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挪威之战

在苏军粉碎芬军抵抗的同时,静坐战仍在继续,除了一些零星空袭之外,唯一值得关注的事件发生在海上。在12月中旬发生了拉普拉塔河口之战,导致德国袖珍战列舰“斯佩伯爵”号(Graf Spee)沉没。在2月12日,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运输船队将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士兵组成的两个师的主力运至埃及。一个星期后,德国武装商船“阿尔特马克”(Altmark)号在挪威海域被英国水兵跳帮占领,船上的299名战俘得到解救。虽然此事惹恼了挪威政府,但是在4月8日早晨,英法两国政府还是通知前者:为了阻止德国沿挪威西海岸进行的海上运输,同盟国已于前一天晚上在挪威领海布雷。

这是侵犯挪威中立地位的行动,很可能将她卷入战争。那么同盟国有没有做好在德国出兵干涉时支援挪威的准备呢?答案是没有。当天晚上英国在斯卡帕湾(Scapa Flow)的海军基地遭到德国飞机猛烈轰炸,9日清晨,当住在哥本哈根的丹麦人骑着自行车去上班时,突然遭遇了一队向着丹麦王宫进发的德国士兵。起初他们以为这是在拍电影 ,片刻之后,王宫的卫兵开了火,德军随即还击,最后丹麦国王派出自己的副官阻止了这场交火:丹麦就这样向希特勒屈服了。有史以来最大胆、最具魄力的军事行动之一随着这一事件而揭开序幕—行动的主要目标就是在一天之内占领挪威的所有要害中心。

这场令人惊异的行动是希特勒的战略付诸实践的第一个例子……“如果用其他方式能够更好、更轻易地打击敌人的意志,那我为什么还要运用军事手段呢?” 下文概述的史实将会印证这一战略的精明之处(虽说其道德性有疑问)。

虽然挪威军队规模很小 ,希特勒却并不打算直接攻击它,因为在4月9日之前,他早已发动了直接针对挪威人民的攻势。他知道在一个民主国家,如果人民同情敌人,那么军队的士气将会涣散。 他通过颇有说服力的宣传,早就在挪威制造了一个广泛的亲德群体 ,其头目就是挪威国家统一党的元首维德昆·吉斯林少校(Major Vidkun Quisling)。 这些将被称作“第五纵队”的人构成了他的攻势的战术基础,而他的战略目标是:

(1) 通过在挪威西海岸建立空军和海军基地,限制英国海军的力量。

(2)为德国海军舰队开辟通往北海和大西洋之路。

(3)对英国到苏联北部的海上交通线形成拦腰斩断之势。

(4)保护西瑞典运送铁矿石的海路。

在4月21日的《法兰克福日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清楚地解释了挪威对于德国的重要性,下面摘录其中一段:

“在一场以大不列颠为敌的生死斗争中,占领这片出发阵地,而不是将它以及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拱手让给敌军,真的(就像英国人所坚持认为的那样)是个巨大的错误吗……在取得初期的成功之后,除了从中产生的经济利益,我们还获得了牵制和削弱英法海空力量的有利条件,并能迫使英国接受战斗……西方列强早晚被严重削弱—在北海以及英法两国拥有至关重要利益的其他海域,尤其是地中海。西方列强的海军优势不是取决于他们实际拥有多少舰队,而是取决于这些舰队比其他强国的舰队强出多少。对于所有为了贯彻其生存空间主张而希望终结英法海军霸权的人来说,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最近几天在意大利,对于北海和地中海之间的联系的强调超过了其他任何地方。”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在战术上,必须抢英国之前夺取挪威所有主要的机场和港口—这就是第五纵队发挥作用的地方。只要德国方面一声令下,他们就会抢占这些目标,并坚持到空运和海运的德军抵达为止。空运的部队在接到命令后只需几个小时就能到位,而为了加快海运部队的到达速度,德军效法前人,重施了特洛伊木马之计。在入侵开始的几天前,部队就登上运输矿石、煤炭和其他商品的商船,分头驶向多个目的地。

在德军占领丹麦的同时(这为德军提供了位于北海和斯卡格拉克海峡侧翼的机场),挪威国内的第五纵队成员执行了他们的任务,并立刻得到了空运部队和“特洛伊木马部队”的支援。接着德军主力也乘船经斯卡格拉克海峡抵达。

奥斯陆是这次入侵的关键点,它被空降兵支援下的第五纵队人员占领,与此同时,在强大的海军舰队护卫下乘坐运输船抵达的部队对港口守军发起了强攻。在这场战斗中德军损失了万吨巡洋舰“布吕歇尔”号(Blü cher)和包括运输船在内的另外几艘舰船。位于奥斯陆以北800英里的纳尔维克(Narvik)被海军护航下的“特洛伊木马部队”夺取。在那里登陆的士兵是接受过山地战训练的奥地利人。克里斯蒂安松(Kristiansund)、特隆赫姆(Trondheim)、卑尔根(Bergen)和斯塔万格(Stavanger)都以类似的方式被占领,而挪威境内最重要的机场—斯塔万格附近的苏拉(Sola)机场则被空降兵拿下。到了9日入夜时分,以上所有地点都已落入德军手中,入侵指挥官冯·法尔肯霍斯特将军(General von Falkenhorst)督促大部队从奥斯陆出发,沿铁路和公路开往上述地方,只有完全与世隔绝的纳尔维克除外。

这场攻击的迅速和突然一时间令英国和法国政府手足无措。很显然,要想立即发动反击,只能通过海上和空中。这个道理是如此浅显,以至于在英国公众看来,“希特勒的冒险令他主动钻进了英国海军的罗网” 。然而,虽然时任海军大臣是好战的丘吉尔,但是在15日之前,英军除了在斯卡格拉克海峡布雷外未采取任何阻碍入侵者的措施。

15日,英军一支小部队在纳尔维克以北登陆。此举的目的令人费解。格雷夫斯(Mr. Graves)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有一支德国远征军打算突袭伦敦,另一支要在赫尔(Hull)立足,那么前来救援的美国远征军在因弗内斯(Inverness)的成功登陆对于正在英格兰中部地区挣扎求生的英国军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16日,卡尔东·德·维亚尔将军(General Carton de Wiart)又率部在纳姆索斯(Namsos)登陆,18日,B.C.T.佩吉特将军(General B. C. T. Paget)也在翁达尔斯内斯( Åndalsnes )登陆。按照计划,这几次登陆只是牵制行动,主力将直接攻击特隆赫姆,因为那是一个有相当规模的港口,而且其近郊还有一个机场。但是,还没等牵制部队向内陆推进,主攻行动就因为舰队将会暴露在空袭下而取消了。如果高层在派出两支牵制部队时也考虑到这一点,那么还有一丝胜算,然而并没有。这两支部队就在没有空军保护的情况下向内陆推进,在被德军无情地轰炸了10天后,同盟国最高战争委员会决定让他们撤退。这场极为艰难的行动在5月2—3日成功实施,但是同盟国的舰船也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特隆赫姆战役,1940年4月15日—5月3日

从战术角度讲,这场短暂的会战表明,若不能将空权与海权和陆权结合起来,海军和陆军本身的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皇家空军对斯塔万格的机场实施的轰炸毫无用处,因为德国空军可以从挪威所有的机场起飞作战。地面部队需要的是直接空中支援,既然这一愿望无法实现,那么英法远征军的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此外,这场会战也再一次证明,战斗的成败有9成取决于攻击的速度,而不是参与战斗的军队规模。不是因为速度能造成实际的破坏,而是因为它能够扰乱敌方的军心。毫无疑问,英法两国的政府和他们的总参谋部在德军大胆而突然的进攻面前方寸大乱。他们采取的应对措施已经明确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这场会战的主要影响却不是在战略方面(尽管它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而是在心理和政治领域。一方面,德军的威名大大提升;这导致很多中立国认为德国是不可战胜的。另一方面,此战也引发了英国的政局动荡。5月7日,英国国会下议院开始就挪威的战事进行商议。9日,国会进行分组表决,执政党虽然侥幸过关,但支持票之少表明内阁已经失去了国会的信任。于是在10日,张伯伦辞职,丘吉尔接替他成为首相。 4FiN56inZ2b80I4NLkbek54fCk2o86/iKiiDexhPfLI29rzkeA5seESzg8+pIiE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