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红梅

小寒

【原文】

《淮南子·天文训》:“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

【释义】

癸(guǐ):天干的第十位,用作顺序的第十。用以纪年、月、日。

小寒:公历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时开始。《汉书·律历志》:“玄枵(xiāo),初婺女八度,小寒。”(清)李光地等撰《御定月令辑要》:“《三礼义宗》:小寒为节者,亦形于大寒,故谓之‘小’。言时寒气犹未极也。”

应钟:高诱注:“十月也。言阴应于阳,转成其功,万物应时聚藏,故曰应钟。”

【今译】

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癸,那么便是小寒,相应的是十二律中的应钟。

【物候】

(明)黄道周撰《月令明义》载: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雊。

第一候,雁北乡。乡,通“向”。《吕氏春秋·季冬纪》高诱注:“雁在彭蠡(lǐ)之泽,是月皆北乡,将来至北漠也。”冬候鸟中的大雁,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从南方的洞庭湖向北方迁移。一直到北方的沙漠中,有的飞到俄罗斯贝尔加湖一带,繁育幼雏。《周书》:“白露之日鸿雁来。鸿雁不来,远人背叛。小寒之日雁北乡。雁不北向,民不怀至。”(宋)李清照《一剪梅·别愁》中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寄托鸿雁传书的美好愿望。

第二候,鹊始巢。《吕氏春秋·季冬纪》高诱注:“鹊,阳鸟,顺阳而动,是月始为巢也。”《诗·召南·鹊巢》东汉郑玄(127—200年)笺中说:“鹊之作巢,冬至架之,至春乃成。”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喜鹊感觉到阳气,冒着严寒,开始筑巢,准备孕育后代。《周书》中说:“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

第三候,雉雊(ɡòu)。《玉篇》:“雉(zhì),野鸡也。”雄雉长尾,羽毛美丽。雌雉尾短。雊,《说文》:“雌雄鸣也。雷始动,雉鸣而雊其颈。”《诗·小雅·小弁(biàn)》:“雉之朝雊,尚求其雌。”本句就是雉鸟鸣叫的意思。雉鸟在接近四九时,会感受到阳气的增长而鸣叫。

【民俗】

春联。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使用工对、平仄、简明、精巧的文字语言,抒发美好的愿望。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必贴一副大红春联。最早的春联是唐代刘丘子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见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此后蜀末代皇帝孟昶916—965年)的题联“新年纳余庆,嘉节贺长春”(见宋代张唐英著《蜀梼杌(táo wù)》),要早240年。(宋)吴自牧撰《梦粱录·除夜》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kuí),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春联”一词,较早见于(明)董斯张(1587—1628年)撰《吴兴备志》引《濯缨亭笔记》:“元世祖命为殿上春联,子昂题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又命书应门春联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可知称为“春联”的,是元朝赵孟頫1254—1322年)为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年)所书。

年画。中国早期的年画,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的主题,关系密切。(汉)蔡邕撰《独断》卷上中说:“神荼(tú)、郁垒二神居其门,主阅领诸鬼,其恶害之鬼,执以苇索,食虎。故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用两个神人来保佑全家平安。这就是最早的门神。民间年画的主角,从最早的桃符、苇索、金鸡、神虎,到神荼、郁垒,再到关羽、赵云、尉迟恭、秦叔宝等武将,以及钟馗(kuí)、天师、东方朔等神仙,寄托了民间百姓祈求安居的美好愿望。现今中国有六大年画系统,主要是:桃花坞木版画、杨柳青年画、潍坊年画、绵竹年画、朱仙镇木板年画、佛山年画等。画风古朴,风格各异,深受人民喜爱。

冰嬉。也叫“冰戏”。古代冰上活动的泛称。唐代已有。(宋)王应麟撰《玉海》:“顺宗纪:侍宴鱼藻宫,张冰嬉彩舰,宫人为棹歌。”《宋史·礼志》记载:“幸后苑观花作冰嬉。”冰嬉,明、清时代成为皇家冬季的体育、军事项目。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乾隆时期金廷标所绘《冰戏图》,描绘的就是清朝时宫廷冰嬉的盛大场面。冰嬉多在春节时集中表演,如冰上舞龙、舞狮、跑旱船、滑冰、冰雕、冬泳等活动,受到群众欢迎。

爆竹。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的春节期间,家家户户会燃放爆竹。南朝梁代宗懔(lín)撰《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sāo)恶鬼。”西汉东方朔撰《神异经》云:“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其长丈余,人脸猴身,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畏爆竹。”可知燃放爆竹,最早是吓跑山神,保佑家庭平安和不受病魔侵害。(宋)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tóng)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爆竹声声,春风吹拂,辞旧迎新,祝福新年吉祥。

【农谚】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

牛喂三九,马喂三伏。

腊月三场雾,河底踏成路。

【民谣与诗词曲】

驻舆遣人寻访后山陈德方家

(宋)黄庭坚

江雨濛濛作小寒,

雪飘五老发毛斑。

城中咫尺云横栈,

独立前山望后山。

(宋)黄庭坚撰《山谷外集》卷六

【饮食与养生】

腊八粥。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小寒节气中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清)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zhēn ránɡ)、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腊八粥的来源,传说有二:其一,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前466—?前384年)在菩提树下得道之日。(宋)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可知宋代就有了名称。其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年)小时候讨饭之时,在老鼠洞里扒出了食物,煮熟充饥。即位以后,让厨师煮粥,时间正在腊月初八,便称为腊八粥。(明)吕毖(bì)撰《明宫史》记载:“初八日,吃腊八粥。” u3H3IJewgEfJS3PyBmifh8jPNamdOpo9sfeudDosSv3ByAC5Px7tcJkIUyzReTN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