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山茶花

冬至

【原文】 《淮南子·天文训》:“两维之间,九十一度(也)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斗]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

“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

【释义】

维:高诱注:“四角为维也。”一周天为 度,分为四维。

也:正文“九十一度也”,《道藏》本亦有“也”字。刘绩《补注》本、《四库全书》本无,当衍。

九十一度(也)十六分度之五:一周天共有四维。四维,即 度×4= 度。

升:《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四库全书》本同。王念孙《读书杂志》云:“升”当为“斗”,字之误也。斗:北斗,共有7星。分别是:天枢、天璇(xuán)、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前四颗星排列成方形,称为“斗魁”,也叫“璇玑”。后三颗星形成斗柄,叫作“斗杓(biāo)”,也叫“玉衡”。我国古代根据北斗斗柄的旋转方向,用作确定节气的标准。《大戴礼记·夏小正》:“正月,初昏参中,斗柄县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七月,斗柄县在下,则旦。”《鹖(hé)冠子·环流》:“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史记·天官书》:“帝为斗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司马迁也是把北斗斗柄作为定方向、定四时、定时辰的标准来认识的。

节:《说文》:“竹约也。”即竹节。引申为时节。作为节气,分为节气和中气。单数的叫节气,双数的叫中气。各有12个。也可以说月初的叫节气,后半月的叫中气。

二十四时:时,《吕氏春秋·尽数》高诱注:“节也。”二十四时,即二十四节气。

子:十二地支的第一位。用于纪月,指阴历十一月;纪时,指夜里11点到1点;用于方向,表北方,如子午线。

冬至:二十四节气的十二个中气之一。公历在12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冬至点开始。《史记·律书》中说:“太初元年,夜半朔旦冬至。”《史记·律书》中还说:“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冬至之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仅有9小时20分),黑夜最长。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白昼时间逐渐变长,所以古代有“冬至一阳生”之说,把冬至看作节气的起点。(明)高廉撰《遵生八笺》卷六引《孝经纬》中说:“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周礼详解》:“冬至日在牵牛,景丈有三尺。”至,《说文》:“鸟飞从高下地也。”即鸟从高空落到地下。引申为到达极点的意思。《玉篇》:“至,极也。”《汉书·律历志》把十二星次、二十八宿标示的度数、二十四节气相结合,准确地指出三者的位置:“(星纪),中牵牛初,冬至。终于婺(wù)女七度。”(清)李光地等撰《御定月令辑要》:“《孝经说》:斗指子为冬至。‘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受冷高压空气控制,北方寒潮南下,秦岭—淮河一线的北方地区,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至是数“九”的第一天。

黄钟:古代十二律的第一律。声调宏大响亮。《史记·律书》:“黄钟者,阳气踵(zhǒng)黄泉而出也。”《淮南子·天文训》高诱注:“十一月也。钟者,聚也。阳气聚于黄泉之下也。”十二律中的黄钟管长是81,代表冬至,主管十一月,处在十二地支中的子位。

【今译】

两维之间 度,北斗斗柄日行一度,十五天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就是二十四节气。

斗柄指向子位,那么正是冬至,相应的是十二律中的黄钟。

【物候】

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物候现象,古代都有非常精深的研究。《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以及东汉以后的《逸周书·时训解》等,都有记述。对于“候”,《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大论》第九篇中说:“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本书按照(明)黄道周(1585—1646年)撰《月令明义》的顺序,列出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候所属的物候现象。

《月令明义》冬至物候: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冬至第一候:蚯蚓结。《吕氏春秋·仲冬纪》高诱注:“蚯蚓,虫也。结,纡(yū)也。”即蚯蚓弯曲缠绕在一起,结成块状,缩在土里过冬。

冬至第二候:麋(mí)角解。麋,即麋鹿,俗称四不像,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和鹿相似而不同种,鹿是山兽,属阳;麋是水泽之兽,属阴。夏至一阴生,故鹿感受阴气而解角;冬至一阳生,故麋感阳气而解角。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麋,鹿属。麋,冬至解其角。”雄性麋鹿每年12月份脱角一次。麋鹿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战国时代大诗人屈原《楚辞·湘夫人》中写道:“麋何食兮庭中?”

冬至第三候:水泉动。深埋于地底之水泉,由于阳气引发,开始流动。《周书》云:“冬至后十五日,水泉动。不动,阴不承阳。”

【民俗】

祭祀。祭天、祭祖、祭神等。《公羊传·僖三一年》:“天子祭天,诸侯祭土。”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开始冬至祭天。唐代祭天大典在冬至日举行。明、清时期,在北京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即1420年)举行盛大祭天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冬至祭祖之俗,历史悠久。《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舜”祭祖之事:“十一月,北巡狩。归,至于祖祢(mí)庙,用特牛礼。”这里说从五帝时代的舜就开始了。(明)嘉靖《陕西通志》载:“冬至祭祖,先仪如正旦(《临潼县志》)。”(明)嘉靖江西《南康县志》记载:“冬至祀先于祠,醮(jiào)墓如清明。”古代祭祖之俗,世代沿袭。缅怀先祖,激励后人。

【节庆】

冬至节。《淮南子·时则训》:“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这个月里,白天长,夜里短,阴气、阳气互相交锋。冬至节源于汉朝,官方庆贺冬至。(宋)杨侃辑《两汉博闻》:“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官员放假。(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礼仪志》:“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宋代沿袭冬至节习俗,更换新衣,摆酒设宴,祭祀先祖。(宋)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农谚】

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

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

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

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

冬至萝卜夏至姜,适时进食无病痛。

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

吃了冬至饭,一天涨一线。

【民谣与诗词曲】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弦添弱线,

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

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

教儿且覆掌中杯。

(宋)郭知达编《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二 【饮食与养生】

饺子。冬至北方盛行吃饺子。据说起源于汉代名医张仲景(?150—?215年)。张仲景看到南阳家乡疾病流行,天寒地冻,百姓冻伤耳朵,便研制了“祛寒娇耳汤”,用羊肉和中药做成饺子的形状,每人两个,加羊肉汤,很快治好了冻伤。南阳民谣:“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酒食》:“笼上牢丸,汤中牢丸。”有说“牢丸”,即为蒸饼。(明)方以智《通雅》三十九:“汤中牢丸,乃今元宵汤丸,或水饺饵之类。《说文》:‘鬻粉饼也’。即饵后谓之粉角。北人读‘角’如‘矫’,遂作‘饺饵’。”说明名称很多,时代不一。清末明初徐珂《清稗类钞》:“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 4fffHeDH93eKSa0I3B/B3B7FiRiSoWd3hm8pQWUI+bmZPFgKPUbNJv+yHUNp+IQ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