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赵丽莎:
盛极一时的下关大马路

盛极一时的下关大马路,兴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夏秋之际,倡导兴建这条马路的是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今属河北省)人,字孝达,号香涛,晚号抱冰,同治进士,1889年任湖广总督。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因原两江总督刘坤一受命为钦差大臣驻山海关,由张之洞代理其两江总督职务。张之洞在南京虽然只有两年多时间,但对下关的市政建设却十分关注。在其任内,兴建了接官厅码头(今港务局3号码头处),建造了洋式活动桥(今惠民桥前身),修建了通往城内的马路,为后来下关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马路于1895年秋竣工后,不到三个月时间,两旁就“购地造屋者日多”,马路上各种人力小车“往来如织”。到年底时,便有马车由江边码头通往城内大行宫一带了。下关大马路则是这条马路西部的起始段。

这条马路的建成,沟通了南京各港口和城内的联系,改善了港区的集散条件,为开办轮船货运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使人力车、马车等城市运输行业纷纷兴起,码头附近的旅店、酒肆、商行也与日俱增。这对下关商市的繁荣和南京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不过,当时张之洞修造的这条路并不宽大,所谓洋式活动桥也不过是一座定时开放的木制吊桥。1901年下半年,周作人(1885—1968)在其兄鲁迅之后,也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求学。学校节假日,他经常“步行来回,到下关江边一转,看上下轮船的热闹”。因此,他对这条路和这座桥是比较熟悉的,并有评述:“惠民桥下因为要通船只,都是竖有很高的桅杆的,而桥上面又要通马车,所以桥是做得可以开放的。一不凑巧,遇着开桥的时候,便需等候着,要花费个把时辰。桥的这边也有一道横街,道路很狭,有各种街铺,最后至江天阁,可以吃茶远眺。”这座开放式的桥,于1923年改建成长60米、宽8.6米的南京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名为惠民桥。那条很窄的横街,西至江边码头,东至惠民桥口,1907年拓宽后,是当时下关最宽的道路,故命名为大马路。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这条繁华商业街被划为军事用地,为日军碇泊场范围,实行军事管制。随后,这条大马路的路名也淡化了,因其地处惠民河之西,人们俗称河西。1953年,该路的鹅卵石路面改为沥青路面。它东南至惠民桥口,西至江边路,全长616米,宽8米,并恢复大马路原名,沿用至今。

《大马路沧桑》 tlbtG+VX9iV5fPAtQqJ+2VjCjWAv6lBrUelg5ZpM2XYGo1ODxcHPrFmwe3jCpjU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