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家
Fictional Artists

我们对一个艺术家的认知,通常由文学作品中对艺术家的描写来决定。与艺术家成为优秀的日记作者的原理一样,他们也是小说家宠爱有加的角色。这里我强调的是“角色”。但在文学作品中,这些角色所创作的艺术品却是问题重重的。尽管这些视觉元素满足了文字所无法提供的需求,但一件视觉艺术的文学作品通常总是不尽如人意,除非视之为讽刺性,而这将引领我们进入一个不同的领域。接下来我选择了一些值得铭记的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家:

拉尔夫·巴恩比(Ralph Barnby): 他是一个生活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现代主义画家,出现在安东尼·鲍威尔(Anthony Powell)的《与时代合拍的舞蹈》( A Dance to the Music of Time )系列小说中。巴恩比被描述为“黝黑、矮胖,双眼下的皮肤特别松弛”,以及“又短又粗的头发,凌乱不堪”。他是那种“虽以一种平衡和悠闲的方式生活,却知道怎样兼顾自己的兴趣爱好的人”。他以一种法式的、半抽象的风格作画,这使得他在20世纪20年代晚期能与鲍威尔书中所写的“在那个新纪元里自我清醒的幻灭艺术”相辅相成。他也是一位多产的肖像画家,笔下所作大多为女性。他不知疲倦地追逐异性,其手下的“猎物”大多无法抵御这位艺术家浪漫至极的诱惑,而他则无情地滥用自己的这一优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巴恩比在英国皇家空军战时掩护(将飞机场伪装为都铎王朝式的小村舍)中工作。1941年,他因所乘飞机被击落而命赴黄泉。

约瑟夫·勃里杜(Joseph Bridau): 他是巴尔扎克的小说《搅水女人》中的两位主角兄弟之一。约瑟夫是一位拥有高贵精神的浪漫主义画家。当涉及生命的实际性问题出现时,他因无法适应现实而惊慌失措。约瑟夫热爱“拜伦的诗、杰利柯的画、罗西尼的音乐和沃尔特·斯科特的小说”,这几乎是一场人生灾难的前兆。他的哥哥菲利普,则是一个富有行动力但不知羞耻的乐观主义者,于是菲利普最终利用婚姻进入豪门并敛获横财也就理所当然了。约瑟夫是一位有天赋的画家,他是虚构世界里的德拉克洛瓦,但是却不停地遭遇经济上的困难。他最大的失误,用巴尔扎克的话来说,是“没有迎合布尔乔亚们的幻想”。这个制造财富的阶层,从不为有争议性的天才松开口袋。

埃德加·博斯沃思·迪肯(Edgar Bosworth Deacon): 他时常出现在安东尼·鲍威尔《与时代合拍的舞蹈》系列的第一卷,是一个早于拉尔夫·巴恩比的画家。他生于1871年,创作了很多古典主义题材的巨型帆布画。鲍威尔为他取了“博斯沃思”的中间名是一个非常得体的举动:许多在爱德华时代成名的英国艺术家都保留着矫揉造作的中间名。事实上,令人敬畏的路易斯·博斯沃思·赫特(Louis Bosworth Hurt, 1856—1929),就是这么一个真实存在的画高地牛群的画家。在20世纪早期,对迪肯而言,并不乏可靠的艺术资助人。他们大多是来自英国中部的新贵,购买着他的那些大型作品,比如《赛勒斯的少年时代,苏格拉底的学生》( The Boyhood of Cyrus, Pupils of Socrates )和《戴克里先的意愿》( By the Will of Diocletian )。迪肯专注于画那些没有穿衣服的男性,与亨利·斯科特·图克(Henry Scott Tuke, 1858—1929)的艺术定位遥相呼应,后者展出过无数幅康沃尔渔民小孩裸体游过皇家学院高墙的作品。但是,与图克不同的是,迪肯最后在巴特西公园遭遇了糟糕的事情,之后在巴黎被强制流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迪肯的艺术家身份终结了,他重生为一位和平主义的古董商,出现在情欲书籍的署名栏中,并对各种丑闻有着令人难堪的喜好。后来他在过生日时从夜店的楼上坠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几十年后的1971年,迪肯的声誉在他的一场百年画展中再度复苏,这场展览也最终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并在商业上一战成名。

埃尔斯蒂尔(Elstir): 这是由普鲁斯特创造的一位画家,经常出现在《追忆似水年华》里。他的名字来源于惠斯勒(Whistler)和埃勒(Helleu)的结合。埃尔斯蒂尔优雅而时髦,妻子也曾是一个美人。作为一个画家,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德加、雷诺阿和莫奈的影子,也有一点萨金特的神韵。他最为人称道的作品,是与印象主义画派一样充满想象力的《卡尔克蒂伊特港》( Port de Carquethuit )。但盖尔芒特公爵鄙视埃尔斯蒂尔,认为他的作品非常浅薄。公爵说:“人们并不需要成为专家才能欣赏他的那些东西。我当然知道那仅仅是草图,但在我看来,我并不觉得他为之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在萨金特和惠斯勒在世时,与之类似的评论也曾攻击过他们。

迪克·赫尔达(Dick Heldar): 这是拉迪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写于1891年的《消失的光芒》( The Light That Failed )里的英国人主角。吉卜林笔下的赫尔达,并没有典型的艺术家惯有的那种不安的颓废,相反,他有着一个英国男人可以拥有的极致的阳刚之气。赫尔达是一个苏丹地区的战时艺术家,为伦敦的画报报道战争。当他返回伦敦时,发现自己已经作为一名战时画家成名了。那时的美学家们谈论着艺术,以及自身那如“男性定制的高级女帽”的灵魂状态,而他却对此从不予以理会。他深爱着同为艺术家的梅奇,尽管她毫不领情。梅奇与一名红发的印象主义女画家共用一个工作室,所以我们大概能猜到,这个故事接下来将充满危机。赫尔达与另一位也非常具有男性气概的战时记者是室友。对大多数人来说,赫尔达对一只名为宾基的猎狐犬远比对梅奇更用心。赫尔达用心描摹着他的模特贝茜,一个极其普通的人,并希望这幅散发着忧郁情愫的肖像画,有朝一日能成为举世膜拜的杰作。他“沉迷于创作中,轻轻地吹着口哨,被那种干净而清晰的创作愉悦所吞噬”。但是贝茜却因赫尔达和他的室友都不愿与她同床共枕而大发雷霆,并抓烂了赫尔达寄予厚望的那幅杰作,对他进行报复。而赫尔达,则在一夜之间失明,所以并不知晓她的所作所为。故事的最后,他回到了苏丹战场,已经失去视力的他,最终被苏丹长毛人击倒了。

格利·基姆森(Gulley Jimson): 他是乔伊斯·卡里(Joyce Cary)《马嘴》( The Horse's Mouth ,又译为《财星高照》)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终其一生,他经历了历史的巨大车轮的无情碾压:“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以及生命最后的风湿病”。“艺术是我遭受不幸的根源,”他哀叹道,“艺术、宗教以及酗酒,皆会将人毁灭殆尽。”他的生命中还贯穿着一系列麻烦的女人,她们大多是模特,还有一些是他的妻子。他从未富有过,一直以各种方式徘徊在寻找金钱的边缘。而这也导致他经历了至少两次入狱。“艺术是什么?只是自我沉溺。它让你为之屈服。它是一种罪恶。艺术家们都还配不上蹲监狱,应该把他们装在塞满碎瓶子的酒桶里,每周从樱草花山上滚下去一次,如果是公共假日,那就两次。以此让他们明白,他们该何去何从。”但是事实上,艺术却是生命中唯一的答案。“所有的谈话都是谎言,”他反思着,“唯一令人满意的沟通形式是一幅好画。”他精准地描述了自己与富有的资助人的不同:“他们愉悦地攫取财富,需要艺术才能活得有意思;我愉悦地创作艺术,需要钱才能活得下去。”

奥托·克莱斯纳(Otto Kleisner): 他是温德姆·刘易斯1918年的小说《塔尔》( Tarr )中的主角。《塔尔》的故事背景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黎,这个波西米亚主义的前线地带充斥着苦艾酒、艺术实验和自觉的性解放。克莱斯纳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德国画家,总是伺机生事,并且叛逆好斗,制造出无数的麻烦。他其貌不扬,却总是顽固不化地追逐异性。他最新的女友嫁给了他的父亲,这让他恼怒万分,但同时他又必须依靠父亲的月度支票维持生活,这让他的痛苦成倍递增。克莱斯纳并不是一位特别成功的画家,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只售出了一幅仅值4英镑10便士的画。有一次,他在临摹一位名叫贝尔莎的德国艺术学生,也是他的一位女友,他说贝尔莎的手臂有点像香蕉,而这也许就反映出了克莱斯纳本人作画方式的粗糙。后来他与一名波兰艺术家展开了一场决斗,并一不小心杀死了对方,之后便在监狱里聊度余生。

门德尔·库勒(Mendel Kuhler): 这位是吉尔伯特·坎南(Gilbert Cannan)写于1916年的小说《门德尔:一则青春故事》( Mendel: A Story of Youth )中的主角。他一点都不像是一个虚构人物,很明显他的原型是英国画家马克·格特勒(Mark Gertler)。门德尔是一位极富天分并充满远见的年轻画家,却深受艺术、女人和自己犹太人身份的折磨。伦敦是他的栖息之地,“在咆哮着愤怒火焰的伦敦,他正在被活生生地灼烧,疯狂的烈焰在他身上燃烧并将他包裹……”一直以来,女人都是他的一个难题。他声称:“当一个艺术家愿意为女人留有足够的时间时,那女人对他而言就如同食物……但艺术对我而言更加重要,比世界上所有的女人及女孩,以及所有的爱情都要重要。”但是,他却爱上了另一个艺术家,一个叫作莫里森的女孩。这个角色明显是基于多拉·卡林顿(Dora Carrington)创作的,而卡林顿当时正迷恋着利顿·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门德尔在对莫里森的渴望、拒绝和回归之间不断轮回。莫里森被描述为“一个身上已无任何原始情感的英国女孩”。她忠实地保持着这个模样:冲动但没有情欲,善良但不深情。可怜的卡林顿!怪不得坎南的这本书出版之后,这位女画家对作者有一些冷漠。格特勒在这之后也对坎南冷眼相待,因为这本书的创作起源于他的人生故事。虽然这是他自己向坎南倾诉的,那时他俩正在乡下的村舍里一起度假。但是,坎南本人比这两位遭受了更大的折磨。当这本书开始出现在书店时,他疯了,之后便进了收容院。

克劳德·朗捷(Claude Lantier): 他是左拉《杰作》中的男主角,一个游走在先锋巴黎文学和艺术圈子里的画家。左拉与塞尚长久的友谊在这本书出版时已经岌岌可危了,而《杰作》的正式面世则让两人的关系完全破裂,个中原因至今仍然难以得知。朗捷显然不是塞尚。从他的作品来看,他更像是不那么成功的皮维·德·沙瓦纳(Puvis de Chavannes),因为他持之以恒地与那些晦涩难懂却充满宏大寓意的创作主题作斗争。朗捷的一生深陷于悲剧之中:他恶意地对待为自己提供诸多支持的妻子,他的孩子也离世了。他画完已经离去的孩子后,将作品挂在著名的沙龙展的最高处,这样就没有人能够看见它。他因对艺术的巨大热情而变得疯狂,并最终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马克·格特勒

门德尔·库勒的原型

Mark Gertler, Self-Portrait with Fishing Cap, oil on canvas, 1909

阿道夫·瑙曼(Adolf Naumann): 这是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著作《米德尔马契》( Middlemarch ,1827)中的来自德国拿撒勒的画家。他邂逅了正在罗马度蜜月的多罗西娅·卡索本(Dorothea Casaubon)。多罗西娅由浪漫的威尔·拉迪斯拉夫(Will Ladislaw)介绍给瑙曼,而拉迪斯拉夫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位画家,并且是一个令多罗西娅无比揪心的爱慕者。瑙曼是一位虔诚的基督艺术“革新者”,正在写一篇以“绘制教堂车厢的圣徒”为主题的论文。在他的工作室中,人们会发现一些“圣母玛利亚们莫名其妙地坐在冠状王冠下”以及“圣徒们手持建筑模型,或者尖刀意外地楔入他们头颅中”的作品。瑙曼喜欢上了言辞浮夸,喜欢卖弄学问的多罗西娅,他炫耀式地穿着鸽子灰的衬衣,并头戴一顶猩红色的丝绒帽子,让多罗西娅坐在自己面前,照着他的模样临摹出圣托马斯·阿奎纳(St Thomas Aquinas)的脑袋。而他则照着多罗西娅的样子临摹圣克拉拉(St Clara),后又因过于喜爱她的美丽而被拉迪斯拉夫激烈地批评:“卡索本女士不能像对待一个模特那样随便交谈。”

查尔斯·赖德(Charles Ryder): 他是伊夫林·沃(Evelyn Waugh)《旧地重游》( Brideshead Revisited )中的叙事者。这本书中最有趣、最生动的内容是他与漂亮却有着自我毁灭倾向的塞巴斯蒂安·弗莱特在牛津的友谊,以及他之后与塞巴斯蒂安的妹妹朱莉亚的爱情。但是,这本书的故事设定却是赖德逐渐变为一个画家。当他身处布赖兹赫德庄园时,承担着一些壁画装饰的工作,这听起来非常像并且很可能就是在影射雷克斯·惠斯勒(Rex Whistler)。雷克斯·惠斯勒是一个与赖德有着相似的社会理想,并同样喜欢长久地待在大房子里的真实画家。不久之后,赖德将他在旅程中见识到的异域风景变成纸上的作品,并逐渐成名。正如同样在艺术上自负的作者沃所说的,人们猜想,相比在切尔西艺术俱乐部,赖德更有可能出现在怀特家的午宴上。

弗伦茨·斯特恩巴尔德(Franz Sternbald): 《弗伦茨·斯特恩巴尔德的游历》( Franz Sternbald's Wanderings )中的主角,这是一本由路德维希·蒂克(Ludwig Tieck)写于1798年的小说。作者也许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时期最多才多艺和富有成就的作家。斯特恩巴尔德作为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的学徒,游走于16世纪早期的欧洲画派之间,并追随着深爱的玛丽,最终情定罗马。他热烈地声称:“你不会相信,我有多么想画一些能完全表达灵魂状态的东西。”这种有关灵魂的谈话以及由此曝光出来的言论揭示了他的真实身份:一个比这个时代超前两个世纪的德国浪漫主义艺术家。

查尔斯·斯特里克兰(Charles Strickland): 他是《月亮与六便士》中高更式的画家,该小说出版于1919年。作为一个英国人,高更式的斯特里克兰对周遭事物表现得更加充满恶意,他放弃了自己股票交易员的职业,抛妻弃子,践踏着所有人,包括那个阻挠他要对艺术作出极致表达的情人。他是一个粗糙而阴沉的角色。“我不需要爱,”他说,“我没有时间去爱。我是一个男人,有时候确实需要一个女人。可我在满足自己的欲望之后,就已准备好做其他的事情了。我不能战胜自己的欲望,我对它恨之入骨,因为它将我的精神置于牢笼之中。我渴望能从所有欲望里解放出来,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这样我就能够将自己全心全意地奉献给我的创作。”最后,他逃到了南太平洋,漂到了塔希提岛。公众们无法理解他的一生,他作品中粗鄙的颜色和笨拙的技巧令他们大为震惊。但是,在他去世后,毛姆告诉我们,斯特里克兰是现代主义的伟大巨匠之一,与凡·高和塞尚齐名。 nFCXgU2vlJ/rFdfhjPj4fKHe/pCLcK8+spX+atpI9KfIIRhy3yGsYBwhfg07B3Y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