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势必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制约,兴衰荣辱,变动不居。富者不一定恒富,贫者亦未必终贫;贵者往往沦为庶民,布衣可能会至卿相。家庭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随着历史不断地变革发展,其职能、性质、形式、结构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在变化演进。而家庭的变化演进又反过来成为社会的缩影,至少亦可作为观察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河南项城袁氏家族与清末民初的国家命运密切相关,更具有典型意义。

提起曾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风云一时的袁世凯,几乎家喻户晓,而人们对其家族则可能知之甚少。

袁氏家族有文献可考的历史,始自袁九芝。其子袁耀东是袁世凯的曾祖父,他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乃一介穷儒,以耕读为业,生活异常清贫。

至道光后期,第二代中的袁甲三高中进士,进入仕途,景况方始得到改善。后来在剿灭捻军和太平军的过程中,他以功累官至漕运总督。其长子保恒也相继登第,参与剿灭捻军和太平军,超擢侍郎。父子两人骤然跻身新贵之列,袁氏家族跃居豪门,一变而为“汝南巨族”。袁世凯的继父保庆与堂叔保龄均系举人出身,曾受袁甲三的荫庇,官居道员,但并没有光大门楣。这几代人基本上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因而,家中的一切无不渗透着浓厚的封建性。不过亦未维系久远,几世同堂的大家族终至解体,分裂成若干小家庭。

袁家第四代人成长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由于染上恶习,不求上进,不事生产,各支俱都败落;即使在外为官者,亦皆平庸之辈,鲜有出人头地者。唯独袁世凯飞黄腾达,清末时做到直隶总督、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民国时当上总统,妄自称帝,显赫远远超越其两代先人。与其先人循“正途”出身,谋求发达不同,袁世凯不喜读书,科场失意,投笔从戎,走的是另外一条蹊径。其所以能够迅速青云直上,除了善体上意,攀附亲贵,进贡贿赂之外,主要是靠实干,赏罚分明,培植亲信,结党营私,机敏灵活,纵横捭阖,阴谋诡计。他既继承了封建家长制的专擅作风,在家中独断专行;又能在某些方面顺应时代潮流,打破旧的传统,鼓励诸子学习实用科学,出国留学,就是其中一例。

帝制推翻,民国建立,民主自由与专制独裁两条道路继续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许多家庭都发生了剧变。袁世凯帝制自为,长子想当青宫储贰,极力鼓动,次子则不赞成。三女非但不赞成其父称帝,而且为了自由,公然抗婚。

袁世凯死后,诸子分居,大家庭风流云散。靠着分得的丰厚遗产,长子袁克定仍不改昔日的“太子”派头,思想守旧,挥霍无度,过着糜烂没落的生活,最后穷困而死。袁克文多才多艺,诗文酒会,章台走马,纸醉金迷,名噪海内,亦不免潦倒,晚景凄凉。其余诸子则根据新的时代变迁和价值取向,各自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文革”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用人强调出身成分。袁世凯系反动官僚,子孙皆属“黑五类”,命运坎坷,他们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只有远在美国的袁家骝和夫人吴健雄幸免株连,在科学事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本书以袁世凯为主线,简要地叙述两个世纪中袁氏家庭六代群体的演变。虽然主观上欲将人、家、国三者融为一体,以期反映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社会风貌等等方面;但限于资料,捉襟见肘,尚难差强人意,不能不引以为憾。

在写末后几节时,笔者参考了郑逸梅、周岩、江才健以及其他先生的著作(著作附于参考书目中),理应逐一明确注出,以免抄袭之嫌。然而,出版社要求书中概不注释,故未能如愿。在此谨致深深的歉意和谢忱,并请谅解。

本书之所以能问世,主要得力于同事雷颐先生的大力支持;老友曹惠南先生多方奔波,终于在哈尔滨搜集到《袁寒云的一生》一文,复印惠寄,给我很大帮助。我永远忘不了他们的高谊隆情,一并致以由衷的感谢。

侯宜杰
2000年12月22日于北京 om3TiGcbexLzZqFai7b7obQIDLgVMJTRH2QP/ZIWzGL955aeKzg1hN+3qflNV2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