令准备突围脱逃。轩辕氏发现蚩尤意图,即命大鸿、常先和应龙按原计划作战。在狂风呼啸、沙尘飞扬中,夸父领兵突围,被大鸿截住,双方开战。双方兵器相击,火星飞溅。这时夸父的眼睛被沙所眯,大鸿抓住时机,挥刀砍向夸父的腰背,夸父惨叫一声跌倒在地。蚩尤获知夸父受伤的消息后,双眼怒睁,抡起板斧,左右拼杀,领兵冲出重围,杀出一条血路。轩辕氏发现蚩尤拼命突围,即命应龙率骑兵跨上火畜,又命风后擂鼓接应。蚩尤虽凶勇顽强,但突遇对方骑兵,始料未及,一时乱了阵脚,慌忙命令全军撤退。这时,轩辕氏把手一挥,百面夔牛大鼓一齐擂响,鼓震得蚩尤的军队耳鸣眼花,溃不成军。轩辕氏命六路大军,借鼓声威力,发起总攻,一举把蚩尤的军队全部消灭在涿鹿之野。

趣味链接

涿鹿之战与民族融合

涿鹿之战是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华夏部族与以蚩尤为代表的东夷部族在向外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激烈碰撞。虽说此役残酷、野蛮,但是却为中华民族实现早期大融合、大统一、大团结奠定了基础。涿鹿之战后,华夏部族与蚩尤部族发生了文化上的融合,炎黄二族巩固了新联盟关系,共同创造和发展了华夏文化。

阪泉之战——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

炎帝在涿鹿之战中屡屡败退,若不是黄帝及时营救,恐怕早已死于蚩尤麾下。涿鹿之战后,黄帝在联盟内部的威望日益上涨;而威信不再的炎帝只能通过重燃战火,与黄帝反目,才能一洗一战即溃的耻辱,重振往日的威严。因此,涿鹿之战的硝烟刚刚散去,炎黄联盟内部又爆发了新的战争。

黄帝部族的主力军因经多年才打败蚩尤,所以涿鹿之战后,疲累不堪,而一直屯兵于阪泉的炎帝部族,情况则恰恰相反。所以炎帝看准时机,向黄帝部族发起攻击。黄帝对炎帝反目宣战感到十分意外,虽经多次和谈,但终不能消解炎帝作战之欲,于是黄帝只能带领自己的部族与炎帝部族于阪泉激战。

战争伊始,黄帝亲率六部之军向阪泉进军,炎帝自然厉兵秣马,严阵以待。原本疲于作战的黄帝军队加之舟车劳顿,更显疲累,因此交战两日,数量占优的黄帝军队仍不胜而归。

到了第三天,两军相接之际,黄帝突然摆开七星北斗军阵。其以虎部军队为首的斗魁,立刻形成了杓头一样三面包围、一面开网的阵势,旋风般卷向炎帝所在之处。

炎帝见势阵脚大乱,急忙夺路而逃。但无论怎样逃窜,炎帝始终逃不掉黄帝布下的合围军阵,体力不支的炎帝只能投降以求保住性命。

黄帝“内行刀锯,外用甲兵”,通过阪泉之战,既平息了联盟内部的纷争,又建立了新的统治秩序,黄帝成为包括诸夷在内的更大规模的部落首领。从此,黄帝部族成为不断融合各地部落的核心力量,而黄帝也受到后人尊崇。

趣味链接

黄帝是三皇之一,还是五帝之一?

三皇的说法自古不一,一说为伏羲、女娲、神农氏;一说为燧人氏、伏羲、神农氏;一说为轩辕氏、神农氏、赫胥氏;一说为伏羲、神农氏、祝融;等等。几种说法虽然各异,但这些说法中的伏羲、女娲、神农氏、燧人氏、祝融、轩辕氏、赫胥氏都被后人视为华夏远古时期有助于文明进步的英雄人物。

五帝一般公认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黄帝被列为五帝之首。

尧舜禅让——上古时代的民主制度

据古史记载,自黄帝统一各氏族部落后,中华大地便形成了部落联盟,最高领袖由众部落共同推举产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传颂千古的贤人,即尧和舜。

尧是帝喾的儿子,他少年时即被推举为首领,在位数十年,功绩数不胜数。其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他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将首领之位禅让于舜。

当尧年老体衰,不能理事时,他不忍华夏大地毁于无能之辈,于是决定寻找贤人继位。有人推荐其子丹朱,尧认为丹朱粗野,好闹事,不能继任。在部落联盟会议中,很多人推举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的人物。可尧对舜了解不多,而天下大事,不能草草了之,于是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对舜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考察。

尧让舜参与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做了许多改进。尧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恺”,早有贤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恺”管教化;还有“四凶族”,即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穷奇、颛顼氏的不才子梼杌、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虽然恶名昭著,但尧未能处置,舜则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蛮荒之地。这些措施的落实,显示出舜的治国才能和政治才干。经过多方考察,尧对舜所做的一切给予了认可,最终将领袖之位禅让给了舜。

舜继位后不负众望,日理万机之余不忘亲自耕田、打鱼、制陶。此外,舜还在政治上掀起了一番大的改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于是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舜还规定每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还是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舜任命的人都做出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制服了洪水,使人们安居乐业。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能力有限不能继位,于是召开部落联盟会议,确定了治水有功、威望最高的禹作为继任者。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明主。

这两次的首领继任皆以让贤为根基,历史上将其称为“尧舜禅让”。禅让的方式是和平、民主地推选,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力转移。禅让制的推行,有利于团结部落联盟,协调社会生产,而让贤的尧、舜也成为被传颂千古的道德楷模。

趣味链接

尧是否真的愿意让位于舜?

尧舜让贤虽是一段佳话,但是据相关记载,其中疑点众多。

其一,尧年老时,想把权力交给儿子丹朱,所以他将军权交给了丹朱。不过,丹朱年轻,在掌控人心方面无法与舜匹敌,遂在部落联盟中并无太多支持者和拥护者。另据《竹书纪年》记载,舜为了逼尧退位,先把尧软禁起来,后来竟然发展到不准尧同儿子见面的地步,除非尧答应让位。由此可见,尧禅位于舜也许并非心甘情愿。

其二,另据传言,尧先后拜访了很多贤人,舜并不在他考虑的范围之内。可是这些贤人不是年老体衰,就是甘愿归隐,因而可以推断尧禅位于舜很可能是无奈之举。

大禹治水——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根据先秦文献记载,黄河流域在史前时期长期遭受洪水袭击,人民居无定所,苦难深重。炎黄之时,共工氏所辖之地三分之二被洪水淹没;尧舜之时,黄河决堤,洪水涨至山腰;禹之时,十年九涝。当时的中原大地虽草木繁茂,土地富庶,但因洪水的袭击,田地大多五谷不收。生活在平原的人只能架巢而居,生活在丘陵上的人则只能在洞穴藏身。治理洪水,已是中原各部落共同的诉求。

鲧是这一时期治理水患的专家,他采用“水来土挡”的策略治理水患。这种方式在小范围内暂时奏效,但是不能根除水患,还会带来更大的隐患。因此,鲧治水九年,收效甚微,最终被舜治罪,流放羽山。

鲧治水失败后,其子禹接下了治水大任。他吸取父亲失败的教训,认为仅用树枝、土坯等堵塞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唯有根据地势疏通水道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讲述大禹治水的浮雕

于是,禹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展开治水工作。经过一番周密的考察,禹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并且黄河淤积,流水不畅。经过一番研究,禹决定采用与父亲以“堵”治水的相反的方法——“疏”,来解决黄河水患。

疏,即疏通河道。根据自然地形,他们先把高地筑高加固,使之不再崩塌,然后对低地进行挖土疏通,让水流顺畅排出。当黄河下游水道大致疏通后,禹又携众人回到龙门山口,将原本狭窄的山口开凿得更大,使龙门山口的水得到分流。

如此治理十三年,禹不仅成功疏导了高地的川流积水,也使肥沃的平原广野基本免于洪水泛滥之患。散居于中原大地的居民又重新聚居在一起,黄河沿岸从此又恢复了繁荣昌盛。

大禹因治水有功,后来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又过了十几年,舜禅位于禹,禹成为华夏大地部落联盟的新首领。后来,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夏朝。

趣味链接

为什么说大禹治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自黄帝以来,各族联盟领袖的权力迅速发展,威望大为提高。发展至舜时期,“禅让制”大有被替代之势。大禹通过治水所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和统一决策的能力,为他后来继任部落联盟的领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大禹治水还密切了各族之间的联系与团结协作,增强了各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加强了各族大联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也为夏王朝的建立创造了契机,为“禹传启,家天下”夯下了坚实的基石。因此,我们说大禹治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一点也不为过。 0f5H/29P7rqKrfrOfi7IUWF7ABvg7n3/1unoOHGwXjTnmrclKRXw92hEL0s32OZ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