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的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民足、国富、兵强。接下来,他为齐桓公的称霸大业走出了关键的一步:尊王攘夷。
尊王,即是拥护周王室。管仲认为,只要举起尊王的旗帜,就能借周天子之名,名正言顺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攘夷,是指北地的狄人和戎人屡屡内侵,对中原各国造成严重威胁,管仲说了,只要领头伐夷,就一定能得到各国的拥戴。
无论尊王还是攘夷,因为鲁国的降服,这两件事儿办起来特别顺利。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得简单介绍一下鲁国的来历。
武王伐纣,岐周代商。武王封自己的弟弟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也就是说,鲁国的创始者是历史上大名赫赫的周公旦!不过,周公旦因辅佐天子,未能到鲁地就封,乃由嫡长子伯禽前往就封。周公旦劳苦功高,且是周礼的主要制定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周成王赋予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并寄希望作为宗邦的鲁国能够“大启尔宇,为周室辅”。所以,鲁国虽然弱小,却一直是周礼所在,在春秋诸国中有着他国不能代替的地位。
要尊奉周王室,就得先从鲁国做起。
而且,刚刚归顺齐国的鲁庄公为了向齐桓公表忠心,特别给齐桓公说了一门亲事:女方竟然是周天子庄王的女儿王姬!
哇,这门亲事一旦成功,齐桓公就成为周王室的乘龙快婿了,尊王攘夷岂不更加名正言顺?
实际上,按照当时的政治传统,周天子嫁女,基本上都是由鲁国国君来说媒主婚,其实,也只有鲁国国君有这个说媒主婚的资格。
在鲁庄公的精心运作下,公元前683年冬天,齐桓公得偿所愿地迎娶了周王女王姬。他非但迎娶了周王女王姬,徐、蔡、卫等姬姓中小诸侯也各自送来女儿,作为周王女的陪嫁之媵妾。
齐桓公驾着香车宝马,满载美人,成为一时佳话。
《诗经》甚至收录有盛赞此事的《国风·召南·何彼秾矣》,诗云:
何彼秾矣,唐棣之华!
曷不肃雍?王姬之车。
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
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迎娶王女,齐国的国家地位提升了许多。紧接着,齐桓公又接受了管仲的建议,每当国与国间出现了争端,就敢于出头,召集众诸侯国开会,不怕麻烦,不怕其他势力,认真处理国家纠纷,必要时,就放弃本国的一定利益,树立威信,争取诸侯们的拥护。
前682年夏,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发兵攻打鲁国。宋国大将南宫长万在乘丘惨败,其本人也被鲁军擒获,战后虽然得赎回宋国,但声名狼藉,在国内的地位一落千丈。为了找回做人的尊严,南宫长万产生了极端想法,竟然击杀了宋闵公,改立公子游为国君。
以臣弑君,乃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南宫长万由是遭受千夫所指、万口所唾,宋国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内乱。
齐桓公在管仲的催促下,便借这个机会,召集诸侯开了个会,目的是稳定宋国政局,同时呼吁各国共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
会议在北杏(齐地,今山东省东阿县境内)召开,虽然来的只有宋、陈、蔡、邾几个小国,但这是齐桓公“九合诸侯”的第一合,效果还不错。会上,在宰杀牛、羊的环节上,齐桓公得以负责操刀割下了牛耳朵。“执牛耳”,成了地位最高的人。
可是,对于齐桓公当仁不让的“执牛耳”行为,宋国新上任的国君宋桓公是不服气的。
他之所以不服气,是因为周朝所分封诸侯共有五个等级,自高到低分别是公、侯、伯、子、男。宋桓公位列公爵,而齐桓公只是侯爵,地位明显要比齐桓公高出一等嘛!
会议没开完,宋桓公就提前回家了。
宋桓公的行为让齐桓公大为扫兴,齐桓公磨刀霍霍,想攻打宋国。
管仲连称不可,说:“宋国没配合您,没给您好脸色,您就发动军队去攻打,这也太……太师出无名了吧?而且,这次会议本来是帮助宋国战后重建的,可这会议才结束,您就发动军队去进攻宋国,岂不太儿戏了?”
“那,我是不是应该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
“不,绝不!”管仲说,“我们必须打上一仗,但不是打宋国,而是打鲁国。”
“打鲁国?”齐桓公差点儿没跳起来。
“是的,打鲁国。与其去攻打遥远的宋国,不如攻打相邻的鲁国。鲁国本来已经归顺我国,但这次会盟,他竟然从中作梗,串联起卫、郑等诸侯国拒绝参加,这样反复无常的国家,就应该狠狠给他一下子。而且,鲁国乃是周王尊亲,国家地位尊贵,如果彻底征服了它,其他国家谁不唯我马首是瞻?”
“哦,是这样。”
齐桓公欣然采纳了管仲的意见,遂率军攻灭了鲁国的附庸遂国(虞舜之后封国,位于今山东宁阳县西北),并乘势攻陷了鲁国大片土地。
经济上搞不过齐国,军事上也远逊于齐国,鲁庄公只好认命,发书请求与齐桓公会盟于柯邑(今山东阳谷县西北),自愿签订丧权辱国协议。
会盟中,齐桓公以胜利者的身份趾高气扬地登上了高坛,一刀割下了牛耳,准备与鲁庄公歃血为盟,订立和约。哪知,站在鲁庄公旁边的鲁国大将曹刿突然拔剑而起,劫持了齐桓公,要他归还齐国攻占的鲁国土地。
好汉不吃眼前亏,齐桓公被迫答应了曹刿提出的全部要求。
这对齐桓公而言,是一次耻辱的会盟。
会盟结束,齐国上上下下都建议齐桓公背弃和曹刿订下的盟誓,再次兴兵攻鲁。管仲却力排众议,说:“在暴力胁迫之下所签订的盟约完全可以背叛,但主公不可这样做;鲁君、曹刿之徒可堪仇恨,可主公不怨,则可以取信于天下矣。”
齐桓公一听,是这么个理。于是他遵守和曹刿订下的约定,毅然归还了鲁地。
这下不得了了,天下人都大赞:“鲁君,齐之仇也;曹刿,齐之贼也。齐侯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天下诸侯,由是翕然而归。
齐桓公以他的仁义和信义征服了天下诸侯。
公元前680年春,齐国可以好好教训教训那个不听话的宋国了。齐桓公召集了陈、曹两个小国,气势汹汹地扑向宋国。
齐桓公的仁义和信义行为,也得到了周天子的支持,周卿士单伯率领王师加入了齐军的阵营。
这下,宋国的宋桓公不敢再轻视齐桓公了,赶紧向齐国致歉,请求原谅。齐桓公要以仁义和信义服天下,就痛痛快快地接受了宋桓公的道歉,向宋国递出了橄榄枝。
这年冬天,周卿士单伯与齐桓公、宋桓公、卫惠公、郑厉公在鄄地(卫地,今山东鄄城县西北)会见,商谈会盟事宜。
这是“九合诸侯”的第二合,在盟会中,宋、卫、郑三个中原大国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左传》称:“ 齐始伯也。”
公元前678年秋,宋的属国郳(今山东藤县东,又名小邾国)叛宋,齐桓公替宋国出头,率宋、邾二国同去征讨郳国。郑国(今河南新郑)竟然趁宋国空虚,撕碎了前年“鄄之盟”的盟誓,悍然侵宋。
齐桓公勃然大怒。
为了重整国家间秩序,维护王室权威,齐桓公率齐、宋、卫三国联军一同伐郑,狠狠地教训了一顿郑国。并于这年冬天,齐会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八国于幽(今北京通州方兴一带),这是“九合诸侯”的第三合——幽之盟。
这次会盟,参与的诸侯人数众多,人心最齐,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
公元前667年,周惠王遣卿士召伯廖赴齐地,赐封齐桓公为伯侯,在手续上正式确认了齐桓公的诸侯领袖地位。
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燕,燕国向齐国告急。
齐桓公便以盟主的身份率军北伐山戎,救护燕国,大军追杀山戎直抵孤竹(今河北卢龙县一带)才凯旋。
劫后余生的燕庄公千恩万谢,一路相送齐军,进入齐国境内还不肯回去。齐桓公严肃地说:“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自己的国境,我不能对燕国无礼。”下令分开沟界将燕庄公所经过的地方全部割送燕国。此举,齐桓公德布天下,诸侯闻之,无不心悦诚服,纷纷归附于齐国。
公元前622年,狄人侵邢(河北邢台),齐桓公又发兵救邢,把邢人迁到夷仪(今山东聊城),另筑新城以安置之。
公元前660年,狄人入侵卫国,杀卫懿公。齐桓公出兵救卫,将卫的剩余人口迁到楚丘(今河南滑县),使卫国得以保存。
齐桓公的一系列救患扶危的行动,得到许多诸侯的拥护,在诸侯中威信不断提高。《国语》称“天下诸侯知桓公之非为己动也,是故诸侯归之”。《管子》也记载,从此,齐桓公“令固始行于天下矣”。
公元前652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
周襄王新继大位,派人送祭肉给齐桓公以示感谢。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考城东)召集鲁、宋、卫、郑、许、曹等各诸侯国会盟,举行受赐典礼,并依据管仲的建议,订立了盟约。
葵丘大会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多边外交会议。这次会议不仅推选出了霸主,而且通过了一项盟约:各国要尊重王室,扶助弱小国家,共同抵御夷狄入侵。盟约还规定了处罚条款:如哪个国家违背盟约,其他各诸侯国可联合起来共同讨伐。这项盟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边外交文件。
至此,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公认的霸主。
霸主齐桓公的多边外交活动对于稳定中国的局势,促进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汉高祖刘邦由衷而赞:“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也!”
而管仲为齐桓公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孔子也因之赞道:“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