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赵喜罡:
俄罗斯人的东方家园

首批来到荒凉的、未来哈尔滨摇篮的香坊地区的俄罗斯人,是中东铁路的勘测队、护路队及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修筑铁路的工人。不久这些人的家属也跟随而来,香坊地区打破往日的沉寂,成为修筑中东铁路的大本营和沸腾的小镇。

9787503496905_0-Chapter02-1.jpg

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俄语广告

随着中东铁路的进展,一座新兴城市的兴起,哈尔滨像一块巨大磁石,吸引着抱着淘金热情的人们,各行各业的俄罗斯人及其他民族的人们蜂拥而至。哈尔滨此时已具相当的规模,从香坊地区经新市区(南岗)同埠头区(道里)连接起来。俄罗斯当局将哈尔滨划成12个小区。即老哈尔滨(香坊、上号)、阿列克谢耶夫村(位于原香坊东北侧的小北屯)、戈斯皮塔利镇(王兆屯,为俄军医院地区)、司拉夫屯(文昌街周围)、科尔普斯诺伊(懒汉屯、木兰街以南地区)、萨玛恩内镇(又分新、旧两部,以大直街为界,即沙曼屯,在西大桥以西)、新市区、马家沟(又分东、西马家沟)、新马家沟(戈恩达吉耶夫卡)、莫斯科夫斯基耶兵营(莫斯科兵营,民安街周围)、苏恩加里斯基镇(新安埠、新阳区)、埠头区、奇艾恩赫艾(正阳河,又分新老正阳河,以河洲街为界,以北为正阳河,以南为新正阳河)。新阳区1918年建立,是为安置十月革命后,大批逃亡来哈的俄罗斯人及小部分其他民族。据史料记载:1918年11月18日,在王兆屯下车的逃亡的俄人多达1018人。

1923年统计,在哈尔滨的俄罗斯人达55959人(其中苏侨25637人,无国籍30322人)。

1930年统计,在哈尔滨的俄罗斯人达81637人(其中苏侨39642人,白俄41995人)。

他们在哈尔滨的分布为文化人、做各种生意的人,富人多半居住在南岗、道里、马家沟一带。养牛户、工人、穷人多居住在正阳河、偏脸子(新阳区)一带。

《哈尔滨俄罗斯人的习俗与影响》 2AVVY8YObuYOHfY46D9YR6YOdsZThhcYC+ZRtirDw57jEPYczENaZD9DBv1/1Nc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