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名画《蒙娜丽莎》究竟好在哪里?

再来说说达·芬奇的定位。拉斐尔优美典雅,米开朗基罗雄浑壮美,我个人比较喜欢拉斐尔的风格。不过话说回来,拉斐尔优美典雅的风格其实是从达·芬奇那里学来的。

感觉拉斐尔是在摹仿偶像达·芬奇。

拉斐尔向米开朗基罗“取经”被拒绝,不过他从达·芬奇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米开朗基罗似乎跟谁的关系都不太好。

达·芬奇的手稿里有篇文章,虽然没指名道姓,但能明显看出写的是米开朗基罗。文章大意是说,将人体画得肌肉鼓胀一点也不艺术,完全可以处理得更有意境一些。达·芬奇画的人体,比如刚才看到的那幅《施洗者圣约翰》,不会像米开朗基罗那样画得肌肉发达。

嗯,说得没错。

其实达·芬奇在美术解剖学方面造诣极深,以他对人体细节的精准把握,却并没有像米开朗基罗那样把人物画得浑身肌肉紧绷。

达·芬奇这一点跟拉斐尔有些像。

是拉斐尔像他好吧。下面咱们来聊一聊《蒙娜丽莎》吧,这幅名画究竟好在哪里呢?

好在哪里……我记得小时候这幅画就已经很有名了。

呃……我觉得吧,不光是世界堂 广告的缘故。

《蒙娜丽莎》,1503—1519年,巴黎卢浮宫美术馆

说起来当时世界堂为什么会用《蒙娜丽莎》做广告?

因为是名画吧……

而且,马塞尔·杜尚 的恶搞之作 也是名画不是吗?

打住!

咱们还是继续探讨之前的话题—这幅画究竟好在哪里。

你喜欢这幅画吗?

我也说不上来,总觉得蒙娜丽莎的表情很微妙。

说到点子上了!

这幅画正是好在这个微妙的表情上。这个表情被称作“神秘的微笑”,那笑意若隐若现,你如果从不同角度观看,会得到不同的感受,相当神秘。

不是经常有传言嘛,学校美术教室里的《蒙娜丽莎》画像到了晚上会眨眼。

没错!

总之这表情十分神秘莫测。而且仔细看的话,画中人的性别也有些难以辨别。艺术史家普遍认为,《蒙娜丽莎》的画中的女主人公就是佛罗伦萨丝绸商人乔孔多的妻子丽莎·格拉迪尼。不过这幅画的艺术成就已经超越了特定人物的肖像画的范畴。

难道这不是肖像画吗?

原本是作为肖像画开始画的,但乔孔多夫人却没能买走这幅画。达·芬奇有生之年都将这幅画带在身边,没事画两笔,最后成了一幅全新的作品。

是这样啊。随身携带,一点点地修改、完善……

最后,“神秘的微笑”就诞生了。

而且,《蒙娜丽莎》成为名画的另一个理由,其实也在这个“神秘的微笑”里。咱们把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稍微放大来看一下。

好了,大家请看。

无论放大多少倍,色块的线条和边界都朦朦胧胧的。也就是说在明暗交界处,几乎看不到明显的交界线。

啊,果真是这样。达·芬奇画技棒棒哒。

即使是阴影部分,也看不出眼皮的边线在哪儿。也就是说没有轮廓线。

简直像照片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已经超越了照片。这种绘画技法叫晕涂法。“晕涂法”(sfumato)在意大利语中是“产生烟雾”的意思。西方绘画的两大基本技法是透视法和明暗法,晕涂法可以说是明暗法的超级增强版,也叫“明暗渐进法”。

晕涂法是油画颜料出现后确立的技法。

在那之前还没有油画颜料吗?

有倒是有,但是没用在绘画方面。当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发展得如火如荼时,在佛兰德斯,也就是现在比利时的一个地区,凡·艾克兄弟 发明了用油画颜料绘画的技法。之前咱们提到过,在此之前的绘画技法,壁画多为湿壁画,木板画多为丹培拉。

天妇罗?

呃……是丹培拉(Tempera)好吧。不过确实有一种说法,认为天妇罗的语源是“tempera”—“tempera”这个词的本义是“调和”“搅拌”。至于绘画方面所说的丹培拉,是一种利用预制的乳液作为颜料结合剂作画的技法。这种黏稠、浑浊的乳液大多使用蛋黄或者全蛋为乳化剂,或者加入适量的油和醋。用它调和颜料作画,不但干得快,而且表面还会有蛋壳般的柔润光泽。

用像蛋黄酱一样的东西画画?

嗯。使用丹培拉这种技巧能够保持色彩的最大鲜艳度。相比“蛋黄酱”,用油调和颜料能得到更薄的效果,这就是油画颜料。用油画颜料不仅能涂得极薄,干透后还可以反复覆盖和修改。将这种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技法,就是晕涂法。

将晕涂法运用得淋漓尽致的画家就是达·芬奇。

而《蒙娜丽莎》就是他使用这种技法创作的巅峰之作。

蒙娜丽莎的微笑,正是将晕涂法发挥到极致所诞生的奇迹。

反复涂改……

根据科学调查的结果显示,《蒙娜丽莎》至少涂了20层颜色。每涂完一层,油画颜料就需要时间干透,因此达·芬奇一直随身带着这幅画,一有空就再上一层色。

这种反复涂改已经成了爱好了吧。

正因为做到这种程度,所以才能够将晕涂法发挥到极致呀。《蒙娜丽莎》成为名画的理由之一—神秘的微笑,你现在明白了吧?

原来不是单单因为画得好才有名,而是有这样的一层原因啊。

首先,画中将超级增强版的明暗法,即晕涂法运用到了极致。其次,在透视法的使用上,完美地融合了线性透视和色彩透视两种技法:描绘背景中流动的河水使用了线性透视;描绘远处的景色使用了灰淡的青色,近处的景色则使用了鲜明的棕色的色彩透视。正三角形的稳定构图,以及蒙娜丽莎呈四分之三面坐姿的构图角度也堪称完美。总而言之,这幅画是文艺复兴时期确立的西方古典绘画的重要技法的集大成之作。这就是《蒙娜丽莎》成为传世名画的原因。

荟萃了各种重要技法。

另外,这幅画在日本这么有名或许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幅画不是宗教画。

那时,宗教画以外的作品是不是很罕见?

肖像画在那时也很风靡,不过论格调远不及宗教画和历史画。正因为《蒙娜丽莎》是一幅没有宗教色彩的肖像画,才使得基督教文化圈以外的人能够没有抵触地接受。不管怎样,《蒙娜丽莎》成为超级名画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在美术史上的意义,跟人们的喜好关系不大。

确实,没怎么见过说自己很喜欢《蒙娜丽莎》的人。

再有一点,雌雄莫辨的中性美,也是文艺复兴的一个理想。那个时代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将相反的两极融合是一种理想境界。在这一点上,《蒙娜丽莎》象征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美。

是觉得雌雄同体很棒吗?

其实,名画未必有名。《蒙娜丽莎》之所以这么有名,或许跟达·芬奇留下的作品少得离谱不无关系。

物以稀为贵。

是的。还有一点也很重要,达·芬奇完成的作品虽然不多,却留下了大批未经整理的书稿,里面有各种诡丽伟大的奇思妙想。岩波文库曾出过一本叫《达·芬奇手记 》的书,里面有大量笔记和素描。这些手稿也相当关键。

里面不但有画,还有直升机什么的各种各样的草图。

那个可飞不起来。

虽然达·芬奇被称为全能天才,但他那些脑洞大开的发明基本都是没法实现的东西。不过他把这些都记录了下来,留着让后人大开眼界。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脑子里灵光一现时不妨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达·芬奇手稿中的螺旋桨飞行器(直升机的原型)

即使是零碎、不完整的想法,好歹也先记下来。

达·芬奇还有一点需要我们学习的,得有一件成名之作。

那就是《蒙娜丽莎》吧。

对。没有那么一件压轴之作可不行。不过,要是一炮而红了,可不能一个劲地发表作品。给公众的冲击力可能一次比一次淡,最后很可能适得其反,之前的名气也一下子垮了。灵光一现时,把构思记下来最稳妥,用不着去完成。

哈哈。

笔记的话,无论怎么讨论都可以,若是以后有谁实现了这个构想,还能说一句“这点子是我先想到的 ”。

几百年前就想到了。

不过话说回来,有海量构想和草图,完成的作品却少得可怜,这是因为达·芬奇明明是个完美主义者,却总是三分钟热度。正因为追求完美而在制作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这期间他对其他事物产生兴趣,因此对眼下的工作兴味索然。就连《蒙娜丽莎》,据说其实也是“半成品”。这幅画能达到现在我们看到的完成度,是因为放在手头上一直卖不掉,以及这幅画的大小便于携带,所以他来了兴致时就画上两笔。

原来是这样。《蒙娜丽莎》是因为卖不掉才成为名画的啊。 wq8Pckmh7t+EXkmce55zW/SGBNQSPzzNl7gTm0RGyDnMgoitvnzsAHKR4mTMRFc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