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项目五

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现象是丰富多彩的。究竟什么是心理?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不同观点的人有着不同的回答。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心理是一种主观存在;客观唯心主义者则认为心理是一种“绝对精神”;机械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是由物质派生的;这些理解都是错误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者才科学地揭示了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从物种发生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物质的反映形式之一。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属性,随着物质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其反映形式也随着物质的发展而发展,无生命物质仅具有物理的、化学的反映形式,而有生命物质不仅具有无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而且还出现了生物的反映形式,生物体最早出现的反映形式是感应性,随后出现感受性、知觉,到灵长类动物出现了思维的萌芽,到人类就产生了意识。所以,心理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进化的产物。

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心理发展水平,动物心理发展是以脑的进化为物质基础,随着神经系统和脑的逐渐发展,心理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和复杂,动物的心理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①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如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它们的神经系统结构很简单,只有一条神经索,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心理活动发展水平很低,属于低级感觉阶段。②知觉阶段,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其生活环境更加复杂化,神经系统日益复杂和完善,形成脊髓和脑,能够对事物外部的整体加以认识,于是产生了更为复杂、更为高级的反映形式——知觉;灵长类动物,只有到了人类,才有了思维,有了意识,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人的大脑是最复杂的物质,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所以,从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说明了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③思维的萌芽阶段,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发展趋于完善,大脑皮质出现沟回,脑的不同部位执行着不同的功能,例如,狗和猫不仅知觉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有一定记忆能力,哺乳动物进化到灵长类,像猩猩、猴子,尤其是类人猿,大脑有了相当高度的发展,心理发展达到最高水平,能够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不仅有多种感、知觉,还有各种情绪反应,能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有了思维的萌芽,但是还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例如,黑猩猩为了获取食物,能把箱子摞在一起,登高取物。事实证明,动物心理的发展是以脑的进化为物质基础的。

从个体发生发育过程来看,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也是以脑的发育为物质基础的,大脑解剖学有关资料证明,新生儿的大脑皮质已分为六层,神经细胞的数量与成人相近,但他们的皮质比成人薄,沟回比成人浅,重量也比成人轻,新生儿的脑重量为390g,9个月可达660g,2~3岁增加至900~1000g,7岁时脑重达1280g,12岁时与成人的脑重接近,而一个人正是随着其脑的结构不断发育,心理活动才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有关大脑研究的资料表明,随着个体脑重量的增加和脑皮质细胞功能的成熟,人的心理活动水平也从感知觉阶段发展到表象阶段,从形象阶段发展到抽象阶段。现代科学证明,心理依赖于脑,从经典的解剖生理学方法与知识来看,所有心理活动均与大脑不同部位有着直接联系,通常的做法是刺激脑的一定区域或损毁脑的某一部位,观察其心理和行为有何改变。临床研究显示,人脑一定部位的损伤会引起相应的心理功能丧失。如枕叶的损伤会使人视觉功能衰退甚至失明;海马的损伤,会使人失去将信息存入长时记忆的能力。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将其概括为“脑为元神之府”,认为脑为自然的王冠,“脑是心理的器官”。解剖生理的研究解决了这个问题,大脑皮层分内外层,内(旧)皮层是低等、高等动物均有的,外(新)皮层是高等动物才有的,而人类特别发达,所以,人脑可产生创造力、思考力。人的眼睛可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耳朵可以聆听优美动听的乐曲,脑可储存异常丰富的知识,事过境迁而记忆犹存,人有堪称“万物之灵”的智慧。这些事实都证实了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活动和人脑的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知识链接

脑是心理的器官

在古代,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人们往往把心脏当作精神的器官,把精神活动称为心理活动,汉字中与精神活动有关的字都带“心”部,如“恩”“情”“思”“想”“怨”等,以及与思考有关的成语如“胸有成竹”“满腹经纶”“口蜜腹剑”“心中有数”“心直口快”等都是和这种观点相联系着的。我国古代哲学家孟轲曾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把心脏看成思考的器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心脏是思想或感觉的器官,而脑的工作,则是使来自心脏的血液冷静而已。直到18世纪前后,由于科学的发展和对于脑知识经验的积累,人们才逐渐正确地认识到“脑是心理的器官”。

Broca和Wernicke对于语言中枢的发现大大刺激了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他们希望在脑内找到各种心理活动的中枢。临床观察法、手术切除法、电刺激法、解剖学和组织学法,是当时脑与心理研究的主要方法。1823年,德国生理学家弗罗伦对切除大脑的鸽子进行观察发现,切除大脑后,鸽子失去了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证明动物的复杂行为与大脑的机能有关。我国清代名医王清任通过解剖尸体得到大量的资料,于1830年提出“脑髓说”,明确指出脑髓是心理的器官,脑髓通过经络与全身联系。脑电图的研究发现,人在闭目养神、无忧无虑与努力学习、工作或睡眠状态时出现的脑电波是不同的。所有这些临床与科学的实例都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二、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脑或脑停止发育,则心理不可能发生,也就是说没有脑的心理,或者说没有脑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也并非有了人脑就一定有心理。它还依赖于客观世界的刺激,脑本身并不能凭空产生心理活动,存在于外界的客观现实才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五彩缤纷的世界为心理活动所必需的视、听、嗅觉提供了丰富的刺激源,没有客观世界的刺激就不会有脑的发育。

1.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 健全的大脑给心理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是对客观原材料进行加工的场所。但是,大脑只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有反映外界事物产生心理的机能,心理并不是它自身所固有的。假如没有一定的客观现实作原材料,刺激作用于大脑,那么脑是无法加工出任何心理活动的产品,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活动而产生的。所有心理活动的内容都是由客观现实决定的,而不是无端产生的。所以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离开客观现实来考察人的心理,心理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客观现实泛指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对外界的映像,产生心理现象。例如,人们的颜色视觉是对可见光谱中光波长度的反映,人们的音高听觉是对振动物体的频率的反映。对人来说,客观现实既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无论是感觉、知觉,还是记忆、思维,无论是性格、气质,还是兴趣、动机,无一不是客观现实在人脑的反映。因此,从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来看,人生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可以离开人类社会,否则,就会像狼孩、鲁滨逊那样,心理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在印度加尔各答的森林里发现的两个“狼孩”,尽管有正常的人脑,周围有自然环境,但因脱离了人类社会,尽管后来经过教育、改造,但仍只具有狼的本性而没有正常人的心理。奥斯罗杰斯救回鲁滨逊时的日记里说,他没有想到鲁滨逊的英语忘得如此厉害,以至于被救时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感受,由此可见,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

知识链接

艾瑞克森(1902—1994)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生8个阶段)

1.出生至12~18个月:基本信赖对不信赖。婴幼儿发展出世界是否为一善良与安全的地方之感受。

2.12~18个月至3岁:自主对羞愧与怀疑。儿童在独立与自主胜过于羞愧与怀疑之间发展出平衡。

3.3~6岁:积极主动对罪恶感。儿童发展出尝试新鲜活动之主动性,不被罪恶感所淹没。

4.6岁至青春期:勤勉对自卑。儿童必须学习她们文化的技能,并面对无力胜任感。

5.青春期至成人期早期(约11~20岁):认同对认同混淆。青少年必须决定自己的自我意识或者经历角色的混淆。

6.成人期早期(约20~40岁):亲密对孤立。个人会寻求对他人的承诺,如果不成功,则需面对孤立与自我接纳。

7.成人期中期(约40~65岁):创造对停滞。成熟的成人关注于确立与指引下一代,或者感觉个人的贫乏。

8.成人期晚期(约65岁以上):整合对绝望。老年人完成对自己的生命及死亡的接纳或者对无法再活一次感到绝望。

2.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不是机械的、被动的,而是主观的、能动的。个人态度和经验会影响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体主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都会有所不同,如同样是一轮月亮,在不同的词人的笔下则出现不同的意境。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会有所不同,如遭遇失败和获得成功之后对同一工作中的问题的难易度判断可能会有差异。心理的能动性表现在心理反映具有选择性,能够根据主体的需要、兴趣而有选择地进行。而且人脑不仅能够认识客观世界,还能够调节自身的行动,改造客观世界。 AZbFNy5xOQLXPZIQ7ojyhBV0uY9XwwUDKlN3hqGgIqMQYSoNBwMlIS/HVhHhjEL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