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课

如何发现经济学原理

本课要点
  • 区分有目的的行动与无意识的行为
  •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 为什么经济学的基础研究方法与物理化学不同

◎有目的的行动与无意识的行为

当我们观察并试图理解世界时,往往会自然而然地作出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分——分辨有目的的行动与无意识的行为。当我们描述棒球的运动轨迹时,会用到质量、速度、空气摩擦力等属性。我们不说“棒球自己想按抛物线运动”,或者“球飞累了,于是自己决定降落”。对现代人来说,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完全不科学。但是,如果我们不说棒球,而是描述喷气式飞机的运动,那么就完全可以说飞行员“想要躲开湍流”,或者说他“发现燃料快耗尽了,于是决定降落”。

我们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这两种情况,反映了在理解周围世界时所做的一个基本判断:我们要么把观察到的事件归因于自然法则,要么认为与人类这一有意识生物的目的有关。简而言之,我们要分辨是否有人类意识参与其中。

这里,我们接触到了一些非常深刻的哲学问题。显然,在这简短的一课里,我们不会给出最终结论。但为了给理解经济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区分 有目的的行动 与无意识的行为。经济学的法则只适用于前者,而不适用于后者。我们将在下面的第3课里看到,经济学总是至少牵涉到一个人的意识,这意味着个人具有自觉的目的,并将采取手段来改变物质世界,以达到这些目的。

要想区分有目的的行动与无意识的行为,并不仅仅是区分人类与无生命体那么简单。人类身体的多种运动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行为。假如我对你说,“只要抬起右腿,我就奖励你20块钱。”那么,就可以认为你接下来的反应是有目的的,你刻意抬起腿是为了得到钱。但是,如果医生用小锤敲打你的右膝来测试膝跳反射,这样的运动就不再有目的。尽管该运动涉及神经系统与大脑,但我们不能认为涉及你的意识。注意:大脑与意识有显著的区别,在本课程里,这一区别至关重要。

本课程适用于有目的的行动,它由有目的的、意图明确的人所实施。有时,很难完全区分“意图明确的行动”与“反射性行为”,但这并不影响本书所阐述的原理。当棒球外场手把球扔向二垒时,他自己可能并没有完全意识到此行动背后的思维活动,但他一定在试图超越跑垒员,因为他想让自己的球队赢得比赛,即使他因“估计错误”而扔过了垒。本书的全部课程仍适用于他有意识的行动,因为他意识清醒,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试图改进自己的状况。

本书中的经济学原理并不限于“完全理性的人”。我们研究的对象是真实的人,他们每天都在真实世界里自主交易。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这意味着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类社会。其他的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它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和气象学等。

如上一节所述,因为研究的主题不同,使得社会科学关注有目的的行动,而自然科学关注无意识的行为。不管社会科学家们自己是否注意到,在他们的解释与理论中都隐含了一个假设,即人的意识在起作用,并影响事件的发展。除了生物学之外,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通常不涉及有意识的智慧,这与社会科学形成鲜明的对比。

人类可以相互感知,并且不同的人有着各自独立的动机,这些是社会科学的普遍共识。这一共识不仅体现在构建理论和解释事件上,而且在社会科学中,即便原始“事实”本身也是心理上的,不纯粹是自然的或物质的。例如,某个社会学家可能提出一种理论,认为离婚率的增加会导致犯罪率的上升。为了验证理论,要先搜集资料,也就意味着需要“进入别人的意识里”,首先确认哪些事件是犯罪、什么是离婚。这些都不是纯粹的天然事实。

社会科学中,即便所谓的“事实”也与意识有关

举例来说,工具、食品、药品、武器、词、句子、通信和生产活动……这些都是合适的例子,它们作为人类活动中的对象在社会科学中反复出现。显而易见,这些概念……不是指这些事物的某些可观测的客观属性,而是指某人对这些事物的看法。甚至不能用物理术语来定义这些概念,因为同一概念的各客体之间没有共同的物理属性……只能通过阐明以下三项之间的关系来定义这些概念:(1)目的;(2)抱有此目的的人;(3)在此人心目中,能作为恰当的手段来满足此目的的客体。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举个例子,假设莎莉开车撞死了乔。这一事件是不是凶杀案?如果莎莉在撞人前的5秒钟突发心脏病,那么这很可能不是犯罪而是意外;相反,如果警察来到事发现场时,听到莎莉在大喊:“你再也没有机会骗我了!”那么,就该对莎莉实施羁押。注意,两种情况的本质区别在于莎莉的意识。社会学家们需要猜测莎莉的意图,从而分辨是否涉及犯罪行为。仅仅描述物理情况是不能得出结论的,除非这种描述能够帮助我们解释,当车撞倒乔的时候莎莉在想什么。她的意志力能把一辆普通的轿车变成谋杀工具。最后,再次强调,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轿车的部件与组成部分没有发生任何物理变化。物理学家与化学家不可能发现组成车辆的分子有任何改变。相反,当我们说莎莉“把轿车变成谋杀武器”时,是在对无形的、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的莎莉的意识做判断。在驾驶汽车时,莎莉的手与脚的物理运动无关紧要;正是她的意图决定了,这是不是又一起公路谋杀案。

正如在莎莉撞了乔一例中阐明的,即使是社会科学中的“原始事实”,也与我们对别人意识的理解密切相关。相反,在自然科学里,不管是原始事实,还是用以解释事实的理论都不依赖于对别人意图的理解。自然科学家们能够居高临下地观察物理世界,并发展出理论以解释自然世界里的“无意识”行为。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就的比较

比起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有着显著的区别,人们把前者称为“硬”科学,而把后者称为“软”科学。“硬”科学家们尤其爱做这样的区分,他们普遍认为,所谓的“硬”科学比“软”科学更严格,因而更科学。一般来说,世界上最聪明、最著名的科学家们都从事“硬”科学领域的研究。除了最具代表性的爱因斯坦外,理查德·费曼与斯蒂芬·霍金也吸引着公众的眼球。相反,获得心理学方面的奖项就没那么引人注目了,几乎没人能说出上个世纪顶尖社会学家的名字。即使有人谴责那些制造原子弹的物理学家,但绝大多数人都是支持物理学的。不过有很多人怀疑甚至敌视一些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与精神病学,这形成了另一个鲜明的对比。

为什么会这样?在知道答案之前,我们的期望很可能正好相反:大众崇敬的科学家们应该研究人,而不是无意识的粒子。

可能的原因之一是,社会科学被用来为一些可怕的事情正名,像对被监禁者实施电击疗法,以及大萧条时期,政府弃饥肠辘辘的美国人于不顾,反而赞助农民大量屠宰和掩埋数百万生猪。也许这样的事件使人们不信任精神病专家与经济学家。但是,人们为什么不因广岛核爆而谴责物理学家和发明火药的化学家呢?

我们认为原因如下,虽然制造重型武器的原理来自物理学和化学,但物理学家告诉军队:“如果你把这玩意从飞机上扔下去,会引起核裂变反应,并释放无法想象的巨大热量。”物理学家的预言当然是完全正确的。另一方面,精神病专家告诉法庭:“请授权给我,允许监禁那些我们认定的精神病人,给他们注射药物并进行其他实验,这将治愈他们,并创造一个没有变态与反社会行为的和谐社会。”20~21世纪,很多号称顶尖经济学家的人也同样告诉政府:“让我们操控印钞机,这样就能避免毁灭性的经济危机和无法抑制的通胀。”显而易见,这些精神病专家与著名经济学家的信用记录不佳,远不能与自然科学家们相比。

由于种种原因,即使是社会科学领域里那些造诣不凡的天才们,也会钻牛角尖,将学问带进死胡同。该领域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大众)开始怀疑,所谓的“顶尖技术”纯属浪费时间。很多人同意:“精神病学本来挺好……后来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带坏了”,或者“自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登场,经济学走上一条完全错误的道路”。不过,几乎没人会说:“艾萨克·牛顿为物理学作出巨大贡献,可那个疯子爱因斯坦跑出来搞砸了。”

一方面是自然科学的成功与声誉,另一方面却是社会科学的平庸与人们的敌意。产生如此巨大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相当简单,它们的行为由一系列简洁的原理所支配。因此,通常可以通过可控实验来鉴定“硬”科学的理论。这就是为什么物理学不太可能走进死胡同,而很多人却认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钻进了牛角尖。物理学理论预测的对象,是物质世界的客观物体。在像物理学这样的“硬”科学领域,一种表面新奇、实质拙劣的理论是无法盛行于学术界的,因为重复实验会不断揭示出它的荒谬。爱因斯坦公开抵制一些量子论的哲学含义,但是,面对亚原子粒子实验的测量结果,包括爱因斯坦在内,没有任何物理学家能质疑这一理论的准确预测。

原因是,就我们所知,亚原子粒子并没有意识。为了理解它们的行为——为了“解释”亚原子粒子——物理学理论要达到的唯一目标是,越来越精准地预测这些粒子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需要指出的是,在物理学的实践中,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在某几次实验中,一种理论也许预测更精准,但另一种理论也许更简洁、更优美。某些物理学家也许会“信奉”那些更精致完美的理论,并努力寻找证据去推翻与理论不符的实验结果。尽管如此,长期看来,在“硬”科学领域里,理论如能系统又明确地带来更准确的预测结果,它将最终取代其他对手。

社会科学领域的多数专家们认为,同样的“科学方法”也应该适用于社会科学。可问题是,他们的研究对象确实拥有自主意识。几乎不可能发展出一套精确的法则,来准确地预测人们在不同情况下的行为。在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经济科学里,事物如此复杂,以至于多数情况下不可能进行真正的控制实验。

为了阐明自然科学与经济学的这一重要区别,让我们首先假设两组物理学家在争论粒子的电荷强度。澳大利亚小组利用一项精巧的新技术进行实验后,宣布之前的评估需要被修正。可是,另一组物理学家却争辩说,澳大利亚小组的实验是有缺陷的。因为实验室的位置接近南极,地球磁场干扰了测量。为了解决争论,他们同意在几个不同的纬度进行同样的实验,来检查是否实验室越接近赤道,测量的结果越接近之前的评估。对于所有这些研究,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粒子运动遵循的法则是一致的。实验者可以保持所有其他影响因素不变,单独分离出地磁场的影响。我们刚刚讲述的这个例子解释了为什么物理学看上去“运作”良好。我们有很好的理由相信,长期看来,物理学家发展出的理论,将能越来越准确地预测物理世界是如何运作的。

当两派经济学家针锋相对地辩论时,情况就不这么明朗了。例如, 凯恩斯主义者 相信大萧条是总需求的崩溃造成的,赫伯特·胡佛总统和后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应该推动大规模财政 赤字 ——借钱消费以对抗萧条。 奥地利学派 则完全不同意,他们认为1929年的经济崩溃源自之前美联储(美国政府成立的中央银行)一手策划的“繁荣”。根据他们的观点,胡佛和罗斯福实施错误的干预主义政策,人为地拖延大萧条长达10年以上。奥地利学派反驳凯恩斯主义的赤字理论,指出胡佛和罗斯福当政时期创造了和平年代财政赤字的最高记录。与此同时,经济恢复的过程却是史上最缓慢、最痛苦的。凯恩斯主义者则反驳说尽管赤字如此巨大,但“显然”政府的借债与消费还不够,不然失业率不会长期居高不下。

在本书的开头,我们还没有掌握好概念来深入探讨这一争论,在下面的课程里,你将学会一些必要的工具,以更好地理解争辩双方的观点。现在要知道的是,尽管70年来,职业经济学家们一直在争辩大萧条真正的肇因,但争论仍没有解决。经济学家们争论不休的原因是,20世纪20年代晚期的世界经济状况是唯一的。他们无法用实验来检验凯恩斯主义理论,实验要求保持其他一切因素不变,唯独把1932年的美国联邦赤字扩大1倍,以观察赤字对失业率的影响。

1930—1939年联邦赤字与失业率之比

资料来源:美国总统计划(http://www.presidency.ucsb.edu/data/budget.php)和劳工统计局。

经济学家们无法就正确的解决方案达成一致

“政府在萧条时期的正确对策是削减预算,并严格地不干预经济。”

——穆雷·罗斯巴德(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

正如储蓄造成了现在的萧条,我们必须通过挥霍来摆脱它。

——《商业周刊》经济学家维吉尔·乔丹(1932年)

正如储蓄造成了现在的萧条,我们必须通过挥霍来摆脱它。

毫无疑问,从道义和政治立场来考虑,拥护巨额政府开支的经济学家们往往倾向于认同凯恩斯主义对大萧条起因的解释。同样,那些反对大政府的经济学家们会被相反的经济理论所吸引,强调低税收和低财政赤字带来的好处。但正是因为不能进行可控实验,使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经济理论得以同时存在。双方阵营都坚信自己是正确的,而对方是虚伪或草率的。在“硬”的自然科学里罕有这样的感情用事,因为在这些学科里,事实“不证自明”的程度远远超过社会科学。

幸运的是,情况并非那么糟糕。尽管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经济学里用处不大,但通过一些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无法使用的方法,我们另有高招去发现经济学的原理与法则。随着对本课程的掌握,你将逐渐熟悉一个解释世界的全新框架,以帮助你理解以前那些看似没有关联的事件。正如你将看到的,本课程不用实验、更不依赖历史论据来证明其有效性。一旦你掌握了每课的要点,它将永远属于你。你可以自己把握哪些概念对自己更有用,但永远不必担心新出版的经济学研究报告会推翻它们。这是如何实现的呢?下一节我们将为你解释。

◎如何发现基本经济学法则

上一节我们说到,经济学的理论家们面临着两个严重的问题:(1)他们的研究对象有自主意识;(2)控制实验在化学这样的自然科学领域里司空见惯,但却极难在经济学领域里实施。这些区别部分地解释了,为什么比起经济学这样的“软”科学,所谓的“硬”科学在客观性上更加声名显赫和成功。

然而,比起自然科学家,经济学家确实有一个极大的优势:经济理论家们自己也是会思考的人,有着意图明确的目的。他们可以从内部观察经济行动,因此更容易理解经济体中其他成员的动机和他们面临的约束。相反,粒子物理学家可想象不出“变成夸克是什么滋味”,于是,他们只能依赖熟悉的实验技术来洞悉粒子的行为。

在本课的开头,我们集中讨论了有目的的行动与无意识的行为之间的区别,这一区别是发现经济学原理的关键。“人拥有自主意识,并试图达到自己的目的”,本书将要推导的经济学原理全都基于这一事实的逻辑蕴涵。换句话说,一旦社会科学家们决定承认这一“理论”——人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正如你我亲身体验的自我意识。那么就能根据此“理论”自发推导出其他知识。到了第3课,你将吃惊地发现,一个简单的观察——“张三怀有某种目的在行动”,竟然包含那么多的经济学知识。不过,在学习第3课前,首先你必须准确理解这一研究方法,所以现在暂不详述这些推论。

如何发现经济学原理?不必参考物理学与化学,用几何学的模式更恰当。在标准的欧几里得几何学里,我们从一些足够合理的定义与前提开始。例如,我们首先定义什么是点与线,然后解释两条线的相交构成了角,等等。

一旦我们手里有了这些初始的定义与前提,就可以利用它们来构建“定理”。定理是一个神奇的词,它的意思是,由初始的定义与假设条件出发,通过 逻辑演绎 推导,以此证明为正确的结论。几何学教科书由最基本的定理出发,然后利用每一步的新结论去推导更复杂的定理。例如,最初一个简单的定理如下:“如果我们用4条直线构成一个矩形,那么可以划出第5条直线,把这个矩形分割成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一旦证明了这个简单的定理,就可以把它放进我们的工具箱。接下来,在证明更复杂的定理时,可以在步骤中直接引用。本书构建基本经济学原理的步骤和方法与几何学非常相似。我们的基本前提是,社会事件是由人有目的的行动所驱使的。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将定义一些基本概念,例如利润与成本,然后展示它们与基本前提之间的关系。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将不断引入新的情景,并应用之前的结论,持续构建新的定理,并获得新的见解。

关于几何学的例子,有两个要点值得注意。首先,要求数学家用实践去检验几何学教科书里的“定理”是没有意义的。勾股定理大概是最著名的几何学结论了:“在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长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长的平方”。

一旦你看过勾股定理的证明,就能理解它是永真的。如果你有兴趣,不妨找把尺子和量角器,在纸上画个直角三角形去“验证”勾股定理。你会发现,在实践中,勾股定理并不完全正确。你有可能发现,等式的左边加起来是10.2英寸,而右边却是10.1英寸。虽然你的测量结果“证伪”了勾股定理,但如果你向数学家指出来,他会解释说,你测量的三角形并不是真正准确的90度,也许只有89.9度,而且你用来测量直线的尺子不是精确的工具,因为它的刻度有限,测量时,你是在“目测”每条直线的长度。重点在于,数学家知道勾股定理是真的,因为可以从最初的前提条件出发,经过一步步无可置疑的逻辑推导,来证明它的正确。

几何学的类比解释了如何推导经济学的原理和法则。我们认定人的意识在起作用,并从一些定义出发,开始逻辑推导进一步的结论。一旦证明了某个经济学原理与法则,就可以把它放进背包,在未来用于证明更复杂的结论。如果有人问,数据是否“证明或推翻”了我们的经济学原理?我们可以回答说,这个问题毫无意义,对经济学法则显而易见的“证伪”,仅仅意味着初始的前提条件没有被满足。例如,我们将在第11课学习需求定律,“其他情况不变,价格的上升会降低对某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现在,假设我们要“检验”需求定律,一定能找到一些历史时期,某物品价格的上升却伴随着人们更多的购买量。但这一发现不能推翻需求定律,经济学家可以简单地断定:“看来,‘其他情况’一定改变了。”

现在,让我们关注从几何学中获得的第二个要点:尽管结果是由初始定义和前提(有时称之为 公理 )经过逻辑推导而来的,推导出的命题依然包含关于真实世界的真实而有用的信息。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在“科学的”、能够提供“真实世界信息的”研究领域里,命题必须至少在原理上能被实验和测量所推翻。 几何学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但几何学的实用性却是众所周知的。一位工程师着手计划修建一座桥梁,如果他曾在几何课上学过逻辑演绎证明,就更有可能获得成功。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教科书上的全部定理“只不过”是由那些早已包含在初始前提中的信息所作的变换而已。

本书中的经济学原理与法则也与几何学一样,不必依靠实践来检验命题是否成立。因为任何显而易见的证伪仅仅意味着,检验时缺少证明需要的条件而已。尽管如此,你将发现,通过审慎的自省和逻辑推理获得的这种“不切实际的知识”,确实能让你理解真实世界的全部复杂性。一旦掌握了本书(无需检验)的逻辑演绎课程,你的经济学之旅将获得最好的指引,并得到最好的结果。

小结
术语

有目的的行动: 在意识理性的指引下进行的活动,具有目的的行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一个受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影响而形成的学术派别,它认为可以通过政府的预算赤字来摆脱经济萧条并恢复充分就业。

预算赤字: 政府的开支超过税收与其他收入的那部分,它必须通过借债来支付。

奥地利经济学派: 一个受卡尔·门格尔和其他奥地利经济学家的影响而形成的学术派别,它认为萧条是政府干预经济造成的,并建议在萧条期间减税并减少政府开支来帮助恢复经济。

逻辑演绎: 一种从一个或多个公理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公理: 一个演绎系统的初始命题或基础。例如,几何学教科书中,两点之间构造直线的方法是公理。公理是无需证明的,它被认定为真,以证明其他那些更加深奥的命题。 qoKmVD/8SGlBYwvuA1rEiebNvJPhEQ5aKUsBtKz+5Wg2rExT+ijIKl11A5BH2jwo

思考题
  1. 如果人被辣椒呛得打喷嚏,这是有目的的行动吗?
  2. “有目的的行动”是否包括犯错误?
  3. 大脑与意识是可以互换的名词吗?
  4. 能否通过控制实验来检验经济学理论?
  5. ** 你认为“智慧设计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