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云冲:
天津鼓楼

鼓楼位于老城里的中央,建楼年代说法不一,据《志余随笔》所载:“鼓楼之建,当在明弘治间也。”楼高三层,砖木结构,楼基上是砖砌的方形城墩台,四面设券门通道,直通东门里、西门里、南门里、北门里四条大街。券门门额上名字分别是镇东、安西、拱北、定南。第二层吊着一口大钟,大钟上铸有“天德五年(1153)浜洲(山东)长老院化生”字样。天德是金代完颜亮的年号,天津当时虽未建卫筑城,但也有不少村落。这钟有个特点,下口形成八个垂足,垂足上分别铸着阳文八卦。钟高177厘米,钟壁厚11厘米,下口直径133厘米,为铁铸。大钟初用以报时辰,到清末又兼作报火警用。每天一早一晚撞108下,那节奏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东面额题:“声闻于天。”

盖鼓楼的大砖是定烧特制的,伐的穴成拱形,几块大砖做地面,四周成圆形。鼓楼的中央是空的,风往上面拔,拢音,所以钟声传得远。城门启闭,以钟为号。人们根据钟声可判断天气的晴晦风雨。楼上还供着三座大仙像——胡大太爷、胡二太爷、胡三太爷,香火极盛。唐尊恒的诗写得很真实:“鼓楼高耸在城中,南北东西四路通。一月两回香火盛,此间供奉是仙翁。”

鼓楼的北面有清人梅小树撰写的一副对联,是木制的,上写:“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梅小树的诗很多,没怎么传下来,可这副楹联许许多多的人都能背诵。

后来有消防队常驻鼓楼三楼,瞭望全市,哪个方向有失火的火情,就在哪边点灯,各水会就奔去救火。

民国初年,杨以德做警察厅长,他主张把鼓楼拆了。传说头一天半夜,老人们曾听到仙家的说话声:“快去吧,咱待不了啦,杨梆子要拆鼓楼啦。”这当然是子虚乌有,但反映了老百姓的心理。

9787503496868_0-Chapter01-3.jpg

天津鼓楼

原计划拆鼓楼要用三千个工,结果用了四千多,包工的赔大发啦,因为鼓楼太结实,不好拆。自打拆了鼓楼,杨以德一家子都有病。他的好朋友劝他说:“鼓楼里住着仙家,那能拆吗?不离儿还原旧儿盖上吧。”华世奎等社会名流在众多市民的恳求下,也亲自上门找他,力促他重盖。他还真识劝,乖乖地照原样又盖上了。华世奎补写的门额和木楹,绿瓦映红联,显眼又抬色。

1952年为便利交通,把鼓楼又拆了。古钟先移到天津大学,后由天津历史博物馆收藏。鼓楼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的形象还留在人们的心里。

《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gCBTlsiF4aFDUF7xtm6D2TbQSW/lmiolKT9aXzKLuToDpwnvrPvcS49BeUkwAYX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