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高慧敏、董韶华:
雄伟壮观的哈尔滨文庙

哈尔滨文庙坐落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和宣化街交叉点上的文庙街,即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内。它始建于1926年,建成于1929年,是由当时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焕相,继任行政长官张景惠倡导、实施,由中外人士和政府募捐集资73万多元(银圆)修建的。

9787503496905_0-Chapter01-24.jpg

棂星门

哈尔滨文庙是按大型祭孔仪式的规格设计建造的。它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形成一条中轴线,左右东西庑对称配列殿前为城门,殿后为崇圣祠。大城门再往前是棂星门。和棂星门相呼应,有东西两座牌楼,东牌楼额联为“德配天地”,西牌楼额联为“道冠古今”。在东墙前部开凿了泮池,引泮池水向西,穿过泮桥(又称“状元桥”),从西墙前部流出。每到举行祭典的时候,这里迎神有橱,宰牲有亭,盥漱沟涮有室,焚烧祭品有场所,储藏祭品乐器有仓库,可以说祭祀所需一一齐备。整个文庙周围有红墙环绕,院内栽植了青松等名贵树木花草。文庙建筑物的彩绘也很有特色。它不仅使用了传统的旋子彩绘和苏式彩绘,还采用了清代创造的和玺彩绘。这种彩绘构图繁密,大面积沥粉贴金,即所谓金线大点金,施以彩绘的高大古建筑群掩映在青松、花草和红墙之中,显得更加雄伟壮观,金碧辉煌。

哈尔滨文庙共有三进院落,占地2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750平方米。它不仅为大型祭孔活动准备了充裕的条件,而且“庙基有余”,为以后“别建乡贤名宦祠”奠定了基础。竖立在第一院落东庑南侧的“无字碑”,也许是为此所用吧!

为了方便对哈尔滨文庙形制的了解,下面将主要建筑一一略述。

棂星门,也叫先师门,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

棂星,即灵星。据《后汉书》记载,棂星,就是天田星。过去皇帝祭天时,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棂星门,是说尊孔如同尊天。

以“棂星”命名,大致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星宿下凡的天才;二是表示天下的文人学士集学于此。

棂星门,位于文庙的第一进院。四柱三间三楼,顶覆黄瓦,斗拱交错,彩绘精美,绚丽华贵。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采用了只有皇家建筑才能使用的和玺彩绘。和玺彩绘是彩画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在构图上,额枋各部位用锯齿形线条分段,当中的一段为枋心,左右两端名为箍头,里面靠驻枋心者名为找头。各主要线条均沥粉贴金,金线之一侧衬白粉线,同时加晕。各构图部位内的花纹也沥粉贴金,并以青、绿、红等底色衬托金色图案。整组彩画图案以各种姿态的龙为主体,青绿底枋心内画“二龙戏珠”,找头青底画升龙。各种龙的周围均衬云气、火焰,以示祥瑞和神威气氛。

古今中外都有在石上镌刻文字作为纪念物或标记的传统。人们还习惯把长方形的刻石称作“石碑”,把圜首形的或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叫作“碣”。“石碑”在我国始于秦,至东汉以后得以普及,渐有碑颂、碑记、墓碑等,因以纪事颂德,形制也有了一定的格式。今西安、曲阜等地都保留有大量的石碑,称之为“碑林”。哈尔滨文庙内现仅存三块石碑。

第一院东庑南侧竖立着一块碑阳、碑阴一字皆无的碑,暂称“无字碑”吧!这块碑究竟准备做何用?至今无据可查。揣测起来也许有这样几种用途:一是前面提到的为将来“别建乡贤名官祠”时镌刻碑文;二是留给后人为创建文庙者歌功颂德;三是作为状元题词的一种象征;四是由于当时战争(1931年9月18日日本入侵)紧张,没来得及刻石记事……总之,这块石碑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研究。

文庙二院东、西两侧各耸立着一座由传说中的龙子之一的“赑屃”驮负着的大型石碑。通高551厘米,碑额为“四蛟盘石”,碑身阴阳两面共雕刻有二十四条蛟龙。碑座是巨型汉白玉石雕成的“赑屃”。下有水盘,四角漩涡中刻有鱼、鳖、虾、蟹四种动物。传说“赑屃”这位龙子生活在海里,形似龟,力大无比,善负重。中华民族的碑恐怕多是由它驮负的吧!此庙这位“赑屃”与众不同,它少龟形而多龙气,可谓别开生面。

东侧石碑的碑额上镌刻着“文庙碑记”四个篆字。碑阳上刻着著名的爱国将领,当时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易帜后任职,原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张学良将军于1929年11月为哈尔滨文庙落成撰写的《哈尔滨文庙碑记》,由杭州钱拯敬书,北平陈云亭刻石,属欧体阴刻。碑阴无字。张学良将军在仅有500余字的碑文中,言简意赅地陈述了修建文庙的用意,他的良苦用心,爱国之情,跃然文中。

西侧石碑的碑阳上刻着当时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景惠撰写的《东省特别区创建文庙碑志》。在近600字的碑文中,记述了修建文庙的始末。碑阴刻有为文庙修建捐募者的名单及捐款额。

《哈尔滨文庙》 H9vytsdRDIoVAvGnVkq57RaTwGhzmECv3TH4utzvKkxgYg9tX/16jglCreUaETT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