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8 现代汽车设计之王 :威廉·迈巴赫

img

“汽车设计之王”威廉·迈巴赫

如果将汽车历史的篇章翻回到其诞生之初,人们会发现威廉·迈巴赫(Wilhelm Maybach,1846—1929)和本茨、戴姆勒三个人是并驾齐驱的。

威廉·迈巴赫被誉为“汽车设计之王”,德国汽车工业界最重要的先驱人物之一,戴姆勒-奔驰公司的三位主要创始人之一,还创建了豪华车品牌——迈巴赫。

1846年2月9日,威廉·迈巴赫出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海尔布隆(Heilbronn)的勒文斯坦市(Lowenstein),他有4个兄弟姐妹,后来全家搬到了斯图加特(Stuttgart)。在威廉·迈巴赫10岁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小小的他成了一个孤儿。幸运的是,在威廉·迈巴赫面临生活困难的时候,一家慈善机构在《斯图加特报》上看到领养启事并答应照顾他,他被安排居住在罗依特林根(Reutlingen)兄弟会里面。除了孤儿们的居住与教育外,该兄弟会也附设有机械工厂,让孤儿们能在里面工作并且学习谋生技能。上学期间,学校的创建者和负责人古斯塔夫·威纳(Gustav Werner,1809—1887)发现了威廉·迈巴赫在技术方面的天赋并很好地培养了他,这为威廉·迈巴赫日后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img

罗伊特林根兄弟会是威廉·迈巴赫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

1865年,在罗依特林根兄弟会附设机械工厂里工作的威廉·迈巴赫与有“汽车鼻祖”之称的哥特利布·戴姆勒初次见面。年仅19岁的威廉·迈巴赫凭借自己在绘图方面非凡的天分,很快引起了31岁戴姆勒的注意。相同的兴趣和爱好,架起了威廉·迈巴赫和哥特利布·戴姆勒之间友谊的桥梁,两人成为亲密无间的挚友。

img

迈巴赫和戴姆勒研制

1869年9月,威廉·迈巴赫接受戴姆勒的邀请,来到了位于卡尔斯鲁厄(Karlsruhe)的道依茨燃气发动机股份公司(Gasmotoren Fabrik Deutz AG),担任技术制图员的工作。戴姆勒作为技术主管在由尼古拉斯·奥托创建的这家燃气发动机工厂着手四行程发动机的研发工作。1872年7月1日,年仅26岁的迈巴赫被任命为设计主管。

1878年,威廉·迈巴赫与贝莎·马斯(Bertha Maas,1851—1931)结婚。他们生育了2个儿子和1个女儿:卡尔(Karl Maybach,1879—1960)、阿道夫(Adolf Maybach,1884—1940)、艾玛(Emma Maybach,1892—1974)。

哥特利布·戴姆勒因与奥托本人在设计理念上的冲突愈演愈烈,于1882年离开了道依茨燃气发动机股份公司,来到斯图加特附近的堪施塔特(Cannstatt)并购买了一处别墅,其中一处小的花园被改造成了他的工作间。这年的10月份,威廉·迈巴赫也离开了道依茨燃气发动机股份公司,追随戴姆勒来到这里,并开始与戴姆勒着手研究和开发轻型高速发动机。经过细致、广泛的研究,威廉·迈巴赫发明了不规则热管点火系统,该系统是研发高速发动机的重要部分,但这一发明已被一位名叫瓦特森(Watson)的英国人于1881年申请过专利。于是,他不得不放弃这一成果,转而对市场上原有的内燃机进行技术改进。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发动机的转速得到很大提升,这些发明专利为后来的商业化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继1883年的卧式发动机之后,一种配置垂直固定气缸的叫作“立钟”(Grandfather Clock)的小型发动机于1884年5月问世。这种体积小、转速高的发动机,其前景被人们广泛看好。在1886年,这种发动机首次被戴姆勒装在四轮马车上,成为著名的“汽油马车”。

但是,威廉·迈巴赫显然不满意将他的发明仅仅用在四轮马车上,与戴姆勒把发动机装在马车上的想法不同,他把目光转向了扶把式四轮自行车,他认为这会是未来汽车中令人信服的机械结构。他设想的第一个产物是一辆钢轮汽车——最先取名叫“四方自行车”(Quadricycle)。威廉·迈巴赫还真是采用了这种前轮叉形转向车把、钢管框架和钢辐条车轮结构,并成功地在这辆车上装上滑动小齿轮的四速齿轮传动装置,从此滑动齿轮系统被正式引入汽车制造中。该车后置双缸发动机,排量0.565L,功率1.1kW(1.5 马力)。这辆齿轮传动“钢轮汽车”出现在了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用户的广泛好评是对这项技术的最好验证,并催生了法国的汽车工业。

img

1889年,戴姆勒和迈巴赫研制的著名的钢

img

迈巴赫和戴姆勒研制的齿轮转动钢轮汽车,驾

当戴姆勒与马克斯·达特哈夫(Max Duttenhofer,1843—1903)和阿赫曼·罗尼(Ailhelm Lorenz,1842—1926)在1890年11月28日建立戴姆勒发动机有限公司(Daimler Motoren Gesellschaft,DMG)时,迈巴赫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并于当年研发出带风扇的管状散热器、蜂窝式散热器,这一有效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为现代汽车的发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1891年2月11日,迈巴赫以不能接受合同条款为由离开了DMG公司。在随后的一年半的时间里,威廉·迈巴赫继续他的发动机和汽车设计工作,资金方面由戴姆勒赞助。到1892年秋天,戴姆勒委托迈巴赫租下了已经停业的赫尔曼(Hermann)饭店的花园大厅,聘请了12名工作人员和5名学徒,将设计室从迈巴赫家里搬了过去,昔日宾客往来的繁华世界变成了研制汽车的车间。在此期间,迈巴赫有两件重要的发明:“凤凰”(Phoenix)发动机和喷雾化油器。“凤凰”的特点是两个立式气缸铸造成一体,排气门由凸轮轴控制,用处广泛。

英国实业家弗雷德里克·西蒙斯(Frederick Simms,1863—1944)愿意购买戴姆勒发动机专利,并开出了一个好价钱——35万马克,但有个附加条件:让戴姆勒和迈巴赫回到DMG公司。这样,威廉·迈巴赫在1895年11月8日签订合同重新被任命为DMG公司的技术主管。威廉·迈巴赫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科技成就,如第一台四缸发动机(1890年)、V型双缸发动机(1892年)、喷嘴化油器(1893年)、蜂窝状管式冷却器(1897年)等。

img

迈巴赫制造的第一辆以“梅赛德斯”命名的汽车“35PS”(1901年)

img

威廉·迈巴赫的长子卡尔·迈巴赫

img

迈巴赫全家福(从左到右):大儿子卡尔、迈巴赫、小女儿艾

img

著名的迈巴赫“凤凰”发动机(1895年)

在威廉·迈巴赫所有的设计中,最为杰出的一项就是1900年11月22日在戴姆勒公司设计制造的第一辆以“梅赛德斯”命名的“35PS”汽车。虽然该车的功率只有26kW(35马力),它却有现代轿车的基本特征:流线型车身,前置四缸发动机,排量5.918L,低而平稳的底盘,齿轮换挡系统,尺寸一致的车轮;铝合金发动机体、双凸轮轴、蜂窝状散热器,博世间断式点火器;功率提高了,汽车自重却只有原来凤凰车的一半——1 000kg,速度则提高了一倍——时速最高能达到88km,在那个时期还没有一个可以达到哪怕只是接近这个速度的汽车。这辆车在1901年3月25日的尼斯车赛(Nice Week)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出尽了风头。

同时,这一历史上“真正”汽车的设计概念,使世界从马车时代走入了汽车时代,为汽车工业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并开启了汽车工业设计之门。从那时开始,流线型轮廓,高性能,蜂窝式散热器,低发动机罩,长轴距,定位板式换挡机构,斜置转向系统,尺寸几乎相同的前后车轮,以及轻量化,都已经成了汽车工程设计的关键因素。

1907年4月1日,威廉·迈巴赫最终伤心地离开了DMG公司。当齐帕林(Zeppelin)LZ4飞艇于1908年8月5日在埃赫特汀根(Echterdingen)遭遇风暴坠毁后,威廉·迈巴赫答应给格拉夫·齐帕林(Graf Zeppelin,1838—1917)建造一种新的飞艇发动机。后来,也就是在1909年3月23日,他在毕辛根(Bissingen)建立了飞行器发动机制造公司(Luftfahrzeug Motorenbau GmbH),技术主管就是他的儿子卡尔·迈巴赫(Karl Maybach,1879—1960)。当时迈巴赫父子分别拥有这家制造公司20%的股份。1918年5月16日,迈巴赫的飞行器发动机制造公司更名为迈巴赫发动机公司(Maybach Motorenbau GmbH)。

img

一个象征着完美和昂贵的轿车迈巴赫W3(1921年)

img

威廉·迈巴赫与妻子和女儿共同安葬于堪施塔

时至1919年,迈巴赫开发的发动机凭借其领先的性能而成为市场上的宠儿。荷兰汽车与飞机公司(Nederlandsche Automobiel en Vliegtuigfabriek Trompenburg,即现在的世爵汽车)为其豪华轿车Spyker 30/40订购了1000台W2发动机。然而,这家荷兰公司后来陷入了财务困境,无力购买其订购的所有发动机。为了消化那些存货,迈巴赫决定自行制造轿车。迈巴赫父子在4个梅赛德斯轿车的底盘上建造了第一辆试验车——W1,并进行了全面的实地测试。

1921年,迈巴赫W3轿车在柏林车展上首次亮相。难舍汽车梦想的威廉·迈巴赫与卡尔·迈巴赫父子一起再次缔造了汽车史的另一传奇品牌迈巴赫——一个象征着完美和昂贵的轿车。威廉·迈巴赫也因此再次声名鹊起。

高级政府设计师、名誉博士威廉·迈巴赫于1929年12月29日在堪施塔特逝世,享年83岁,结束了他成功的一生。生前他从德意志皇帝、符腾堡国王、德国工程师协会以及斯图加特大学获得无数的荣誉和奖赏。 3NbiBvDLNRbZnd6RMBvBF02pNED4YCyHlmTT7hzQFfQROFBNcl+zdtd98VoM4kw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