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重译说明

一百二十年前,德富芦花在“言文一致”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提笔写下了这部以文语体表述的作品。一百二十年后,轻小说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提笔重译了这部在现代人看来笔触略显晦涩的巨著。在我们之前,已经有不下数种译本刊行,其中更是不乏经典译本。本人最喜欢林纾与魏易的译本,行文潇洒,丝毫不着翻译的痕迹,却又翻译得贴切合理,让人觉得取舍得当,只是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让不谙古汉语的我们读起来有些似懂非懂,而且那些穿插在文中的评注也很影响阅读体验。丰子恺译本通俗易懂,文言信件部分也都表达得恰到好处,然而由于过于追求与原文的贴合度,读起来让人觉得少了那么点美感。我们这次重译的目的就是想找到一个平衡点,力求既要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又要尽量还原作者的作品风貌(比如说书信部分仍然使用文言文,但相对而言较为浅显,这一点跟于雷译本的全程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这是一部以中日甲午战争为时代背景的作品,但故事的主线仍然是围绕着小人物的缠绵爱恋与悲欢离合展开的。

小说的重点在于“人情”,其次在于世态风俗。

坪内逍遥在他的文学评论《小说神髓》中这样写道。《不如归》算得上是把坪内逍遥的文学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一部作品。浪子临终前的那句话“太苦了!下辈子再也不要做女人!”已经成了日本近代文学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台词。浪子与武男每次短暂相聚后的黯然离别,都是那么伤感和催人泪下,他们在山科车站的偶遇,更成了有生的最后一面。还有中日甲午战争前后日本的世态万象,扣人心弦的黄海恶战……

总之,这是一部充满“人情”与“世态风俗”的作品,然而到头来,这一切的爱恨情仇,都被湮没在那中日甲午战争的洪流当中了……

大背景中的小人物,爱恋、亲情、梦想、仇恨……其中种种,恐怕只有读过以后才能体会得到了。

2014年,央视为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制作了5集纪录片《甲午》。当节目制作组走上日本街头,针对甲午战争的认知度对日本民众展开调查的时候,得到的答案几乎完全一致,全部是“不知道”或者是“不关心”。而我们则足足将这段历史牢记了一百二十年——换言之,我们只是牢牢记住了这段仇恨。一段爱情,如果是两情相悦,那么这段爱情即便不会轰轰烈烈,至少也应该有滋有味,悱恻缠绵;倘若是一厢情愿的单恋,恐怕就没有那么美妙了,无论你如何想念,对方也只是无动于衷,你爱得越深,就会愈发痛苦。我想爱是如此,仇恨恐怕也是如此吧。你越是记仇,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就越会落在你的头上,或者,一份令你记恨终身的仇恨,在对方看来只是过眼云烟,根本就不曾放在心上。

没有海枯石烂的爱情,更没有不共戴天的仇恨。好在还有人性是永恒的。《不如归》自1898年连载于国民新报至今,已过去了一百二十个年头。1909年,即《不如归》问世的第十一个年头,《不如归》的第一百版问世(我们翻译的就是这个版本),其后数十年间,陆续仍有其他版本问世,时至今日,这本书已经成了日本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与必读的书籍。值此《不如归》问世120周年之际,我们在参考前人经典译本的基础上,重译了此书,藉此缅怀经典。

2018年6月2日
于航 VUkrmaFUCJCpiD65nbxSEVAdcVc3etv6Vro3U6tMpZlNXqJy3pJtXZnKMQPu2n9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