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波兰的灭亡

1939年9月1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解除对敌国贸易禁运的整整20年后,德国解除了对战争的禁令。虽然在西线,这年夏天大炮产生的雷霆又一次在道道战壕上肆虐,但是在东线这一次发生的却是闪电战:在一场仅仅持续了18天的冲突中,波兰,这个面积3倍于英格兰、居住着3000多万勇敢的人民的国家,像一座纸牌搭成的房子一样崩塌了。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既有战略上的也有战术上的。首先是因为波兰国土的西半部分形成了一个直指柏林的像猪鼻子一样的巨大突出部,东普鲁士(East Prussia)和波美拉尼亚(Pomerania)在北;西里西亚(Silesia)和斯洛伐克(Slovakia)在南,对它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其次,在维斯瓦河以西并没有天然的防御屏障,而由于波兰和德国的边境线长达850英里,当时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够守住这条边界。那么,为什么波兰人决定要防守这样的边境线呢?

主要原因是他们的作战要害地区就位于这个突出部,如果失去这些地区,他们就无法供养自己的战斗部队。在这些地区中有四片区域特别重要:(1) 波属西里西亚的煤田 ;(2)工业城市凯尔采(Kielce)、孔斯凯(Ko ń skie)、奥波奇诺(Opoczno)、拉多姆(Radom)和卢布林(Lublin);(3)工业城市塔尔努夫( Tarnów )、克罗斯诺(Krosno)、德罗霍贝奇(Drohobycz)和鲍里斯拉夫( Borysław );(4) 罗兹(Lodz)一带的纺织业集中地。在第三片区域中分布着波兰的大部分武器弹药生产厂、飞机和汽车制造厂,以及洗煤厂和炼油厂。在这四片区域中,第一片位于和德国交界处,而且本身就在上西里西亚和斯洛伐克之间形成了一个小突出部。第二片位于斯洛伐克以北100~150英里处;第三片也在斯洛伐克以北,大约20~60英里处;第四片位于西里西亚以东约80英里。

入侵波兰,1939年9月1—30日

波兰还要面对另两个战略劣势。其一,德军掌握着波罗的海的制海权,因此虽然有波兰走廊,德国本部还是能够与东普鲁士保持密切联系。其二,波兰与其西方盟国的唯一交通线要绕道罗马尼亚和黑海。从战略角度讲,波兰是一个地处内陆的孤岛,它的整条“海岸线”处处都容易遭到入侵。

在战术层面,波兰的劣势同样巨大。波兰的陆军和空军不仅在数量上不如德国,在技术上也要甘拜下风。而且波兰决心保卫的区域是摩托化部队快速机动的理想场所,这一特点在通常天气晴好的秋季尤其突出,单单这个原因就使波兰陆军的战斗力在德军面前大打折扣。更何况在这片地区还生活着大约200万德意志族人,因此德军对波兰可谓了如指掌。

波兰选用了折中方案,其中一部分是进攻性的,一部分是防御性的。但是要想公正地评判计划的制定者,我们就应该知道,在他们的预想中西方的盟友将会发起猛烈的攻势,虽说至少在几个月内他们没有权利指望这种进攻成真。波军总司令希米格维·雷兹元帅( Marshal Śmigły - Rydz )本能地厌恶防守,他把信心寄托在军人的武勇上,同时严重低估了装甲战和航空战的潜力。因此他和他的幕僚决定防守从格罗德诺(Grodno)到克罗斯诺的整个突出部并掩护所有工业地区。他的计划是把6个集团军(包括30个步兵师、10个预备役师和22个骑兵旅)分布在靠近国境线的地方,并将它们各自的预备队和一支总预备队部署在华沙附近。虽说在完成动员后,他将有大约5万名军官和170万名士兵可供调配,但是这些数字与德军相距甚远,波军的摩托化兵力少得可怜。波兰人的空军拥有大约500架可以作战的飞机,装甲部队有29个装甲汽车连和9个轻型坦克连。此外,他们还缺少重型高射炮和反坦克炮。

德军计划分两阶段实施作战。第一阶段要包围并歼灭维斯瓦河弯曲部的波兰军队,第二阶段则要同时从东普鲁士南下和斯洛伐克北上,在比亚韦斯托克( Białystok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 Brześć )和布格河(River Bug)以西切断整个波兰。因此,这个计划包括两次两翼合围作战,在华沙以西形成一个内层包围圈,在华沙以东形成一个外层包围圈。

冯·布劳希契将军(General von Brauchitsch)负责来执行这个计划,他可以动用5个集团军。他把这5个集团军分成2个集团军群,两者的分界线是诺泰奇河( River Noteć )。

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官是冯·博克将军(General von Bock),下辖第3和第4集团军。前者位于东普鲁士,后者位于波美拉尼亚。第3集团军的主要任务是向南突击,最终在华沙以东和从上西里西亚及斯洛伐克北进的第14集团军会师。第4集团军的任务是首先歼灭位于波莫瑞(波兰人对波美拉尼亚的叫法)的敌军,然后与第3集团军的右翼联成一片,攻击位于波兹南的波军右翼。

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官是冯·龙德施泰特将军(General von Rundstedt),下辖第8、第10和第14集团军。第8集团军位于波美拉尼亚和勃兰登堡(Brandenburg),它的左翼延伸到诺泰奇河,右翼位于布雷斯劳(Breslau)以东的纳姆斯劳( Namslan ),任务是会同第4集团军右翼和第10集团军左翼与波兹南地区的波军交战。位于下西里西亚的第10集团军将要朝维斯瓦河方向突进,并包抄波兹南地区波军的左翼。第14集团军在上西里西亚、摩拉维亚(Moravia)和斯洛伐克集结,任务是歼灭位于克拉科夫(Krakó w)地区的波兰军队,并以其右翼为先锋向北推进,与第3集团军的左翼会师。

考虑到作战地域的范围,德军总共投入了45个师 ,似乎并不是很多,但是与波兰军队相比,德军各师拥有的装备优势,人员配置是对手无法企及的。据猜测,德国机械化部队至少应该有6个装甲师和6个摩托化师参战。德军的4个航空队有2个参加了此战。第1航空队的指挥官是凯塞林将军(General Kesselring),其基地设在东普鲁士和波美拉尼亚;第4航空队的指挥官是勒尔将军( General Löhr ),其基地设在西里西亚和斯洛伐克。两个航空队合计约有2000架飞机。

虽然与人多势众的步兵相比,德国的航空兵和坦克兵数量很少,尤其是与其后来发展壮大的规模相比就更显稀少,但是却在作战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只要研究一下他们的战术就不难发现为何波兰军队的崩溃会如此迅速。

9月1日凌晨4:40,德军的进攻以全面空袭的形式展开。这一行动完全出乎波军的预料;因为相对而言,他们的思路还停留在1914年的慢节奏战争上:骑兵展开以掩护主力,侦察队发生接触,双方在谨慎试探中前进,并为国内的总动员争取时间。简而言之,他们以为只会发生轻骑兵先头部队的交战,在敌军重骑兵发起冲锋时才如梦方醒。因此,波兰军队作战的大脑在开战后48小时内就瘫痪了。

德军这次空中突击的首要目的就是夺取制空权。只要将波兰空军同时歼灭在空中和地面,就能够达成这个目的。因此,他们集中攻击波兰机场,逼迫波兰飞行员要么升空接受以寡敌众的战斗,要么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飞机被摧毁。此外德军还攻击了防空阵地、修理厂和广播电台。

德军采用的战术如下:以一架或多架侦察机引导,每9架轰炸机组成一队,以战斗机为掩护,在大约1万英尺的高度飞向目标。在接近目标时,它们的高度会降低到约3000英尺,以3架为一组,在目标上空投下炸弹。完成轰炸后,这些飞机再俯冲到离地面只有几英尺的高度,用机枪扫射可视范围内的任何飞机或人员。有时,在实施轰炸前,会有一架侦察机低空飞行,用一道白烟把目标围起来。

在掌握制空权之后(实际上此时战斗打响才不到24小时),航空兵的任务立刻转变为阻止敌军在地面的一切活动。在空中突击的这个阶段,主要目标是位于维斯瓦河弯曲部的铁路和铁路枢纽,同时还要注意避免破坏德军自己会用到的桥梁。公路上的行军纵队和车队也遭到了攻击,而为了鼓励波军后方的怠工和变节行为,德军还实施了几次空降,投放了一些伞兵。据说“在一些战例中,从天而降的特遣队攻击了敌后的军队指挥部或保安部队”

结果,波兰军队的整个指挥系统陷入一片混乱,动员工作被搅成了一锅粥。大部分波兰军队甚至还未来得及抵达其集结地域,而且有好几支部队的集结地在开战后几个小时内就被德军占领了。

德军航空兵的第三个目的是协助和推进地面部队的前进,尤其是在德军所有主攻方向上担任先锋的装甲师和摩托化师。正是这些部队完成了由空中突击开始的打乱敌军组织和打击敌军士气的任务。他们在此时失去指挥的波军战斗部队中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在大多数时候,德军步兵只要稍作战斗就能占领前锋已经通过的地区。

在战争刚爆发时,德军的装甲师编制多少有些臃肿,包括1个师部、1个师属侦察单位、1个坦克旅、1个摩托化步兵旅、1个炮兵团、1个反坦克营和1个工兵营。坦克旅下辖2个坦克团,每团下辖2个营,每营下辖1个中型坦克连和3个轻型坦克连。一个装甲师合计拥有的坦克数量是400辆左右。为了加强机动性,在1942年这个数字被削减了近一半。

德军的装甲战术主要立足于速度而非火力,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加速制造混乱。所以,他们通常把目标定为纵深突破。因而他们通常会避开敌军抵抗据点、筑垒地区、反坦克阵地、丛林和村庄,专找抵抗最弱的路线,插向敌军后方。在突破之后的发展方向是敌军纵深,而不是法军条令规定的较为稳妥的侧方。不过,向纵深发展风险很大,因为面对斗志旺盛的敌人,向纵深发展的部队很可能会被切断。德军清晰地意识到,在投入装甲师之前可以通过空中突击摧毁波军的斗志。每个师都要在不考虑友邻部队位置的情况下勇往直前,各部之间的缺口都要交给后方的部队来保护。在遇到抵抗时,要尽可能绕道,把敌人留给尾随的步兵来解决。德军认为空军和装甲师之间的协同是根本,而轰炸机、强击机和坦克编队之间的协同是补充。此外,他们也非常倚重火炮,包括自行火炮和牵引式火炮。

在战斗的初始阶段,如果无法绕开敌军的抵抗,那么坦克部队的战术通常如下:第一步,排成楔式队形在宽度为3~4千米的狭窄正面推进,对敌军的防御体系实施突破;第二步,由跟随坦克前进的步兵突击队守住突破口;第三步,坦克部队中的一些生力军通过突破口,向两侧呈扇形展开,另一些部队则径直前进,向纵深发展。

但是波军的抵抗实在太微弱,以至于这些战术一般可以简化为这样的程序:坦克部队只管向前推进,而步兵组成的主力在后方10~20英里外尾随。德国第4集团军就是这样从波美拉尼亚一直推进到华沙郊外的,“纯粹依靠第1机械化梯队的突击,该部在8天内前进了240千米”

有意思的是,虽然德军拥有坦克优势,但“波兰步兵有几次使用夜袭战术攻击敌装甲师的指挥部和车辆停放地,取得了突出战果。德军不得不给他们的坦克和装甲汽车配备大功率探照灯,它们的光芒能对攻击部队起到致盲效果,而且如果能辅以明确的计划加以运用,还可在夜间指引防御火力”

详细记录自9月1日起的历次作战并不是本书的目的,但即便只是为了说明这场会战的高效,我们也必须提及几个突出的事件。9月5日,冯·屈希勒将军(General von K ü chler)指挥的第3集团军左翼在沃姆扎( Łomża )附近渡过纳雷夫河(Narew),右翼与冯·克鲁格将军(General von Kluge)指挥的第4集团军(该部此时已经占领波兰走廊)会师。布拉斯科维茨将军(General Blaskowitz)指挥的第8集团军迫近罗兹,而古德里安将军(General Guderian)的坦克已经占领彼得库夫(Piotrkó w)和凯尔采。冯·赖歇瑙将军(General von Reichenau)的第10集团军已经征服波属西里西亚的工业区,正在向维斯瓦河快速挺进,而李斯特将军(General List)的第14集团军也已经包围克拉科夫。到了8日,古德里安的坦克兵临华沙城下,而第14集团军业已进至桑河(River San),波兹南的所有波兰军队和从波莫瑞逃出的残部都被压缩在库特娜(Kutno)一带的包围圈中—位于华沙以西75英里外—一个星期后全部投降。到了17日,维斯瓦河以西的所有战斗基本结束,战火烧到了布格河。这一天,苏联不宣而战,越过了波兰的东部边界。第二天,波兰政府就带着数以万计的难民逃到了罗马尼亚。也在这一天,美国驻外记者威廉·L·夏伊勒(William L. Shirer)在但泽附近的索波特(Zoppot)记录下了沿途见闻:“从柏林驱车一整天,经过波美拉尼亚和波兰走廊,到此地。路上排满了从波兰返回的德军摩托化车队。” 他还写道:“……45万波兰军队被俘,1200门大炮被缴获,还有800架飞机被摧毁或缴获;在18天的战斗结束后,波军没有一个师,甚至没有一个旅还保持完整。”

华沙守军坚持到了27日,在这一天他们的指挥官请求停火,30日,包括12万军官和士兵在内的守军列队出城,交出了武器。

德军在这场惊人的会战中损失异常轻微,而且考虑到他们取胜速度之快,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希特勒宣扬的数字的准确性—只有10572人死亡,30322人负伤和3400人失踪。对波军的损失我们只能推测,但德军宣称他们抓获了694000名俘虏。而这场会战最大的战利品是波兰本身,德军占领了这个国家在皮萨河(Pissa)、布格河和桑河以西的国土,共计129400平方千米,而苏联吞并了其余部分—200280平方千米。

在战术方面,这场短暂的会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其短暂的持续时间本身就是对它的礼赞。它不仅检验了瘫痪式攻击战法,而且从极为清晰的战术视角揭示了一个道理:在机械化战争中,首要的作战手段是速度,而不是火力。因此,攻击的目的主要是制造混乱,而不是破坏。速度让德军按计划完成了作战,而缺乏速度正是波军无法调整自身计划的原因。决定这场会战胜负的不是数量优势,而是航空和装甲部队作为一支整合的力量进行作战的速度。假如波军拥有德军的航空和装甲力量,而德军仅拥有波军的武器,再假设波军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部队,那么尽管他们仍要面对那样不利的战略态势,我们也没有理由怀疑他们推进到奥德河(Oder)的速度可以像德军推进到维斯瓦河一样快。不过对他们来说,要像德国占领波兰那样迅速地占领整个德国,可能性是非常低的,这不仅是因为德国境内的天然屏障要多于波兰,还因为德国主要的作战要害中心位于鲁尔—远在他们可以快速攫取的范围之外。因此,他们无法像德军那样彻底地运用消灭战略。

这场会战还表明,在机械化进攻面前,线式防御已经过时了。事实上,任何形式的线式防御,无论是由永备工事还是匆忙挖成的战壕组成(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次又一次地阻止了进攻者的工事为代表),都是可资利用的防御体系中最差的一种,因为一旦防线被装甲部队突破,守军是不可能集中己方部队实施反击的。他们就像一个人伸展双臂来面对一个摆出战斗姿势的拳击手,只有先把手臂收回来,才能格挡或反击。不仅如此,此役也表明掩护部队—旨在监视和迟滞敌军,而不是与其进行阵地战的部队—必须具备尽可能高的机动性,这样他们才能快速地前进和后撤。此外,他们还应该配备强有力的反坦克武器。

最后,这场会战清晰地证明了,在机械化部队建立的战术态势下,由于部队是高速机动的,战机稍纵即逝,指挥权与以往相比必须大幅度下放,以使下级指挥官能够因时制宜即刻实施行动。因此,协同应该通过大概的构想来实现,而不能依靠死板地遵循计划,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条令;但无论如何,速度必须以共同的目标为指导,而所有相关人员都必须对这个目标有明确的理解。 5C0j5wPnTIqNRmjZKY4LNkYUw3R+nCpzeZJ5i0cQSOAb2LuLPLMfvzHyibzTxzz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