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与晋东南喝茶记

晋东南,山西人,深圳淘金。早在微博内测时代就相识,且有互动。忽一日,他欲来成都,约相见。那还用说吗?自然要见的。

手头事情虽然不少,东忙西忙,趁着周末,约他出来淘书,喝茶。于是,就有了第一次见。

我到他所在的酒店等他。过了一阵,他从外面归来,身着红色短衫,精神十足。一眼就认了出来。然后步行去文殊院前面的收藏市场逛逛旧书摊。印象中,那里至少有五六家吧。虽好书不多,皆因距离很近的缘故,不妨去看一看。

早上,细雨连绵。未曾想,下午晴好。旧书摊居然一个都没摆出来。俩人就顺便听一连环画摊主讲卖书、定价等问题。看不成书摊,那就去喝茶吧。

在旧书市场旁边倒是有家茶铺,几张矮桌子,几杯盖碗茶,坐着三三两两的人,自在得很。估计晋东南不大喜欢这样的茶铺,就没停下,继续行走。寻找更有味道的茶园。

先去古娘娘庙,一家道观。庙小,茶客不少。环境一般。今年夏天,我跟几位朋友来这里喝茶,感觉颇有成都味道。且座位需要自己寻找,茶买了,要自己端过来,好像是一间自助茶园。于是,转去头福街。那里有好几家茶馆。

选一处茶馆坐下来。露天。点碧潭飘雪、花茶。时不时有擦皮鞋的、掏耳朵的过来。掏耳朵几乎是成都特产,外地朋友来成都,常要体验一番。

晋东南说他们搞的一个俱乐部,好玩。甚至民间组织很多,政府的一些事务交给民间组织打理,乃购买第三方服务也。开放是沿海文化的标志,小政府,大社会,也许未来是趋势。

内地文化,总比沿海封闭一些,因此,在成都谈的潮流,可能是他们眼里的过去式。满足现状,就看不到生活的创意。

比较不同的城市文化,也有意思。

喝茶聊天,我带了一册《天天见面》给他。我知道他也爱面,在给面点王公司做一本内刊,于是聊面食。说来山西面食也很丰盛,我见山西作家杨栋的文章,请客吃水饺、面条不一,想来也是以面食为主的地方了。却没有扯及面之道之类的话题。

深圳熟悉的朋友不少,如许石林、如王国华、如钟二毛等等,好几位都有来往,我就顺便谈谈对深圳的印象。聊天显得有些浮光掠影,好在都是坦诚相待,这样的茶会也就有几分意思。

坐到三四点钟,晋东南另有安排,原计划一起吃吃饭,也就不好提出来。朋友相聚,重要的是交流,饭局就像是一件陪衬,多一点好,少一点也未曾不可,关键是随意,彼此都能有所照顾就好。

2014年4月20日 QnLzs6QooHYgsFRVluEMjuT34mpqPadlcln6BBP/W34cHRvQPm7iOmqn+DXbQ8UE



中秋雅集

中秋的味道似乎越来越淡。特别是像我这样没有单位的人,中秋多半是与家人团聚在一起。而在中秋之前,总会去参加这样那样的活动,且时常被冠名为雅集。

这样的活动最不喜的是各色人等竞相上台发言,没完没了,且是带着伪善的笑。参加过几次,总觉得不大对胃口,还不如三五好友择一个地方聊天,喝茶、喝酒都成,无拘无束。

今年,在送仙桥边,一群书画、诗词、篆刻的朋友聚集在一起,大家且听古琴曲,琴师的背后是葱绿的竹子,遥想郑板桥笔下的风致。也许是由于户外的缘故,听不大真切。

一曲终了,再来一支,依然如故。也许这样的场景并不太适宜古琴的演奏吧(旁边依然有人高声语)。时下的一些人以为与人聊古琴啦、音乐啦,就是高雅的事,其实是很多人还没学会尊重和欣赏。

听琴完毕,就是冷餐会,三两个小吃,一两杯白酒,足矣。此外,诗词大家、中医师殷明辉先生带来了泡酒,味道绝佳。

话题从周啸天获鲁奖说起,有许多秘闻掌故,且付笑谈中,我坐在一旁,旁听大家的发言,从书画说到时下的成都文化,总似乎有不少的话题可交流。陈长安先生带来其祖父陈仲年的日记片断,如今打造的成都画派,把1949年之前一些活跃的艺术家似有意地忽略了,有这些艺术家该重新挖掘,并整理其作品、资料等等。虽然有的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未必为当下服务,但其绘画精神有挖掘的必要。

旧体诗人刘静松先生也是舞者,可惜他提前先走了,倘若古琴与舞者结合,更有意思一些。

古琴在成都亦有多个流派,古琴社也有好几个。本次雅集组织者,为西蜀琴剑社社长、宋燕春女士。她是“巴蜀琴王”王华德最后的弟子。记得,数年前曾去王先生家听他聊古琴的故事。如今,斯人已逝,怕是难觅知音吧。

2014年8月31日 QnLzs6QooHYgsFRVluEMjuT34mpqPadlcln6BBP/W34cHRvQPm7iOmqn+DXbQ8U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