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项目一

社区健康教育概述

健康教育是社区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证明,社区健康教育是预防疾病、促进人群健康行之有效的措施。近年来,随着大卫生观念的确立,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社区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社区护士应掌握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提高在社区人群保健中的工作能力。

一、概念与目的

(一)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其实质是一个干预过程,目的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它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

(二)社区健康教育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挖掘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的保健潜力,从而增进健康,减少残障。它是社区护理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在社区开展不同人群的综合性健康教育,促使社区健康人群、高危人群及患病人群树立健康意识,关心自己、家庭及社区的健康问题,自觉改变个体或群体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充分、有效地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从而提高个体的自我保健能力和群体健康水平。

二、对象

社区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居民开展。为了提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可以分类进行。

(一)健康人群

健康人群是社区居民中的主体,由各个年龄段的健康人组成。他们往往缺乏自我保健意识,认为疾病离他们太远,觉得接受健康教育是多余的。对于这类人群,健康教育应侧重于卫生知识的宣传、保健意识的培养,以帮助他们保持健康,远离疾病。

(二)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主要是指目前健康,但存在某些致病的生物遗传因素或不良行为及生活习惯(如高盐、高脂饮食、吸烟、酗酒等)的人群。对于这类人群,健康教育应侧重于疾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帮助他们掌握自我保健技能和健康监测的方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患病人群

患病人群包括各种急、慢性疾病的患者。这类人群又可分为临床期患者、恢复期患者、残障期患者及临终患者,前三类患者对摆脱疾病、恢复健康的渴望和接受健康教育的兴趣一般比较高。健康教育应侧重于疾病的康复知识和技术,以帮助他们提高遵医行为,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减少残疾的发生。而对于临终患者,健康教育的实质是死亡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地面对死亡,安详地度过最后的人生。

(四)家属及照顾者

患者家属及照顾者与患者长时间生活在一起,容易因知识缺乏或因长期护理压力而出现身心倦怠,影响患者的治疗康复效果。对于这类人群,健康教育应侧重于家庭护理和自我保健,以帮助他们认识家庭护理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家庭护理技能和自我调适技巧,有效应对照顾压力。

三、内容

(一)一般性健康教育内容

一般性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改善睡眠、限盐、控烟、限酒、科学就医、合理用药、戒毒等健康生活方式和可干预危险因素;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学校卫生和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问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防灾减灾、家庭急救等。主要是帮助社区居民了解增强个人和群体健康的基本知识,促进公民健康素养提升。

(二)特殊健康教育内容

包括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保健知识(如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的训练等)、学龄期保健知识(如近视、龋齿的防治知识)、妇女保健知识(如经期卫生、婚前性知识教育等)、中年人保健知识(如心理压力调适、不良生活方式危害等)、老年人保健知识(如运动锻炼指导、预防跌倒等)、残疾人的自我功能保健、康复训练和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以及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肿瘤、精神疾病等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结核病、肝炎、艾滋病等重点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知识等。

(三)卫生管理法规的教育

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宣传普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等,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促使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提高进行社区卫生管理的责任心和自觉性,自觉遵守卫生管理法规,维护社会健康。

四、形式与方法

社区健康教育应根据健康教育对象的特征,选择适当的形式和方法,使健康教育的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呈现,以达到知识迅速普及和信息良好传递的效果。

(一)语言教育

语言教育又称口头宣传,是最常用、最基本、最简便、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其特点是灵活方便、适用性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足之处是受众有限,受文化程度、年龄、职业等因素的影响。语言教育分为个别教育和群体教育两种。

1.个别教育 主要有个别谈话、健康咨询等。其特点是人员少、规模小、面对面等,优点是更直接、更现实、更具有针对性、更容易接受和反馈等。

2.群体教育 主要有报告会、专题讲座、授课、座谈会等,一般规模较大、听众较多,需要认真组织,妥善安排。

(二)文字教育

文字教育是用文字表达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的方法,比语言教育更持久。文字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卫生标语、卫生传单、卫生小册子、卫生课本、卫生黑板报和墙报、卫生科普读物及卫生报刊等,它们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对象和环境。其特点是宣传面广,普及性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保存。

(三)形象教育

形象教育是利用造型艺术创作的宣传材料,通过人的视觉作用进行直观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一般人都能看懂,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常用的形象教育有图片、照片、标本、模型、卫生文艺、卫生展览、示范、演示等。其特点具有直观、真实、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印象深刻。如通过展示死于肺癌患者的肺脏,激发吸烟者戒烟的意识。

(四)电化教育

电话教育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光、声、电等物理作用,把口头宣传、文字宣传、形象教育结合起来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说,是应用幻灯、电影、电视、广播、收音、录音、录像、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现代新媒体等工具和手段,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使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其特点是形象直观、有声有色,群众喜闻乐见。电化教育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五、相关理论与模式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促进人们行为的改变,目的是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研究表明,人类的健康相关行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区护士要想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必须了解一些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模式。

(一)健康相关行为

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逐步形成众多分支,并应用于各个不同领域。其中,健康相关行为(health-related behavior)多用于卫生保健领域。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个体或团体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行为。健康相关行为一般分为促进健康行为(health-promoted behavior)和危害健康行为(health-risky behavior)两大类。

1.促进健康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是个体或团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具体分为:

(1)基本健康行为 基本健康行为是指日常生活中一切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如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适量睡眠、积极锻炼等。

(2)保健行为 保健行为是指正确、合理地利用卫生保健资源,以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如定期体检、预防接种等。

(3)避免有害环境行为 避免有害环境行为是指主动地以回避、调适或应对方式处理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带来各种危害的行为。

(4)戒除不良嗜好 戒除不良嗜好指自觉地抵制或戒除日常生活中对健康有危害的个人偏好的行为,如戒烟、不酗酒、不滥用药物等。

(5)预警行为 预警行为是指预防事故发生及正确处理已发生事故的行为,如驾驶时系好安全带、发生车祸后能进行自救或他救等。

(6)遵医行为 遵医行为是指患病后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服从治疗、接受护理的行为。

2.危害健康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是个体或群体在偏离个人、他人、社会的健康期望方向上表现出来的一组行为。可具体分为:

(1)不良生活方式及习惯 不良生活方式及习惯是指一组习以为常的、对健康有害的甚至能导致各种成年期慢性退行性病变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如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

(2)致病性行为模式 致病性行为模式是指可能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目前,研究较多的有A型行为模式和C型行为模式。①A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的行为模式。具有这种行为特征的人,冠心病发病率、复发率和病死率均比正常人高出2~4倍。②C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肿瘤的发生有关的行为模式。研究表明,C型行为者宫颈癌、胃癌、食道癌、结肠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3倍左右,并可促进癌的转移,使癌前病变恶化。

(3)不良疾病行为 不良疾病行为是指个体从感知自身患病到疾病康复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如隐瞒疾病行为、恐惧行为、自暴自弃行为等。

(4)违规行为 违规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并危害健康的行为,如药物滥用、赌博、性伴侣不固定等。

(二)社区健康教育相关理论

1.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行为的学习可以通过强化来获得,教育者应在最大程度上强化教育对象的健康行为,消除危害健康行为。奖励与惩罚是常用的行为强化方法。教育者可通过物质及精神奖励的方法培养、强化教育对象的某种健康行为,或削弱某种危害健康行为。

2.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继承和发展了行为主义强调人类行为的习得性的观点,更强调人的行为、思想、情感、反应方式以及行为受间接经验的影响,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经由观察、模仿、认同与社会增强作用而学习。社会学习理论侧重于改变教育对象的信念及期望,认为人的行为是建立在信念及期望之上的,如果一个人相信其某种行为的改变可以产生某种结果,那么他(她)就很可能改变自身的某种行为。因此,社会学习理论的具体方法是通过向教育对象提供信息,以改变其信念及期望,从而改变其行为。

3.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通过认知过程把获得的信息和以前构成的心理框架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框架。该理论强调,只有人们感知到信息,并认同信息内容,才会产生行为意愿,在具有行为所需的技能后,才能实现所要采纳的行为。学者们把认知理论与健康相关行为相结合进行研究后,发展出了知-信-行模式。

(三)社区健康教育的模式

1.“知-信-行” 模式(know 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KABP或 KAP)“知-信-行”是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的简称。“知-信-行”模式是行为改变较为成熟的模式,是认知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该模式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只有当人们了解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转变危害健康的行为。该模式认为,“知-信-行”三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并不具有必然性,很多因素影响着知识向行为的顺利转化。在促使人们健康行为的形成、改变危害健康行为的实践中,健康教育者只有充分认识到知、信、行转变过程的复杂性,才能及时、有效、针对性地消除或减弱不利因素的影响,促进有利环境的形成,进而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2.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model,HBM) 健康信念模式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行为的重要模式。该模式强调个体主观心理过程,即期望、思维、推理、信念等在改变行为中的主导作用。模式认为,健康信念是人们接受知识、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行为的关键。健康信念的形成取决于个体对以下三方面的感知。

(1)对疾病威胁的感知 认识到疾病的威胁,并进一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有行动的打算,包括:①知觉到易感性:指个体对自身出现某种健康问题可能性的判断;②知觉到严重性:指个体对罹患某种疾病严重性的判断,包括两方面的反应,一是对临床后果的判断,如死亡、伤残、疼痛等;二是对产生的社会后果的反应,如工作烦恼、家庭生活受影响、失业等。对疾病威胁的感知是促使人们产生行为动机的直接原因。

(2)对行为效益和障碍的认识 包括知觉到采取行动的益处和采取行动可能遇到的障碍。①知觉到采取行动的益处:是指人们对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后,能否有效降低患病危险性和减轻后果的判断;②知觉到采取行动可能遇到的障碍:是指人们意识到在采取健康行为时,可能会面临的客观障碍或自己心理上的障碍,如行为复杂、花费太高、时间安排冲突等。个体感觉到的障碍越多,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

(3)对自我效能的感知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执行健康行为的能力的自信。即一个人对自己能否通过努力成功地执行一个期望结果(如坚持运动)的行为,并善于寻找其他可借助的力量(如教育、朋友等)的能力所做的评价和判断。自我效能高的人,更有可能建立健康的行为。

行为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一般遵循以下步骤:首先,人们感到目前的不良行为对健康造成威胁(对疾病威胁的认识)。其次,相信改变不良行为会得到非常有价值的结果,并清楚地认识到行为改变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且有克服的办法(知觉到采取行动可能遇到的障碍)。最后,人们感到有信心、有能力做出行为的改变(具有自我效能),见图4-1。

图4-1 健康信念模式

3.格林模式 格林模式又称为PRECEDE-PROCEED模式,是由美国学者劳伦斯·格林于1980年提出,是一个广泛应用的、发展成熟的计划制订模式,主要用于大型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项目,也是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设计程序。该模式分为两个阶段,由九步骤组成,见图4-2。

图4-2 PRECEDE-PROCEED模式图

PRECEDE阶段,即Predisposing,Reinforcing,and Enabling Causesin Educational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是通过在教育诊断、环境诊断中分析影响人群健康行为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及强化因素,来帮助健康教育规划制订者确定干预重点,实质是健康教育需求评估。

PROCEED阶段,即Policy,Regulatory,and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s in Educational/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是如何在教育和环境干预中应用政策、法规和组织的手段来实现既定目标和评价标准,实质是健康教育规划的执行。

(1)社会学诊断 主要是对社区人群的特点,如人们的健康需求、社会人口学特征、经济、文化、人们的主观感受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找出开展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流行病学诊断 主要是找出社区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3)行为与环境诊断 主要是找出引起社区健康问题的行为危险因素和环境因素。

(4)教育与组织诊断 主要是找出促使人们的行为发生改变的倾向因素、强化因素和促成因素。①倾向因素:是产生某种行为的动机,它包括人们的知识、态度、观念、偏好、信念、技能、改变行为自信心等;②促成因素:是促使某种行为的动机或愿望得以实现的因素,如为了促使行为改变而提供的便利性服务、社区的资源、出台的政策等;③强化因素:是激励某种行为发展、维持或减弱的因素,如同事或同伴的鼓励、媒体的宣传、公众舆论等。由于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要促使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所以教育和组织诊断也是格林模式的核心。

(5)管理与政策诊断 主要是找出社区中有哪些可以支持健康教育活动的政策或者可以进一步开发的政策,社区中存在哪些可以利用的人、财、物和组织机构等。

(6)执行教育计划 实施、执行已制定的健康教育计划。

(7)健康教育过程评价 在健康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原有计划进行调整,使健康教育计划更为可行。

(8)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对健康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及短期效应进行及时的评价。主要以教育对象的知识、态度、信念的转变作为评价指标。

(9)健康教育结局评价 在健康教育结束时,检查计划目标是否达到,重点是长期目标。评价健康教育是否促进了人群身心健康,提高了生活质量,常用的评价指标有发病率、伤残率、死亡率等。

在PRECEDE-PROCEED模式中,无论是社会学评估、流行病学评估、行为环境评估、教育组织评估,还是管理政策评估,都是围绕目标行为问题展开的,其目的是为了全面地发现影响行为的相关因素,即倾向、强化及促成因素。换言之,在评估过程中所获得的所有相关信息都可以归纳为倾向、强化及促成因素,无论这些信息来自于哪个评估步骤。 OTOB8bASMr8jBGGhSt0/e+2q4/QWvYAsp3ej4bOAoVZS9ubCa5qcyfDDsWW2hyE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