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贝佐德·阿布杜瑞莫夫:下一个霍洛维茨?

出生于1990年的钢琴新星贝佐德·阿布杜瑞莫夫(Behzod Abduraimov)似乎不那么稀罕故作深沉。相比演奏深邃的德奥学派,他的选曲风格绚丽至极,充满了光辉灿烂的技巧。与Decca唱片公司合作的首张专辑被他自己称为“一场由战争通往和平的旅程”。曲目包括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奏鸣曲》,李斯特的《诗与宗教的和谐第三首》《梅菲斯特圆舞曲》以及霍洛维兹改编自圣-桑的《骷髅之舞》。这份曲目单颇有几分哲学意味,像是由描绘魔鬼的祭奠、被心魔驱动的人性而引发的残暴战争过渡到虔诚地迎接上帝恩赐的平和心境。阿布杜瑞莫夫的演释没有过分的浪漫主义,而是朴实真挚。描写恶魔的几首炫技曲更是炙烈如火,有如焕发出了迷人的魔性,让听众直呼过瘾。他的演奏没有任何下键的犹豫或思考的断片,这般暴烈的演奏所迸发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美感,美到让人失神。

阿布杜瑞莫夫首张专辑

谁会想到,这个被英国赫赫有名的《每日电讯报》喻为“下一个霍洛维茨”的超级钢琴家,六岁时险些被老师劝说放弃继续学习钢琴。

阿布杜瑞莫夫生于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五岁多开始学琴。似乎同其他钢琴家的故事不一样,神童的光环并没有降临在小贝佐德身上。学琴半年后,当他在准备人生的第一次钢琴考试时,小贝佐德不停地犯各种错误,这让阿布杜瑞莫夫的老师、乌兹别克斯坦的名师塔玛拉·波波维奇教授很是头疼,建议同是钢琴教师的母亲放弃让其继续学习钢琴。这个建议迅速地被阿布杜瑞莫夫的母亲拒绝了。出于对自己儿子的信任,阿布杜瑞莫夫的母亲说服了波波维奇教授等待一年。在这一年内,就由她亲自教导这个似乎和钢琴没有产生任何化学反应的学生。

母亲的正确选择在两年后就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八岁的阿布杜瑞莫夫与乌兹别克交响乐团合作,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次登台演出。此后,他又跟随乌兹别克斯坦交响乐团在俄罗斯、意大利和美国进行了巡演。十七岁的阿布杜瑞莫夫先后在美国雷诺克斯青少年钢琴比赛和德州基督钢琴比赛赢得冠军,接着又轻松问鼎2009年伦敦国际钢琴比赛的桂冠,并被誉为“吉尔莫之星”。

当年,严苛的波波维奇教授不仅强化了阿布杜瑞莫夫的手指,还使其领悟到了音乐的至美。“十来岁的时候,我逐渐感到音乐成了我无法割舍的一部分,”阿布杜瑞莫夫说,“似乎音乐中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着魔,让我用尽全力去诠释作曲家的意图。”伦敦大赛的爆发让阿布杜瑞莫夫彻底告别了从前单纯的学习生活,演出合同纷至沓来。作为奖励的一部分,阿布杜瑞莫夫得以与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和伦敦爱乐乐团合作,之后又与指挥家阿什肯纳齐及悉尼交响乐团进行了“2009/2010演出季”的亚洲巡演。反响之热烈使得这位年轻人在全世界奔走,足迹遍布比利时、德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与中国。不仅如此,波士顿交响乐团、英国室内乐团、洛桑室内乐团、蒙特卡罗爱乐乐团等都邀请阿布杜瑞莫夫作为他们世界巡演的嘉宾。

阿布杜瑞莫夫在古典乐界如此亮眼的出镜终于被Decca唱片公司相中,于2011年2月将其签约为旗下独家代理的表演艺术家。

阿布杜瑞莫夫生相俊朗,笑容清爽又略带腼腆,很有观众缘。不过能让伦敦威格莫尔音乐厅的观众起身并连续鼓掌几分钟的不只是阿布杜瑞莫夫的相貌,更是他有着“致命”吸引力的琴音。与其秀气的外表不同,阿布杜瑞莫夫在演奏时并非如同王子般挺直腰身,端坐在琴凳三分之一处,而是尽可能地贴着琴凳的末端,身子佝偻,一副称霸琴键的模样。演奏时,他的表情严峻且集中,气场十足。最让观众沸腾的是圣-桑的《骷髅之舞》,开篇的十二个二分音符均是借助腰力的触键,触点虽小,震音却很大,这带着金属声的十二个音是死神敲打的基石,预示了魔鬼的出没;随即而来的是一连串分解和弦音型的震音,极小的音量和游走的震音似乎有形似的,伴随着空气游动,鬼魅而阴森。《骷髅之舞》是圣-桑改编自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卡萨里斯的一首描写鬼魂狂欢的交响诗,李斯特将其改编成炫技的钢琴独奏曲,后成为霍洛维茨的心头好,于1920年再次改编并首演。待到1942年霍洛维茨其将其录制发行的时候,此曲的多个技巧片段又被加强,最终成为了疯狂技巧的代表,令钢琴家望而生畏。

甚至有的时候,我的内心会因乐曲的悲凉而布满泪水,但那是内化的伤感,观众只能听见,却不能看见。

——阿布杜瑞莫夫

阿布杜瑞莫夫对《骷髅之舞》的演释绝对会让你欲罢不能。阴郁的引子之后,减三和弦的敲击是死神的调音,也是提醒听众们“系好安全带”,跟随之后的“群魔的圆舞曲”来一次云霄飞车之旅。阿布杜瑞莫夫的技巧实在疯狂,尤其是左手高速精准的击键,非常有冲击力,使整个音响格外立体。在长达八分钟的炫技中,他没有碰错任何音,也没有因踏板或手指粘连造成拖沓。他那强有力的肘腕和飞驰的手指塑造出的音浪仿佛洪流一般席卷而来,此番风驰电掣的凌厉气势,调动起听众所有懒散的细胞,使人们为之血脉偾张。

对于大多数没有读过演出曲谱的听众来说,要能在聆听音乐会时完全投入和欣赏一首曲子其实并非易事。有画面感的乐曲也许会相对容易联想一些,可对于一些和声复杂、结构庞大的曲目来说,若不是亲自学习过,要理解作品会非常难,这时就十分考验演奏者的功力了。这也正是音乐表演的魅力所在,每个独奏者既要融入作品中,又要置身作品之外,以指挥的角度来审视这部作品。只有在反复的练习中将所有技巧和细节内化成本能一般的流畅,才能在演奏时将自己托付给音乐,以心来打动听众。阿布杜瑞莫夫似乎深知这个道理,并不断思考演奏家、音乐和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

阿布杜瑞莫夫说他只演奏自己喜欢的曲目,因为只有当他自己被乐曲打动时,他才能打动听众。“我希望听众能感受到与我同样的感动,”他说,“在演奏的时候,我将作曲家希望传递给我的情感、气氛、情景本真地传递给听众。甚至有的时候,我的内心会因乐曲的悲凉而布满泪水,但那是内化的伤感,观众只能听见,却不能看见。”

的确,最动人的永远不是雕琢的词藻,而是质朴的真实感。阿布杜瑞莫夫的演奏之纯粹让听众更近距离地接触到了音乐的本真。无论是慢板时他利用腰背部连带的力量传至指尖发出的通透音色,还是急板下暴力的飞速击键,都生生充满着青春和阳刚之气,直击人心。

使阿布杜瑞莫夫获得2012年度法国“惊艳古典”和“唱片新发现”最佳唱片奖的最大原因是其对普罗科菲耶夫《第六钢琴奏鸣曲》的精彩诠释——完全摒弃浪漫主义风格的演奏,细致地刻画出了人性残酷和恶魔的一面。普罗科菲耶夫《A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普罗科菲耶夫三部“战争奏鸣曲”的第一部。这部作品直接描绘了苏联的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 充斥了夸张的力度对比和打击乐器式的强击。同时这也是对当时十九、二十世纪俄罗斯学派的反叛作品之一,作品一改俄罗斯学派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以及浓重的织体部分,取而代之的是尖锐的和声、不连贯和远距离的大跳以及暴力兼神经质的节奏型。因而就技术而言,这部作品很难驾驭,演奏家若是不能做到得心应手,听起来便会觉得有所牵制,不够畅快。

阿布杜瑞莫夫的录音却完全凌驾于技术之上,着实让人惊艳。只听音频完全想象不到曲谱复杂的声部和分句,左右手力度倒置的反差被阿布杜瑞莫夫铺陈得恰到好处,快板乐章从头至尾都被强有力的演奏驱动着,粗野又豪放。全曲几乎没有连绵的乐段,反之则是不停歇的尖锐和残暴。第三乐章,“比缓板更慢的圆舞曲”是整部作品最难处理的一个乐章,这是一首在硝烟中迈步的舞曲,步履间遍是哀愁和略带嘲弄意味的娱乐。阿布杜瑞莫夫的处理令人信服,没有刻意的音乐线条,而是逐字逐句、深沉而又仔细地奏完整个乐章。末乐章,神经质和暴力又一次回归,特意控制的偏干的音色衬着尖锐怪诞的和声进行,最终结束在急速而冷酷的弱音上。

演奏时,若只是炫耀曲子的难度,那只能听到技术;只有准确地诠释乐谱,听到的才是音乐。阿布杜瑞莫夫不仅将暴力纯粹的美学介绍给听众,更带来了上帝的祝福。专辑里,李斯特的《诗与宗教的和谐第三首“孤寂时受神恩典”》是一首难能可贵的好曲。因为很少有演奏家在音乐会上弹奏,所以古典爱好者们并不耳熟能详。晚年的李斯特对天主教极其虔敬,人们印象中那个浮华一生的李斯特住进了修道院,开始全心致力于宗教音乐的创作。此曲写于1847年,李斯特刚放弃了魏玛宫廷乐长的职位。当他与卡罗琳侯爵漫步在波兰的乡间时,获得的是少有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作品中标志性的绚烂旋律只为表达上帝温厚的祝福。阿布杜瑞莫夫用不含杂质的清亮音色寄情于优雅深邃的乐句,那不断流动的音群让人听到了平和与安详,犹如置身于无瑕安逸的云端。

目前,阿布杜瑞莫夫在美国堪萨斯城帕克大学国际音乐中心学习,师从2001年范·克莱本钢琴大赛的冠军、乌兹别克斯坦籍钢琴家斯坦尼斯拉夫·伊欧德尼奇教授。尽管他因在各地演出而不得不延长毕业的时间,但他却乐于享受独自奔波时的孤独所带来的灵感及与不同乐团合作的演出经验。有机会不妨去聆听一下这位还在成长的艺术家,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望他纯粹的琴音可以让你放慢脚步,甚至驻足感受音乐直接的力量。 kwauGKwmGlI9HD4B73zq8Q/aJunTv34aPXS9tldAbeLIYAhiKXfG4L0gzrSFQWy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