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项目七

个性心理

海伦·凯勒能成长为受世人赞誉的学者的原因,与其有强烈的和命运挑战的勇气和意志分不开,与其有不怕困难、积极的心态和信心等个性特征也密不可分。在日常的交往中,有的人笑口常开,有的人却悲观失望;有的人沉着冷静,有的人焦虑不安,这都是不同个性的体现。本项目通过对个性相关知识的介绍,旨在让护生了解个性概述、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个性与疾病,能准确地把握患者的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地确保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

一、概述

个性(Personality),又称人格,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结合构成的整体。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系统三部分。

(一)个性的结构

个性心理倾向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能集中反映一个人的独特性和精神面貌,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正是这些心理特征,使得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自我意识系统是个体在同他人交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格中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意识的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二)个性的一般特征

1.整体性 个性是人的整个精神面貌的表现,是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这些成分或特性不是孤立地存在着,也不是机械地联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多侧面且有高低、主次之分的,完整的复杂的个性系统。整体性表现为人格内在的统一,使人的内心世界、动机和行为之间保持和谐一致。

2.稳定性和可变性 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经常的、一贯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才是一个人的个性;它对人的行为影响始终如一,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个性的稳定性使我们能够预料个体在一定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举止,从而将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在精神面貌上区别开。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当一定的心理活动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如发生了重大生活事件或在某些疾病的影响下,人的个性也会有所变化。

3.独特性和共同性 个体在不同的神经系统活动作用下,或在不同的外界刺激下,个性会表现为极大的差异即独特性(表2-3),这与每个人遗传素质、生长环境、经历相关;个性的共同性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群体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致性。如一个民族或者一个阶级的人,他们对人、对事、对己所持的态度和价值判断,都容易形成相似的或相同的心理特点。人格的独特性和共同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个性包含共性,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表2-3 患者的不同个性在护理情境中的呈现

4.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 人的个性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即它受到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制约。人的生物属性(先天或遗传的属性)是个性形成的基础,必定受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脱离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个性不可能形成,所以个性的本质是社会性。“狼孩”的例子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三)个性的影响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但不能决定个性的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文化环境等环境因素才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如古代有“孟母三迁”,讲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成长,寻找良好环境的故事;满足孩子的皮肤饥饿感,对孩子的个性形成有较大影响,在能够满足皮肤饥饿感的关爱的家庭,孩子的智商、情商都较高;现代的电视、电影和文艺读物等对人格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知识链接

肌肤饥渴症

你知道吗?人体的肌肤和胃一样需要进食以消除饥饿感,这就是传说中的“肌肤饥渴症”。

“肌肤饥渴症”学说的创立缘于20世纪40年代初,纽约市一名儿科医生为了挽救濒死的早产儿,要求所有的医护人员每天都要抱抱襁褓中的宝宝,结果婴儿死亡率迅速下降趋近于零。美国迈阿密接触研究机构负责人菲尔德指出:人体的肌肤和胃一样需要进食以消除饥饿感,而进食的方式便是抚爱和触摸。

著名的动物学家哈罗曾研究过人类的近亲恒河猴,他将幼猴同猴妈妈分开,然后让其分别与一个金属网编成的猴形妈妈及另一个用绒布做成的猴形妈妈呆在一起。幼猴从两个妈妈身上都可以吃到乳汁。结果,在绝大部分时间内,幼猴都是与绒布妈妈在一起。更为严格的实验研究发现:人不仅对舒适的触摸感到愉快,而且会对触摸对象产生情感依恋。在未出生前,人体浸泡在羊水中,全身的皮肤被温暖接触着。出生后离开母体,皮肤一下处于空虚之中,对触摸的渴望不是皮肤本身的需求,而是一个人内在心理获得安全感和亲密感的需要。渴望作为一种情绪,其重要的特征就是跟身体的联结,心理的需要通过身体的需要进行表达,而身体的需要通过情绪呈现,最后被我们的意识认知到;按照心理动力的观点,不难想象,在婴幼儿期未得到充分拥抱和抚摸的孩子,由于未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和良好的依恋关系,会发生一种“固著”,即在心理上停留在渴望皮肤触摸的阶段,这种渴望是对亲密依恋关系的渴望,是更底层和必须的需要。

此外,人的个性不可能离开实践活动单独存在,个体的自我调控也起到了主观能动的作用。即遗传奠定了个性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个性发展的现实性,实践活动尤其是教育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自我调控则是重要的内部决定因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也是自己塑造的。

二、个性心理倾向性

(一)需要

1.需要的概念 需要(Need)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的状态,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当人通过活动使原有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和周围现实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2.需要的分类

(1)按需要的起源:可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生物性需要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种族的延续所必须的一些需要,与生俱有,体现了需要的自然属性,例如,饮食的需要、睡眠和休息的需要、排泄的需要、性的需要等。动物也有这类需要,但需要的内容、对象和满足的手段都不同,本质区别在于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即满足需要的方式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且受到意识的控制和调节。社会性需要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各种经验的积累所获得的一种特有的需要,是后天形成的人的高级的需要,体现了需要的社会属性,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等。这些需要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对维系个体的社会生活,乃至推动整个社会进步都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劳动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个人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提升个人价值感与成就感,还可以使人获得生活的真谛,提升思想境界,继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2)按指向对象的不同:需要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指向并占有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物质产品从而获得满足的需要;精神需要是指向并占有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精神产品从而获得满足的需要,例如,对知识和创造的渴求,对美的享受和交往、友谊等的需求。

3.需要层次理论 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他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图2-10)。

图2-10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即保障个体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对食物、水和氧气等的需要。

(2)安全需要:包括物质上和心理上的安全保障,如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如对友谊、爱情、集体归属感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既包括自己具有的内在的自尊心,又包括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通过努力,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发挥,实现对生活的期望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人的需要是天生的、内在的、下意识的,并且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就不能再成为激励因素。关于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越大。低级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级需要的满足,逐级而上。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低级需要出现的较早,高级需要出现的较晚。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更为复杂,满足高级需要必须要有更好的外部条件。

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一套比较完整的需要理论。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把基本需要统统看作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未看到后天环境和教育对需要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这就模糊了人的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差别;强调没有低级需要的满足便不可能有高级需要,却未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而这恰恰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二)动机

1.动机(Motivation) 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推动人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具有激发功能、指向功能以及维持和调整功能,这意味着动机能够激发起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并且维持活动的进行,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2.动机的分类

(1)根据动机的起源,可把动机分为生物性动机(也称为生理性动机或原发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也称为心理性动机或习得性动机):前者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例如,饥、渴、疼痛、性欲、睡眠等。后者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例如,人有社会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认识的需要等,因而产生了相应的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和认识动机等。

(2)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是追求活动之外的某种目标。内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出自于活动者本人并且活动本身就能使活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例如,个别护士为患者服务的目的是获得患者的认可和表扬,而更多护士则是出自于对患者的同情心及为了全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外部动机可以转化为内部动机。

(3)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可把动机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前者持续作用时间久,比较稳定,影响范围广;后者易受情绪影响,不够稳定,只对个别具体行动一时起作用。例如,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种动机是长远的动机,相反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那么这种动机就是短暂的。

3.动机冲突 指动机结构中同时存在性质和强度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使人难以取舍。动机冲突主要有四种形式:

(1)双趋冲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有同样的吸引力,产生同等强度的动机,但只能从中选择一个。此时个体表现出难于取舍的矛盾心理。例如,周末既想去图书馆自习,又想上街购物。

(2)双避冲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对个人造成威胁或厌恶感的,使人产生逃避动机,但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不得不选择其中的一个。例如,既不想吃药,又不想打针。

(3)趋避冲突:同一个目标既对个体产生吸引,又使个体想要回避,从而导致内心产生冲突,例如,为了治愈疾病必须手术但又害怕做手术引起的疼痛等。

(4)多重趋避冲突:指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人们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而左顾右盼,难以抉择的心态即为多重趋避冲突。例如,有的大学生想多选修一些有吸引力的课程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但又害怕减少了必修课程的学习时间而考试失败;想参加校排球队为学校争光,但又害怕训练时间过长,耽误学习;想参加学校的创业协会增加创业经验,但又怕选不上而丢面子。这种复杂的矛盾心理,就是多重趋避冲突。

4.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耶克斯和多德森通过研究发现了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有趣的是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并非大多数人事先所预想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倒“U”形,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过高或过低的动机强度,都会导致活动效率的下降。例如,过强的学习动机,使人长期处于焦虑和紧张中,不能激起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每一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较为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而随着任务难度的逐渐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逐渐下降,这意味着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反而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三)兴趣

1.兴趣的概念 兴趣(Interest)是个体积极探究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某一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和肯定的情绪。兴趣以人的需要为基础,并和认识紧密联系,能够促使个体主动的关注和感知与这一事物有关的一切。兴趣能够扩大人们的知识面,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活动的能力。

2.兴趣的分类 根据指向目标的不同,可以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前者是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后者是对活动结果的兴趣;根据内容的不同,还可以把兴趣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根据社会伦理评价的不同,可以把兴趣分为高尚的兴趣和低级兴趣,高尚的兴趣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低级的兴趣则相反。

3.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指向性:指人对于什么事物产生兴趣。例如,有的人对书法感兴趣,有人对舞蹈感兴趣。

(2)兴趣的广度:即兴趣的范围,有人兴趣广泛,有人兴趣单一。

(3)兴趣的持久性:指对事物感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即稳定程度。

(4)兴趣的效能:是指兴趣推动活动的力量。当一种兴趣能够转化成一种力量,成为工作和学习的推动力,并产生实际的效果时,这一兴趣才是有效能的。

(四)理想、信念、世界观

1.理想(Ideal) 是指符合客观规律的,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并有可能实现的想象。理想是对奋斗目标的向往与追求,这一奋斗目标,人既对它含有生动的想象内容、明确的思想认识,又怀有喜爱、赞扬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并决心努力实现。

2.信念(Faith) 是指人坚信某种认识的正确性,并以此来支配自己的行为的个性倾向。信念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建立在个体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信念指引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信念是相对稳定的,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为了实现自己的信念,人们愿意付出努力,甚至可以牺牲生命。

3.世界观(World view) 是指信念的体系,是个人对客观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和态度。世界观是个性倾向性最高的表现形式,它是言行的总动力,指引和制约着人的思想倾向和整个心理面貌。

三、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点,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一)能力

1.能力的概念 能力(Ability)是直接与活动有关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具体而言包括个体已经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和潜在的能力两个方面。

能力与活动紧密相连,一方面能力是在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并在活动中得到表现的。另一方面,从事某种活动必须有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离开活动,人的能力就无法形成与发展,并失去了它存在的作用与意义;而缺乏了能力,也难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此外,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往往不是单一能力所能胜任的,而是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如音乐家的活动必须具有听觉记忆力、曲调感、节奏感、音乐想象力等能力的结合。

2.能力、知识与技能 三者都是我们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但是能力并不等于知识和技能,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能力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概括,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能力虽不等于知识、技能,但又与两者有着密切关系。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高低。综上所述,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

3.能力的分类 最常见的分类是将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是指在多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语言能力等,这些能力是人们完成任何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而通常所说的智力就是指的一般能力。

(2)特殊能力:是指在从事某种专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如画家的色彩鉴别能力,音乐家的节奏感知能力,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具备的应急能力等都属于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既要有一般能力,又要有与其活动有关的特殊能力。一方面,特殊能力总是在一般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特殊能力发展的同时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

4.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与个体差异

(1)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在人的一生中,能力发展的趋势大致如下,在12岁以前能力呈直线发展,即能力发展与年龄增长几乎同步,18~25岁之间就达到了顶峰,并保持水平状态直到35岁,36岁以后有下降趋势,到60岁以后能力迅速衰退。

(2)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由于人的遗传素质、后天环境和所受教育以及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具体归纳为三个方面。①能力发展结构的差异:能力包含有各种不同的成分,它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形成不同的能力结构,这样就构成了能力结构上的差异,因而致使人们在能力方面表现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比如,有的人擅长形象思维,有的人擅长抽象思维;有的人善于形象记忆,有的人善于运动记忆;有的人思维敏捷,反应速度快;有的人则思维迟钝,反应速度慢。②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的发展水平差异主要指智力差异。一般来说,整个人群中智力的个体差异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正态分布,即智力超常与智力低下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绝大多数人智力的发展是在常态范围内。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能力发挥有早有晚。有的人能力表现较早,即所谓“人才早熟”,例如唐朝的王勃,6岁善于文辞,10岁能赋,13岁写出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5岁开始作曲,8岁试写交响乐,11岁创作大型歌剧。而有的人则能力表现较晚,即所谓“大器晚成”。例如,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40岁时才表现出绘画才能;我国著名医生李时珍在61岁时才写成巨著《本草纲目》。

(二)气质

1.气质的概念 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总是会评价一些人非常有气质。但是这里所讲的气质,跟日常生活中的气质不是一回事。日常生活中的气质一般是指人的谈吐样貌,行为举止,衣着打扮。而心理学中所讲的气质是指—个人生来就具有的,表现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稳定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比如,有的新生儿爱大声哭闹,而有的则安静乖巧。从通俗意义上理解,气质就是人们常说的“脾气”“秉性”“性情”。如有的人急性子,脾气暴躁;有的人性子慢,性情温和。气质与性格、能力等其他个性心理特征相比,更具稳定性,但气质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可能有所改变,只是变化很慢,几乎看不出来。

2.气质类型 气质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各自特征如下:

多血质:属于敏捷好动的类型。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动作灵活、思维敏锐、善于交际、适应性强;但往往粗心大意、情绪多变、兴趣易转移、轻率散漫。例如《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

胆汁质:属于兴奋热烈的类型。这种气质类型的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敏捷果断、反应迅速强烈;但性急暴躁、任性、容易冲动。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

黏液质:属于缄默而沉静的类型。这种气质类型的人,安静稳重,耐心谨慎,有主见,善于克制,沉默寡言,反应缓慢,情绪隐蔽;但是往往固执、保守,动作迟缓、缺乏生气。例如《红楼梦》中的薛宝钗。

抑郁质:属于呆板而羞涩的类型。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敏感多疑,自卑孤僻,动作迟缓、反应缓慢;但感受性强,情绪隐蔽而体验丰富深刻,富有同情心。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上述四种气质均属典型类型,但在实际生活中,典型的气质类型是不多见的,多数是两种或多种气质的混合型。

3.气质学说 有许多医学及心理学家致力于关于气质的生理基础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气质学说有体液说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1)体液说:由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

认为构成人体的体液有四种: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所占比例的不同,决定了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后来罗马医生盖伦发展了希波克拉底的思想,将人的体液与人的气质联系起来,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把人的气质分成四种典型的类型,即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黏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在人体内占据优势。即以血液为主的是多血质;以黏液为主的是黏液质;以黄胆汁为主的是胆汁质;以黑胆汁为主的是抑郁质。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是由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立的。

认为气质类型是高级神经类型在人的行为方式上的表现,个体所有活动都是在兴奋和抑制这两种神经过程协同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并指出高级神经活动有三个基本特性,即强度、灵活性、平衡性,巴甫洛夫根据这三种基本特性的不同组合,把动物高级神经系统活动划分成以下四个基本类型:

强、不平衡型:特点是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是一种易兴奋、奔放不羁的类型,也称“不可遏制型”,对应胆汁质。

强、平衡、灵活型:特点是反应灵敏、好动活泼,能很快适应外部环境,也称“活泼型”,对应多血质。

强、平衡、不灵活型:特点是较容易形成条件反射,但不易改造,是一种坚毅而行动迟缓的类型,也称“安静型”,对应黏液质。

弱型:特点是兴奋和抑制过程都很弱,表现为胆小怕事,在艰难工作面前,正常的高级神经活动易受破坏而产生神经症,也称“抑制型”,对应抑郁质。

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气质是神经系统类型的心理表现,其对应关系如下(表2-4)。

表2-4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关系

4.气质的意义 虽然人的气质主要受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但认识和了解气质类型的差异,在教育、管理及医疗护理等领域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1)气质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具有其积极和消极一面,即气质具有双重性。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哪一种气质是最好的。因为不管是哪一种气质,它虽有各自的胜人之处,也有各自不足。即气质虽各异,并不分优劣。例如,多血质的人活泼开朗,但又缺乏稳定性,性格多变;胆汁质的人热情、勇敢但又较为暴躁和冲动。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气质类型。要注意克制气质的消极方面,发扬气质的积极方面,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气质优势。

(2)气质不决定人的能力水平和社会价值:每一种气质类型的人都有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例如,俄国四位著名文学家中普希金属于胆汁质,赫尔岑属于多血质,克雷洛夫属于黏液质,果戈里属于抑郁质。

(3)气质可作为择业和选拔人才的一种依据:气质研究对职业选择有一定意义,不同特性的工作或职业对人的心理品质有不同的要求。某些气质特征往往能为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提供有利条件,这决定了每种气质类型的人都有适合干的工作,只有人职匹配的时候,其能力、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工作的效果和绩效也最佳。例如典型的多血质气质类型的人适合做社交性、文艺性、多变性的工作,如公关、律师、记者、演员、推销员等,而不太适合做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工作;典型的黏液质气质适宜从事有条不紊、刻板平静、耐受性较高、原则性较强的工作,如研究员、教师、医生、护士、会计、人事等,但不太适应从事激烈多变的工作。

(4)气质影响健康:研究表明,人的气质与人的心身健康关系密切。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由于其情绪兴奋性不同,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同,进而会影响健康。情绪不稳定、易伤感、易冲动等特征不利于心身健康,有些可成为心身疾病的易感因素。超强的精神刺激或过度紧张,往往使胆汁质的人抑制过程更弱,兴奋过程更强,从而导致神经衰弱或心身疾病等。而对抑郁质的人,巨大的挫折、不顺的社会环境或个人的极大不幸都会使脆弱的神经无法忍受而导致癔症、强迫症或心身疾病。因此,克服气质中的消极方面,有利于身心健康。

5.气质与临床 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待疾病、治疗,尤其是对待痛苦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对待病痛,不同气质类型的人表现不一样。胆汁质的人可能表现为无所谓;多血质的人则有丰富的痛苦表情;黏液质的人能忍耐;而抑郁质的人则可能叫苦不迭、焦虑不安。因此,在具体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注意观察了解患者的气质特点,因人施治或施护,以便因势利导,有效减少医患、护患矛盾。例如,对多血质的患者,应使用热情、关切、劝导的语言容易奏效;对胆汁质和抑郁质的患者,言语要谨慎、耐心,以免造成医患、护患纠纷;对黏液质的患者,既要给予精神安慰,又要想方设法消除其思想顾虑,更要有行动,使安慰的行动多于安慰的语言,从而获得患者的信赖,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同样,在心理护理的程序中需要分析患者的气质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拟定护理措施,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

(三)性格

1.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现一个人的本质属性。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因此,性格是个体在活动中与特定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2.性格的特征 性格是由许多特征组成的复杂心理结构。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特征组合及表现形式不同,因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性格。从总体上看,性格结构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态度特征:是指个体在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在: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态度。例如,在对待社会和集体方面,关心社会和集体,乐于履行对社会、集体的义务;在对待他人方面,待人诚恳、正直、诚实,或待人虚伪、狡诈;护士对待患者天使般的爱等。

(2)意志特征:是指个体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表现出的心理特征。表现为行动目的是否明确,对行为的自觉控制能力,以及紧急困难时处理问题的特点。如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勇敢、沉着或盲目性、依赖性、软弱、冲动等都属于这类特征。

(3)情绪特征:是指个体在情绪表现方面的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如强度方面,有的人情绪高涨,富于激情;有的人情绪体验比较微弱,情绪安宁。稳定性方面,有的人情绪比较平稳,情绪易控制;有的人易激动,情绪起伏很大,情绪的控制力弱。持久性方面,有的人持续的时间短,对身体、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也较短;有的人持续的时间长,对身体、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也较大。在主导心境方面,有的人欢乐、愉快;有的人抑郁、低沉。

(4)理智特征:是指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如在感知方面,能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主动地观察,属于主动观察型;有的则明显地受环境刺激的影响,属于被动观察型;有的倾向于观察对象的细节,属于分析型;有的倾向于观察对象的整体和轮廓,属于综合型。

3.性格的类型 是指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由于性格的复杂性,对于性格的分类目前还未达成共识。主要的观点有:

(1)从心理倾向划分性格类型——内倾型与外倾型:瑞士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根据力比多(Libido,来自本能的力量)的流向把人区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基本类型。内倾型的人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自身,表现为感情深沉、处事谨慎、缺乏决断力、交际面窄、适应环境能力差;外倾型的人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表现为活泼开朗、自由奔放、爱交际、独立性强、容易适应环境变化。

(2)按个体独立性程度划分性格类型——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通过知觉来研究人的性格,根据个体独立性程度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两种类型。他认为这两种类型的人是按照两种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进行工作的。场依存型的人倾向于以外在参照物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易受附加物的干扰,易受他人意见左右,过分地注意和依赖他人提供的社会线索,好社交,与别人交往的时候能够较多考虑对方的感受;而场独立型的人则倾向于利用内在的、自身的参照系,不易受外来事物的干扰,他们具有坚定的信念,能独立判断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易于发挥自己的力量,关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不善于社交,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

(3)按性格与工作压力的关系划分性格类型——A型、B型、C型性格

A型性格:急躁,没有耐心;情绪容易波动;争强好胜,求胜心切,追求成就,有很强的事业心;时间观念强,动作敏捷,把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试图在极少的时间里,做极多的工作;终日忙忙碌碌、紧紧张张,不知道放松自己,极不情愿把时间花在日常琐事上;对人有戒心;缺少运动。由于A型性格是“急性子”,生理学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A型的人容易罹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身疾病。

B型性格性:情随和,不喜欢与人争斗;生活怡然自得,不争名利,易满足,对成败得失和成就大小态度淡然;对待工作生活从容不迫,有理有条;时间观念不是特别强。

C型性格:主要反映在愤怒的表达方式上,压抑和否定自己的愤怒情绪。C型性格的人在生活中表现为:性格内向,与别人过分合作,过分有耐心,回避冲突,委曲求全,多愁善感,情绪压抑,常常克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愤怒。该类型是一种容易罹患癌症的性格。

4.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关系

(1)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在于:首先,气质更多地受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主要是先天的,无好坏之分;而性格更多地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主要是后天的,社会评价上有好坏之分。其次,气质形成早,可塑性小,变化慢;性格形成晚,可塑性较大,变化较快。第三,在年幼的儿童个性结构中,性格特征还未完全成熟,气质特点起着重要作用;成人气质成分的作用渐减,性格特征逐渐起到核心作用。两者的联系在于:首先,气质可按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例如同是友善的性格特征,胆汁质的人表现为热情豪爽,抑郁质的人表现出温柔。其次,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如胆汁质的人容易形成勇敢、果断、主动性的性格特征,而黏液质的人就较困难。第三,性格对气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掩盖和改造气质,使气质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如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培养起来的认真细致的性格掩盖了多血质气质原本粗心马虎的特征。

(2)性格与能力:是在一个人统一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首先,性格制约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性格影响能力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优良的性格特征又往往能够补偿能力的某种缺陷,“勤能补拙”就是说性格对能力的补偿作用。但不良的性格特征,也会阻碍能力的发展,甚至使能力衰退。其次,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会促使相应性格特征随之发展。

四、自我意识系统

自我意识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或自我调节)三个子系统构成,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统一。

1.自我认识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察觉;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2.自我体验 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自我控制(或自我调节) 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

五、个性与疾病

对个性与疾病的研究可追溯到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盖伦认为抑郁质妇女比多血质妇女容易患癌症。19世纪,一些临床医生也在各自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类似的观点。20世纪40年代,在弗洛伊德、巴甫洛夫等的影响下产生了心身医学,将个性与心身疾病相联系进行研究。但这些研究只是流于表面,并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模型。到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心脏病学家弗里德曼和罗森曼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患有冠心病的患者行为特征与正常健康的人有很大差异,一般冠心病患者具有竞争性和好胜心强,易怒、行动快,时间紧迫感强等行为特征,他们把这些行为特征称为“A型人格”,也称“急躁好胜型”。与之相对的B型人格则竞争性弱,容易满足,安于现状,比较没有主见和上进心,但往往健康状况良好。A型行为模式于1977年在国际心脏和血液病学术会议上被确认为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目前国内对A、B型人格的研究多见于临床和健康心理学领域,普遍认为A型人格不仅在冠心病,在其他一些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英美等国学者发现癌症患者具有某些人格特征,这些特征易使人得癌症,由此提出了癌症易感性行为特征——C型人格,也称“忍气吞声型”,医学专家以Cancer(癌)的第一个字母C为其命名。这种人格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抑制自己的愤怒,过分忍耐,尽量回避冲突,屈从权威,过分焦虑,克制姑息等。调查表明,C型人格者患癌症的危险性比一般人高3倍。这类人群应学会自得其乐,及时疏导和发泄不良情绪,增强自信心。

20世纪90年代,荷兰学者提出了D型人格的概念,D型人格又称“忧伤人格”,其最明显的表现是消极忧伤和孤独压抑。他们经常感到烦躁、紧张,无缘无故的担心,对自我抱有消极观念,这种人康复起来速度慢,更容易复发心血管疾病,且死亡率比其他患者高。现有的研究表明,D型人格也是冠心病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D型人格的提出,既是对以往与疾病相关的A、B、C型人格概念的扩展,也是对已有人格和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证据的整合。

复习思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内部感觉的是( )

A.味觉 B.听觉 C.嗅觉

D.皮肤觉 E.视觉

2.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知觉的( )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恒常性

D.整体性 E.适应性

3.错觉是指( )

A.神经症患者的知觉 B.外部感觉 C.人的一种心理缺陷

D.对事物的不正确知觉 E.虚幻的知觉

4.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记忆能力逐步减退。在询问病史时最容易出现的是( )

A.表述不清 B.症状隐瞒 C.记忆不确切

D.反应迟钝 E.答非所问

(2015年护士资格考试试题)

5.信息储存在1分钟以上,也许是几小时、几天,也许是数月、数年,甚至是保持终生的记忆,称为( )

A.感觉记忆 B.长时记忆 C.情境记忆

D.运动记忆E情绪记忆

6.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遗忘规律是( )

A.遗忘速度先慢后快 B.遗忘速度先快后慢 C.遗忘速度保持不变

D.遗忘速度不受学习材料性质影响 E.以上都不对

7.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知觉 B.思维 C.想象

D.记忆 E.注意

8.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前注意 E.随意注意

9.“人逢喜事精神爽”指的是( )

A.心境 B.激情 C.美感

D.应激 E.理智感

(201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心理学基础》试题)

10.汽车正在行驶中,一名儿童突然冲向马路对面,司机急刹车,汽车在发出刺耳的刹车声后停住,儿童在车前的半米处跑过。这时司机顿感心跳加快,头上冒汗,手足无力,这种情绪状态是( )

A.心境 B.激情 C.情感

D.应激 E.情操

11.根据坎农-巴德情绪学说,情绪的中心位于( )

A.内脏 B.外周神经系统 C.杏仁核

D.丘脑 E.脑干

12.“人是因为哭了才发愁,因为动手打了才生气,因为发抖才害怕”,这是( )的观点

A.情绪的外周理论 B.情绪的丘脑理论 C.情绪的认知理论

D.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E.情绪的ABC理论

13.强调情绪的发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情绪理论被称为( )

A.坎农-巴德学说 B.伊扎德的情绪理论 C.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D.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 E.阿诺德的“评定-兴奋”理论

14.意志行动通过( )来实现的

A.一系列随意运动 B.一系列倾向性运动 C.一系列目的性运动

D.一系列主观性运动 E.一系列心理活动

15.意志活动总是与( )相联系

A.克服困难 B.处事风格 C.身体状况

D.心情状态 E.社会实践

16.与意志的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 )

A.武断、优柔寡断 B.受暗示性、一意孤行 C.动摇、执拗

D.任性、怯懦 E.墨守成规、虎头蛇尾

17.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属于一般能力的是( )

A.色彩辨别力 B.音色分辨力 C.手指敲击速度

D.记忆力 E.绘画能力

18.某人聪明、好动、热情、反应敏捷,且容易兴奋和激动,但常常缺乏耐心和毅力。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

A.黏液质 B.多血质 C.抑郁质

D.胆汁质 E.以上都不是

19.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胆汁质的神经过程基本特征是( )

A.强、不均衡 B.弱 C.强、均衡、灵活

D.强、均衡、不灵活 E.强、不均衡、不灵活

20.一个人所表现出的同情心或自私、诚实或虚伪的性格特征属于( )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理智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意志特征 E.性格的行为特征

21.具有争强好胜、追求成就、攻击性强、缺乏耐心、醉心于工作等行为特征的性格类型称为( )

A.B型性格 B.A型性格 C.C型性格

D.D型性格 E.E型性格

二、简答题

1.简述心理的实质。

2.你认为影响遗忘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3.生活中你有哪些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或技巧?

4.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5.结合学习、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谈谈意志行为的培养。

三、案例分析

发生于2016年4月14日的“辱母案”中,于欢在母亲苏银霞和自己被11名催债人长达1小时的侮辱后,情急之下用水果刀刺伤了4人,其中1人因失血过多休克死亡。

1.于欢所处的这种情绪状态是什么?

2.青年大学生如何预防这种情绪状态下的犯罪行为?

四、实践指导

1.请结合“气质量表”“A型行为类型评定量表”和“EPQ人格量表”测试结果,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的现有人格。(“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样的人格特点?“我”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我”?)

2.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在执行心理护理时首先要判断患者属于哪种气质类型,然后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临床中判断患者的气质类型主要采用观察法,细心观察构成患者气质类型的各种心理反应特征,以及构成气质生理基础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特征,才有利于气质类型的判断。因此,请细心观察临床中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黏液质四种典型气质类型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探索总结相应的心理护理原则。在掌握某一种典型气质类型患者的心理护理原则后,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对混合型气质类型的患者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 ZqKmXgvquhoP5TwB6+YFu5eBi2S4nd/hByilxmGEXrVeQOdkC3aAokeDIJAOfeo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