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模块一

绪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中药制剂技术及常用术语的概念。

熟悉中药剂型的分类。

了解中药制剂的发展概况和任务,其他国家药典。

能力目标

学会对中药制剂进行分类,正确使用《中国药典》。

项目一 中药制剂技术的性质与常用术语

一、中药制剂技术的性质

中药制剂技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制剂的制备理论、生产技术、处方设计、合理应用、质量控制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课程。它是以物理、化学、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微生物学等多门学科为基础,密切结合生产实践与医疗实践,培养中药制药技能型人才的主干专业课程。

在中医、中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历程中,中药制剂的理论和技术得以形成并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尤其是近些年来,中药制剂在继承传统剂型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吸取现代药剂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借鉴创新,形成了一门既具有中医药特色,又反映当代中药制剂水平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二、中药制剂技术的常用术语

1.药物与药品 凡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与药品。一般可分为天然药物和人工合成药物两大类。药品则是指原料药物经过加工制成的具有一定剂型、可直接应用的成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附则中将药品定义为: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 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2.剂型 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目前常用的中药剂型有散剂、丸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煎膏剂、注射剂、气雾剂等40多种。

3.制剂 系指根据国家药品标准、制剂规范等规定的处方,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剂型、规格,可直接应用于临床的药品。以中药材或中药饮片为原料制成的制剂称为中药制剂。制剂的生产一般在药厂进行,也可在医院制剂室制备。研究制剂制备工艺和理论的科学,称为制剂学。

4.中成药 系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或其饮片为原料,按规定处方和标准制成的药品。中成药具有特有的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研究中成药的组方原理、剂型选择、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等内容的科学,称为中成药学。

5.新药 系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改变工艺的制剂按照新药管理。

6.假药 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①药品所含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分不符的;②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

《药品管理法》同时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假药论处:①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②依照《药品管理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药品管理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③变质的;④被污染的;⑤使用依照《药品管理法》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⑥所标明的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

7.劣药 药品成分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药品,称为劣药。

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劣药论处:①未标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②不注明或者更改生产批号的;③超过有效期的;④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批准的;⑤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及辅料的;⑥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

8.岗位操作法 经批准用以指示生产岗位的具体操作的书面规定。

9.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 经批准用以指导制剂生产操作的通用性文件或管理办法,包括生产操作、辅助操作及管理操作规程。

10.生产工艺规程 为生产特定数量的成品而制定的一个或一套文件,包括生产处方、生产操作要求和包装操作要求,规定原辅料和包装材料的数量、工艺参数和条件、加工说明(包括中间控制)、注意事项等内容。

11.半成品 系指各类制剂生产过程中的中间品,并需进一步加工的物料。

12.成品 系指完成全部制造过程后的最终合格产品。

项目二 中药制剂的发展与任务

一、中药制剂的发展

1.古代中药制剂 中药制剂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及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发现了药物。最初是将新鲜药物咀嚼或捣碎直接使用,后来为了更好地发挥药效和方便使用,逐渐开始了由药物修治进而加工制成一定剂型的发展过程。

中药制剂起源可追溯到夏禹时代(前2140年),那时已经能酿酒,因此有多种药物浸制成药酒的记载。在酿酒的同时又发现了曲,曲具有健脾胃、助消化、消积导滞的功效,这是一种早期应用的复合酶制剂,至今仍在使用。商汤时期(前1766年),伊尹首创汤剂,说明汤剂于商代即已开始使用。秦汉时期《五十二病方》《山海经》就记载将药物制成酒剂、汤剂、药末剂、洗浴剂、饼剂、曲剂、丸剂、膏剂等剂型使用。东汉张仲景(142—219)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著作中记载有栓剂、洗剂、软膏剂、糖浆剂等剂型10余种,且制备方法较为完备,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明确。该书还首次论述以动物胶汁、炼蜜和淀粉糊作丸剂赋形剂,至今仍在应用。晋代葛洪(281—341)著《肘后备急方》,书中第一次提出“成药剂”的概念,主张批量生产贮备,供急需之用。并记载了铅硬膏、干浸膏、蜡丸、浓缩丸、锭剂、条剂、尿道栓剂,并将成药、防疫药剂及兽用药剂列为专章论述。唐代显庆四年(659年)由政府组织编纂并颁布了唐《新修本草》,这是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唐代孙思邈(581—682)著《备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对制药的理论、工艺和质量问题等都有专章论著,促进了中药制剂的发展。

宋熙宁九年(1076年),太医院设立“和剂局”,负责制药,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官营制药厂。由陈师文等校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由官方颁布的第一部制剂规范,书中收载的许多方剂和制法至今仍为传统中药所沿用。明代李时珍(1518—1593)编著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医药实践的经验,收载的药物有1892种、剂型40多种、附方11000多首,为中药制剂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对世界药学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

明、清时期医著颇多,中药成方及其剂型也有相应的充实和提高。如明朱辅著《普济方》,载有成方61739首,其中许多是成药,并按《圣惠方》的格式对外用膏药、丹药及药酒列专篇介绍。王肯堂著《证治准绳》,在类方篇中收载成方2000余首,其中二至丸、水陆二仙丹等沿用至今。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收方400余首,其中成药211种,如冰硼散、如意金黄散等均卓有效验。清代吴谦等著《医宗金鉴》,选用成方2000余首,其中有《删补名医方论》专册,有关成药61篇。吴尚先著《理瀹骈文》为外用膏剂之大成。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一书中,创制有效方剂如桑菊饮、银翘散、安宫牛黄丸等,均被后世制成成药,并广泛用于临床。但到了清代后期,鸦片战争后的百年内,由于外敌入侵,国外大量劣药、伪药流入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倍受阻碍。

2.现代中药制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药制剂生产、经营和使用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实施《药品管理法》《新药审批办法》和中成药生产GMP以来,我国的中药新药开发研究和中药制剂生产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轨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中药制剂技术的相关研究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深化和提高。近年来,相关研究部门和制药企业注重中药新剂型、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辅料等的研究和攻关,取得了显著成就,如长效制剂、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相继问世,促进了中药剂型的发展。超临界流体萃取、超声波提取、超滤、喷雾干燥、一步制粒、悬浮包衣等新技术已应用于中药制剂生产。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现代分析仪器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对提高中药制剂质量,强化药品监督管理,加快中药制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使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中药制剂技术的任务

中药制剂作为联结中医和中药的纽带与桥梁,在中成药生产、研发和中医医疗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医治病以证为基础,强调证、法、方、药间的紧密联系及辨证立法后的选药组方。这就决定了中药制剂的研究对象必然来源于临床、来源于方药。其基本任务就是研究如何根据临床用药和处方中药物的性质,以及生产、贮藏、运输、携带、服用等方面的要求,将中药制成适宜的剂型,以质优价廉的制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医疗、保健需要。其具体任务如下:

1.继承和整理中医药学中有关中药制剂的理论、技术和经验。我国医药宝库中有关制剂的内容极其丰富,要“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继承创新传统中药剂型理论和制药技术。

2.吸收和应用现代制剂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等,加速实现中药制剂技术的现代化。

3.加强中药制剂基本理论的研究,使中药制剂从传统经验开发向现代科学技术开发过渡。中药制剂基本理论包括制剂成型理论和技术、质量控制、合理应用以及中药或方剂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精制、浓缩、干燥等内容。

4.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研究和开发中药的新剂型、新制剂,提高传统制剂水平,如缓释制剂、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等。

5.研究和开发新辅料,以适应中药制剂某些特点的需要,同时可以提高中药制剂整体水平,创造新的中药剂型。

6.研究开发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健全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水平。

项目三 中药制剂剂型分类与选择原则

一、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

中药制剂的剂型种类繁多,为了便于学习、研究和应用,把剂型分为以下几类:

(一)按药物形态分类

1.固体剂型 如散剂、丸剂、片剂、膜剂、胶囊剂等。

2.半固体剂型 如软膏剂、糊剂等。

3.液体剂型 如汤剂、糖浆剂、注射剂、合剂、酊剂等。

4.气体剂型 如气雾剂、烟剂等。

物态相同的剂型,一般制备操作多有相近之处。例如固体制剂制备时多需粉碎、混合;半固体制剂制备时多需熔化或研匀;液体制剂制备时多需溶解、搅拌。这种分类方法在制备、贮藏和运输上较为有用,但不能反映给药途径对剂型的要求。

(二)按给药途径分类

1.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有汤剂、合剂(口服液)、糖浆剂、煎膏剂、酒剂、流浸膏剂、散剂、胶囊剂、颗粒剂、丸剂、片剂等。经直肠给药的剂型有栓剂、灌肠剂等。

2.不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①注射给药的有注射剂,包括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穴位注射等;②呼吸道给药的有气雾剂、吸入剂、烟剂等;③皮肤给药的有软膏剂、膏药、橡皮膏剂、糊剂、搽剂、洗剂、涂膜剂、离子透入剂等;④黏膜给药的有滴眼剂、滴鼻剂、眼用软膏、口腔膜剂、含漱剂、舌下含片、栓剂等。

这种分类方法与临床用药联系较好,能反映给药途径与方法对剂型制备的工艺要求,但同一剂型往往有多种给药途径,可能重复出现于不同分类的给药剂型中。

(三)按分散系统分类

1.真溶液型 如芳香水剂、溶液剂、糖浆剂、甘油剂、醑剂、注射剂等。

2.胶体溶液型 如胶浆剂、火棉胶剂、涂膜剂等。

3.乳剂型 如口服乳剂、静脉注射乳剂、部分搽剂等。

4.混悬型 如合剂、洗剂、混悬剂等。

5.气体分散型 如气雾剂、吸入剂等。

6.微粒分散型 如微球剂、微囊剂、纳米囊、纳米球等。

7.固体分散型 如散剂、颗粒剂、丸剂、片剂、粉针剂等。

该分类方法便于应用物理化学的原理说明各类剂型的特点,有利于制剂稳定性研究,但不能反映给药途径与用药方法对剂型的要求。

(四)按制备方法分类

将主要工序采用相同方法制备的剂型列为一类。如将用浸出方法制备的汤剂、合剂、酒剂、酊剂、流浸膏剂和浸膏剂等归纳为浸出制剂。将用灭菌方法或无菌操作法制备的注射剂、滴眼剂等列为无菌制剂。

此种分类方法因带有归纳不全等局限性,故较少应用。

此外,中药制剂还可分为传统制剂与现代制剂。各种分类方法均有其优点与不足,本教材采用以剂型为主的综合分类法。

二、中药制剂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1.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 因为病有缓急,证有表里,须因病施治,对症下药。所以病证不同,对药物的剂型要求也就不同。如治疗急症,就要求起效迅速,可选用注射剂、气雾剂、滴丸等;而治疗慢性病则要求药效和缓持久,选用丸剂、缓(控)释制剂。

2.根据药物本身及其成分的性质选择剂型 剂型是药物的应用形式,因此药物只有制成适宜的剂型,才能发挥疗效或使用。这一特点与其自身性质和所含成分的性质密切相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改变药物作用性能,如硫酸镁口服可作泻下药应用,而静脉滴注能抑制大脑中枢神经,有镇静、解痉作用。②调节药物作用速度,如注射剂、吸入剂等,属于速效剂型,可迅速发挥药效,用于抢救危重患者;丸剂、缓释制剂、植入剂等属于慢效或长效剂型。③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如芸香草制成汤剂治疗咳喘病,有恶心、呕吐反应,疗效不佳,但制成气雾剂不仅药效发挥快,副作用小,而且剂量减少。④具有靶向性,如静脉注射乳剂、静脉注射脂质体乳剂等,在体内能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所吞噬,使药物在肝、肾、肺等器官分布较多,能发挥药物剂型的靶向作用。

3.根据生产条件和方便性的要求选择剂型 在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和药物本身性质的基础上,剂型的选择还要充分考虑生产条件,同时力求使药物剂型符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五方便”(生产、贮存、运输、携带、服用方便)及成本低廉的要求。

项目四 中药制剂的工作依据

一、药品标准

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的质量规格和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检验、供应、管理与使用单位共同遵守的法定依据。我国药品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以下简称《部颁药品标准》)。1998年《部颁药品标准》更名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后更名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

(一)药典

1.药典的概念 药典是一个国家规定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由国家组织药典委员会编纂,并由政府颁布施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药典中收载药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及其制剂,规定其质量标准、制备要求、鉴别、杂质检查及含量测定,并注明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作为药品生产、检验、供应、管理与使用的依据。药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药品生产、医疗和科学技术水平,同时在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促进药物研究和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中国药典》的发展简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全国性药典的国家,早在唐显庆四年(659年)就颁布了《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这是我国最早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一部全国性药典,比欧洲1498年出版的地方性药典《佛洛伦萨药典》早800多年,比欧洲第一部全国性药典《法国药典》早1100多年。1930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卫生署编纂了《中华药典》,此版药典完全参考英、美国家药典,规定的药品标准并不适合当时的国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开展了《中国药典》的编纂工作,至今已颁布了《中国药典》1953年版、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005年版、2010年版及2015年版,其中1953年版为一部,从1963年版开始至2000年版均分为两部,一部收载中药材及中药成方制剂、二部收载化学药品。2005年版和2010年版分为三部:一部收载中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等;三部收载生物制品,首次将《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并入药典。2015年版药典进一步扩大药品品种的收载和修订,分为四部,共收载品种5608种。一部收载品种2598种,其中新增品种440种、修订品种517种;二部收载品种2603种,其中新增品种492种、修订品种415种;三部收载品种137种,其中新增品种13种、修订品种105种、新增生物制品通则1个、新增生物制品总论3个。2015年版药典首次将上版药典附录整合为通则,并与药用辅料单独成卷作为《中国药典》四部。四部收载通则总数317个,其中制剂通则38个,检测方法240个(新增27个),指导原则30个(新增15个),标准品、标准物质及试液试药相关通则9个;药用辅料收载270种,其中新增137种、修订97种。

3.其他国家药典 世界上部分国家颁布有自己的药典,此外还有国际性和区域性药典。常用到的有《美国药典》(简称U.S.P)、《英国药典》(简称B.P)、《日本药局方》(简称J.P)、《国际药典》(简称Ph.Int)、欧洲药典等。

(二)其他药品标准

其他药品标准主要为《局颁药品标准》。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编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施行。《局颁药品标准》收载范围: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的国内创新的品种,国内生产的新药及放射性药品、麻醉药品、中药人工合成品、避孕药品等。

2.前版药典收载,而现行版未列入的疗效肯定,国内几省仍在生产、使用并需要修订标准的药品。

3.疗效肯定,但质量标准需进一步改进的新药。

二、制剂生产管理

(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系指在药品生产全过程中,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的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全面管理监控的通用准则。涉及药品生产的人员、厂房、设备、卫生、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生产管理、包装和贴签、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文件、质量管理部门、自检、销售记录、用户意见、不良反应报告及附则等方面。生产过程是否实现了GMP被看成是药品质量有无保证的先决条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了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采取监督检查的手段,即规范GMP认证工作,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承办,经资料审查与现场检查审核,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对认证合格的企业(车间)颁发GMP证书,并予以公告,有效期5年(新开办的企业为1年,期满复查合格后为5年),期满前3个月内,按GMP认证工作程序重新检查换证。GMP的实施,使药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有了切实的保证,效果显著。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已于2011年3月1日起实施。新版GMP共14章、313条,较1998年版篇幅大量增加,更加完善、系统、科学。自2011年3月1日起,新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企业新建(改、扩建)车间应符合新版药品GMP的要求。现有药品生产企业将给予不超过5年的过渡期,并依据产品风险程度,按类别分阶段达到新版药品GMP的要求。新版GMP技术标准大幅提升,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大幅提高对企业质量管理软件方面的要求,全面强化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细化文件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药品安全保障措施,引入或明确了质量授权人、质量风险管理等概念。

(二)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系指为评价药物安全性,在实验室条件下,用实验系统进行的各种毒性试验,包括单次给药的毒性试验、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致癌试验、局部毒性试验、免疫原性试验、依赖性试验、毒代动力学试验及与评价药物安全性有关的其他试验。

(三)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临床试验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的药物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或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的内容包括临床试验前的准备与必要条件,受试者的权益保障,试验方案制定,研究者、申办者、监察员的主要职责,质量保证系统等。

(四)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管理办法(暂行)

为加强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特别是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监督管理,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体健康和药品的使用安全、有效、方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该办法。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必须符合药用要求,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安全的标准,并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审批药品时一并审批。药品生产企业不得使用未经批准的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药品包装必须适合药品质量的要求,方便贮存、运输和医疗使用。

(五)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6年3月15日出台了《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并于当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药品的标签及说明书管理。

药品包装必须按照规定印有或者贴有标签,供上市销售的最小包装必须附有说明书。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标签或者说明书上必须注明药品的通用名称、成分、规格、生产企业、批准文号、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外用药品和非处方药的标签,必须印有规定的标志等。

(六)药包材国家标准

为加强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药包材)的监督管理,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管理法》及我国药包材发展的实际情况,参考国际上药包材同类标准,组织国家药典委员会及有关专家启动了药包材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目前,已有低密度聚乙烯输液瓶(试行,下同)、聚丙烯输液瓶、钠钙玻璃输液瓶、药用氯化丁基橡胶塞、药用溴化丁基橡胶塞、低密度聚乙烯药用滴眼剂瓶、聚丙烯药用滴眼剂瓶、口服液体药用聚丙烯瓶、口服液体药用高密度聚乙烯瓶、口服液体药用聚酯瓶、口服固体药用聚丙烯瓶、口服固体药用高密度聚乙烯瓶、药品包装用复合膜通则、药品包装材料与药物相容性试验指导原则14项标准公布,已于2002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标准施行前生产的包装材料和容器(药包材),仍按原标准执行并检验,2002年12月1日起按新标准组织生产和检验。为加强直接接触药品的药包材的监督管理,保证药包材质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3年12月31日又发布了《硼硅玻璃药用管等15项国家药包材标准(试行)目录》,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2004年7月20日又发布了《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管理办法》。

考纲摘要

1.中药制剂技术的性质与常用术语

(1)中药制剂技术的性质

(2)中药制剂技术的常用术语

2.中药制剂的发展与任务

(1)中药制剂的发展

(2)中药制剂技术的任务

3.中药制剂剂型分类与选择原则

(1)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

(2)中药制剂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4.中药制剂的工作依据

(1)药品标准

(2)制剂生产管理

复习思考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历史上由国家颁发的第一部制剂规范是(  )

A.《普济本事方》 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C.《金匮要略方论》

D.《圣惠选方》 E.《本草纲目》

2.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为(  )

A.制剂 B.成药 C.药材

D.药物 E.处方药

3.《中国药典》是由下列哪一个部门颁布实施的(  )

A.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B.卫生健康委员会

C.药典委员会

D.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E.最高法院

4.下列哪项不是《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内容(  )

A.植物油脂和提取物

B.生物制品

C.中药材

D.中药成方制剂及单味制剂

E.中药饮片

5.乳浊液型药剂属于下列哪一种剂型分类法(  )

A.按物态分类 B.按分散系统分类 C.综合分类法

D.按给药途径分类 E.按制法分类

6.《中国药典》最早于何年颁布(  )

A.1950年 B.1951年 C.1952年

D.1953年 E.1954年

7.《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简称是(  )

A.GMP B.GSP C.GAP

D.GLP E.GCP

8.非处方药的简称是(  )

A.WTO B.OTC C.GAP

D.GLP E.GCP

9.我国最早的制药技术专著《汤液经》的作者是(  )

A.后汉张仲景 B.晋代葛洪 C.商代伊尹

D.金代李杲 E.明代李时珍

10.将液体药剂分为溶液、胶体溶液、混悬液和乳浊液,属于(  )

A.按照分散系统分类 B.按照给药途径分类 C.按照制备方法分类

D.按照物态分类 E.按照性状分类

11.根据《局颁药品标准》将原料药加工制成的制品,称为(  )

A.调剂 B.药剂 C.制剂

D.方剂 E.剂型

12.只有一部的《中国药典》是(  )

A.1953年版 B.1963年版 C.1977年版

D.1985年版 E.2005年版

13.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是(  )

A.《佛洛伦萨药典》 B.《纽伦堡药典》 C.《新修本草》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E.《神农本草经》

14.汤剂的创始人是(  )

A.后汉张仲景 B.晋代葛洪 C.商代伊尹

D.金代李杲 E.明代李时珍

15.标准操作规程的缩写为(  )

A.GMP B.OTC   C.GSP

D.SOP   E.GLP

(二)配伍选择题题

[1~5]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D.《伤寒论》 E.《肘后备急方》

1.由医圣张仲景编著的是(  )

2.收载的药物有1892种、剂型40多种的著作是(  )

3.第一次提出“成药剂”概念的著作是(  )

4.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

5.由官方颁布的第一部制剂规范(  )

[6~10]

A.处方 B.新药 C.药物

D.中成药 E.制剂

6.根据《中国药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或其他规定处方,将原料药加工制成的药品称为(  )

7.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称为(  )

8.医疗和药剂配制的书面文件称(  )

9.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药政部门批准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品称为(  )

10.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物质称为(  )

(三)多项选择题

1.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是(  )

A.根据药物性质

B.结合生产条件

C.根据方便服用的要求

D.满足适于携带,便于运输,利于贮藏的需要

E.根据疾病防治需要

2.药物剂型分类方法有(  )

A.按形态分类

B.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

C.按分散系统分类

D.按产品最后形状分类

E.按制法分类

3.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包括(  )

A.注射给药剂型 B.呼吸道给药剂型 C.直肠给药剂型

D.皮肤给药剂型 E.黏膜给药剂型

4.中药制剂的工作依据包括(  )

A.《黄帝内经》 B.《新修本草》 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D.《中国药典》 E.《局颁药品标准》

二、简答题

1.解释中药制剂技术的含义。

2.简述中药制剂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x4l0qrmDMSlL9nf9Yj5pGVBGyESCTgczgQTf+CmUUSpsb1TzriaEgUEGu9aMthc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