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南美洲和加勒比海的海上贸易

当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在1492年横渡大西洋时,他曾在佛罗里达半岛西南的巴哈马群岛登陆。他听从被他绑架的泰诺人的建议,穿过巴哈马浅滩航行到古巴。他通过在伊斯帕尼奥拉岛(今多米尼加共和国和海地)遇到的阿拉瓦克人,了解到南部的其他族群,即加勒比人(西班牙人称之为 Cariba 或 Caniba),“加勒比海”(Caribbean)和“食人族”(cannibal)等词汇便来源于此。人们对哥伦布的过分关注导致一些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泰诺人、阿拉瓦克人和加勒比人是什么人?他们来自哪里?什么时候来到这里?他们怎样旅行?哥伦布及其同时代人有他们自己的答案,其中一些关于这里人类的起源类型的答案充满着神学的甚至神秘的色彩。由于美洲土著居民的情况缺乏资料记载,第一批到访的欧洲人的当务之急,就是面临全美洲的人口因欧亚大陆疾病的传入而大幅减少的局面,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抢救那些将会随之一同消失的当地居民中流传的口头传说,从中也许能够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追溯美洲人的起源与迁徙模式的工作已经落到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遗传学家们的身上了。

原住民在此定居之后,分布在北到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东到格陵兰岛、南至南美洲的火地岛的广大区域内,我们很难梳理出海上航行和内河航行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关于人类是如何在南美洲定居的,共有4种假设,但没有哪一个是令人完全信服的。有3种假设都认为人类是通过海洋到达那里的—其中2种假设认为是通过太平洋而来的,第三种则认为是横渡大西洋而至;第四种假设则认为人类是通过东北亚的大陆桥迁徙到加拿大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3种假设支持东南亚或东亚起源说,第四种则认为美洲的人类来自欧洲。有2种假设认为迁徙是通过亚洲的水路进行的,第三种则认为是跨大洋迁徙,这在15,000多年前确实是不可能的,第四种假设则提出了一条从西伯利亚到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部的沿海岸的路线。 最后一种假设为较多人所接受,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必要就此止步。

在最后一次冰河时代,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岛和塔斯马尼亚岛组成了萨胡尔大陆,而白令海峡在当时仍是干旱地区,它与毗邻的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一起构成了著名的白令亚美大陆桥。持太平洋沿岸迁徙论者认为,来自亚洲的人类驾驶小船沿着海岸到达美洲。尽管有四处密布的冰块,北太平洋上向东的暖流能够改善沿岸地区的恶劣环境—正如今天墨西哥湾流造成了冰岛和西北欧的温暖气候那样,并将创造零散的无冰半岛和岛屿,以供人们补给水和食物。这些沿海移民在有机会返回内陆之前,将会沿着白令海的边缘远航至不列颠哥伦比亚附近的夏洛特皇后群岛(位于大冰原南端附近)。在大约11,000年前,上升的海平面开始淹没位于白令海峡下面的陆地,而现在的白令海峡的宽度已达45海里。

南加利福尼亚海流将加速移民到达下加利福尼亚的进程,但是美国西海岸以缺乏港口、岛屿和大河而著称,尤其是在华盛顿州与俄勒冈州之间的哥伦比亚河南部。 在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南部之间的海岸,尚未发现有人知道使用先进的船只以任何形式利用海洋资源。然而到了13,000年前,人类已经在由8个岛屿构成的海峡群岛上定居,分布在圣巴巴拉海峡和加利福尼亚州南部附近的圣卡塔利娜湾之间方圆140英里的范围内。大约在同一时期,秘鲁、智利和中美洲沿海地区也开始有人类定居,这里有发源于安第斯山脉的众多东向的河流,它们将养育正在快速迁徙的人类。当时亚马孙河正在泛滥,顺流而下的河水可以在1天之内很轻松地行进120千米。

关于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至今仍有着激烈的争论,但可以确定的是,人类在美洲定居的最早的且得到普遍认可的考古证据来自大约15,000年前。不管人类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候到达美洲的,在大约5,000年前,那里出现了第一批国家。大约在同一时期,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文明也兴起了。前哥伦布时代的美洲文化的巅峰是安第斯文化和中美洲文化,而北美地区同样有独立发展且十分繁荣的文化,如东伍德兰的筑丘人的文化(在河畔地带有着众多的定居点)和西南的沙漠地区。其中有些文化是独立发展的,另一些则带有毗邻的文化或古代文明的痕迹。

令海洋史家尤其感兴趣的一个观点是:安第斯文明来自秘鲁沿海的以海洋为导向的社群,而且后来有可能通过海洋向北传播到中美洲。 这个假说断言,第一批在秘鲁生活的居民联合组成了比家族更大的社群,他们主要是生活在河口的渔民。秘鲁的沿海地区是地球上最干旱的一片沙漠地带,滨海平原的降雨量极小,来自安第斯高原的雨水的80% 都向东流入大西洋,世界上最多产的渔业区就位于这一滨海地区。来自南极洲的洪堡寒流向北横扫南美洲西海岸,由于来自太平洋的暖空气避开了沿海的冷水,失去了保存雨水及产生降雨的能力,遂导致智利和秘鲁出现了沿海沙漠地带。与此同时,由于冷水比温水富含更多的营养物质,洪堡寒流的不断上涌形成了众多相互毗邻的多产的渔业区。类似的气候过程也出现在大西洋,那里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本格拉寒流流经安哥拉、纳米比亚和南非的沿海沙漠地带。

南美洲纪念性建筑物的第一批建造者生活在50多个相互平行的河谷地区,这些河流镶嵌在秘鲁的海岸上。利马北部的苏佩河流域的阿斯佩罗遗址的发掘表明,这里的居民从大海中获取营养物,主要是海鸟、贝鱼、海鱼和海洋哺乳动物。他们对陆地的依赖主要在于获取淡水、芦苇、棉花和葫芦,用于制造鱼线、鱼网和浮板以及作为粮食作物。 公元前3000年时,阿斯佩罗人开始建造金字塔(其中已经确认的有18座),面积最大的达1,500平方米。在苏佩河流域的更远处,可以让阿斯佩罗人维持生存并拥有丰富海上资源的地方是卡拉尔,这是一个比阿斯佩罗大3倍多的地区,那里的金字塔高达25米。第三处遗址名为埃尔帕拉伊索,位于南面,距离大海约2,000米,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时开始有人居住。与这些遗址处于相同时期的安第斯山区的人类居住点以及那些精巧的建筑显然与海岸相连,那里有着丰富的贝壳和鱼骨。

公元前11世纪初,沿海地区的国家在衰落,其原因则尚不清楚,原因之一可能是该地区被一次严重的厄尔尼诺暖流所毁灭。这是一种海洋表面的暖流,阻止海岸附近的寒流上涌,这将导致沿海地区的鱼类绝迹,并产生汹涌的激流,造成雨水泛滥,迫使人们向内陆迁徙。无论原因如何,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这些高原地区(尤其是秘鲁中西部地区)一直保持着繁荣昌盛。这一地区在当时被称作“查文德万塔尔”(Chavín de Huantar),曾出现过一种泛安第斯文化,是印加文明的先驱。查文文化本身与海洋或内河的直接联系较少,但海洋史学家对其十分感兴趣。它似乎不仅仅是由秘鲁沿海的以海洋为中心的社会逐渐发展而来(或深受其影响),而且也连接了其他地区,这些地区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从厄瓜多尔到亚马孙古陆之间的水上交通和相关技术。亚马孙古陆是一个有着大片雨林和无树平原的地区,由安第斯山脉、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组成。查文人最早的长途贸易是同生活在厄瓜多尔南部沿海地区的人们进行的,那里有多刺牡蛎和海螺等贝类。 或许早在公元前3000年时,这些人就开始通过海洋进行贸易了。在他们之间的贸易物中,牡蛎和海螺的壳被制成工具和饰品,而在安第斯山脉和秘鲁沿海地区,它们在宗教仪式上拥有某种象征意义,被雕刻成空心珠子、耳坠和小雕像。 最初,人们可能将其用来交换易于腐烂的货物,在考古记录中并没有相应的记载,但是到公元之初,他们可能一直在用铜和黑曜石进行交换。

最近几十年的研究已经推翻了一些长期以来流行的观点,如认为在亚马孙古陆居住着原始森林部落,他们依靠丛林果树结的果实为生。 现在人们认为,生活在南美洲热带地区的主要河流(如亚马孙河和奥里诺科河及其支流)流经地区的人们,应该被视作当地的主人。他们种植热带作物,建造了宽度达50米的道路,修建河堤、桥梁和水库,并提高了农田的产量。这些建筑在从玻利维亚东部到马瑙斯的广阔陆地上都有所发现。里奥内格罗河在马托格罗索州境内的兴谷河上游与流经此处的亚马孙河和赤道附近的马拉若岛相汇。马拉若岛位于亚马孙河河口的贝伦附近,许多考古发现都可以追溯到公元一千纪,该地在美洲以最古老的陶器而著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

加斯帕·德·卡瓦加尔(Gaspar de Carvajal)最早以文字记录了在亚马孙河下游的旅行,他生动地描述了亚马孙河畔广阔且高度发达的诸多社会的发展状况。卡瓦加尔是弗朗西斯科·德·奥雷亚纳(Francisco de Orellana)的57名下属之一,后者于1542年用了8个月的时间,考察了纳波河、马拉诺河和亚马孙河。根据卡瓦加尔的描述,在马瑙斯以北的“马奇帕罗的伟大统治下”,有着一支由50,000人组成的军队,并占据了“超过80里格(约合470千米)以外的地方”。 西班牙人惊叹于他们制作的陶器的尺寸与质量,包括可以容纳将近400升液体的罐子,以及稍小一些的与他们在西班牙所见到的相似的罐子。 他记录了与亚马孙人之间的战斗,他们是由女性领导的部落,西班牙人在向东进发时,遇到了“200艘大型独木舟,每艘可搭载20~30名印第安人,较大的可搭载40人”。 这些勇士的队伍中有音乐家随行,“他们发出整齐划一的呼喊声,使我们大为惊讶”。从欧洲和非洲传入的疾病使亚马孙河畔的居民数量大幅减少,幸存者极少,以至于他们无法继续保持其祖辈们的生活水平。结果,此后关于前哥伦布时代南美洲情况的解释是基于对文化危机的观察,而不是基于由广阔的水上贸易和交通网络来连接的充满生机的社群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欧洲人与外界建立联系的时候,美洲人很少有远距离的海洋贸易,在今天的拉丁美洲地区只有两三个中等规模的水路交通网络。其中一个位于厄瓜多尔与危地马拉和墨西哥之间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他的则位于加勒比海地区。研究人员发现这两个相距超过1,800海里的地区之间有许多相似的文化特征,随之开始对前者展开调查研究。 但是,两地之间并没有任何陆地相连,因此陆上交通路线的可能性被排除了。两个地区之间在葬礼、陶器风格、冶金技术以及装饰图案等方面的相似性表明,早在公元前二千纪中叶,两地间可能已经开始进行海上贸易了。 更确切地说,在公元前一千纪后期,断断续续的贸易就已经开始,并一直持续到欧洲人到达美洲之际。 对海上资源的利用已经为渔民们进行长途贸易提供了充足的准备,并很可能推动了最初的远洋贸易。通往中美洲的海上航线可能是为了获得同安第斯山区居民交易所需的贝壳。当时,由于厄尔尼诺效应或者过度捕捞,本地的产品储量减少。除了拥有丰富而有价值的商品资源和直接的内陆贸易伙伴,厄瓜多尔还有许多其他的优势,从而成为美洲远距离海洋贸易的发祥地。厄瓜多尔所处的区域是季风与北半球和南半球洋流的汇合点,并拥有充足的木材和其他制造用于远洋航行的轻木木筏(balsa)所需的原材料。

16世纪的西班牙观察者对南美洲众多的船只进行了分类,它们大小不一,功能各异,材料、制造技术和航行方式都各不相同。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和山中的湖泊—如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的的喀喀湖(海拔3,800米)—以及包括阿根廷西部和玻利维亚在内的所有国家,都发现了由成捆的芦苇做成的浮板。在厄瓜多尔南部和北部地区都发现了用原木制成的独木舟。智利沙漠地带的土著居民制造了一种由海豹和海狮的皮做成的充气小船。唯一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船只被称作“达尔加”(dalca),这是一种在位于智利的科罗纳多湾和泰陶半岛之间地区发现的由船板缝合而成的小船。而在泰陶半岛到美洲大陆的南端之间,人们则发现了由成块的树皮缝合而成的独木舟。

西班牙征服者和现代历史学家都只对轻木木筏最感兴趣,其制造方法是将7块、9块或11块木板排列捆绑在一起,使最短处在两端而最长处在中间。一名16世纪的西班牙官员记录道:“它们与海平面相齐平,海水有时候会冲上来。因此,为了保障乘客的安全,需要将船板安装在横档上,以保持干燥。有时候,人们也会安装木桩和大梁,就像马车那样,防止船上的小孩坠入水中……为了遮挡阳光,人们搭了一个稻草小屋。” 轻木木筏借助短桨和一两个三角形(也有少数是方形)的纵置船帆向前航行。在这名西班牙人的描述中,最为独特的细节是其操舵原理,与欧亚两洲航海者的设计大不相同。轻木木筏不是通过单一的桨或船舵,而是依靠升降一连串被称作“瓜雷”(guare)的剑形船板来转向的,这些船板被安装在船首和船尾之间的原木上。“通过将其中一些浸到水里,并将另一些稍微升起来,他们成功地迎风航行,且能够改变航向或者将帆从一舷转至另一舷。” 这位西班牙海军军官对这种“活动船板式的船舵”的简单结构印象深刻,他因此提议将“瓜雷”应用到欧洲人的海外运输船上,但并没有成功。

气候因素有助于从厄瓜多尔向墨西哥的北向航行以及返回危地马拉的返程航行。计算机得出的航行路线模型表明,最快的北向航线(基本都在海岸视线之内)将花费46天,相比之下,向南的航线则要花费93天。 虽然我们不能忽视从厄瓜多尔出发的最长距离与最短距离的航线之间的季节差别,但是每年最佳的航行时间都大约是在4月。向南航行的最佳时间在2月到4月之间,但是相反的洋流和季风使得沿海岸的航行变得十分漫长。离开危地马拉后,轻木木筏需要航行200海里,随后转向东面的圣萨尔瓦多海岸,最终到达预定的目的地南部地区。下一段航程则是从巴拿马湾的北端到厄瓜多尔沿海地区,两地之间相距约400英里。

虽然内陆航行在中美洲十分常见,但是厄瓜多尔的航海者并没有效仿奥尔麦克人(公元前1200—公元前300)、玛雅人(公元前300—公元1000)和阿兹特克人(1200—1519), 这些人似乎都没有进行过任何离开海岸的或者使用帆船的小范围航行。 已知的在中美洲东海岸进行的唯一一次较大范围的海上贸易是由13至15世纪的普屯玛雅人进行的,这是玛雅文明古典时期(约430—830)的高峰之后一次卓越的航行。 他们的交易物品包括盐、黑曜石、翡翠、铜、绿咬鹃羽毛、可可豆、棉花、奴隶和陶器等,这种贸易连接着尤卡坦半岛北部到洪都拉斯之间的沿海地区的诸多贸易中心。费迪南德·哥伦布(Ferdinand Columbus)描述了他的父亲在1502年的第四次航行即将结束时遇到的一幕:

幸运的是,在那时有一艘如大帆船般长的、宽约4英尺的独木舟到来。与其他印第安人的独木舟一样,它是由一根大树干制成的,从新西班牙(墨西哥)西部运载着商品而来。在船中间有一个用棕榈叶制成的雨篷,就像威尼斯狭长的小船一样装载着货物,完全挡住了雨水和海浪,小孩、妇女以及所有的行李和货物都存放在雨篷之下。船舷边有25名桨手。

普屯玛雅水手可能袭击过在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沿海地区定居的居民,但是他们以及任何来自墨西哥或中美洲其他地区的人,似乎都没有向东航行到加勒比海地区的大小安德列斯群岛。

虽然这些人在南美洲定居,但是在加勒比海诸岛发现的最早的考古遗迹(时间约为公元前四千纪中叶)并不在其南部,而是位于伊斯帕尼奥拉岛和古巴。除了在马提尼克岛高地有一些考古发现,在温沃群岛上并没有人类生活的证据。直到公元前11世纪后期,当时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人类迁徙,大概是从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河三角洲穿过小安德列斯群岛,随后到达伊斯帕尼奥拉岛和古巴。在那里,新来者带来了制陶技术。尽管这次来自南美洲的迁徙活动可能主要缘于人口压力,但环境因素在7世纪或8世纪后期巴哈马群岛被殖民的过程中仍是不可忽视的。巴哈马群岛是一个盐资源丰富的地区,泰诺文化于10世纪末兴起。当西班牙殖民者于15世纪末到达这里时,泰诺人仍处于占据大安德列斯群岛的土著部落首领的统治之下。由于欧洲殖民者和非洲奴隶的到来,该群岛上的人口超过了承载负荷,大量美洲土著居民死于疾病和战争。他们的历史很快就消失了,前哥伦布时代的加勒比海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工具都已经永久地消失了。 KSHk7FDNZYy5T1zYIT7QqOXYebRYShuA3Y/RGSCZBCwASOzZt0XRjFNjlmZF7Pg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